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王腾飞,孙长久,孔德玉,张得利,郭红革

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王腾飞,孙长久,孔德玉,张得利,郭红革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化硼纳米片,超临界流体,分散,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文献综述

王腾飞,孙长久,孔德玉,张得利,郭红革[1](2019)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制备和分散氮化硼纳米片及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硼纳米片(BNNSs)是一种拥有优良导热、力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应用价值,其制备技术及性能的研究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六方氮化硼(h-BN)为原料,利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对氮化硼进行剥离,制备出氮化硼纳米片。同时,通过嵌入高分子基体法防止其重新聚集,将氮化硼纳米片分散入高分子基体中,得到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氮化硼/高分子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长久,王腾飞,郭红革,赵健[2](2019)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分散氮化硼及防止其再团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六方氮化硼(h-BN)为原料,利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快速膨胀(RESS)来分散氮化硼,电子显微镜表征证实,RESS可以有效实现氮化硼的分散,制得氮化硼纳米片。同时,为了解决氮化硼分散后再团聚问题,提出对氮化硼表面进行高分子包覆法防止再团聚,实验证实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太东,廖传华[3](2019)在《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制备聚乙烯蜡超细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2为溶剂,聚乙烯蜡为溶质,采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RESS)制备了聚乙烯蜡超细颗粒。考察了预膨胀温度、预膨胀压力、收集距离等工艺条件对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高的预膨胀压力、预膨胀温度有助于获得平均粒径较小的超细粒子;在收集距离50 mm(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9年02期)

徐永泰,颜世国,杨镇宇,苏至善[4](2018)在《利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进行2-乙氧基苯甲酰胺药物微粒制备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s,RESS),针对药物2-乙氧基苯甲酰胺(2-ethoxybenzamide),进行微米级药物微粒之制备,以提升其溶离特性。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探讨RESS技术中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膨胀前温度与膨胀后温度对生成药物微粒平均粒径之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在较高之萃取温度,较高之膨胀前温度以及较高之膨胀后温度操作下,有利较小药物微粒之生成,而萃取压力之效应则相对不显着。藉由RESS技术,可获得平均粒径为2.1μm之2-Ethoxybenzamide微粒,相较于原始药物之15.4μm,有显着微粒化效果,并由SEM分析可知,处理后之药物微粒具有较规则之短棒状外观,而由FTIR、DSC与PXRD之分析,验证经RESS技术处理前后药物之晶型,热性质与光谱特性皆维持一致。(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胡国勤,孙芳星,刘景辉,陈鹏丽[5](2019)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盐酸氟桂利嗪微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盐酸氟桂利嗪药物微粒,研究了该方法使盐酸氟桂利嗪微粒化过程中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膨胀室温度、喷嘴温度、喷嘴直径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药物微粒的粒径大小以及形态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法对该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成功制备了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球型或类球型盐酸氟桂利嗪微粒,平均直径为1. 285~6. 893μm,经正交实验优化得到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喷嘴温度140℃,夹带剂用量0. 3 m L/min,此时得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 386μm.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药物微粒进行了分析表征,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前后盐酸氟桂利嗪药物微粒物理化学性质、晶体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健,刘振生,胡文彬[6](2014)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分散碳纳米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临界状态下CO2的快速膨胀(RESS)来分散碳纳米管,为可放大化且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新方法。将碳纳米管在超临界CO2悬浮液中经由微细喷嘴快速膨胀使其均匀分散。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证实RESS可有效地实现碳纳米管的分散。同时,为了解决再团聚难题,提出利用小分子包覆法和将碳纳米管嵌入高分子基体法来防止其再团聚,均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4年05期)

