初级造血论文-孙一涵,毛爱华,王强

初级造血论文-孙一涵,毛爱华,王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级造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七总皂苷,初级造血,次级造血,造血干细胞

初级造血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涵,毛爱华,王强[1](2019)在《叁七总皂苷对斑马鱼胚胎初级和次级造血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osides,PNSs)对斑马鱼胚胎造血的作用,为叁七的药理学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乙醇提取得到PNSs,用50、100μg/mL的PNSs从75%外包时期开始处理斑马鱼胚胎。收集发育至不同时期的胚胎,检测药物处理后,斑马鱼初级造血和次级造血的分子标记的变化。结果 PNSs处理后,初级造血的分子标记gata1、hbbe3明显下降,生成的红细胞显着减少;PNSs处理还可以抑制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发育。次级造血的分子标记runx1,cmyb在PNSs处理下表达下调,由HSC分化生成的T淋巴细胞分子标记rag1表达也显着降低。有意思的是,PNSs对斑马鱼初级和次级造血的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孕期可能需要慎重使用叁七总皂苷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汪春晓[2](201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探求经济且有效的初级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符合筛选条件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初级预防早期用药不同,分为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和泊沙康唑预防组。粒缺恢复后,根据是否发生GVHD叁组调整后续预防用药。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止日期(对于失访患者以末次随访为终点)。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缓解状态、移植类型、移植物来源、预处理方案等临床特征,移植后细胞植入情况,IFD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记录用药不良反应及停药情况。对比分析后评价不同用药组IFD突破率、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allo-HSCH患者共105例,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及泊沙康唑预防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60例、22例。叁组间一般特征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状态等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比较:氟康唑组9.7个月,米卡芬净组28.82个月,泊沙康唑组15.23个月,氟康唑随访时间短于其他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移植类型构成叁组间比较,泊沙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年龄较大、单倍体比例高(平均年龄:泊沙康唑组34.77岁,氟康唑组28.13岁,米卡芬净组28.22岁;单倍体比例:泊沙康唑组81.82%,氟康唑组60.87%,米卡芬净组80%),但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细胞植入时间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移植相关并发症比较,发生III/IV度a-GVHD泊沙康唑组高于氟康唑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叁组间比较均无差异。根据2017年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指南最新修订,IFD诊断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本研究以拟诊及拟诊以上作为IFD突破。氟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3%),拟诊5例(21.74%),米卡芬净组临床诊断2例(3.3%),拟诊6例(10%),泊沙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5%),拟诊0例,叁组均无IFD确诊。截止到随访时间(2018年4月18日),氟康唑组、米卡芬净组、泊沙康唑叁组10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8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年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9.8%,米卡芬净组13.8%,泊沙康唑组4.5%。叁组比较,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组累计真菌发生率均低于氟康唑组。其中,泊沙康唑组较氟康唑组降低累计真菌发生率,且P=0.049,有统计学意义,而米卡芬净组较氟康唑组、泊沙康唑较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复发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无复发病例,米卡芬净组复发11例,泊沙康唑组复发4例。死亡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死亡6例,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IFD相关死亡1例,相关死亡率为16.7%(1/6)。米卡芬净组死亡16例,复发相关死亡10例,移植相关死亡6例,无IFD相关死亡。泊沙康唑组死亡8例,复发相关死亡1例,移植相关死亡7例,无IFD相关死亡。叁组数据比较发现,氟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复发率低,考虑可能与该组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有关。叁组总体生存及无事件发生率比较,1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81.7%,泊沙康唑组:62.0%;3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74.7%,泊沙康唑组:62.0%。1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73.7%,米卡芬净组:84.4%,泊沙康唑组:84.8%;3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61.5%,米卡芬净组:69.2%,泊沙康唑组:59.4%。叁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米卡芬净、泊沙康唑组、氟康唑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均较小,叁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均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病例,患者耐受均较好。结论:1.氟康唑、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的有效预防用药。2.泊沙康唑组对比氟康唑组能够有效降低IFD发生率,米卡芬净组对比氟康唑组,泊沙康唑组对比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发生率趋势。3.单倍体、GVHD移植患者,早期应用覆盖曲霉药物强预防,可能降低IFD发生。4.对高危患者早期给予泊沙康唑或米卡芬净强预防,待粒缺恢复后更换为氟康唑预防,可能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手段。5.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不良反应均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响[3](2010)在《Mta3/NuRD复合体在斑马鱼初级造血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椎动物的初级造血作用能够产生各种原始血细胞,为胚胎中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提供养分。整个过程是在复杂而精密的信号网络调节下进行的,任何调控失衡都会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或者重大的疾病。通过对造血过程中关键调节因子的研究有利于揭示造血作用的分子机制,完善调控网络,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NuRD去乙酰基化复合体对于成红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种血细胞的分化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它在初级造血中的作用却从未有过报道。本文以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从NuRD复合体中决定其特异性的重要组分Mta3入手,研究Mta3/NuRD复合体在初级造血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在斑马鱼胚胎中敲低mta3基因的表达会特异性地导致初级造血标记基因gata1、hbbe3的表达缺失,红细胞生成减少,初级造血出现严重缺陷。而过量表达mta3基因则能够促进初级造血作用,并且可以挽救mta3下调造成的造血缺陷。进一步对其机制的研究表明,下调或上调mta3表达并不影响血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而是特异性的作用于scl/lmo2等早期造血关键基因的上游,影响血祖细胞向造血前体细胞的分化。Mta3对于造血过程的调控依赖于NuRD复合体的去乙酰基化活性。用去乙酰基化酶抑制剂VPA处理斑马鱼胚胎,可以阻断mta3过量表达对于造血的促进作用;而过量表达NuRD复合体中其它组份HDAC1、MBD3则与过表达mta3一样能够促进初级造血标记基因的表达。利用VPA、TSA抑制胚胎中的去乙酰基化酶活性与mta3基因的敲低一样,可以抑制决定造血前体细胞特化的关键基因scl等的表达,表明Mta3/NuRD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调控斑马鱼的初级造血作用,并且位于造血调节网络的顶部。本研究首次证明了Mta3/NuRD复合体是斑马鱼初级造血过程所必须的,它通过调控scl的表达起始来影响造血前体细胞命运的决定,位于造血调控网络的顶部。这一发现为脊椎动物初级造血调控提供了新的机制,丰富了初级造血的调节网络。(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0-04-01)

