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秀梅
(宁安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宁安1574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儿科临床痰标本的耐药性,分析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原因以及耐药性,旨在为儿科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1432例儿科痰培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痰培养标本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结论分析,指明了病原菌相关抗药性。结果在这1432份痰标本中,其中有678例存在着细菌,这些细菌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较大,仅次于克雷伯菌。根据实验检测得出,在这些病菌中总共运用了19种抗生素,其中有18种抗生素在实验中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从而使得药效发挥受到限制。结论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患者所产生的病菌比例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治疗环境和方法的选择,并且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选择科学、适宜的临床药物。
【关键词】病原菌儿科下呼吸道感染克雷伯菌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90-02
下呼吸道感染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中极为常见,也是导致感染性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下呼吸道感染诊疗之中,以儿童感染最为严重,这与儿童本身抵抗力不完善、抗病菌能力弱紧密相关。在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工作中,实验室检测技术很难达到控制病菌、提高疗效的需要,初始的经验性治疗在目前的诊断中占据比例较大,因此两者结合是目前诊疗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分析,不同时期、年龄的病院变化与感染有着明显差异,地区之间的病源变化也较为明显。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不能完全采纳国内外先进的治疗经验,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患者病症对症下药,确保呼吸道感染治疗的科学与合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实验中,提取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一年时间内所接诊的143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这些患者中大多以1岁至9岁的儿童为主,其中3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占据着重大比例,是总人数的81%以上。
1.2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低负压电动吸痰技术来对儿童患者气管内的痰液提取,将洗出的痰液及时的置放在血琼脂平板和蓝琼脂平板上,并置放在普通的孵育箱之中,在35℃的条件下置放一两天进行观察。
1.3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处理流程来对这些病原菌进行分析,并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来鉴定病原菌的成分,同时对病原菌的药敏性给予鉴定,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
根据这些痰标本的分离、研究分析得出,其中有678株出现了耐药性,占总量的57.82%;真菌273株,占40.27%;其与全部为革兰阳性球菌,这类病原菌数量为13株,占1.92%。
2.2病原菌耐药情况
主要10种革兰氏阴性分离株对临床常用的14种抗菌素的耐药情况见表2。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大多在30%以下;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磷霉素、头孢呋辛耐药率高,大多在50%以上;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嗜水气单孢菌、聚团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变形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明显增高,大多在40%以上。
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菌株190株,占48.47%,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嗜水气单孢菌、聚团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变形肠杆菌为主,达37%以上;多重耐药菌株64株,占16.33%,仍以大肠埃希氏菌、粘质沙雷氏菌、嗜水气单孢菌、聚团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变形肠杆菌为主,达20%以上;泛耐药菌株5株,占1.28%,以嗜水气单孢菌为主,达11.76%。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着人民生活、生产和工作。这类疾病在儿童患者中最为常见,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诱因。随着儿童病人的不断增多,住院时间随之加长,各种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各种激素不断出现且投入适应的同时,病菌对激素的免疫力逐渐提升,重症患者病情控制难度日益增大,使得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细胞耐药性有着时间和低于的限制,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并且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这对于整个病症的控制都至为关键。
根据有关报道分析,目前国内儿童团下呼吸道感染原因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据整个呼吸道感染源的67.73%~91.56%,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仅仅占据5.98%~20.06%,真菌(0~26.29%)。在该医院的下呼吸道儿童感染患者中,虽然整个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所占比例较高,这与近几年一直使用的抗生素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得这些病原细胞逐渐产生了耐药性,这些抗生素药效明显降低,从而引起患者病情的加重,进而出现下呼吸道感染。
4结束语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各种康生药物的出现,但是也使得细菌耐药性显著的增加,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目前抗生素使用中研究最多的一环,甚至有些细菌会在患者体内同时产生多种耐药机制,从而引发多重病症的发生,使得临床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了治疗难度。因此,临床医生应掌握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规范化使用,避免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于医护人员的手及医疗设备认真清洗、严格消毒,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这对减少细菌耐药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
[2]胡继红,高振翔,尹铭芳.美国NCCLS2002年版抗生素药敏试验操作标准更新内容[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6):367—368.
[3]陈文昭,吴爱华,谢轶.200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常见病原菌耐药分析[J].华西医学,2007,22(4):78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