张发兴[7](2013)在《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SiO_2/聚氨酯超疏水涂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仪器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超疏水材料的认识逐渐深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虽然目前制备超疏水涂层的方法有几十种,但没有一种超疏水产品得到普遍应用,其主要原因是工艺条件限制,不能大面积制备,并且很多方法制备的超疏水涂层耐久性、耐划伤性很差,不能长时间应用。因此探索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耐久性好、力学性能优异、能大面积制备的超疏水涂层工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采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技术,制备出了表面接枝氟和双键官能团的改性纳米SiO_2粒子。研究了在超声作用下,不同溶剂的空化作用对纳米SiO_2粒子的分散效果。采用红外光谱、TEM、TG-DSC以及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改性后纳米SiO_2粒子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F8261和KH-570两种偶联剂均已被接枝到纳米SiO_2表面,粒子粒径和粒径分布随之变小和变窄;当偶联剂添加量为10%时,纳米SiO_2粒子改性达到饱和,且当偶联剂KH-570/F8261摩尔比为1:1时,改性后的纳米SiO_2粒子呈现超双疏性质。采用溶胶分散体系的“光散射”理论研究了纳米SiO_2粒子在超临界CO_2中的分散情况,探索了SiO_2粒子粒径和浓度与超临界CO_2微乳液颜色的变化机理,并且分析了纳米SiO_2粒子在超临界CO_2中的粒径和浓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70~90℃、压力为12~16MPa时,乳液呈蓝色,纳米粒子粒径最小,说明此时分散性最好。以磺酸型低聚醚二元醇(DPSA)和1,4-丁烯二醇-2-磺酸钠(BDSA)作为混合亲水扩链剂,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作为双键封端剂,采用逐步聚合-自乳化的方法制备了高固含量低粘度双键封端的水性聚氨酯(WPUA)乳液。研究了乳液的粒径形态和结构对固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PUA乳液呈多元粒度分布的特征,胶粒呈核-壳的结构。随着DPSA/BDSA质量配比从2/10增大到8/10,乳液的固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DPSA/BDSA质量比为5/10,固含量最高达54%以上,但仍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够满足超疏水涂层基底材料的要求。由于WPUA稳定性机理以“静电稳定”作用和“空间”稳定作用为主,而且粒子表面呈“毛发-双电层”结构,因此,WPUA乳液具有较好耐电解质性能、抗冻结性、耐高温及贮存稳定性。为了提高涂层的疏水性,以含硅的二元醇(PES)和聚醚二醇(PPG)为混合软链段,TDI和复合亲水扩连剂1,2-二羟基-3-丙磺酸钠(DHPS)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硬链段,以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作为封端剂,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一系列高固含量有机硅/聚氨酯(Si/PU)复合乳液。研究了乳液的形成机理,分析了PES和PPG质量配比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形成机理研究表明:Si/PU乳液的形成,本质上是由于PU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得疏水的PES/PU大分子在水中得以均匀分散,而且在Si/PU结构体系中,PU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模型属于“支链型”结构模型。性能测试和结构分析表明:乳液为非牛顿流体,并且具有高固含量的特征,当KH550含量为2.0%,PES/PPG比值为5/10时,固含量高达58%。;乳液粒径呈宽粒径分布,粒子呈核壳结构;乳液的稳定性随着PES/PU的增大略有下降,但仍能够满足要求;胶膜接触角大于90°,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有利于聚氨酯超疏水涂层的制备。采用乳液聚合方法,设计并合成了超疏水基底涂层增稠乳液。研究了单体的选择及用量对乳液增稠性能的影响,发现马来酸酐的加入能增加乳液的透明性和粘稠拉丝性,加甲基丙烯酸的乳液比加丙烯酸的乳液有更优良的稳定性。用BEM+平平加-20+SE-10作为乳化剂,乳液稳定性相当好;研究还发现:pH对粘度影响较大,当pH>4.5时,乳液粘度急剧增大,而pH=7.5时粘度达到最大值;羧酸单体的加入方式对乳液增稠性能也有重要影响,电导率测定法证明:乳液的增稠性能取决于乳胶粒表面的羧基链段的分布和数量,同时也证明了羧酸单体的加入方式对乳液增稠的机理。将上述的叁种乳液(双键封端的聚氨酯乳液、有机硅/聚氨酯(Si/PU)复合乳液、基底涂层增稠乳液)按比例混合,调剂pH值增稠至一定粘度后,制备了超疏水基底涂膜,再采用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将纳米粒子喷射到基底涂层上,UV固化干燥后制备出超疏水涂层。研究了基底涂膜粘度与增稠剂含量关系,涂膜的厚度和UV辐照时间对固化率和固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当增稠剂含量为40%时,涂膜表面喷涂纳米SiO_2粒子后形貌最粗糙;随着Si/PU乳液含量的提高,涂层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涂层的剥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直至趋于平缓。最后,重点对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疏水涂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在喷嘴和釜内温度均为90℃,釜内压力为16MPa,F8261和KH-570配比为1:1,Si/PU乳液添加9%时,涂层的静态水接触角超过165°,所制得涂层具有很好的超疏水性。沙漏冲击实验证明:采用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的超疏水涂层,不仅具有优异的耐磨、耐刮伤性,而且该法高效环保,涂层性能优良,适于大面积制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3-05-31)

