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组织论文-樊晓军,李从质

科层制组织论文-樊晓军,李从质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层制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层制,平台化,企业变革,组织管理

科层制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樊晓军,李从质[1](2018)在《科层制组织向平台化组织转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层制管理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培育资源优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竞争环境的复杂化,其适应性正面临挑战。平台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对其能否替代科层制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企业的发展变革过程就是建立科层制和砸碎科层制的过程,企业打破科层制势在必行,但是不会消灭科层制,在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将会始于科层,成于平台。(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8年09期)

魏姝[2](2018)在《干部制组织还是科层制组织——一个基于身份理论的“原教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学者罗斯坦提出了"干部制组织"的概念作为解答"高速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不高并存的中国式悖论"的关键性解释变量,再次引发学界关于"中国政府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发展成为韦伯式的科层制组织"的思考。在"不同的组织制度中会有不同的人"这一基本假设前提下,通过引入身份理论的相关理论资源,可以将该问题的讨论从组织和制度层面降维到组织中人的层面。通过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所构建出的中国背景下"党员干部"的身份原型与罗斯坦干部制组织中的干部很相似,但是各种官方文本所反映出的"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原型却更加接近经典意义上的"官僚",这表明现实中的中国政府组织远比罗斯坦所说的"干部制组织"这一整体性描述更为复杂多样,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任务情境下公务人员的首要身份认同,进而分析其所在组织的核心特征,这种实证研究可以在一个包含"任务特征-组织模式与身份认同-绩效"的分析框架指导下展开,实现对中国政府组织的运作与治理模式进行解释和重构,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张兴华[3](2016)在《科层制组织的控制跨度与最优激励契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层制是企业的经典组织形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多层代理,本文研究多层委托代理背景下企业的最优控制跨度。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集中关注比较单一的委托代理关系,忽略或不重视企业内部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真实背景。另外,在传统的研究科层制的文献中,视代理人的能力是单一的,这也背离了代理人具备多种能力的真实背景。本文在把传统的简单“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拓展为多层“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把代理入能力由一种拓展至叁种:决策、激励、监督。代理人通过使用决策、监督、激励叁种能力管理下属。并据此研究企业的最优控制幅度与激烈契约。模型求出了最优控制跨度的数学表达式,并充分探讨了其经济学管理学意义,给出了管理上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委托人净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代理人的最优控制跨度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随着代理人决策能力、监督能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着下属努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模型给出了最优激励水平的数学表达式,研究发现:当生产率、监督与决策水平的乘积小于自然底数的一半时,企业应提高最优激励水平,且对努力水平越高的代理入,激励增长的幅度越大;当生产率、监督与决策水平的乘积大于自然底数的一半时,企业应降低最优激励水平,且对努力水平越高的代理人,激励降低的幅度越大。当生产率、监督与决策水平提高时,最优激励水平应下降,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小。随着生产率、监督水平以及决策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收入差距会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葛少卫[4](2014)在《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学科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运行有负面影响。学科管理主体日益分化、学科管理对象层次差异以及学科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引致管理的科层性。由此出现了层级结构、专业分工使管理主体分散与运行效率的矛盾,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与校内资源共享和整合需求的矛盾,计划型运行管理机制与学术工作自由、创新精神的矛盾以及科层制管理主体的目标差异与学科系统功能实现的矛盾。学科的学术属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象、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影响着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应以学术属性为出发点,分解科层制管理目标,优化科层制管理架构,调整科层制管理权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郝小帅[5](2013)在《科层制组织中的劳动与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层制被马克斯·韦伯提出后,迅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层制的不足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这固然与资本主义的弊端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层制组织本身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从科层制的缺陷入手,深入分析科层制组织中的冲突关系。以期我国的组织在发展中能够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3年20期)

李艳华,王鑫越[6](2013)在《高校科层制组织结构弊端及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层制管理模式是多数高校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本文对高校几十年沿袭不变的科层制组织结构进行了审视,指出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高校组织结构优化的几种组织结构形式,即扁平化结构、弹性化结构和多样化结构。(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3年09期)

