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乙烯二乙烯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悬浮聚合,种子溶胀,沉淀聚合
苯乙烯二乙烯苯论文文献综述
包建民,闫志英,李优鑫[1](2018)在《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是目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微球粒径通常在1μm至数百微米,干燥状态下内部有几埃甚至几千埃的孔隙,具有球形度好、比表面积大、骨架密度低、吸附性强、力学强度高、与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环境保护、催化剂载体以及电子产品等领域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除了具有高分子微球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物理及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工业应用前景广等优点,同时微球的苯环反应活性高,易于进行一系列的功能化反应,从而扩大其应用领域。基于上述优点,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使得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和功能化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出现了多种微球制备方法。悬浮聚合法是制备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传统方法,其操作简单,产物后处理方便,但是得到的微球粒径呈多分散性。种子溶胀法被普遍认为是制备单分散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较好的方法,该方法在制备表面功能化、单分散大粒径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沉淀聚合法也可以用来制备单分散的微球,但是该方法制备的微球交联度低、产量低,而且不易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功能性微球。近几年利用微工程乳化技术制备微球的报道越来越多,包括微孔膜/微通道乳化法和微流控技术。这类方法制备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孔径等重现性好,为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开辟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功能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开发,通过在微球上引入各种功能基团改善微球的疏水性、溶解性和生物亲和性等,制得的不同特性的微球可应用于高效色谱填料、催化剂载体、生物医学、吸附剂等领域。本文首次详尽地分析和综述了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改性方法,讨论了影响微球孔径及孔分布的重要因素,并总结了该类微球近几年的应用研究状况,最后对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17期)
康静静[2](2018)在《聚(氯甲基苯乙烯-co-二乙烯苯)纳米纤维的改性及其硼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硼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应用从传统工业领域不断向现代工业领域扩展,硼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硼矿开采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盐湖资源丰富,其中含有的硼资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开发利用液态硼资源来弥补当前的硼矿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另外,从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液态提硼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吸附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液态提硼方法,相比于其它提硼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吸附量大,选择性高等优点而倍受关注。本文通过阳离子聚合的方法得到一种一维聚合物纳米纤维,该一维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交联度可控,可批量生产等特点,为硼吸附剂的制备打下了有利的基础。我们以这种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质,通过接枝N-甲基-D-葡甲胺(NMDG)、氨基丙二醇(APD)和叁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叁种功能基团,制备出叁种不同的硼吸附剂。同时,又对葡甲胺类吸附剂进赋磁,得到的硼吸附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离。具体工作如下:1.以氯甲基苯乙烯(VBC)和二乙烯苯(DVB)为原料采用一步阳离子聚合的方法批量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聚合物纳米纤维。以该聚合物纳米纤维作为基质,NMDG为功能基团对其进行改性,得到硼吸附剂Poly(n/m)-NMDG,通过红外(FT-IR)、元素分析(EA)、扫描电镜图(SEM)、吸附和循环稳定性测试筛选出最佳比例的聚合物纳米纤维Poly(5/1)作为基质。通过探讨外界因素(溶液pH、浓度、时间等)对吸附剂Poly(5/1)-NMDG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pH为9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8.29 mg/g,与实验结果(18.15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钠、钙、镁等阳离子,对吸附剂的选择性具有干扰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对Poly(2/1)进行赋磁,制备出磁性吸附剂Poly(2/1)@Fe_3O_4-NMDG,硼吸附量为5.4 mg/g,外加磁场作用下可实现吸附剂的有效分离,为吸附剂的分离和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2.以Poly(5/1)为基质,APD为功能基团,制备了Poly(5/1)-APD吸附剂。通过FT-IR、EA及SEM表征,证明聚合物成功接枝上了功能基团APD。通过探讨外界因素(溶液pH、浓度、时间等)对Poly(5/1)-APD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pH为8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达8.9 mg/g;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7.68 mg/g,与实验结果(8.00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循环吸附四次之后,其吸附量仍能保持在85%左右;吸附剂Poly(5/1)-APD对溶液中硼的吸附性能受钠、钙、镁等干扰离子的影响明显。3.以Poly(5/1)为基质,TRIS为功能基团,制备了吸附剂Poly(5/1)-TRIS。通过FT-IR、EA及SEM表征,证明TRIS功能基团被成功接枝到聚合物基质上。同样通过探讨外界因素(pH、浓度、时间等)对吸附剂Poly(5/1)-TRIS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为中性时,Poly(5/1)-TRIS对硼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达9.7 mg/g;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0.13 mg/g,与实验结果(9.80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循环吸附四次之后,其吸附量保持在87%左右。当溶液中钠、钙、镁干扰离子的浓度很低时,对吸附剂的选择性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30)
