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缺氧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氧,动物模型,教学实验
缺氧耐受性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敏,孙笑语,童学红,郝刚[1](2018)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压与低压缺氧环境下小鼠耐受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中常压和低压下复制缺氧环境模型的方法。方法 16只小鼠分为常压缺氧组(A组)和低压缺氧组(B组),每组8只。48只小鼠分为常压乌拉坦组(C组)、常压咖啡因组(D组)、常压对照组(E组)、低压乌拉坦组(F组)、低压咖啡因组(G组)、低压对照组(H组),每组8只,分别腹腔注射5%乌拉坦0.3 ml/10 g、0.5%咖啡因0.3 ml/10 g、对照生理盐水0.3 ml/10 g。结果 B组小鼠耐受性低,生存时间为(0.73±0.07)分钟,A组小鼠耐受时间较长,生存时间为(10.93±2.07)分钟。常压缺氧环境中生存时间C组> E组> D组,低压缺氧环境中生存时间F组> H组> G组,乌拉坦麻醉和咖啡因兴奋下小鼠的缺氧耐受时间,分别长于和短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都可复制缺氧模型,常压缺氧模型较符合教学要求。(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曹静[2](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缺氧耐受性及其PDHA1和GBP1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快速增长的烟草消费,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趋势在增加。然而,非吸烟患者也占据了所有肺癌的25%。传统上,吸烟对男性的影响超过女性,但是由于近代女性的吸烟人群增多,导致女性肺癌增加且更易发生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尽管出现诸多新的治疗聚焦于肺癌,但是总体生存率的提高并不明显。辨别调节肿瘤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的关键基因及蛋白,并研究其内在分子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提示GBP1和PDHA1在其它肿瘤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二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丙酮酸是叁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代谢中间产物,而线粒体介导的丙酮酸氧化过程是真核细胞中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核心。在人体细胞中,葡萄糖的糖酵解过程产生丙酮酸,继而有多个载体蛋白和酶复合物参与丙酮酸的分解代谢,其中PDHA1也就是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E1α亚单位属于关键性枢纽。葡萄糖代谢生成的丙酮酸,首先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转运载体(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MPC)自胞浆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随后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的作用之下,生成乙酰-CoA进入叁羧酸循环进行氧化磷酸化。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PDHA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决定PDC失活和激活。PDHA1蛋白的正常表达是线粒体中叁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细胞中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是两大产能途径,其中丙酮酸起到联系糖酵解和叁羧酸循环的功能,干扰丙酮酸的代谢可能改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相对比率。在1920s,Otto Warburg提出了惊人的发现,即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是肿瘤的主要代谢特点。即使在氧充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也倾向糖酵解代谢。与氧化磷酸化比较,有氧糖酵解看起来似乎有悖于正常细胞的糖代谢,是一个低效产生ATP的途径。尽管有氧糖酵解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为肿瘤的代谢特征,而且Warburg效应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与肿瘤进展的内在机制至今仍不太清楚。因此,深入研究肿瘤代谢,探索细胞的所有小分子路径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有利于肿瘤细胞存活和繁殖的独特微环境。有研究表明PDC活性降低后,PDHA1活性也随之下降,失去了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的作用,进而造成大量乳酸堆积。其中PDHA1的活性位点被抑制后可调节PDC与PDH活性,进而使Warburg效应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我们课题组前期对前列腺癌、卵巢癌中的PDHA1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缺氧可以导致PDHA1表达下降及GBP1表达增强,并且使肿瘤细胞干性增强。GBPs(guanylate-binding protein,P65家族)是一类主要的干扰素诱导基因,与p47家族、MX家族同属于鸟苷叁磷酸酶(guanosine triphosphatase,GTPase)超级大家族。GBPs可以强化宿主免疫蛋白功能,包括吞噬细胞氧化酶、抗菌肽和自噬效应蛋白从而消灭细胞内病原体。而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属于一大类GTPase,通过炎症因子刺激,由IFN-γ诱导产生,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国外的学者通过GBP1与肿瘤进展关系的研究发现,GBP1表达可以增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促进EGFR表达,并且通过刺激P38MAPK信号传导及EGFRVIII促进GBP1的转录水平表达。GBP1单独表达可充分增加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减少凋亡。因此,GBP1可能是一个新的致瘤基因。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代谢重编程包括降低PDHA1的活性来加强糖酵解,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因此,PDHA1及GBP1的表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反向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值得研究。肿瘤细胞或多或少的处于缺氧的微环境中,缺氧能维持肿瘤的未分化状态,减慢肿瘤的生长,使其处于休眠期,尤其是可以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去分化”而获得干性。日益增加的证据证明肿瘤是一种与干细胞相关的疾病。肿瘤细胞干性增强,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潜力。本课题是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表征的影响,并通过基因沉默技术对PDHA1和GBP1表达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PDHA1的低表达以及GBP1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差相关;在低氧状态下幸存下来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下调了PDHA1的表达,但是GBP1却在这些细胞中显着上调;通过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进一步基因沉默实验发现,沉默PDHA1 48小时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得到显着上调,而沉默GBP1 48小时后未见PDHA1的表达变化。