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复极论文-吕晓燕,胡小菁

心肌复极论文-吕晓燕,胡小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肌复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通痹宁心汤,美托洛尔,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心肌复极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燕,胡小菁[1](2019)在《通痹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痹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痹宁心汤治疗,连续用药8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指标、HRV、TDR的改善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2组MACE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气喘咳嗽、尿少、面肢水肿、神疲乏力发生率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B型脑钠肽(BNP)、Lee氏心衰评分和TDR指标QTc、QTd、Tp-e、Tp-e/QTc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和HRV相关指标SDANN、rMSSD、SDNN、PNN50%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MACE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痹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可显着缓解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HRV和TDR,降低MACE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荐。(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卢小伟,刘亚东[2](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叁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美云,郭文丽[3](2019)在《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冠心病病人AST、CK、CK-MB及LDH水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冠心病病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冠心病类型的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并比较不同心电图结果病人的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结果 4组ST段异常、T波异常及V2导联Tp-Te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异常发生率及ST段异常发生率随病情加重升高(P<0.05);AMI组V2导联Tp-Te间期明显长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P<0.05)。AMI组、UAP组LDH、CK-MB、CK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LDH、CK-MB、CK及AST水平明显高于UAP组与对照组(P<0.05)。存在心肌复极异常病人的心肌酶谱指标水平显着高于心肌复极正常病人(P<0.05)。结论心肌复极异常与冠心病病人心肌酶谱相关指标有一定关系,当心肌复极异常时会导致冠心病病人心肌酶谱指标升高,可以此作为冠心病病人心肌损伤程度评价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李名兰,潘碧云,陈仕银,温达,王燕英[4](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有心电图的改变,而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心电标记物可用于鉴别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国外已经开展了关于两者相关性的研究,而国内较少开展。因此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目的评估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颅脑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并探讨其与神经病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残疾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可能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01-01至2017-12-3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就诊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获取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包括V_5导联中的Q波开始和T波结束之间的时间离散度(QT离散度)、校正的QT(QTc)离散度、T波峰值与结束时时间间隔的离散度(TpTe离散度)和TpTe/QTc,其他导联中的QT间期最大值、QTc间期最大值和TpTe最大值。比较不同脑卒中类型、颅脑不同病变部位患者中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评价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与出院时NIHSS评分及m 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55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8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中V_5导联中TpTe/QTc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34);颅脑岛叶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无颅脑岛叶病变组高;无脑干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有脑干病变组高(P<0.05)。左、右侧颅脑病变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QT间期最大值与出院时NIHSS、mRS评分间存在相关性(rs=0.561、0.346,P=0.04、0.02)。结论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中,V_5导联的TpTe/QTc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关,QT间期最大值与颅脑岛叶的病变及出院时神经病损程度、残疾程度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30期)

吴荣荣,王红宇,李俊伟,白敏聪,朱映红[5](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评估其对胸痛患者临床综合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AMI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心电图肢体导联和胸导联复极相关参数。结果 AMI组肢体导联QT间期、QTc间期和T波时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7. 4±36. 9) ms vs.(370. 0±24. 7) ms;(422. 8±35. 6) ms vs.(405. 0±23. 0) ms;(174. 4±26. 8) ms vs.(167. 0±11. 0) 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胸导联QT间期、QTc间期和T波时间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99. 3±44. 6) ms vs.(368. 9±24. 0) ms;(435. 0±37. 5) ms vs.(404. 2±23. 1) ms;(195. 0±30. 9) ms vs.(174. 9±12. 1) 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MI患者心电图复极时间延长。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的变化对胸痛患者的临床综合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杨晓云[6](2018)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与心肌复极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恶性化程度较高的家族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肾上腺素介导)的双向性和/或多形性室速、晕厥和猝死。CPVT的致病基因主要为RyR2和CASQ2。RyR2通道功能障碍造成的钙释放异常是引发CPVT的主要病理基础。本文对CPVT患者发生心肌复极异常的机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刺激可加剧CPVT患者心肌细胞钙瞬变的不规则性与交替性变化,引起心肌复极不规则、QT间期变异程度加深,从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康茹冰,王红宇[7](2018)在《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复极储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复极储备变化。方法对6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66例可疑阳性和67例阴性患者的测试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平板运动试验前、运动中心率90次/min、120次/min、最快心率以及运动结束后恢复期1min、3min的RR间期和QT间期,并用计算QTC值,作组间比较。结果运动中最快心率时的RR间期、QTC间期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间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其它5个观测时间点的QT间期和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RR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增快时,心肌缺血患者QTC间期延长,反映其复极储备功能减弱。(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8年04期)

王春燕,陈霞,侯明桥,甘亮[8](2018)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在我院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住院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碎裂QRS的患者75例为fQRS组,无碎裂QRS的患者81例为对照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复极离散度进行检测,使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伴有疾病、舒张压、收缩压等基本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QRS组患者QT间期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QRS组患者QTc、QTd、心率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均比对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分别为(36.38±3.16)mm、(50.27±3.34)mm均高于对照组的(35.31±2.71)mm、(45.35±3.07)mm,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E值、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3.77±16.37)cm/s、(51.11±6.31)%,均低于对照组的(66.20±18.53)cm/s、(54.08±6.11)%,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碎裂QRS波时,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复极离散度显着失常,左心功能不佳,可能导致这类患者预后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汪和贵,黄霆,王政,葛楠楠,柯永胜[9](2018)在《I_(Ks)复极储备下调对心肌肥厚豚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肌肥厚时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rapidly activated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I_(Kr))和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ly activated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IKs)的变化,并探讨I_(Kr)和IKs阻断剂对心肌肥厚豚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豚鼠分为假手术组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组,制备LVH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I_(Kr)和IKs电流,观察I_(Kr)和IKs电流的变化;给予豚鼠分别静脉注射I_(Kr)阻断剂多非利特(0.04 mg/kg)和IKs阻断剂chromanol 293B(0.1 mg/kg),观察其对LVH豚鼠QTc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结果:豚鼠胸主动脉缩窄6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QTc间期和细胞电容显着增加(P<0.05或P<0.01);LVH心室肌细胞IKs明显减少[+60 m V:(0.36±0.03)p A/p F vs(0.58±0.05)p A/p F,P<0.01];LVH对I_(Kr)无明显影响。I_(Kr)阻断剂可显着延长LVH豚鼠QTc间期(P<0.01),并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IKs阻断剂对LVH豚鼠QTc间期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IKs复极储备下调是心肌肥厚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志伟,刘彤[10](2018)在《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复极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2008年Haissaguerre等研究提示早期复极可能与心脏性猝死相关,随后又有多项研究证明早期复极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特发性心室颤动相关。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早期复极只有在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现就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临床预后的关系做一文献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心肌复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叁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肌复极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晓燕,胡小菁.通痹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卢小伟,刘亚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3].刘美云,郭文丽.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冠心病病人AST、CK、CK-MB及LDH水平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李名兰,潘碧云,陈仕银,温达,王燕英.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差异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5].吴荣荣,王红宇,李俊伟,白敏聪,朱映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的变化[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6].杨晓云.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与心肌复极异常[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

[7].康茹冰,王红宇.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复极储备功能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8

[8].王春燕,陈霞,侯明桥,甘亮.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

[9].汪和贵,黄霆,王政,葛楠楠,柯永胜.I_(Ks)复极储备下调对心肌肥厚豚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张志伟,刘彤.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预后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8

标签:;  ;  ;  ;  

心肌复极论文-吕晓燕,胡小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