唐小平[7](2012)在《浅析科层制组织设计的集权、分权与授权》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层制是一种权力以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体现的是权力分配的制度化、等级化和非人格化。从科层制组织设计的角度,理清集权、分权与授权的关系,并通过适度集权、适当分权、适时授权等途径,让组织权力结构更加优化,更加适应新形势对组织发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黄寿昌[8](2011)在《科层制组织内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层制的背景下,通过将内部控制理解为一个重要的组织现象,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组织理论为基础,本文试图发展一套组织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我们认为,组织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至少必须回答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其一,如何在科层制的背景下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做出界定?其二,为了最大化内部控制存在的基本价值,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与原理是什么?其中,前一个问题规定了内部控制的性质,后一个问题则攸关内部控制的机制设计。通过为以上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提供一套探索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对内部控制的性质提供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内部控制的设计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贯的设计语言。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地定义为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实现偏差的最小化。本文首先回答了关于内部控制是什么的问题。为此,我们引入“偏差”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组织目标实现不确定性的现实度量。偏差产生的行为基础是组织成员的行为失范与行为失败。其中,行为失范表现为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对于组织道德期望的背离,机会主义构成其存在的心理学依据;行为失败表现为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对于组织能力期望的背离,有限理性构成其产生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引致行为失范和行为失败,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构成偏差产生的人性根源,进而为内部控制的存在提供了基本前提。为了有效地应对组织成员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相应地发展成为两项基本的组织策略。其中,信息分享通过降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强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弱化组织成员的机会主义,知识整合则通过提高组织知识的完备性和可靠性从而弱化组织成员的有限理性。为了在组织成员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分享与有效的知识整合,权威沿着科层制组织的科层结构实现纵向扩散以及在同一科层级次上实现横向扩散便成为必然。透过权威的扩散,科层制组织内部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权力体系,所有的组织成员被结构化在这一权力体系之中,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在这一权力体系的实际运作中得以实现。最终,本文将“内部控制”一般性地定义为一个实现权威扩散、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的一体化过程。通过结构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内部控制将促成科层秩序的建构,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最终促进组织长寿。总之,本文就内部控制性质所提供的理论解释实现了从COSO框架的“过程观”向“秩序观”的跃升。在确立内部控制研究的设计方法论以及权力范式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制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就内部控制的设计发展了一套逻辑一致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应用于内部控制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的基础性概念。这些基础性概念包括作为内部控制研究对象的行为与关系、作为内部控制基本分析单元的任务与作业、作为内部控制基本模式的行为控制以及作为内部控制基本功能的行为约束与行为优化。基于以上各基础性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本文概括了“行为”与“作业”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和控制关系,并因此将内部控制的机制设计现实地定义为作业设计。同时,借鉴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本文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做出规划,从而为内部控制的设计提供一个基本的思想路径(或认知路径)。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穿越组织、任务和作业叁个层面,先后表现为组织背景分析、任务识别、任务分析和作业设计四个阶段。最后,通过将任务属性与作业链结构和作业点结构相联系,本文分别得到了任务属性与作业链结构以及任务属性与作业点结构之间的关系矩阵。总之,内部控制设计的基础性概念与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以概念框架为基础,借助委托代理模型,本文最后就内部控制设计展开均衡分析,从而提出了5个方面的设计命题。均衡分析依次在以下叁个层次上逐步推进:单一代理人模型、双代理人模型以及N-代理人模型。单一代理人模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纯粹的工资性激励并不足以成为一个防止舞弊的有效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的存在对于降低组织成员发生舞弊和差错的概率有着基本的必要性。此外,虽然舞弊被发现后所施加的处罚足以影响代理人的舞弊阈值,进而影响其舞弊动机,但实施舞弊所需努力的上升带来的负效用对舞弊阈值将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事前的内部控制设计比事后的奖惩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舞弊的概率。多代理人模型的分析表明,代理人的舞弊阈值与作业链长度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作业链长度的增加,代理人的舞弊动机将越弱。此外,组织成本与作业链长度、舞弊发现后所施加处罚的程度均负相关;也就是说,在与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雇员数量被给定的前提下,委托人要实现舞弊和差错概率以及相应组织成本的最小化,就必须实现作业链长度的最大化,并且寻求事后处罚的最大化。最终,设计命题与概念框架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语言,从而为第二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初步答案。(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1-05-01)