综上研究提示PDHA1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GBP1的负反馈调节,而PDHA1的低表达和GBP1的高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预后因子。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蛋白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组织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3.分析PDHA1及GB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蛋白的表达作出相关性分析。4.随访和生存分析,确定PDHA1及GBP1蛋白表达情况、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对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2%(40/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4%(84/102)。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χ~2=39.813,P<0.05)。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7%(67/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4/102)。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χ~2=21.355,P<0.05)。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蛋白及G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史及病理类型无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3.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随着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PDHA1蛋白表达下降,而GBP1蛋白表达升高,并且两者均可影响预后,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潜在指标。第二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新鲜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意义。方法1.收集20例配对的肺癌及癌旁组织,运用Realtime 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2.Western blot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配对的肺癌标本中,相对于癌旁组织,早期癌PDHA1mRNA表达降低,晚期癌表达更低(P<0.05)。早期癌GBP1mRNA表达增高,晚期癌表达更高(P<0.05)。两者呈低度负相关(P<0.05)。2.不同TNM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的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PDHA1低表达和GBP1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叁部分缺氧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DHA1及GBP1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恶性表征的影响。方法1.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分别正常氧(20%O_2)及低氧(1%O_2)条件下培养。2.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测定。3.Western blot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PDHA1和GBP1蛋白的表达。4.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侵袭能力。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结果1.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细胞均出现生长缓慢,DT延长。20%O_2组及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DT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降低,PDHA1蛋白表达减少,而GBP1蛋白表达增加。20%O_2组及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3.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O_2组肺鳞癌细胞株LC-42的细胞穿膜数为(3014.6±521.1);20%O_2组的细胞穿膜数为(1837.2±79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在1%O_2组细胞穿膜数为(3812.2±809.9),而在20%O_2组为(1501.7±37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鳞癌细胞株LC-42 20%O_2组克隆形成率为15.6±4.2%,1%O_2组克隆形成率为32.9±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 20%O_2组克隆形成率为18.1±5.6%,1%O_2组克隆形成率为36.4±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氧导致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PDHA1蛋白表达下降,GBP1蛋白表达上调。2.缺氧、PDHA1下调及GBP1上调共同参与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增强。第四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DHA1及GBP1表达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通过siRNA基因沉默技术研究抑制PDHA1的基因表达后对GBP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沉默GBP1基因后对PDHA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规律,从而间接探索二者基因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1.细胞准备: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采用6孔细胞培养板,在37℃、5%CO_2、饱和湿度条件下的CO_2培养箱中,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小时至70%细胞融合备用。2.基因沉默使用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Santa Cruz Biotechnology)的相关试剂进行。3.细胞经siRNA转染试剂转染48小时后,收集样品。4.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RT-PCR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mRNA的表达。5.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进一步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6.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经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结果1.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PDHA1的表达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得到有效激活,表达水平显着上调。2.但是,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GBP1的表达后,PDHA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3.上述研究结果在LC-42和SELS两组细胞中结果类似。结论1.GBP1是PDHA1的下游基因。2.PDHA1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GBP1基因的负调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9-01)
