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雨滴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暴雨,速度谱
雨滴谱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健,胡向峰,陈宝君,李芷霞,孔凡超[1](2019)在《河北省中南部暴雨雨滴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6—2017年河北省中南部暴雨过程的OTT 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对3种类型暴雨过程的降水微结构特征参量、不同尺度降水粒子对雨强的贡献、分雨强下的雨滴谱分布、速度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中南部暴雨不同雨强下雨滴谱基本呈现单峰型分布,低槽冷锋类暴雨雨滴谱谱宽最窄,低涡类暴雨次之,暖切变线类暴雨最宽。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粒子平均直径和峰值直径平均值以低涡类最小,低槽冷锋类次之,暖切变线类最大。雨滴体积中值直径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均值以低槽冷锋最小,低涡类次之,暖切变线类最大。河北省中南部暴雨过程主要以直径D <1. 0 mm的小雨滴为主,其中1. 0≤D <3. 0 mm的雨滴雨强对总雨强贡献接近70%,D> 4. 0 mm的大雨滴数浓度占总数浓度百分比最小,其雨强对总雨强的贡献也最小。3种类型暴雨分雨强对应雨滴谱多呈单峰型分布,呈双峰分布时对应雨强不同。速度谱上不同类型暴雨雨滴数极大值中心位置一致,且位于经验曲线下方。与目前雷达系统采用的标准Z=300~(I1. 40)关系相比,河北省中南部暴雨过程Z-I关系低估低槽冷锋类暴雨降水,高估低涡类和暖切变线类暴雨降水,其中低涡类暴雨偏差最大。(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宛霞,楚艳丽[2](2019)在《雨滴谱微物理研究 揭示我国北方降水微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地区的降水预报研究对于科学指导降水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南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专家联合参与的“高纬度地区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针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8-21)
张丰伟,张逸轩,韩树浦,王毅荣[3](2019)在《2016年5月6日重庆万盛短时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雨滴谱仪对2016年5月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与云贵高原交界处的重庆万盛地区一次由地形强迫抬升形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观测,分析了雨滴谱相关特征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雨滴谱能够较好地反映本次过程雨量的细节,谱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对流的生消过程;雨滴的数浓度并不是影响雨强的决定性因素,粒子大小对雨强的贡献同样很重要;大粒子虽然很少,但对雨强的贡献远大于小粒子(如>3 mm的粒子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中起主要贡献,达到97%);强烈的对流使大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破碎形成小粒子;参数Gamma分布能够较好地拟合本次降水过程雨滴谱分布;小粒子的速度谱大于实验典型值,与大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破碎形成小粒子有关。(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宋灿,周毓荃,吴志会[4](2019)在《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的微雨雷达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滴谱的垂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降水过程、改进模式和雷达定量估计降水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6年6月1日—9月30日雨量筒、微雨雷达(micro rain radar,简称MRR)和PARSIVEL雨滴谱仪连续4个月的观测数据,在对比3种仪器观测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层状云降水不同降水强度下微物理特征量和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MRR与PARSIVEL雨滴谱仪观测降水强度相关性较好,且两种仪器观测的雨滴谱在中等粒子段(0.5~2.5 mm)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小粒子段(雨滴直径小于0.5 mm)PARSIVEL雨滴谱仪观测的数浓度明显低于MRR。对于弱降水(降水强度R≤0.2 mm·h~(-1)),液水含量和降水强度随高度降低减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明显。对于较强降水(R>2 mm·h~(-1)),随高度降低,雷达反射率因子增大,小滴数浓度减小的同时大滴数浓度增加明显,雨滴下落过程碰并作用明显。所有高度直径不超过0.5 mm的小滴对数浓度贡献均为最大。