闫志英[3](2018)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球形度好、比表面积大、骨架密度低、吸附性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环境保护、催化剂以及电子等领域获得了广范的应用。其中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微球除了具有高分子微球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物理、化学和热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易于进行功能化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多孔聚合物微球。本文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以PS微球为种球,采用种子溶胀法,经过种球活化及两步溶胀后加热引发聚合,提取致孔剂得到单分散多孔PS-DVB微球,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微球的制备条件,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放大实验。扫描电镜(SEM)和BET测试结果表明,PS-DVB微球具有微孔结构,同时具有大量的中孔和大孔结构,匀浆法填装色谱柱后实现了对溶菌酶、细胞色素C和牛血清蛋白的良好分离。其次,对PS-DVB微球用3-氨基苯硼酸(3-APBA)进行修饰后引入硼酸基团,得到含硼酸的亲和材料(PS-DVB-APBA)。以肌苷为被分析物,测试了PS-DVB-APBA对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材料的制备pH、吸附缓冲溶液pH、肌苷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因素对该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 11的条件下制备的硼亲和微球,在最优条件下对肌苷的吸附量达到36.06 mg/g。另外,该材料对腺苷和罗汉果糖苷V也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望在检测生物样品中核苷以及罗汉果糖苷V的分离纯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分别用3-APBA,聚乙烯亚胺(PEI)、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二乙烯叁胺五乙酸(DTPA)对PS-DVB微球进行修饰,固载氯铂酸后制备了一系列硅氢加成反应多相催化剂。红外、原子吸收和X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均表明铂成功固载于载体上。以1-辛烯与甲基二氯硅烷(DCMS)的硅氢加成反应为模板反应,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投料顺序、物料摩尔比及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考查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四种催化剂均能有效催化1-庚烯、苯乙烯、1-十二烯、1-十四烯和1-十六烯与DCMS的硅氢加成反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家宁,丁轲,韩涛,陈湘宁[4](2016)在《以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载体的多目标免疫亲和柱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种不同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基材,通过硝基化、氨基化、活化、偶联抗体等步骤制备免疫亲和柱,用于4种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同时纯化,并将3种基材制备的免疫亲和柱进行比较。以Cleanert PS型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基材制备的免疫亲和柱与抗体偶联的偶联率为97.64%,且其空白柱对样品的吸附作用最小,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6.16%~112.80%,相对标准偏差为3.09%~12.25%,可应用于实际样品的纯化。(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20期)
申书昌,马柏凤,徐雅雯[5](2016)在《苯乙烯-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固相萃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具有亲脂和弱阳离子交换性能的球形固相萃取填料,并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形貌,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了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以氰草津、西玛津、阿特拉津和特丁津4种叁嗪类除草剂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技术,考察了样品溶液的酸度、过柱流量及洗脱剂的体积对萃取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固相萃取条件。测定了制备的固相萃取填料的吸附容量和小柱的穿透体积。氰草津、西玛津、阿特拉津和特丁津的检出限分别为0.26,0.63,0.42,0.31μg·L-1。(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6年03期)
