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觅食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熊猫,空间移动,觅食斑块,行为策略
觅食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韦伟[1](2015)在《秦岭野生大熊猫空间移动行为和觅食斑块选择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我国独有的濒危动物,其种群的动态与保护现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大熊猫空间移动行为与觅食对策的研究一直是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由于大熊猫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传统遥测技术的限制,以往对大熊猫空间移动和觅食行为的研究往往很难获得准确、完整和高精度的数据,因此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陕西秦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大熊猫佩戴最先进的GPS无线电项圈,对大熊猫进行持续的野外跟踪监测。基于GPS项圈的精确定位信息,我们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大熊猫的空间移动和觅食斑块的选择行为,探索其行为模式的个体差异、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分析大熊猫空间移动模式及其变化机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环境与食物资源差异对大熊猫季节性垂直移动的作用。从以往的研究我们知道大熊猫有选择性的集中使用某些觅食斑块,但不知道营养异质水平和景观异质性如何影响大熊猫对觅食斑块的选择。因此,我们除了使用高分辨率的GPS/VHF无线电项圈对大熊猫觅食斑块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外,同时结合广泛的觅食斑块抽样调查以进行营养异质水平的分析以及微生境变量的测定,探索影响大熊猫觅食斑块的选择和利用的潜在因素,以确定精细尺度下大熊猫在个体水平上对觅食斑块的选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熊猫的空间移动行为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两种显着差异的模式:在季节性活动区内进行无定向的随机移动,而在季节性活动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定向移动。2、不同个体在季节性活动区内无定向的随机移动模式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季节性差异。3、我们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大熊猫空间行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气温等环境因素外,食物的营养与质量对大熊猫的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4、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r Mixed Models),结果发现大熊猫更喜欢选择具有平缓的坡度、更靠近水源地等能显着降低能量消耗的觅食斑块,同时,更偏好含有更高粗蛋白以及更低纤维素的觅食斑块。(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18)
邢茂卓,付林巨,温俊宝[2](2012)在《斑块质量对大斑啄木鸟冬季觅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冬季对食物斑块的利用对策,2011年1月和2012年2~3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农田防护林中,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大斑啄木鸟在食物斑块的觅食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斑块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及觅食成功率等指标,分析斑块质量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差异都极显着,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着;除停留时间外,不同性别间觅食差异不显着。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着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着。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这可能是大斑啄木鸟适应不同觅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邢茂卓[3](2012)在《斑块环境中大斑啄木鸟觅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对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危害极大。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作为捕食性天敌,对蛀干害虫等森林害虫具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为探讨大斑啄木鸟对食物的利用对策,揭示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防治森林害虫的内在机制,本文分别在野外觅食斑块和人工觅食斑块环境中对大斑啄木鸟的觅食行为及在笼养条件下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通常沿斑块内林带的一个方向逐一或不等间隔地选择觅食树,飞行距离<5m的比例最大,占50.2%。观察到大斑啄木鸟有3种取食方式,以啄取为主,占89.0%;拾取占6.9%;探取占4.1%。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高度在4m以下的比例最大,占49.2%。(2)在野外不同质量的斑块环境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F=6.376,df=11,P<0.01)、停留时间(F=5.980,dr=11,P<0.01)、觅食成功频次(,=4.174,4f=11,P<0.01)差异都极显着,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着(F=2.091,df=11,P=0.168)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着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着。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3)在笼养环境中,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令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着(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着地大于雌性(P<0.05)。(4)在人工觅食斑块中,大斑啄木鸟觅食行为表现为在质量好的斑块停留时间更长、觅食频次更大。对rich型斑块的利用效率小于poor型斑块,但在rich型斑块的取食量和食物获取速率较poor型斑块大。食物密度增大时,在rich型斑块中食物获取量更大,对斑块的利用效率更高;在poor型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取食量、食物获取率、食物获取速率都出现减少现象。大斑啄木鸟在斑块环境中的觅食策略归纳为: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停留时间更长,觅食往返次数更频繁;大斑啄木鸟能够根据斑块质量调整觅食行为,不论斑块质量好坏都能维持一定的觅食成功率,以减少寻找食物的能量损失。(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觅食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冬季对食物斑块的利用对策,2011年1月和2012年2~3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农田防护林中,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大斑啄木鸟在食物斑块的觅食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斑块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及觅食成功率等指标,分析斑块质量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差异都极显着,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着;除停留时间外,不同性别间觅食差异不显着。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着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着。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这可能是大斑啄木鸟适应不同觅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觅食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韦伟.秦岭野生大熊猫空间移动行为和觅食斑块选择策略的研究[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2].邢茂卓,付林巨,温俊宝.斑块质量对大斑啄木鸟冬季觅食行为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2
[3].邢茂卓.斑块环境中大斑啄木鸟觅食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