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幸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痛苦,心理机制,认知重评,调节干预策略
个体幸福论文文献综述
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1](2019)在《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认知重评视角下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生活幸福感,是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题中之意。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幸福中国,提出有效可操作性的心理痛苦情绪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次基于人的生命意志和心理需要视角,将心理痛苦划分为"需要受阻型、价值丧失型、意志侵害型和需要匮乏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情绪认知理论,探究了心理痛苦生成的"非理性信念、负面思维和悲观解释风格"叁种认知误导心理机制,提出了四种可操作的"认知重评"策略,即"性质重评、正性重评、乐观重评、理性信念重评"来对心理痛苦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和干预,最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获得幸福。(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马琳[2](2019)在《大学英语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体会幸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一直所坚持的教育原则,伴随着大学英语课程不断地更新和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加得以突显。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化教学方式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做法。但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存在越来越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些所谓的弱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因此,本文旨在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相关因素,为日后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5期)
李若璇,刘红瑞,姚梅林[3](2019)在《父母和班主任自主支持对青少年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影响: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来源自主支持对青少年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量了2941名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和班主任自主支持、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孤独感。结果发现:(1)存在四个自主支持潜在剖面:父母低-班主任较高自主支持组(5.88%)、父母中等-班主任低自主支持组(5.00%)、较高自主支持组(56.21%)以及高自主支持组(32.91%);(2)男生、年龄大的青少年更可能归为父母中等-班主任低自主支持组;(3)高自主支持组幸福感最高、孤独感最低,较高自主支持组次之,父母低-班主任较高自主支持组幸福感最低、孤独感最高;(4)对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孤独感而言,父母自主支持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马汴京[4](2019)在《分手快乐?——离婚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离婚率连年快速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定量评估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首次采用追踪数据(CFPS)定量评估了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冲击及其动态演变,为理解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供了一个新观察视角。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离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了显着短暂的负向冲击。按自评收入分为5个阶层,离婚当年人们遭受的幸福感损失,相当于从中等阶层下滑到最低阶层。离婚对幸福感不存在长期影响,离婚者与从未离婚者之间的幸福感落差在离婚3年后即基本消失;是否再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男女、城乡、不同教育水平、有无子女等不同群组幸福感受离婚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共同动态演变趋势。考虑到离婚个体在离婚前夕的幸福感水平,应该已经低于其他已婚者,那么离婚应该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离异者幸福感恢复迅速表明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其心理上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离婚主观成本相对较低,或是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应该审慎地看待离婚对幸福感没有长期影响的结论,该结论不应被视为支持乃至鼓励中国居民离婚的经验证据。本研究仅显示:一个离过婚的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幸福快乐。(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张伟[5](2019)在《信息存量对个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GSS混合横截面数据,探讨了信息存量对个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信息存量作为一个复合性概念,在实践中可操作化为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和媒介信息获取频率。以此为基础,通过建立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结果:首先,教育和媒介信息获取频率对个体的生活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其次,2010—2013年这叁年间,受教育年限和新媒介信息获取频率对个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保持稳定,而传统媒介信息获取频率对个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则呈逐渐削弱的态势;最后,信息存量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在以对内的"经济状况评价"和对外的"社会公平认知"为中介时,受教育年限和媒介信息获取频率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路径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高启杰,费佐兰[6](2019)在《居民个体收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但其影响机制仍需要研究和识别。利用2017年北京市16个区1070名居民的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可以分析居民个体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个体收入显着地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低收入组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收入组;个体收入显着地正向影响收入效用,而个体收入效用显着地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且在收入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个体收入偏好显着地负向影响个体收入效用和主观幸福感且在收入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起间接调节作用。因此,要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着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社会各界的宣传,引导居民重视精神生活,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庄美连[7](2019)在《重构与再定义:个体与社交媒体幸福观的互动——基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凸显了个体的主体性,使个体能自由言说,获得"可见性",并赋予个体新的思考内容。通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经验材料,对个体与社交媒体在幸福观上的互动进行考察发现,在社交媒体上,用户个体自我、个体相互之间、个体与社交媒体之间等都存在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等不同程度的互动。在竞争、冲突中,个体的幸福观得以"可见",影响了社交媒体对幸福观的呈现;与此同时,社交媒体通过构筑信息环境等手段改变、更新了个体的认知图式,进而实现对个体幸福观的建构。通过对情境的定义,个体与社交媒体的幸福观都实现了重构和再定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卢明霞[8](2019)在《关注个体幸福:孝德教育当代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背景下,孝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孝德教育不同的是,当代孝德教育应当更加关注个体幸福,即在孝德教育实践中,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把亲子双方的快乐、幸福、自尊、自由、权利等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关注个体幸福作为当代孝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增强孝德教育的实效。在这一价值取向指引下,当代孝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引导性、发展性、生活性、体验性。(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戈童言[9](2019)在《青少年个体属型变量对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提高中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度,丰富青少年相关心理发展的研究,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幸福感指数有着重大意义。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运用T检验分析了青少年个体属型变量对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品牌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铁芳[10](2019)在《幸福与人的自我规定性:个体道德如何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暑假期间,学院组织去扶贫点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学习考察,住在关峡小镇上一家叫"苗家传说"的新修小宾馆。晚餐前,我下来溜达,看见大厅旁边厨房门口几位同事正在吃凉粉,喊我过去,说很不错。我走过去,宾馆老板的娘在给大家盛凉粉,透亮的凉粉盛起来,再加上红糖水,加一勺白糖。我也要了满满一大碗,开玩笑说"都不用吃什么晚饭了"。这样(本文来源于《大视野》期刊2019年01期)
个体幸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一直所坚持的教育原则,伴随着大学英语课程不断地更新和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加得以突显。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化教学方式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做法。但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存在越来越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些所谓的弱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因此,本文旨在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相关因素,为日后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幸福论文参考文献
[1].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认知重评视角下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马琳.大学英语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体会幸福感[J].科技视界.2019
[3].李若璇,刘红瑞,姚梅林.父母和班主任自主支持对青少年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影响:个体为中心的视角[J].心理科学.2019
[4].马汴京.分手快乐?——离婚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J].南方经济.2019
[5].张伟.信息存量对个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高启杰,费佐兰.居民个体收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庄美连.重构与再定义:个体与社交媒体幸福观的互动——基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卢明霞.关注个体幸福:孝德教育当代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
[9].戈童言.青少年个体属型变量对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品牌研究.2019
[10].刘铁芳.幸福与人的自我规定性:个体道德如何可能[J].大视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