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潜伏期论文-孙瑞迪,王恒东,江军

反射潜伏期论文-孙瑞迪,王恒东,江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射潜伏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遗传性周围神病,瞬目反射,R1潜伏期

反射潜伏期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迪,王恒东,江军[1](2018)在《瞬目反射潜伏期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分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瞬目反射R1潜伏期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CMT)分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CMT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常规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的检查结果,记录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和R1的潜伏期;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脱髓鞘型组和轴突型组,比较两组间R1潜伏期差异。结果共纳入36例CMT患儿,男20例、女16例。其中脱髓鞘型24例,男14例、女10例;轴突型12例,男6例、女6例。脱髓鞘型组的R1潜伏期为(14.41±0.73)ms,明显长于轴突型组的(11.39±0.8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脱髓鞘型组R1潜伏期均>13 ms,而轴突型组均≤13 ms。在脱髓鞘型组中,尺神经波幅<0.5 mv患儿的R1可以稳定引出且潜伏期>13 ms。结论瞬目反射R1潜伏期>13 ms为判断CMT脱髓鞘病变的可靠指标,且不受运动传导波幅影响;可指导基因检测。(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松键,王涂路,欧爱华,李云英[2](2011)在《耳蜗性聋患者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与正常人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测试(acoustic refles latency test,ARLT)初潜伏期(非交叉)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患者152例(208耳),其中老年性聋25例(50耳),梅尼埃病45例(45耳),噪声性聋31例(62耳),突发性聋51例(51耳);正常对照组50例(100耳)。ARLT测试采用GSITYMPSTART中耳分析仪,探测音226 Hz,刺激频率为1 000 Hz,刺激强度为高于同侧耳1 000 Hz声反射阈10dB,最大刺激声120 dB HL,平均迭加次数为5次,重复检查,取平滑曲线所对应初潜伏期数值。应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病例的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数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组耳蜗性聋患者声反射潜伏期(ARLT)非交叉和交叉的平均值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非交叉)小于正常人,可作为诊断耳蜗性聋的一项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王斌,孙立,杨志,赵秋岭,王业华[3](2011)在《腰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家兔上肢H反射潜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中发现痉挛性脑瘫(SCP)患者接受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后上肢痉挛症状也有所改善的现象,目前尚未得到实验及理论的证实。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印证"外周-皮层-外周"环路假设中关于下级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皮层对上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冲动发放减少的假设,以丰富SPR的理论,为SPR治疗SC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成年家兔24只,麻醉后测量前肢H反射的潜伏期,设定为第1阶段数据;暴露L2~S1脊神经后根,暂不切断,再次测量H反射潜伏期作为手术影响因素对照,设定为第2阶段数据;完全离断双侧L2~S1脊神经后根,第叁次测量前肢的H反射潜伏期,并设定为第3阶段数据。叁组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第1阶段H反射的平均潜伏期:(8.66±0.81)ms。第2阶段H反射潜伏期:(8.69±0.83)ms。第3阶段H反射潜伏期:(11.89±1.18)ms。使用SPSS13.0统计显示,第1阶段和第2阶段数据之间均值相近,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阶段和第3阶段数据比较,第1阶段的H反射潜伏期小于第3阶段,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阶段的比较结果与1、3阶段的结果相似。结论 1)在本研究条件下,对家兔行腰骶段的脊神经后根完全离断可以使家兔上肢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2)本研究证明,家兔腰骶段传入神经纤维的阻断可以下调颈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李松键,李云英[4](2011)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了探讨一种更方便,更敏捷的耳蜗性聋的检查方法,对声音听反射潜伏期测试与诊断耳蜗性聋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140例(耳例数)包括老年性聋34耳,梅尼埃病34耳,噪声性聋35耳,突发性聋37耳,正常人60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对病例样本的ARLT值分组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正常组的ARLT(同侧)均数标准差为114.48±24.48,平均值114.48,其余四组耳蜗性聋组的ARLT(同侧)平均值全部为100.80以下,说明耳蜗性聋ARLT(同侧)值小于正常组ARLT(同侧)值;正常组与四组耳蜗性聋组ARLT(对侧)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LT(同侧)采用诊断性试验进行ROC曲线分析,检验水平α=0.05。ROC曲线面积为0.809,大于0.5,P=0.00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反射潜伏期(ARLT)可作为鉴别耳蜗性聋及蜗后性聋的指标,为进一步建立声反射潜伏期的诊断标准,补充耳蜗性聋与蜗后性聋的鉴别方法打下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李松键,李云英[5](2010)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了探讨一种更方便,更敏捷的耳蜗性聋的检查方法,对声音听反射潜伏期测试与诊断耳蜗性聋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140例(耳例数)包括老年性聋34耳,梅尼埃病34耳,噪声性聋35耳,突发性聋37耳,正常人60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对病例样本的ARLT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期刊2010-09-11)