崔荣英[9](2010)在《从科层制组织到学习型政府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已经成为执政党、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路径。但从实际来看,“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方向性的宏观指导方面,不仅在结合我国特色进行系统地理论探索上还有一定差距,在运用其核心理念加快公共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上也存在很大不足。如何形成符合我国文化特色、政府组织特点的“学习型政府”构建框架和实践模式,也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分析传统科层制组织内涵、特征及缺陷入手,通过剖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对科层制组织的超越,阐述了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基本要素及现实意义。同时,以上海海关创建“学习型海关”工作为实例,结合对经验和问题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学习型政府”理念在公共管理部门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培育海关核心价值观、创新海关组织结构和加强关员职业能力建设等叁个方面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海关的初步对策。(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06)

马强[10](2010)在《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的丰富。由于科层制组织中层级交往的独特交往形式,以及考虑到直接针对层级交往的调查的可信度,所以本文在考察了已有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加上现有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试图将科层制组织的层级交往以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普通交往行为(非概括性的对某一种交往行为做定义)或对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方法方面的。对于层级交往这种交往行为方式的提出,以及利用社会认知的方法进行研究国内现在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解释这种交往行为现象的研究就更少。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任何行为都是心理的外化,既然对层级交往问题进行直接分析比较困难,那么就利用内隐的方式将问题外化,从而达到研究目的。本人通过大量的时间阅读梳理相关文献,然后制作问卷,并通过对大连软件园中大正远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层级交往有来自外化的环境的因素,但是还要通过内化的东西对个体起作用。就是说存在社会认知对交往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层级交往是他们基于对自身的认知,对组织的认知的不同,交往方式自然不同。这些都是社会认知最终作用于个体自身的结果。本文从社会认知的独特视角,分析了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现象、特征以及问题。比针对层级交往的问题做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由于这种交往中的工具化、实用化明显,对研究社会心理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是十分有价值的。层级交往是现在人们的一种价值性选择的结果,因此它具有独立认知的特点,如何将层级交往的全部体现理论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文章在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0-03-01)

科层制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瑞典学者罗斯坦提出了"干部制组织"的概念作为解答"高速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不高并存的中国式悖论"的关键性解释变量,再次引发学界关于"中国政府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发展成为韦伯式的科层制组织"的思考。在"不同的组织制度中会有不同的人"这一基本假设前提下,通过引入身份理论的相关理论资源,可以将该问题的讨论从组织和制度层面降维到组织中人的层面。通过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所构建出的中国背景下"党员干部"的身份原型与罗斯坦干部制组织中的干部很相似,但是各种官方文本所反映出的"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原型却更加接近经典意义上的"官僚",这表明现实中的中国政府组织远比罗斯坦所说的"干部制组织"这一整体性描述更为复杂多样,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任务情境下公务人员的首要身份认同,进而分析其所在组织的核心特征,这种实证研究可以在一个包含"任务特征-组织模式与身份认同-绩效"的分析框架指导下展开,实现对中国政府组织的运作与治理模式进行解释和重构,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层制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樊晓军,李从质.科层制组织向平台化组织转型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8

[2].魏姝.干部制组织还是科层制组织——一个基于身份理论的“原教旨”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

[3].张兴华.科层制组织的控制跨度与最优激励契约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4].葛少卫.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郝小帅.科层制组织中的劳动与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3

[6].李艳华,王鑫越.高校科层制组织结构弊端及其优化[J].学周刊.2013

[7].唐小平.浅析科层制组织设计的集权、分权与授权[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

[8].黄寿昌.科层制组织内部控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

[9].崔荣英.从科层制组织到学习型政府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0

[10].马强.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标签:;  ;  ;  ;  

科层制组织论文-樊晓军,李从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