张绪[3](2017)在《缺氧耐受性或易感性的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对于基因深入、细致的了解,基因治疗也成为了疾病治疗的新策略,例如对缺氧耐受性和易感性的研究用于治疗因缺氧为主要诱因的疾病。并且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可通过DNA微阵列技术将采集到的细胞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基因表达数据用于之后的分析和预测。由于基因表达数据的规模庞大,而与之对应的具有相关功能的基因却极为有限,使得聚类分析已经成为了当前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聚类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相似性度量的方式将数据集进行分类,使得具有相似或相关功能的基因被分在一个类簇中,从而利用已知功能的基因预测出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本文对用于缺氧耐受性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本地专用数据库,提出了一种结合K-均值聚类和均链接层次聚类的聚类算法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预测出人类基因中可能参与缺氧适应的部分。主要工作如下:(1)选取Haddad实验室特意培养的缺氧耐受果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课题需求,还需要从其他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取所需数据,包括基因信息数据、基因本体数据以及相关直系同源基因数据等。因此,为了方便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分析,需要首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理整合和研究分析,以便理解其所包含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的第叁范式设计标准设计数据库结构、表间关系以及表内实体属性,用于建立一个小型的本地专用数据库用于之后的分析处理。同时,设计相关的软件工具用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导入。(2)通过比较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这两个常用的聚类算法,并分析比较层次聚类中的四种连接方式,提出了一种结合均连接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的一种聚类算法。后通过FOM测量对各聚类算法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均连接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的聚类算法具有最好的聚类效能,并以该算法得到的结果作为基础进行之后的分析。(3)随后根据FOM的测量的实验结果,观察拐点并预测合适的类簇划分,并借助已知的两个与缺氧耐受性相关的基因,从所有的类簇中找出可能与缺氧耐受性相关基因组群。最后通过对照果蝇与人类的直系同源基因分析出人类可能参与缺氧适应相关的基因。本文以分析人类基因中与缺氧耐受性相关的部分为研究目标,设计实现本地小型数据库,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于其他传统聚类算法效果更好。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算法预测了人类基因组中可能与缺氧耐受性相关的部分,为基因治疗中与缺氧耐受性相关的疾病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姚卓贤,冯凯[4](2016)在《红景天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红景天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耐受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乳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红景天组。溶剂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0μL/m L,阳性对照组给予氟桂嗪胶囊20μg/m L,红景天组给予红景天口服液20μL/m L。大鼠心肌细胞提取后常规培养10 d,更换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溶剂对照组在正常环境的培养箱中培养;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红景天组心肌细胞放入温度为37℃及CO_2浓度为5%、O2浓度为1%的叁气培养箱中进行缺氧处理,缺氧时间为6 h。缺氧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按试剂盒的要求分别测试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取余下细胞,按凯基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的要求用流式细胞仪测试细胞凋亡的情况,用MTT法测试心肌细胞的活力水平。结果红景天口服液能显着提高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活力,减少细胞凋亡,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P<0.01);并且可降低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因缺氧所致心肌酶升高,有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和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P<0.01)。结论红景天口服液可明显提高大鼠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性,为临床治疗缺氧性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6年09期)
刘秋晨,张驰,施春花,韩玲,杜晓秋[5](2013)在《不同麻醉药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麻醉药物(戊巴比妥钠、叁溴乙醇、乌拉坦和水合氯醛)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成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普萘洛尔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叁溴乙醇组、乌拉坦组、水合氯醛组。腹腔注射给药,缺氧瓶法测定小鼠缺氧耐受时间及耗氧率,并利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心率变化。观察常温下不同药物对小鼠缺氧耐受时间的影响,并分析缺氧耐受时间与耗氧率、心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戊巴比妥钠、叁溴乙醇、乌拉坦和水合氯醛均显着延长小鼠的缺氧耐受时间(P<0.01),其中叁溴乙醇和水合氯醛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组。戊巴比妥钠、叁溴乙醇、乌拉坦和水合氯醛均降低小鼠的耗氧率(P<0.05),其中叁溴乙醇和水合氯醛的降低作用最显着。叁溴乙醇、水合氯醛除降低小鼠耗氧率外,还显着降低小鼠心率(P<0.05)。结论缺氧耐受性与耗氧率和心率有关。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可通过降低小鼠耗氧率增强缺氧耐受性,而叁溴乙醇和水合氯醛通过降低耗氧率和降低心率增强小鼠缺氧耐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3年18期)
