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论文-喜书

往事与随想论文-喜书

导读:本文包含了往事与随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往事与随想》,《随想录》,项星耀,加里波第

往事与随想论文文献综述

喜书[1](2019)在《彼之往事,吾之随想——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之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背景读过《战争与和平》或看过相关改编影视剧的人都知道,沙俄抗击拿破仑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沦陷,全城陷入一片火海,小说男主角皮埃尔伯爵却没有撤离,乔装成普通百姓伺机刺杀拿破仑。在前往拿破仑驻地途中,他卷入一场民宅救火行动,营救出没来得及撤退的一大家子,其中有个尚在襁褓、被吓得哇哇大哭的男婴,就是日后《往事与随想》的作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赫尔岑1812年生于莫斯科一个富裕贵族家庭(出自俄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戈利岑家族),父亲是一位严肃保守的公爵大地主,性格有些乖戾但并不腐化,整日守着庄园宅在家里,既不是在宫廷上八面玲珑的趋炎附势之流,也不是整日(本文来源于《青岛文学》期刊2019年10期)

姚孟泽[2](2018)在《“后文革”语境中的文学翻译:以巴金对《往事与随想》的译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结束之后,巴金作为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译者复出,通过对它的介绍对"文革"展开反思。巴金对赫尔岑的选择和解释,实际上是他的文学生命、20世纪中国历史与"后文革"语境叁者交织的产物。巴金试图通过对赫尔岑的译介,来调用他无政府主义中重视个体和伦理的批判性因素,然而,当他的解释被导入"反封建"的话语通道时,这种批判即面临着普泛化和失效的危险,其思想和文学能量也就被封闭在这个局促的空间之中。将这项译介视为发生在复杂语境中的事件,可以为理解"后文革"时代与历史经验的关联,翻译文学与本土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提供个案和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8年02期)

谢泳[3](2018)在《读《山大往事》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行龙兄《山大往事》初版时我即读过,这次商务印书馆再版,我又翻阅一次,有些杂乱感想写下来。行龙兄本业是中国近代社会史,他在这方面是很有成绩的学者,近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多数重要学术活动,都有行龙兄的身影。这本《山大往事》应该是他本业之外的随手札(本文来源于《太原日报》期刊2018-04-04)

夏铭卿[4](2017)在《周维叁首二胡作品风格及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周维是我国着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在叁十余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创作了众多优秀二胡作品,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本文尝试通过对其《印巴随想曲》、《美国往事随想曲》、《莫斯科的回忆》叁首二胡作品的艺术观念解析,结合对周维采访,总结其所持音乐美学观念。在创作与表演层面,周维秉承“跨界”观念与“召唤”观念,认为优秀音乐作品应是传统与时代结合的产物,能够打动观众、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在对待多元音乐文化以及中国二胡艺术未来前景的态度方面,他坚持“对话”观念,用二胡与世界对话,在恪守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做到多元化。周维的一系列艺术美学观念已经超越了一般二胡演奏者的视界,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为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7-06-30)

马金艳[5](2016)在《《往事与随想》之民间写作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本文通过对牛赵明《往事与随想》进行鉴赏,分析其民间写作的实践及写作意义,由此彰显纳西族民间文化的鲜活生命力。读毕牛赵明老先生的《往事与随想》一书时,注视着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地名:大研、白沙、甸、鲁甸、大具、塔城、木里、康定……,满脑充斥的是着旅人们在滇西北这充满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赤脚丈量土地的景象;想象英武的马锅头策马前进的画面;在蓝天与雪山之下,一个个具象鲜活的面孔上清晰写着民间的淳朴与诚实。这本书按图索骥般带我重走历史,了解我不认识的先人们的(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范利伟[6](2015)在《《往事与随想》在中国的翻译史实补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在中国的翻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巴金、项星耀、臧仲伦为翻译此书做出了很大贡献。此书在中国广受好评,但学界对此书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的梳理却并不到位,已有的研究和相关的报道都存在一些错漏之处。本文在梳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前人研究中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纠正和补充,以期完整准确地呈现出该书在中国的翻译历程。(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高玉林,姚宏越[7](2015)在《巴金与《往事与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周末》当年曾发过一篇文章叫《走了"常凯申",来了"赫尔珍"——为〈赫鲁晓夫〉挑刺》,这里的"常凯申",典出一位教授的译笔,指的是蒋介石;而赫尔珍就是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恰巧,笔者的手边一直摆放着洋洋一百五十万字的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的全译本。《往事与随想》前两卷的译者是已故的巴金老人。不夸张地讲,对巴金先生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可以说成是他令笔者史无前例肃然起敬的原由,是由这两卷译笔开始的。我们相信凡是读过这两(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5年03期)

