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黄朝余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黄朝余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比较研究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文献综述

黄朝余[1](2015)在《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之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将"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应对资本主义生态矛盾所作的理论思考,具有独特的发展理念。以现有的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对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同时,在新常态下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生态立法,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牛二耀[2](2015)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之后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上,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确保生态文明的顺利实现。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30多年,生态文明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不仅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是要迫切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式的发展,其二就是如何优化人类的整体社会关系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钥匙,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含的生态文明制度内涵等叁个层次证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之间具有一致的逻辑意涵。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实现,生态文明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中。中共十八大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事实上,在“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体”中简单的重要一极,也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其他“四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密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经历着与资本主义竞相发展的局面。而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反复证明,资本主义具有天然的反生态性。既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饱受世人的诟病,那么,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成功,必将破解人类发展模式的困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因此而彰显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6)

侯冬梅,王华薇[3](2014)在《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走何种发展道路"的最新回答。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更是半个多世纪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的成果。(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4年08期)

王瑜[4](2014)在《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种范式的社会发展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是有极强关联性的异质性发展观。虽然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通约之处在于两者均以唯物辨证论为指针,但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在肯定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方法论的同时,却部分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究其原委,时空隔距正是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差异的本源所在。从理论进路上看,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线性地囿于资本主义而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其陷于发展"乌托邦"的境地。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孜孜以求于更理想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摆脱人类发展困境的正途。可以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参照,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积极思想,挖掘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宝库,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向。(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4年02期)

陈天林[5](2013)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它既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深化,也有助于从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3年05期)

刘小兵[6](2013)在《提升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绿色领导力——兼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及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的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外部的矛盾运动,两种矛盾运动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内部和外部两种矛盾运动最终达到协同和平衡。所以,社会主义运动不仅需要解放人类的红色精神,也需要遵循自然的绿色精神,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兼容、永续共荣。绿色生态的社会主义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8-25)

邓喜恒[7](2013)在《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里将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去,由过去的"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提升到一个高度,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3年08期)

蔡华杰[8](2013)在《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生代生态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出现使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四大论题:(1)为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发展观所进行的辩护;(2)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生态批判;(3)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生态批判;(4)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设想及其实现。具体说来,一是针对西方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发展观的诘难,生态社会主义者纷纷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发展观、“控制自然”观、共产主义设想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面对生态问题的解释力和批判力,当然他们的辩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二是针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分别从民主传统、价值理念、政治经济特征、增长极限等角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这种分析对于我们认清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实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据此并不能阻止我们去挖掘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遗产。叁是针对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在明晰生态环境问题状况的基础上,探究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批判了生态资本主义的不可能性。这种分析为我们认清生态危机的原因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们克服生态危机奠定了基础,但生态社会主义者的分析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四是生态社会主义者从社会主义、生态学和女性主义叁个维度描绘了未来绿色社会的蓝图,以及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全球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全球所做的实践努力。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蓝图设计较之前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更加详尽,其所认为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能否成为一种替代性选择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这些论题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不少启发价值,但其内涵和路径选择与科学发展观存在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4)

尹宗贻[9](2013)在《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新思考,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文章对生态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关于发展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通过借鉴他们的一些合理性思想,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观,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苏小明[10](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特色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浙江在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上,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特色和经验,是整个"中国经验"及发展模式中一个亮丽的篇章。(本文来源于《观察与思考》期刊2012年12期)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之后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上,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确保生态文明的顺利实现。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30多年,生态文明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不仅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是要迫切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式的发展,其二就是如何优化人类的整体社会关系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钥匙,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含的生态文明制度内涵等叁个层次证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之间具有一致的逻辑意涵。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实现,生态文明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中。中共十八大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事实上,在“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体”中简单的重要一极,也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其他“四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密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经历着与资本主义竞相发展的局面。而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反复证明,资本主义具有天然的反生态性。既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饱受世人的诟病,那么,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成功,必将破解人类发展模式的困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因此而彰显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参考文献

[1].黄朝余.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之比较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2].牛二耀.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D].华东交通大学.2015

[3].侯冬梅,王华薇.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4].王瑜.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种范式的社会发展观[J].东南学术.2014

[5].陈天林.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3

[6].刘小兵.提升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绿色领导力——兼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及教训[C].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邓喜恒.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

[8].蔡华杰.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9].尹宗贻.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10].苏小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特色与经验[J].观察与思考.2012

标签:;  ;  ;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黄朝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