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短视损失厌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为金融,股权溢价,短视性损失厌恶,评价区间
短视损失厌恶论文文献综述
汤轶璇[1](2017)在《基于短视性损失厌恶视角的A股市场股权溢价问题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股市自产生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收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以往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的研究中发现,股票市场的实际回报长期、大幅地超过无风险收益率,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市场上的高股权溢价问题。本文依据相关金融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剖析短视性损失厌恶对股权溢价的影响机制,能够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对分析我国股权溢价问题及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以往研究主要通过改变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来解释高股权溢价问题,但均无法较全面地给出解释;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分别对应地内化了"损失厌恶"和"短视性"的概念,为短视性损失厌恶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其次,本文对A股市场的股权溢价现象进行全面描述,以明确高股权溢价问题的存在性。采用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和3个月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A股的市场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并对2006至2016年间的年度股权溢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股的股权溢价现象存在着高溢价和长期性的特点,说明在A股市场中确实存在着高股权溢价问题。随后,文章从理论上分别详细分析了短视性损失厌恶如何导致投资者产生决策行为偏差和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如何影响市场股权溢价这两个问题,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首先,在获利区间和损失区间,短视性损失厌恶分别通过影响投资者对股价波动的感知和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系数来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效用水平,导致行为偏差的发生;其次,大量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通过影响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股票价格波动,引起市场风险加剧,从而影响股权溢价水平。之后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别对A股市场中的短视性损失厌恶情况及以上两阶段的各环节进行了分析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A股市场的损失厌恶系数大于1,且实际评价区间多为1周,表明A股市场具有短视性损失厌恶的特征。(2)理论分析得出的影响机制在A股市场中有效,具体表现为:在获利区间,评价区间与股权溢价波动呈反向关系,表明短视性损失厌恶引起的频繁评价使投资者感受到的风险加大,进而使其实际效用水平下降;在损失区间,评价区间与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系数呈反向变化趋势,说明短视性损失厌恶带来的频繁评价使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系数升高,进而带来其实际效用的减少。两种状态下均会导致投资者的实际效用下降,进而导致投资者产生卖出股票的行为偏差。其次,计量分析表明,A股换手率是市场涨跌幅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投资者的频繁交易行为引起市场中股票价格波动,使市场风险增加,从而使市场需要提供更多回报作为风险补偿,由此造成了高股权溢价现象。最后,本文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总结,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改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2)
朱利娟,刘金平[2](2009)在《短视损失厌恶对投资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原因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通过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投资决策为实验任务,以投资调整周期和信息反馈频率作为考察短视损失厌恶的指标,探索了短视损失厌恶对投资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为了探析短视损失厌恶这一心理特征的内在原因,我们尝试引入认知风格这一变量,分析认知风格不同的被试是否在短视损失厌恶上存在差异,被试的认知风格是否会影响到短视损失厌恶的表现,从而对投资决策的风险偏好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胡昌生[3](2009)在《高股权溢价、短视性损失厌恶与失望厌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股权溢价,作为金融市场上的诸多异象之一,自被提出之时起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从理性理论的角度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解释,但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行为金融则从行为人的短视性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规律出发,对投资者的目标效用函数进行了修正,为我们理解高股权溢价现象的成因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则进一步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高股权溢价评价周期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高股权溢价与评价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与美国相关结果的对比,本文证实了我国股票投资者具有高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特征,这一结果为投资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09年05期)
孙力强,吕鹏[4](2008)在《短视损失厌恶的行为金融理论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视损失厌恶是一种普遍的、稳定存在的投资者行为特征。它对于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其成功解释了股权溢价之谜等资本市场中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及行为金融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郁礼[5](2003)在《短视性损失厌恶和股权风险溢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两个行为观点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着名的股权风险溢价。一个是损失厌恶,其意味着投资者对损失比利润更敏感;另一个是投资者趋向太频繁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我们发现损失厌恶投资者每年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将与经验股权风险溢价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03年07期)
短视损失厌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通过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投资决策为实验任务,以投资调整周期和信息反馈频率作为考察短视损失厌恶的指标,探索了短视损失厌恶对投资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为了探析短视损失厌恶这一心理特征的内在原因,我们尝试引入认知风格这一变量,分析认知风格不同的被试是否在短视损失厌恶上存在差异,被试的认知风格是否会影响到短视损失厌恶的表现,从而对投资决策的风险偏好造成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视损失厌恶论文参考文献
[1].汤轶璇.基于短视性损失厌恶视角的A股市场股权溢价问题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2].朱利娟,刘金平.短视损失厌恶对投资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原因试探[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3].胡昌生.高股权溢价、短视性损失厌恶与失望厌恶[J].预测.2009
[4].孙力强,吕鹏.短视损失厌恶的行为金融理论简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
[5].刘郁礼.短视性损失厌恶和股权风险溢价[J].中国软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