曹莹莹,李丽,成洪聚,马克涛,赵磊[6](2009)在《CGRP对辣椒素致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大鼠的PWTL,探讨CGRP对辣椒素致痛大鼠热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6组,每组都为8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辣椒素组;D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辣椒素组;E组:腹腔注射CGRP+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辣椒素组;F组:腹腔注射CGRP_(8-37)+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辣椒素组。分别在注射前及注射后10、20、30、40、50、60 min进行热板实验。结果:辣椒素组,大鼠的PWTL比实验前明显缩短(P<0.05),给予CGRP干预后,大鼠的PWTL与实验前和单独注射辣椒素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给予CGRP受体竞争性拮抗剂CGRP_(8-37)干预后,发现大鼠的PWTL较CGRP干预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能促进辣椒素致痛大鼠痛阈降低、痛觉过敏,而CGRP_(8-37)能对抗这种伤害效应。(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09年02期)

高维健,赵磊,闫观茹,司军强[7](2007)在《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S)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PWTL)的影响。方法:wistar雌鼠32只,体重180~220g,出生8~10周,随机分为四组,A组(n=8):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n=8):尾静脉注射亚砷酸钠(NaAsO2)组;C组(n=8):尾静脉注射NaAsO2+皮下注射CCK-8S组;D组(n=8):尾静脉注射NaAsO2+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组。在注射前、注射后2、4、6、8、10、12、14、16天分别进行热板实验,记录PWTL。在PWTL达到最小值时,C组皮下注射CCK-8S后,D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前及注射后15、30、45、60、759、0分钟进行热板实验。结果:在注射NaAsO2后第8天,B组的PWTL与A组及注射NaAsO2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砷中毒模型制备成功。在第8天,发现C组PWTL在15~60分钟时与注射CCK-8S前及D组比较均显着的延长(P<0.05)。结论:CCK-8S能显着降低砷中毒大鼠的热痛觉过敏,对砷中毒大鼠有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07年04期)

高维健[8](2007)在《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目的:研究砷中毒对大鼠体重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砷中毒对大鼠PWTL的影响以及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PWTL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48只成年雌性Wastar大鼠,共分四组,A组、B组、C组、D组,A、B每组16只,C、D每组8只。A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周。B组、C组和D组尾静脉注射0.08 mg/kg亚砷酸钠生理盐水溶液一周。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第15 d,测量A组和B组大鼠的体重。在注射后的第8 d ,A组和B组各取8只断头取血,测定部分生化指标。在第8 dD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C组皮下注射0.05 mg/kg的CCK,记录30 min后的PWTL,观察CCK对砷中毒大鼠的作用。结果:B组大鼠半个月后,体重由原来的206±3.17 g下降到199±3.47 g,而A组大鼠由原来的205±2.11 g,升高到212.5±4.23 g,B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在注射亚砷酸钠后15 d时,大鼠的ALT和TP明显降低(P<0.01),BUN和Cr明显升高(P<0.01)。随着砷中毒天数的增加,大鼠PWTL逐渐降低,第8 d B组大鼠PWTL降到最低值13.0±1.8 s,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PWTL为18.6±3.4 s,砷中毒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在开始注射后的第8 d,D组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后,PWTL无明显变化;而C组大鼠皮下注射CCK前PWTL为12.8±3.3 s,30分钟后PWTL达到最大值,为17.70±3.2 s,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亚砷酸钠使大鼠的体重显着的降低,大鼠的部分生化指标显着的改变.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有镇痛作用,其可能机制为CCK与CCKA受体结合后,通过直接提高μ受体转导过程的效率而诱导了对砷中毒大鼠的镇痛效应。二、砷中毒对大鼠背根神经节、脊髓、和丘脑的形态学影响。目的:研究砷中毒大鼠背根神经节、脊髓和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砷中毒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病理基础。方法:实验采用16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8只。A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周。B组尾静脉注射0.08 mg/kg亚砷酸钠生理盐水溶液一周。在第8 d时,腹腔麻醉,以4%多聚甲醛(4℃)经左心室升主脉灌流固定,剥取背根神经节、脊髓、丘脑,左侧的部分放入4%多聚甲醛(4℃)固定,24小时,进行HE染色。右边的部分放入电镜固定液24小时,制作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背根神经节光镜下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小灶状的炎细胞浸润,嗜神经现象,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水肿,空泡变性,尼氏体淡染,电镜可见,初级溶酶体明显增多,线粒体嵴间隙扩张。脊髓光镜下可见,背角细胞数目减少,血管周围炎,血管扩张充血,灶状炎细胞浸润,嗜神经现象,及卫星现象,细胞水肿,空泡变性,尼氏体消失,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呈固缩状态,胞核体积缩小呈圆形或半圆形,核仁消失,核染色质边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局部脱髓鞘,有些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及突触后膜均融为一体,突触内线粒体严重变性。丘脑电镜下观察到,神经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呈固缩状态,胞浆明显减少,各细胞器数目少、凝聚,核仁消失,核染色质边集。细胞周围可见1-6个不等的胶质细胞围绕并吞噬。结论:亚急性砷中毒大鼠模型中,大鼠的背根神经节、脊髓和丘脑均产生了明显的病变,这些改变可能是砷中毒大鼠感觉障碍的形态学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7-05-01)