吴星[8](2013)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细药物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粒子的性能不但决定于其化学结构,还受到粒子尺寸大小,以及粒子生物学形态的影响。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的药物粒子的生物利用度越高,因此超细药物粒子制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超临界流体纳米制粒技术,它以其无溶剂残留,无毒,无污染,操作条件温和以及低能耗的优点,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超临界流体制粒科学家的研究。本文以常见的CO2作为超临界溶剂,测量了不同的超临界压力和温度下利索卡因和非那西汀的溶解度,采用了状态方程模型以及不同的经验模型对它们的溶解度实验数据进行关联拟合,并对不同模型拟合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采用了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来制备利索卡因和非那西汀超细微粒,通过对SEM图片的分析来研究各种操作参数对粒子形态和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采用静态法测定了一定范围内利索卡因和非那西汀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索卡因在SC-CO2中的溶解度达到了10-4mol/mol,随压力(9.0-30.0MPa)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308.0-328.0K)的升高而减小,其溶解度主要受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影响。非那西汀在SC-CO2中的溶解度达到了10-5mol/mol,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的变化过程中,压力在9MPa附近,其溶解度出现反向区。分别采用状态方程模型和经验模型对利索卡因的溶解度进行关联拟合,结果表明Chrastil经验模型及其修正模型比Peng–Robinson EOS模型和Mendez-Santiago and Tej经验模型有更好的关联效果,其AARD%只有5.96%和3.45%。采用不同的经验模型对非那西汀的溶解度关联结果显示,Chrastil经验模型及其修正模型比Bartle模型和Mendez-Santiago and Tej经验模型有更好的关联效果,其AARD%只有7.78%和4.83%。采用RESS过程制备利索卡因和非那西汀微粒,其粒子尺寸大大减小,生物学形态也更加规整。分别探讨了五种操作参数对粒子形态及尺寸的影响,包括喷嘴尺寸及温度(D:0.1-0.4mm;TN:373.0K,393.0K),萃取温度及压力(TE:308.0-328.0K;PE:10.0-30.0MPa),收集距离(20.0-40.0mm)。结果显示:喷嘴尺寸,收集距离,萃取温度及压力对粒子的形态和粒径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喷嘴温度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这些关键操作参数通过影响膨胀过程中的停留时间,溶质的溶解度以及过饱和度来影响最终粒子的粒径及形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3-05-25)