孟冠华,方玲,刘宝河,邱菲[6](2015)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对苯酚和2-萘酚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吸附树脂NDA-150,研究了NDA-150和市售吸附树脂XAD-4对苯酚和2-萘酚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吸附为放热过程.NDA-150对苯酚和2-萘酚的吸附与树脂的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及酚类物质的疏水性有关.随流速增大,树脂穿透时间及饱和时间提前,平衡吸附量降低;初始溶液浓度增大,树脂穿透时间及饱和时间提前,平衡吸附量增大.NDA-150树脂对2-萘酚和苯酚的动态吸附较好地符合Thomas模型和LDF模型.含0.1 mol/L Na OH的60%乙醇溶液从NDA-150树脂中脱附2-萘酚和苯酚,脱附率可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孟冠华,张俊,刘宝河,刘天羽[7](2014)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对聚乙二醇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NDA-150,并将其应用于聚乙二醇(PEG)模拟废水处理。研究了投加量、p H值、温度及时间对PEG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投加量为0.4g/L,此时吸附量Qe为35mg/g;初始p 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最佳温度为293K,吸附等温线可使用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PEG在NDA-150树脂上吸附的ΔH,ΔG以及ΔS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且熵是增加的。整个吸附过程约在24h左右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4年06期)
姜达琳[8](2014)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炎性因子吸附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新型吸附树脂,观察其对胆红素及炎性因子的吸附效果,以评价其应用前景。方法:制备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吸附树脂,应用该产品与市售2种吸附剂产品BR350树脂型吸附柱及HA330Ⅱ型树脂分别对肝衰竭患者血浆中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蛋白、电解质等各成分进行静态吸附试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不同吸附剂对血浆中各成分的吸附效果。结果:成功制备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树脂。PS-DVB,BR350树脂及HA330Ⅱ型树脂对不同浓度的胆红素血浆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TBiL吸附前303.7±29.1umol/L,叁种树脂吸附1h、2h TBiL分别为:PS-DVB209.8±15.1umol/L、195.2±31.1umol/L; BR350树脂231.7±21.7umol/L、195.7±23.9umol/L; HA330Ⅱ型树脂226.7±21.5umol/L、205.0±13.5umol/L。吸附后2h与吸附前比较,P值均<0.01。吸附后1小时,PS-DVB吸附效果优于BR350树脂及HA330Ⅱ型树脂(P均<0.05)。对于TNF-a,吸附前为44.8±7.6pg/mL,吸附后2小时分别为PS-DVB18.2±2.1pg/mL;BR350树脂20.8±2.8pg/mL;HA330Ⅱ型树脂21.0士63pg/mL, P值均<0.01;PS-DVB的吸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P<0.05)。对于IL-1,吸附前为151.9±31.9umol/L,吸附后2小时分别为PS-DVB121.5±32.8umol/L; BR350树脂125.6±27.3umol/L; HA330Ⅱ型树脂122.9±9.6umol/L, P值均<0.05。对于IL-10, PS-DVB及BR350树脂的吸附效果尚可(P<0.05),HA330Ⅱ型树脂的吸附效果较差(P>0.05)。叁种树脂对IL-6、内毒素吸附效果均较差。各观察组对ALB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PS-DVB对白蛋白影响小(P>0.05),叁种树脂对K+、Na+、C1吸附表现为迅速饱和状态。结论:PS-DVB清除胆红素及炎性因子的效果迅速且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姜达琳,陆伟[9](2013)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吸附作用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新型树脂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吸附效果。方法应用PS-DVB、BR350树脂及HA330Ⅱ型树脂分别对肝衰竭患者血浆总胆红素(TBIL)、TNF、白蛋白(ALB)、电解质进行静态吸附试验,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吸附前后血浆各成分的浓度变化。结果PS-DVB、BR350树脂及HA330Ⅱ型树脂对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前TBIL浓度为(303.7±29.1)μmol/L,吸附1、2 h后分别为:PS-DVB分别为(209.8±15.1)、(205.2±31.1)μmol/L,BR350树脂分别为(231.7±21.7)、(195.7±23.9)μmol/L,HA330Ⅱ型树脂分别为(226.7±21.5)、(205.0±13.5)μmol/L。吸附后2h与吸附前比较,P均<0.01。吸附后1 h,PS-DVB吸附效果优于BR 350树脂及HA330Ⅱ型树脂(P均<0.05)。吸附前TNF-α浓度为(44.8±7.6)pg/mL,吸附2 h后分别为:PS-DVB(21.0±6.3)pg/mL、BR350树脂(18.2±2.1)pg/mL、HA330Ⅱ型树脂(20.8±2.8)pg/mL,与吸附前比较P均<0.01。叁种树脂对ALB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PS-DVB对ALB影响小。叁种树脂对K+、Na+、Cl-的吸附表现为迅速饱和状态。结论 PS-DVB能迅速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TNF-α,且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3年45期)
韩瑞峥,石晓华,任红海,蒋登高[10](2012)在《改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纤维固载过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纤维为载体,过氧磷钨酸为活性组分,合成了一种新的固载型过氧磷钨酸催化剂—{PO4[WO(O2)2]4}3}/PSN,通过红外、热重-差热、比表面及孔径测试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能谱仪测定了其中氮、磷、钨等主要元素的含量。