王斌,洪永峰,李红[9](2006)在《人类喉咳嗽呼气反射腹外斜肌潜伏期电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生理研究证实喉咳嗽呼气反射(laryngeal cough exoi-ration reflex,LCER)和喉咳嗽反射(laryngeal cough reflex,LCR)受分布在支气管内的喉上神经调节。一种激发性的、即刻产生的、抽搐一般的呼气反应(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06年04期)

吕麟亚,李旭良,林涛,何大维,刘俊宏[10](2006)在《小儿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骶反射潜伏期正常值检测及影响因素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儿童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骶反射潜伏期正常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无下尿路、神经系统和外生殖器疾病的正常儿童共192例,男127例,女65例,年龄1~15岁,平均(7.75±4.96)岁,将受检儿童按年龄大小分成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前期和青春期五组,分别测定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骶反射潜伏期。结果所有检测对象均记录有阴部神经体感头皮诱发电位和骶反射,但在6岁以上77例男性儿童中仅41例(53%)可显示脊髓电位。不同年龄组中阴部神经头皮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统计学有差异(P<0.05),年龄、身高与阴部神经体感头皮电位及中枢传导时间有回归关系,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1)。结论儿童骶反射、阴部神经体感诱发头皮电位易检测,脊髓电位可在6岁以上部分男性儿童中检测;年龄和身高对阴部神经中枢段传导有明显影响,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检测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可供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华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反射潜伏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测试(acoustic refles latency test,ARLT)初潜伏期(非交叉)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患者152例(208耳),其中老年性聋25例(50耳),梅尼埃病45例(45耳),噪声性聋31例(62耳),突发性聋51例(51耳);正常对照组50例(100耳)。ARLT测试采用GSITYMPSTART中耳分析仪,探测音226 Hz,刺激频率为1 000 Hz,刺激强度为高于同侧耳1 000 Hz声反射阈10dB,最大刺激声120 dB HL,平均迭加次数为5次,重复检查,取平滑曲线所对应初潜伏期数值。应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病例的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数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组耳蜗性聋患者声反射潜伏期(ARLT)非交叉和交叉的平均值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非交叉)小于正常人,可作为诊断耳蜗性聋的一项客观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射潜伏期论文参考文献

[1].孙瑞迪,王恒东,江军.瞬目反射潜伏期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分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8

[2].李松键,王涂路,欧爱华,李云英.耳蜗性聋患者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与正常人的差异[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

[3].王斌,孙立,杨志,赵秋岭,王业华.腰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家兔上肢H反射潜伏期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4].李松键,李云英.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1

[5].李松键,李云英.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2010

[6].曹莹莹,李丽,成洪聚,马克涛,赵磊.CGRP对辣椒素致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J].农垦医学.2009

[7].高维健,赵磊,闫观茹,司军强.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J].农垦医学.2007

[8].高维健.胆囊收缩素对砷中毒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07

[9].王斌,洪永峰,李红.人类喉咳嗽呼气反射腹外斜肌潜伏期电生理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

[10].吕麟亚,李旭良,林涛,何大维,刘俊宏.小儿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骶反射潜伏期正常值检测及影响因素评价[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

标签:;  ;  ;  

反射潜伏期论文-孙瑞迪,王恒东,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