徐洪兴[8](2013)在《有关“南怀瑾现象”的往事与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怀瑾先生逝世快一周年了,但读书界和学术界对南怀瑾着述的学习和研究仍然热度不减。要说清南怀瑾先生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不是叁言两语的事。我与南先生没有直接的交往,只是读过他的一些书,但有关“南怀瑾现象”的一些回忆与随想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怀瑾先生其人其(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3-09-25)

张家鸿[9](2013)在《提着往事这盏灯——《泉州文学》2013年第2期读后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国平说:"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往事是盏灯。作家常能在往事的灯光里找到写作的灵感,让他们在现实的凄风苦雨中温暖不断,不断前行。"父亲扎的元宵灯,是人世间最朴实无华,最纯美,最光亮的灯,永恒的灯!"这是吴纪培《父亲扎元宵灯》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孩提时只记得玩耍的快乐,年岁渐长,才明了热闹背后的辛酸。如此,才更显得温情脉脉,更催人泪下。朴拙的文字自升起一股动人的力量,让人无法拒绝,读后,亦不愿翻过。(本文来源于《泉州文学》期刊2013年05期)

姚宏越[10](2011)在《巴金与《往事与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相信凡是读过这两卷巴金译《往事与随想》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虽是赫尔岑的杰作,也是巴金一生的随想。晚年巴金借青年赫尔岑"特立独创而冲动不羁的性格",在自己近四分之叁生命中的浪漫与激情随着"文革"的爆发而戛然而止后,再次向国人表明自己青年时的理想。(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1年02期)

往事与随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革"结束之后,巴金作为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译者复出,通过对它的介绍对"文革"展开反思。巴金对赫尔岑的选择和解释,实际上是他的文学生命、20世纪中国历史与"后文革"语境叁者交织的产物。巴金试图通过对赫尔岑的译介,来调用他无政府主义中重视个体和伦理的批判性因素,然而,当他的解释被导入"反封建"的话语通道时,这种批判即面临着普泛化和失效的危险,其思想和文学能量也就被封闭在这个局促的空间之中。将这项译介视为发生在复杂语境中的事件,可以为理解"后文革"时代与历史经验的关联,翻译文学与本土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提供个案和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往事与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1].喜书.彼之往事,吾之随想——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之启示[J].青岛文学.2019

[2].姚孟泽.“后文革”语境中的文学翻译:以巴金对《往事与随想》的译介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8

[3].谢泳.读《山大往事》随想[N].太原日报.2018

[4].夏铭卿.周维叁首二胡作品风格及观念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7

[5].马金艳.《往事与随想》之民间写作意义[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

[6].范利伟.《往事与随想》在中国的翻译史实补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高玉林,姚宏越.巴金与《往事与随想》[J].北极光.2015

[8].徐洪兴.有关“南怀瑾现象”的往事与随想[N].中华读书报.2013

[9].张家鸿.提着往事这盏灯——《泉州文学》2013年第2期读后随想[J].泉州文学.2013

[10].姚宏越.巴金与《往事与随想》[J].出版广角.2011

标签:;  ;  ;  ;  

往事与随想论文-喜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