魏智清,谈永萍[6](2012)在《γ-氨基丁酸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γ-氨基丁酸(GABA)后小鼠耗氧量的变化,以及饮用不同剂量γ-氨基丁酸溶液后小鼠缺氧生存时间的变化,探讨γ-氨基丁酸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后小鼠耗氧量明显减少,其中注射0.625 g/kg GABA的小鼠耗氧量与注射前有极显着差异,耗氧量降低20.59%。γ-氨基丁酸饮水处理能延长小鼠缺氧生存时间,其中5 g/L GABA饮水处理的小鼠缺氧生存时间与对照有显着差异。说明适当剂量γ-氨基丁酸可以明显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刘晔峰,龚凌霄,刘连亮,蔡华芳,吴晓琴[7](2012)在《西藏芜菁营养成分测定及提高缺氧耐受性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芜菁是产自藏区的一种古老作物,是藏民及其爱畜牦牛进入高海拔地区作业的必备食材,栽培历史悠久。以西藏芜菁为原料,参照国标方法测定了其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发现其氨基酸组成种类繁多,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并对其抗缺氧能力进行了研究,分别用低、中、高叁个剂量(0.5、1.0、2.0g/kg.d)的芜菁冻干粉连续灌胃ICR小鼠7天,并设置红景天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蒸馏水空白对照组,用秒表记录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解剖后取肝脏测定蛋白含量和SOD活力。研究结果表明,芜菁粉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能显着改善小鼠的缺氧耐受力,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肝脏SOD活力均得到显着提高。同时,各组实验小鼠间的体重和肝体指数均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西藏芜菁能够显着提高实验小鼠的缺氧耐受性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9期)
邢树文[8](2011)在《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机体代谢状况、环境温度和CO2浓度及年龄对昆明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昆明小鼠进行缺氧耐受性实验。测定不同机体代谢状况[将30只(成年、雌雄各半)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尼可刹米(浓度为0.25 g/ml)处理组和戊巴比妥钠(浓度为3%)处理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一次性染毒]、环境温度[将50只(成年、雌雄各半)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常温对照(24℃)组和0、20、40、60℃处理组,每组10只]、CO2浓度[将20只(成年、雌雄各半)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钠石灰处理组和钠石灰未处理组,每组10只)]及年龄(分别选择成年、未成年昆明小鼠各10只,雌雄各半)小鼠的存活时间、总耗氧量和总耗氧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刹米处理组昆明小鼠的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均下降,总耗氧率增高;而戊巴比妥钠处理组昆明小鼠的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均上升,总耗氧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昆明小鼠在常温(24℃)与20℃时的存活时间、总耗氧量、总耗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环境温度较低(0℃)时,小鼠的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升高,总耗氧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环境温度较高(40、60℃)时,小鼠的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下降,总耗氧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小鼠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均呈下降趋势,总耗氧率呈上升趋势。与钠石灰未处理组比较,钠石灰处理组昆明小鼠的总耗氧率较高,且由于低张性缺氧,存活时间缩短,总耗氧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成年昆明小鼠比较,成年昆明小鼠存活时间和总耗氧量下降,总耗氧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代谢状态、高温、高CO2浓度、高龄均可降低昆明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詹球,高军,李烨,胡慧,朱泽瑞[9](2010)在《乌龟缺氧潜水呼吸的耐受性及巴西龟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氧量和乌龟单位时间耗氧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检测缺氧潜水的巴西龟血样.发现:(1)温度对乌龟缺氧潜水生存有极显着的影响(t=3.201 9**);乌龟在隔绝外来氧的水环境中(30℃、7 L)能存活约30 h,生存极限的水中溶氧量约为1.458 mg/L.(2)巴西龟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比人体分别高出几十倍至几百倍.(3)缺氧潜水时,巴西龟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升高,血糖(BGlu)含量升高,叁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4)缺氧潜水时,巴西龟血清中钙、镁离子浓度升高,血液pH值有规律地逐渐降低.(5)龟血的携氧能力约为人类的2倍.这些结果显示,巴西龟在缺氧逆境中具有特殊的能量平衡、酸碱平衡和抗氧化应激机制,这些生理生化特性也许与龟类的长寿有关.这为运动医学研究和探索抗衰老医学相关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吴相春,来静,吴相锋,贾振华,王洪涛[10](2010)在《通心络对兔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兔急性缺氧耐受性的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通心络组,先在11.4%氧环境下低氧实验,60min后进行密闭缺氧,观察兔密闭缺氧耐受时间,ELISA法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缺氧前比较,缺氧组与通心络组血清HIF-1α含量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和通心络组主动脉组织HIF-1α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P<0.01或P<0.05)。与缺氧组比较,通心络组家兔密闭缺氧耐受时间明显增加(P<0.05),血清HIF-1α含量明显增加(P<0.01),主动脉组织HIF-1α表达增强,VEGF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高可能是缺氧适应的一种机制,通心络能提高兔的缺氧耐受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及组织的HIF-1α和VEGF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0年10期)
