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解剖论文-张中军,蒋孝东

膝关节解剖论文-张中军,蒋孝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膝关节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侧支持带神经,膝关节,解剖学测量

膝关节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军,蒋孝东[1](2019)在《膝关节外侧疼痛诊疗的外侧支持带神经定位及应用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测量外侧支持带神经(lateral retinacular nerve,LRN)的临床解剖学参数,探讨LRN的体表定位方法,为膝关节前外侧疼痛的诊治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7具正常成年尸体下肢(34侧)进行解剖,确定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SN)的位置、走形和主要分支,选取位于膝关节后方的分支膝上外侧神经(SLGN)进行研究。追踪SLGN走形确认其第一个分支LRN,测量LRN分叉点分别到外侧胫股关节关节线与股骨外上髁的外侧端两个测量点的距离,从而确定LRN在体表的定位标志,并验证其准确性。结果 LRN分叉点到第1个测量点的平均距离为(55.00±3.22)mm,到第2个测量点(26.00±2.42)mm。有性别差异,男性LRN分叉点到第1测量点平均(57.00±3.64)mm,到第2测量点平均(27.00±2.72)mm;女性分别为(51.00±1.14)mm,(23.00±0.54)mm。对两个定位标志的准确性评估,第1测量点(55.00 mm)准确率为100%,第2测量点(26.00 mm)准确率为67%。结论 LRN在体表有两个较为可靠的定位标志,准确定位LRN并描述其路径,可以为诊治外侧膝关节疼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杨擎,翟亚楠,张锦超,常灿灿,左贵松[2](2019)在《膝关节前外侧韧带解剖特征3.0 T磁共振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3.0 T磁共振对经筛选的成年且膝关节外侧无外伤的前外侧韧带(ALL)解剖结构进行表征,研究3.0 T磁共振对ALL解剖结构及半月板附属物的可识别性。方法由两名肌肉骨骼亚专科放射科医师进行555例连续的膝关节伸直位3.0 T磁共振中的ALL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符合研究条件的366例MRI影像。对ALL股骨部、半月板部、胫骨部的可识别性进行统计,使用Kappa检验对不同观察者识别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测量和统计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距离和此水平面的ALL厚度、宽度,并对ALL的半月板附件分型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共有335例(91.5%)可见ALL至少一部分的显示;ALL的股骨连接部分仅在182例(49.7%)中能被识别;胫骨部与半月板部显示率为91.5%;171例(46.7%)可见完整的ALL全程连接纤维。在所有可见ALL韧带的情况下,均可识别胫骨部插入和半月板附着结构,在没有观察到股骨连接部分的病例中,则发现韧带发生了广泛的扩张。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平均距离为(6.08±1.28)mm,在此平面的平均厚度为(1.62±0.76)mm,平均宽度为(4.91±1.23)mm。研究还确定了4种类型的半月板附件(完整型、中央型、双极型和下位型)。结论在非外伤的成年人膝关节3.0 T磁共振影像中,ALL被显示为一个连贯的独立解剖结构,其半月板部和胫骨部能被很容易的识别。3.0 T磁共振还可显示ALL的外侧半月板附属结构。(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臧业峰,赵希春,朱卫洁,周垂宝[3](2019)在《膝关节镜下韧带保残解剖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韧带保残解剖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收治的5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膝关节镜下韧带保残解剖重建手术方式治疗,并运用Lachman实验、前抽屉试验以及IKDC量表、Lysholm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治疗前后Lachman实验、ADT实验结果均表明保残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效果明确。术后第1天、6个月的IKDC评分为(56.2±8.4)、(89.3±4.6)分,与术前(50.9±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47,P <0.001);术后第1天、6个月的Lysholm评分为(54.3±5.6)、(92.5±6.1)分,与术前(45.2±5.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2.79,P <0.001)。。结论膝关节镜下韧带保残解剖重建手术方式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作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毕永耀[4](2019)在《双侧切口双侧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侧切口双侧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1月我院6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组,各31例。对照组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实验组行双侧切口双侧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观察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长、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于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术后负重时间、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9.03%,P <0.05);2组均无脱落病例,术后3个月实验组膝关节优良率96.77%高于对照组(70.97%,P <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侧切口双侧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膝关节恢复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刘丽霞,刘军,李博[5](2019)在《膝关节镜下解剖中心点定位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镜下解剖中心点定位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0例,均接受膝关节镜下解剖中心点定位技术单束重建治疗,观察统计随访Lachman试验结果、轴移试验结果、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术前与最终随访时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情况。结果经过1年随访,Lachman试验结果:2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结果:23例阴性,7例Ⅰ度阳性;手术后同对侧比较,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有所减少15例,减小范围低于10°,均不存在膝关节功能受限情况。术后最终随访患者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临床中行膝关节镜下解剖中心点定位技术单束重建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安全性的治疗方式,能够理想地帮助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22期)