高层雨滴直径不小于1 mm的小粒子对降水强度的贡献可达50%,小粒子对降水强度贡献随高度降低减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沈瑾,吕锟,陈思,陈捷雄[5](2019)在《惠州市PS32激光雨滴谱仪降水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惠州市惠阳观测站的PS32激光雨滴谱仪降水数据的可靠性,以SL3-1型翻斗式雨量筒数据为参照值,对2016年1—12月获取的雨滴谱仪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PS32激光雨滴谱仪与雨量筒实测时雨量数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87;按照降水强度等级分类后,雨滴谱仪与雨量筒的时雨量仍呈较好的相关性,无显着性差异,平均相对误差在16.2%~19.5%之间。雨滴谱仪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数据缺失、较大环境水平风速以及观测仪器间的距离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误差较大时次的雨滴谱的谱型分布和雨滴下落末速度与直径关系仍基本符合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王俊,刘畅[6](2019)在《一次拖曳型飑线过程雨滴谱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hies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和CINRAD/SA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18日一次典型中纬度拖曳型飑线过程不同发展阶段雨滴谱和积分参数的演变特征,主要结果为:1)成熟飑线回波包括对流带、过渡区和拖曳层状云区叁部分,对流带前侧不断有对流带生成并合并到主对流带中,使得对流带的前沿具有强的反射率因子,并且有多个雨强大值中心。2)垂直穿过飑线对流带,雨强增加阶段有较少的小粒子(直径小于1 mm)和特大粒子(直径大于5 mm),以及较低的雨滴浓度和反射率因子,而雨强减弱阶段有较多的小粒子和特大粒子,以及较高的雨滴浓度和反射率因子;飑线加强阶段,雨滴谱有较大的峰值直径(0. 44 mm)、较多的大(直径大于3 mm)和特大粒子,而飑线减弱阶段,雨滴谱有较小的峰值直径(0. 19 mm)、较少的大粒子。3)对流带、过渡区和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的Gamma谱叁参数N_0、μ、λ随雨强增大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相同雨强时,对流云和过渡区降水的叁参数比层状云降水的数值大;而飑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降水类型的λ-μ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次多项式可以很好地拟合λ-μ关系。4)归一化雨滴谱参数N_W和D_0的分布可以用来区分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并给出了新的分离线方程;另外,飑线在发展和减弱阶段的雨滴谱特征有明显差异,表明飑线演变过程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发生变化,前期冷云过程有重要影响,而后期暖云过程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兴友,印佳楠,马雷,黄兆楚[7](2019)在《南京地区雨滴谱参数的详细统计分析及其在天气雷达探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滴谱包含了降雨的丰富信息,不仅能反映雨滴群的微物理特性,也能反映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等宏观特性,并且在雷达气象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论文对2015和2016年度南京地区32次降雨过程的雨滴谱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对多种雨滴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拟合了层状云降雨、对流云降雨以及积层混合云降雨的雨滴谱Gamma分布参数。另外,还基于雨滴谱数据拟合了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降雨强度R的Z-R关系,计算了差分反射率ZDR、相位常数KDP以及衰减参数,并利用衰减参数进行了C波段雷达回波的衰减订正试验。结果表明:(1)层状云降雨的各微物理参数比较稳定,积雨云的变化剧烈;层云降雨和积层混合云降雨的中雨滴、积雨云降雨的大雨滴对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贡献最大。(2)积雨云降雨的滴谱最宽,层状云降雨的最窄。(3)利用依据雨滴谱数据拟合的叁类降雨Z-R关系,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雷达估测降雨的精度。(4)利用基于雨滴谱数据拟合的衰减系数,有效地进行了C波段双偏振雷达回波强度的衰减订正,体现了统计参数和拟合参数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梦瑶[8](2019)在《基于不同天气型和污染背景的江淮与华南地区暖季降水雨滴谱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滴粒径分布(DSD)是降水的基本微观物理性质。全面和系统的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暖季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对于理解降雨微物理过程、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改进模式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4-2017年“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OPACC)外场试验和“华南季风/台风强降水协同观测试验”在江淮和华南地区的二维雨滴谱仪(2DVD)、垂直指向雷达和PM10等观测资料,结合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天气类型下降水的DSD特征差异,并探讨空气污染对降水的影响。