缺氧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快速增长的烟草消费,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趋势在增加。然而,非吸烟患者也占据了所有肺癌的25%。传统上,吸烟对男性的影响超过女性,但是由于近代女性的吸烟人群增多,导致女性肺癌增加且更易发生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尽管出现诸多新的治疗聚焦于肺癌,但是总体生存率的提高并不明显。辨别调节肿瘤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的关键基因及蛋白,并研究其内在分子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提示GBP1和PDHA1在其它肿瘤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二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丙酮酸是叁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代谢中间产物,而线粒体介导的丙酮酸氧化过程是真核细胞中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核心。在人体细胞中,葡萄糖的糖酵解过程产生丙酮酸,继而有多个载体蛋白和酶复合物参与丙酮酸的分解代谢,其中PDHA1也就是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E1α亚单位属于关键性枢纽。葡萄糖代谢生成的丙酮酸,首先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转运载体(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MPC)自胞浆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随后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的作用之下,生成乙酰-CoA进入叁羧酸循环进行氧化磷酸化。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PDHA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决定PDC失活和激活。PDHA1蛋白的正常表达是线粒体中叁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细胞中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是两大产能途径,其中丙酮酸起到联系糖酵解和叁羧酸循环的功能,干扰丙酮酸的代谢可能改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相对比率。在1920s,Otto Warburg提出了惊人的发现,即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是肿瘤的主要代谢特点。即使在氧充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也倾向糖酵解代谢。与氧化磷酸化比较,有氧糖酵解看起来似乎有悖于正常细胞的糖代谢,是一个低效产生ATP的途径。尽管有氧糖酵解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为肿瘤的代谢特征,而且Warburg效应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与肿瘤进展的内在机制至今仍不太清楚。因此,深入研究肿瘤代谢,探索细胞的所有小分子路径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有利于肿瘤细胞存活和繁殖的独特微环境。有研究表明PDC活性降低后,PDHA1活性也随之下降,失去了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的作用,进而造成大量乳酸堆积。其中PDHA1的活性位点被抑制后可调节PDC与PDH活性,进而使Warburg效应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我们课题组前期对前列腺癌、卵巢癌中的PDHA1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缺氧可以导致PDHA1表达下降及GBP1表达增强,并且使肿瘤细胞干性增强。GBPs(guanylate-binding protein,P65家族)是一类主要的干扰素诱导基因,与p47家族、MX家族同属于鸟苷叁磷酸酶(guanosine triphosphatase,GTPase)超级大家族。GBPs可以强化宿主免疫蛋白功能,包括吞噬细胞氧化酶、抗菌肽和自噬效应蛋白从而消灭细胞内病原体。而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属于一大类GTPase,通过炎症因子刺激,由IFN-γ诱导产生,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国外的学者通过GBP1与肿瘤进展关系的研究发现,GBP1表达可以增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促进EGFR表达,并且通过刺激P38MAPK信号传导及EGFRVIII促进GBP1的转录水平表达。GBP1单独表达可充分增加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减少凋亡。因此,GBP1可能是一个新的致瘤基因。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代谢重编程包括降低PDHA1的活性来加强糖酵解,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因此,PDHA1及GBP1的表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反向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值得研究。肿瘤细胞或多或少的处于缺氧的微环境中,缺氧能维持肿瘤的未分化状态,减慢肿瘤的生长,使其处于休眠期,尤其是可以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去分化”而获得干性。日益增加的证据证明肿瘤是一种与干细胞相关的疾病。肿瘤细胞干性增强,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潜力。本课题是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表征的影响,并通过基因沉默技术对PDHA1和GBP1表达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PDHA1的低表达以及GBP1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差相关;在低氧状态下幸存下来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下调了PDHA1的表达,但是GBP1却在这些细胞中显着上调;通过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进一步基因沉默实验发现,沉默PDHA1 48小时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得到显着上调,而沉默GBP1 48小时后未见PDHA1的表达变化。综上研究提示PDHA1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GBP1的负反馈调节,而PDHA1的低表达和GBP1的高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预后因子。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蛋白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组织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3.分析PDHA1及GB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蛋白的表达作出相关性分析。4.随访和生存分析,确定PDHA1及GBP1蛋白表达情况、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对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2%(40/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4%(84/102)。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χ~2=39.813,P<0.05)。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7%(67/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4/102)。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χ~2=21.355,P<0.05)。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蛋白及G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史及病理类型无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3.