孙长庚[6](2019)在《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采取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统计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统计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长,提高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杨波,王江华,黄向辉,刘慧通,常彦海[7](2019)在《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解剖形态数字学研究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CT测量适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解剖参数,为行TKA的大骨节病股骨假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适合TKA的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用Mimics软件进行叁维重建并测量股骨内外径(femoral mediolateral,ML)、股骨外侧髁前后径(lateral anteroposterior,LAP)、股骨内侧髁前后径(medial anteroposterior,MAP)、股骨内侧髁宽(medialcondylar width,MCW)、股骨外侧髁宽(lateral condylar width,LCW),并计算ML/LAP比值,比较股骨远端各解剖形态参数差异。结果:大骨节病组股骨远端各解剖数据测量值(ML、MAP、LAP、MCW、MCW)均小于骨性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大骨节病股骨远端ML/LAP比值明显大于骨性关节炎组,显示一个给定LAP的股骨假体,大骨节病股骨远端ML有可能会覆盖不全,骨性关节炎有可能会悬空。结论: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解剖形态与骨性关节炎存在一定差异,为设计适合大骨节病的TKA人工股骨假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数字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郭颖[8](2019)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术中护理配合效果及对术中出血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术中护理配合效果及对术中出血量影响。方法:选取50例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患者,分为常规组(25例)和干预组(2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术中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比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干预组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患者实施术中护理配合,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护理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2期)

闫松,王战伟,陈科明,谢刚,朱肖奇[9](2019)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普通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共34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相关的临床病例资料。然后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和普通钢板内固定组。比较两组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比较,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较短(P=0.000)、手术时间长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P=0.002)。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较高(P<0.05)。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为5.0%;普通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9年03期)

张壮岱,杨永兴,冯志军,野战涛,赵芬[10](2019)在《关节镜下非解剖型与理想化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非解剖型与理想化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5年5月行部分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200例。采用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采用理想化重建100例作为理想化组,在关节镜下利用4股腘绳肌肌腱经内侧附加入口理想化重建前交叉韧带。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非解剖型重建100例作为非解剖组,在关节镜下利用4股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非解剖型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切口愈合、并发症、手术关节活动度及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两组随访18~30(24±6)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关节内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移植物均为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腱。两组术前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阳性率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理想化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阳性率均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理想化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恢复膝关节前后向及旋转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05期)

膝关节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使用3.0 T磁共振对经筛选的成年且膝关节外侧无外伤的前外侧韧带(ALL)解剖结构进行表征,研究3.0 T磁共振对ALL解剖结构及半月板附属物的可识别性。方法由两名肌肉骨骼亚专科放射科医师进行555例连续的膝关节伸直位3.0 T磁共振中的ALL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符合研究条件的366例MRI影像。对ALL股骨部、半月板部、胫骨部的可识别性进行统计,使用Kappa检验对不同观察者识别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测量和统计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距离和此水平面的ALL厚度、宽度,并对ALL的半月板附件分型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共有335例(91.5%)可见ALL至少一部分的显示;ALL的股骨连接部分仅在182例(49.7%)中能被识别;胫骨部与半月板部显示率为91.5%;171例(46.7%)可见完整的ALL全程连接纤维。在所有可见ALL韧带的情况下,均可识别胫骨部插入和半月板附着结构,在没有观察到股骨连接部分的病例中,则发现韧带发生了广泛的扩张。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平均距离为(6.08±1.28)mm,在此平面的平均厚度为(1.62±0.76)mm,平均宽度为(4.91±1.23)mm。研究还确定了4种类型的半月板附件(完整型、中央型、双极型和下位型)。结论在非外伤的成年人膝关节3.0 T磁共振影像中,ALL被显示为一个连贯的独立解剖结构,其半月板部和胫骨部能被很容易的识别。3.0 T磁共振还可显示ALL的外侧半月板附属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膝关节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中军,蒋孝东.膝关节外侧疼痛诊疗的外侧支持带神经定位及应用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2].杨擎,翟亚楠,张锦超,常灿灿,左贵松.膝关节前外侧韧带解剖特征3.0T磁共振影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3].臧业峰,赵希春,朱卫洁,周垂宝.膝关节镜下韧带保残解剖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作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4].毕永耀.双侧切口双侧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

[5].刘丽霞,刘军,李博.膝关节镜下解剖中心点定位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9

[6].孙长庚.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

[7].杨波,王江华,黄向辉,刘慧通,常彦海.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解剖形态数字学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数字医学.2019

[8].郭颖.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术中护理配合效果及对术中出血量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

[9].闫松,王战伟,陈科明,谢刚,朱肖奇.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9

[10].张壮岱,杨永兴,冯志军,野战涛,赵芬.关节镜下非解剖型与理想化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

标签:;  ;  ;  

膝关节解剖论文-张中军,蒋孝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