首先,将降水划分为对流、层云、浅层降水类型,定量分析了江淮和华南地区暖季降水微物理统计特征的差异,揭示华南地区对流性降水中各粒径尺度中雨滴浓度高于江淮,且华南地区层云降水由更高浓度的大粒子组成。在此基础上,将2014-2017年04-09月的日平均850 hPa高度场客观地分为5种环流类型,揭示暖季雨滴谱受大的相对湿度影响,即使研究区域均在陆地,五种天气型的对流性降水均呈现出“海洋性”降水特征。在不同天气型中对流性降水的雨滴谱有显着差异,主要是由于对流不稳定度的影响。对流不稳定强,对流性降水中有更多大雨滴,平均粒径大小与对流不稳定度成正比。其中Type 1西南水汽输送开始增多,两地区对流不稳定较弱,对流性降水中较少大雨滴。Type 2为径向环流型,有利于中国南海的水汽输送,江淮对流性降水频发,降水量高于其他天气型;华南低空西南急流强,对流不稳定强。Type 3江淮被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控制,浅层降水增多;华南水汽充足产生大量小雨滴。Type 4江淮受副高控制,相对湿度高,浅层降水产生大量小雨滴;华南位于副高西南侧,对流不稳定度高产生更多大雨滴。Type 5受气旋影响,两地区层云降水均产生大量小雨滴。最后,根据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污染浓度进行划分,分析了不同污染程度下暖季降水雨滴谱的统计特征,揭示环境因素占主导,决定雨滴谱的基本特征,气溶胶是次要因素。江淮和华南两个地区,呈现出同样的影响特征。在湿度比较大的环境下,气溶胶浓度增加有利于对流性降水产生更大的粒径和更高的浓度。气溶胶影响层云降水较为复杂,没有显着随着污染加剧粒子变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5)
苏立娟,李汉超,达布希拉图,毕力格,郑旭程[9](2019)在《呼和浩特地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2014年5月-8月及2015年5月呼和浩特地区四部雨滴谱仪的观测数据,用Gamma分布拟合了平均雨滴谱,分析了叁种不同性质降水(层状云、混合性、对流云)的平均雨滴谱及总粒子浓度、降水强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将降水粒子按尺度分为四个档,分析了各尺度的降水粒子在总粒子浓度和总含水量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叁种性质降水的雨滴谱均表现为单峰分布的特征,且粒子浓度峰值在低谱宽段,其中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宽度最窄,平均谱宽为2.06mm;其次是混合性降水,平均谱宽为2.78mm;最宽的是对流性降水平均谱宽为3.25mm。层状云降水总粒子浓度最大,混合性次之,对流性最少。总含水量特征表现为层状云、混合性、对流云降水依次递增的特征,Ⅱ档以上粒子虽然数量少于小粒子,但对总含水量的贡献要多于小粒子。小时雨强表现为层状云、混合性、对流云降水依次递增的特征。层状云降水反射率因子最小,最大值在35dbz以下,混合性降水在40dbz左右,对流云降水在50dbz左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10](2019)在《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华南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探测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 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 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 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雨滴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方地区的降水预报研究对于科学指导降水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南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专家联合参与的“高纬度地区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针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雨滴谱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子健,胡向峰,陈宝君,李芷霞,孔凡超.河北省中南部暴雨雨滴谱特征[J].干旱气象.2019
[2].宛霞,楚艳丽.雨滴谱微物理研究揭示我国北方降水微观特征[N].中国气象报.2019
[3].张丰伟,张逸轩,韩树浦,王毅荣.2016年5月6日重庆万盛短时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4].宋灿,周毓荃,吴志会.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的微雨雷达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19
[5].沈瑾,吕锟,陈思,陈捷雄.惠州市PS32激光雨滴谱仪降水数据的可靠性分析[J].广东气象.2019
[6].王俊,刘畅.一次拖曳型飑线过程雨滴谱演变特征研究[J].海洋气象学报.2019
[7].黄兴友,印佳楠,马雷,黄兆楚.南京地区雨滴谱参数的详细统计分析及其在天气雷达探测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9
[8].王梦瑶.基于不同天气型和污染背景的江淮与华南地区暖季降水雨滴谱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9
[9].苏立娟,李汉超,达布希拉图,毕力格,郑旭程.呼和浩特地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10].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J].高原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