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随着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PDHA1蛋白表达下降,而GBP1蛋白表达升高,并且两者均可影响预后,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潜在指标。第二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新鲜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意义。方法1.收集20例配对的肺癌及癌旁组织,运用Realtime 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2.Western blot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配对的肺癌标本中,相对于癌旁组织,早期癌PDHA1mRNA表达降低,晚期癌表达更低(P<0.05)。早期癌GBP1mRNA表达增高,晚期癌表达更高(P<0.05)。两者呈低度负相关(P<0.05)。2.不同TNM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的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PDHA1低表达和GBP1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叁部分缺氧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DHA1及GBP1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恶性表征的影响。方法1.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分别正常氧(20%O_2)及低氧(1%O_2)条件下培养。2.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测定。3.Western blot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PDHA1和GBP1蛋白的表达。4.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侵袭能力。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0%O_2组及1%O_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结果1.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细胞均出现生长缓慢,DT延长。20%O_2组及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DT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降低,PDHA1蛋白表达减少,而GBP1蛋白表达增加。20%O_2组及1%O_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3.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O_2组肺鳞癌细胞株LC-42的细胞穿膜数为(3014.6±521.1);20%O_2组的细胞穿膜数为(1837.2±79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在1%O_2组细胞穿膜数为(3812.2±809.9),而在20%O_2组为(1501.7±37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鳞癌细胞株LC-42 20%O_2组克隆形成率为15.6±4.2%,1%O_2组克隆形成率为32.9±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 20%O_2组克隆形成率为18.1±5.6%,1%O_2组克隆形成率为36.4±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氧导致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PDHA1蛋白表达下降,GBP1蛋白表达上调。2.缺氧、PDHA1下调及GBP1上调共同参与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增强。第四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DHA1及GBP1表达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通过siRNA基因沉默技术研究抑制PDHA1的基因表达后对GBP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沉默GBP1基因后对PDHA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规律,从而间接探索二者基因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1.细胞准备: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采用6孔细胞培养板,在37℃、5%CO_2、饱和湿度条件下的CO_2培养箱中,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小时至70%细胞融合备用。2.基因沉默使用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Santa Cruz Biotechnology)的相关试剂进行。3.细胞经siRNA转染试剂转染48小时后,收集样品。4.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RT-PCR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mRNA的表达。5.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进一步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6.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经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结果1.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PDHA1的表达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得到有效激活,表达水平显着上调。2.但是,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GBP1的表达后,PDHA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3.上述研究结果在LC-42和SELS两组细胞中结果类似。结论1.GBP1是PDHA1的下游基因。2.PDHA1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GBP1基因的负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氧耐受性论文参考文献
[1].董晓敏,孙笑语,童学红,郝刚.机能学实验中常压与低压缺氧环境下小鼠耐受性的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2018
[2].曹静.非小细胞肺癌的缺氧耐受性及其PDHA1和GBP1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张绪.缺氧耐受性或易感性的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4].姚卓贤,冯凯.红景天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业.2016
[5].刘秋晨,张驰,施春花,韩玲,杜晓秋.不同麻醉药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
[6].魏智清,谈永萍.γ-氨基丁酸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
[7].刘晔峰,龚凌霄,刘连亮,蔡华芳,吴晓琴.西藏芜菁营养成分测定及提高缺氧耐受性的动物实验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
[8].邢树文.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
[9].詹球,高军,李烨,胡慧,朱泽瑞.乌龟缺氧潜水呼吸的耐受性及巴西龟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
[10].吴相春,来静,吴相锋,贾振华,王洪涛.通心络对兔缺氧耐受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