张发兴,卫晓利,肖忠良,程德军,闫承磊[9](2012)在《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SiO_2/聚氨酯超疏水涂层》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超临界CO2快速膨胀法制备了SiO2/聚氨酯超疏水涂层。首先用十叁氟辛基叁乙氧基硅烷(F-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出含双键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将其分散在超临界CO2中,再利用超临界CO2快速膨胀法将其喷射到双键封端的且已添加了引发剂的聚氨酯涂层表面,通过加热,使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接枝在聚氨酯涂层表面,形成稳固粗糙结构,获得了超疏水性质。研究了喷嘴温度、反应釜温度和压力、偶联剂配比、表面粗糙度对涂层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的静态水接触角可达到169.1°±0.6°;在喷嘴和釜内温度都为90℃,釜内压力为16 MPa,F-硅烷和KH-570配比为1∶1,表面粗糙度为7.3μm时,所制得涂层具有较好的超疏水性,且具有优良的耐刮伤性。该法高效环保,涂层性能优良,适于大面积制备。(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周凯利[10](2012)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药物微细粒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毒、无污染、低残留、低能耗的制备超细药物粒子的方法,受到世界各国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超临界条件下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是RESS的基础数据。本文选用CO2作为超临界溶剂,测量了不同的超临界温度和压力下氯唑沙宗、苯氧基丙酸和卡洛芬在CO2中的溶解度,并用多种经验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采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技术制备了微米尺寸的氯唑沙宗和卡洛芬颗粒,以及纳米级的苯氧基丙酸纤维,并对上述微细结构的形貌尺寸与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采用静态法分别测量了氯唑沙宗、苯氧基丙酸和卡洛芬在压力为9-30MPa,温度为35-55℃的CO2中的溶解度。结果显示它们的溶解度的数量级分别为10-5、10-4和mol·mol-1,叁种药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溶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温度对溶解度在不同的压力范围内,对于不同的体系有不同的影响。用Chrastil模型、Chrastil修正模型及Mendez-Santiago-Teja模型对氯唑沙宗和苯氧基丙酸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结果显示Chrastil及其修正式的关联结果比Mendez-Santiago-Teja模型好,特别是Chrastil修正模型对氯唑沙宗及苯氯基丙酸溶解度关联的AARD(?)(平均绝对值相关偏差)分别为0.0170和0.0532。RESS过程中溶解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9-30MPa和35-55℃,喷嘴尺寸取0.1mm、0.2mm和0.4mm叁个值,喷射距离分别为10mm、20mm和30mm。喷嘴温度分别设为70、90和110℃。制备得到了长为0.5-5μm、宽度为0.1-1μm的氯唑沙宗棒状颗粒,直径为1-15nm的苯氧基丙酸纤维微米级的以及片状卡洛芬。结果显示:原料形貌、溶解温度、溶解压力、喷嘴尺寸、喷嘴温度和喷射距离等都是影响最终粒子尺寸和聚集状态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25)

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六方氮化硼(h-BN)为原料,利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快速膨胀(RESS)来分散氮化硼,电子显微镜表征证实,RESS可以有效实现氮化硼的分散,制得氮化硼纳米片。同时,为了解决氮化硼分散后再团聚问题,提出对氮化硼表面进行高分子包覆法防止再团聚,实验证实起到良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参考文献

[1].王腾飞,孙长久,孔德玉,张得利,郭红革.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制备和分散氮化硼纳米片及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构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长久,王腾飞,郭红革,赵健.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分散氮化硼及防止其再团聚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太东,廖传华.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制备聚乙烯蜡超细颗粒[J].印染助剂.2019

[4].徐永泰,颜世国,杨镇宇,苏至善.利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进行2-乙氧基苯甲酰胺药物微粒制备之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5].胡国勤,孙芳星,刘景辉,陈鹏丽.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盐酸氟桂利嗪微粒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6].赵健,刘振生,胡文彬.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分散碳纳米管[J].新型炭材料.2014

[7].张发兴.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SiO_2/聚氨酯超疏水涂层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3

[8].吴星.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细药物粒子[D].湘潭大学.2013

[9].张发兴,卫晓利,肖忠良,程德军,闫承磊.超临界CO_2快速膨胀法制备SiO_2/聚氨酯超疏水涂层[J].化工学报.2012

[10].周凯利.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药物微细粒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D].中南大学.2012

标签:;  ;  ;  ;  

超临界快速膨胀论文-王腾飞,孙长久,孔德玉,张得利,郭红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