初级造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探求经济且有效的初级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符合筛选条件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初级预防早期用药不同,分为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和泊沙康唑预防组。粒缺恢复后,根据是否发生GVHD叁组调整后续预防用药。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止日期(对于失访患者以末次随访为终点)。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缓解状态、移植类型、移植物来源、预处理方案等临床特征,移植后细胞植入情况,IFD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记录用药不良反应及停药情况。对比分析后评价不同用药组IFD突破率、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allo-HSCH患者共105例,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及泊沙康唑预防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60例、22例。叁组间一般特征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状态等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比较:氟康唑组9.7个月,米卡芬净组28.82个月,泊沙康唑组15.23个月,氟康唑随访时间短于其他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移植类型构成叁组间比较,泊沙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年龄较大、单倍体比例高(平均年龄:泊沙康唑组34.77岁,氟康唑组28.13岁,米卡芬净组28.22岁;单倍体比例:泊沙康唑组81.82%,氟康唑组60.87%,米卡芬净组80%),但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细胞植入时间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移植相关并发症比较,发生III/IV度a-GVHD泊沙康唑组高于氟康唑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叁组间比较均无差异。根据2017年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指南最新修订,IFD诊断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本研究以拟诊及拟诊以上作为IFD突破。氟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3%),拟诊5例(21.74%),米卡芬净组临床诊断2例(3.3%),拟诊6例(10%),泊沙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5%),拟诊0例,叁组均无IFD确诊。截止到随访时间(2018年4月18日),氟康唑组、米卡芬净组、泊沙康唑叁组10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8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年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9.8%,米卡芬净组13.8%,泊沙康唑组4.5%。叁组比较,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组累计真菌发生率均低于氟康唑组。其中,泊沙康唑组较氟康唑组降低累计真菌发生率,且P=0.049,有统计学意义,而米卡芬净组较氟康唑组、泊沙康唑较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复发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无复发病例,米卡芬净组复发11例,泊沙康唑组复发4例。死亡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死亡6例,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IFD相关死亡1例,相关死亡率为16.7%(1/6)。米卡芬净组死亡16例,复发相关死亡10例,移植相关死亡6例,无IFD相关死亡。泊沙康唑组死亡8例,复发相关死亡1例,移植相关死亡7例,无IFD相关死亡。叁组数据比较发现,氟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复发率低,考虑可能与该组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有关。叁组总体生存及无事件发生率比较,1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81.7%,泊沙康唑组:62.0%;3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74.7%,泊沙康唑组:62.0%。1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73.7%,米卡芬净组:84.4%,泊沙康唑组:84.8%;3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61.5%,米卡芬净组:69.2%,泊沙康唑组:59.4%。叁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米卡芬净、泊沙康唑组、氟康唑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均较小,叁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均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病例,患者耐受均较好。结论:1.氟康唑、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的有效预防用药。2.泊沙康唑组对比氟康唑组能够有效降低IFD发生率,米卡芬净组对比氟康唑组,泊沙康唑组对比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发生率趋势。3.单倍体、GVHD移植患者,早期应用覆盖曲霉药物强预防,可能降低IFD发生。4.对高危患者早期给予泊沙康唑或米卡芬净强预防,待粒缺恢复后更换为氟康唑预防,可能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手段。5.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不良反应均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级造血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涵,毛爱华,王强.叁七总皂苷对斑马鱼胚胎初级和次级造血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9

[2].汪春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8

[3].李响.Mta3/NuRD复合体在斑马鱼初级造血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

标签:;  ;  ;  ;  

初级造血论文-孙一涵,毛爱华,王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