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热解液,辣椒炭疽菌,抑菌作用,活体抑菌
作物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宇,韩篷慧,张先,李范洙[1](2019)在《不同作物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制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秸秆热解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不同作物秸秆(稻壳、稻草、大豆秸秆、玉米芯、玉米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菌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从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菌体形态等方面探讨了秸秆热解液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5种秸秆热解液均对辣椒炭疽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玉米芯热解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_(50)值为6.1 mL/L,MIC和MFC值分别为9.1和10.0 mL/L,其次是玉米秸秆热解液,稻草热解液的抑菌效果最差。不同秸秆热解液均能够使菌悬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大,并且增加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的释放量。5种秸秆热解液中玉米芯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最大,其相对电导率为44.71%,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释放量分别为5.69 mg/mL和193.42μg/mL。不同秸秆热解液均能激活细胞壁组分水解酶活性,降低菌体细胞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其中,玉米芯热解液处理的菌丝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最低,分别为122.35 mg/g和1.6%,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03 U/(μg·s)、15.364 U/(μg·s)和6.865 U/(μg·s)。不同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胞膜通透性及生理代谢的作用大小与抑菌效果大小相吻合。因此,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热解液有望开发成天然抑菌剂,并应用到辣椒绿色生产以及采后贮藏保鲜中。(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2](2019)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玉米精准栽培与管理研究组,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主要从事玉米高产潜力探索、高产高效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现有研究人员6人,研究生20余名。团队首席李少昆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与耕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全国作(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海波,XING,Baoshan[3](2019)在《人工纳米颗粒对作物幼苗的生理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中,碳纳米管和纳米金属氧化物(TiO_2和ZnO)暴露下,水稻和大豆幼苗的丙二醛、脯氨酸及叶绿体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纳米颗粒暴露下,作物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纳米颗粒暴露会产生ROS,导致膜脂过氧化,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纳米颗粒经过胡敏酸改性后,其植物毒性达到显着缓解。本研究还不足以阐明水稻与大豆幼苗对纳米胁迫的防御机制,需深入研究揭示植物对氧化胁迫的适应与防御机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万勇,吉陈丽[4](2019)在《渍害对作物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渍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之一,适宜渍水条件下作物可以通过自身代谢调整消除影响,部分作物表现出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但过度渍水则会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甚至导致直接死亡。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和梳理作物生理生长指标对渍害响应的研究现状,同时针对试验成果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金建新,何进勤,冯付军,黄建成,罗昀[5](2019)在《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间作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以马铃薯/玉米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对作物叶绿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各指标比单作模式均有所提高,叶绿素含量马铃薯和玉米分别提高1.7%~10.3%和8%~24.2%;马铃薯和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11.8%、22.2%、3.2%和3.0%、7.6%、9.2%、-6.6%,其中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间作有所下降;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地上部分干重、产量较单作分别提高8.4%、13.8%和5.6%、9.5%;地下部根系干重则表现为单作显着高于间作,单作马铃薯、玉米分别较间作种植提高10.5%和25.1%。间作模式合理分配了土壤水分,马铃薯和玉米2种作物避开了需水高峰期,在干旱年份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作物抗旱和防灾减灾能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汪艳杰,胡志辉[6](2019)在《Cd胁迫对豆科作物生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种四季豆品种(P6、P24)、2种菜用大豆品种(M4、M6)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对4种豆科作物的生理的影响,以期为豆科作物对重金属镉(Cd)的耐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Cd溶液胁迫3周后,豆科作物植株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Cd溶液浓度的增加,植株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植株的耐性指数降低,P24、P6、M6耐性指数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M4与M6的耐Cd能力高于P6与P24。植株株高与根长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与植株鲜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植株的耐性指数与根长、株高、植株鲜质量没有显着性相关;此外,随着Cd胁迫的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会降低。(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王刚[7](2019)在《济宁地区干旱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分析了济宁地区降水及旱灾发生情况,并从叶片光合色素、呼吸、酶类抗氧化系统和水势5个方面阐述了干旱胁迫对作物叶片生长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以期为有效利用水资源、科学灌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8](2018)在《园艺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吕德国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德国,男,1967年8月出生,山东省莱芜市人,沈阳农业大学二级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园艺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学术方向学术带头人。曾任园艺学院副院长。兼任沈阳农业大学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学术创新团队和沈阳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冷凉气候区苹果研发中心负责人,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圃主任,沈阳山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辽宁省果(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川,张亨年,闫浩芳,Samuel,Joe,Acquah,邢德科[9](2018)在《微喷灌结合滴灌对温室高温环境和作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喷灌结合滴灌是指在作物根区滴灌的基础上对作物冠层进行微喷灌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一种灌水方式。为了探明微喷灌结合滴灌(micro-sprinkler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drip irrigation,MSDI)和地表滴灌(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2种灌水方式下温室高温环境及作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响应规律,该研究以黄瓜为试验对象,于2017年2-6月开展了2种灌水方式下温室环境及黄瓜生长生理特性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在改变温室环境方面,MSDI灌水方式较SDI可增加温室内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同时降低叶片温度约4℃;在作物生长生理特性方面,采用MSDI可增加黄瓜株高与茎粗,降低作物茎流速率,促进黄瓜生长;2种灌水方式下黄瓜最大光合效率几乎一致,分别为0.74和0.77,但日平均实际光合效率差异明显,分别为0.57和0.47,MSDI灌水方式下黄瓜叶片日平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比SDI方式分别高182.8%和92.4%。该研究成果对于合理调控温室高温环境、提高温室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吴昊,李燕敏,谢传晓[10](2018)在《作物耐热生理基础与基因发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胁迫是农作物生产中的环境限制因子,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并导致农作物减产与降低农产品品质。作物耐热性生理生化、基因发掘与分子机制研究将为农业生产与耐热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综述了热胁迫逆境对作物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开花期与子粒灌浆期等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受热害时作物的生理与发育,介绍了作物主要的4种热响应方式,即膜流动性改变、蛋白质解折迭、细胞骨架解聚和代谢物变化,总结了Hsf热激转录因子的调控与耐热分子机制,并展望了应用生物技术创制作物耐热新种质与遗传改良的可行性。本文为作物耐热性生理基础、基因发掘、分子机制与育种途径等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作物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玉米精准栽培与管理研究组,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主要从事玉米高产潜力探索、高产高效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现有研究人员6人,研究生20余名。团队首席李少昆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与耕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全国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康晓宇,韩篷慧,张先,李范洙.不同作物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制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9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J].玉米科学.2019
[3].李海波,XING,Baoshan.人工纳米颗粒对作物幼苗的生理毒性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
[4].黄万勇,吉陈丽.渍害对作物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现状[J].浙江水利科技.2019
[5].金建新,何进勤,冯付军,黄建成,罗昀.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6].汪艳杰,胡志辉.Cd胁迫对豆科作物生理特征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7].王刚.济宁地区干旱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8]..园艺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吕德国教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张川,张亨年,闫浩芳,Samuel,Joe,Acquah,邢德科.微喷灌结合滴灌对温室高温环境和作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10].吴昊,李燕敏,谢传晓.作物耐热生理基础与基因发掘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