将该催化剂应用于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助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性能,在n(环己烯):n(过氧化氢)=1.75:1,m(催化剂):m(原料)=1:20,m(助剂):m(催化剂)=1: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 h的条件下,环己烯转化率可达88%,产物中环氧环己烷选择性达96.5%,重复使用十次催化性能无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苯乙烯二乙烯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硼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应用从传统工业领域不断向现代工业领域扩展,硼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硼矿开采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盐湖资源丰富,其中含有的硼资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开发利用液态硼资源来弥补当前的硼矿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另外,从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液态提硼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吸附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液态提硼方法,相比于其它提硼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吸附量大,选择性高等优点而倍受关注。本文通过阳离子聚合的方法得到一种一维聚合物纳米纤维,该一维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交联度可控,可批量生产等特点,为硼吸附剂的制备打下了有利的基础。我们以这种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质,通过接枝N-甲基-D-葡甲胺(NMDG)、氨基丙二醇(APD)和叁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叁种功能基团,制备出叁种不同的硼吸附剂。同时,又对葡甲胺类吸附剂进赋磁,得到的硼吸附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离。具体工作如下:1.以氯甲基苯乙烯(VBC)和二乙烯苯(DVB)为原料采用一步阳离子聚合的方法批量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聚合物纳米纤维。以该聚合物纳米纤维作为基质,NMDG为功能基团对其进行改性,得到硼吸附剂Poly(n/m)-NMDG,通过红外(FT-IR)、元素分析(EA)、扫描电镜图(SEM)、吸附和循环稳定性测试筛选出最佳比例的聚合物纳米纤维Poly(5/1)作为基质。通过探讨外界因素(溶液pH、浓度、时间等)对吸附剂Poly(5/1)-NMDG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pH为9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8.29 mg/g,与实验结果(18.15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钠、钙、镁等阳离子,对吸附剂的选择性具有干扰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对Poly(2/1)进行赋磁,制备出磁性吸附剂Poly(2/1)@Fe_3O_4-NMDG,硼吸附量为5.4 mg/g,外加磁场作用下可实现吸附剂的有效分离,为吸附剂的分离和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2.以Poly(5/1)为基质,APD为功能基团,制备了Poly(5/1)-APD吸附剂。通过FT-IR、EA及SEM表征,证明聚合物成功接枝上了功能基团APD。通过探讨外界因素(溶液pH、浓度、时间等)对Poly(5/1)-APD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pH为8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达8.9 mg/g;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7.68 mg/g,与实验结果(8.00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循环吸附四次之后,其吸附量仍能保持在85%左右;吸附剂Poly(5/1)-APD对溶液中硼的吸附性能受钠、钙、镁等干扰离子的影响明显。3.以Poly(5/1)为基质,TRIS为功能基团,制备了吸附剂Poly(5/1)-TRIS。通过FT-IR、EA及SEM表征,证明TRIS功能基团被成功接枝到聚合物基质上。同样通过探讨外界因素(pH、浓度、时间等)对吸附剂Poly(5/1)-TRIS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溶液为中性时,Poly(5/1)-TRIS对硼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达9.7 mg/g;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0.13 mg/g,与实验结果(9.80 mg/g)一致;动力学吸附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循环吸附四次之后,其吸附量保持在87%左右。当溶液中钠、钙、镁干扰离子的浓度很低时,对吸附剂的选择性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乙烯二乙烯苯论文参考文献
[1].包建民,闫志英,李优鑫.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综述[J].材料导报.2018
[2].康静静.聚(氯甲基苯乙烯-co-二乙烯苯)纳米纤维的改性及其硼吸附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8
[3].闫志英.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8
[4].张家宁,丁轲,韩涛,陈湘宁.以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载体的多目标免疫亲和柱的制备及应用[J].食品科学.2016
[5].申书昌,马柏凤,徐雅雯.苯乙烯-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固相萃取性能[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
[6].孟冠华,方玲,刘宝河,邱菲.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对苯酚和2-萘酚的吸附性能[J].过程工程学报.2015
[7].孟冠华,张俊,刘宝河,刘天羽.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对聚乙二醇的吸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4
[8].姜达琳.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炎性因子吸附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9].姜达琳,陆伟.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吸附作用的观察[J].山东医药.2013
[10].韩瑞峥,石晓华,任红海,蒋登高.改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纤维固载过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2
标签: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 悬浮聚合; 种子溶胀; 沉淀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