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北干旱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地表感热通量
中国东部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王慧,李栋梁[1](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张盟[2](2019)在《公元前一千纪欧亚草原东部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互动——以图瓦、阿尔泰和天山七河地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属于同一个金属冶金区域,这种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于二者交流的具体路线,还没有更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清楚。本文试图通过对图瓦、阿尔泰和天山七河地区的典型遗存的重点分析,揭示公元前一千纪草原不同地区与中国北方文化的关系,并力图展现中国北方和境外草原地区的动态联系与交往路线。(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克森[3](2019)在《隐性环境规制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2005—2016年95城市面板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环境规制在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6年东部地区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了隐性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实证显示,隐性环境规制力度整体表现较弱,其直接作用还不足以有效限制总体能耗的增加,表现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隐性环境规制能通过舆论压力向政府施压,进而负向调节外商投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规模对能耗的作用,实现节能减排。建议相关部门降低非政府环保组织或民间环保团体的准入门槛,充分发挥隐性环境规制监督环境污染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海庆[4](2019)在《中国东部地区古近系油页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以黄口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资源丰富和可开发利用被列为重要的接替能源。以黄口凹陷为例,论述中国东部地区古近系典型凹陷的油页岩分布特征,探讨该区下一步找矿思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凹陷的油页岩赋存于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大汶口组中段下亚段和下段上亚段,为深灰色—黑色富有机质块状页岩,纹泥状韵律层发育。油页岩沉积稳定、分布广泛、横向连续性好、品位中低、构造简单,且地球物理特征显着。该区下一步找矿思路为"油(页岩)盐共探"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东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李湘瑞,范可,徐志清[5](2019)在《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在2000年前后发生显着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夏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显着减少。与1984~1999年相比,2000~2016年在对流层高层从欧洲大陆、中亚到东北—蒙古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正—负—正"的大气波列,从而造成北方东部地区上空为正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控制,伴随着下沉运动,大气层结趋于稳定,这些环流条件不利于极端降水发生。2000年后负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加强了北方东部地区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与普通降水的水汽输送和收支以及关键的局地大气系统存在着显着差异,较普通降水而言,极端降水在南北向水汽输送和收支上更强;北方东部地区低空为较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并不断受到高层高位涡空气下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6](2019)在《川江航道——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部的主要水运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上游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全长1045km河段的航道,俗称"川江"。川江与金沙江及长江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赤水河和乌江等构成中国西南地区的水运网,成为西南地区通往华中、华东和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通道。川江航道历来以弯、窄、浅、险着称。川江上段宜宾市至重庆市385km河段位于丘陵地带,河谷较宽阔,河段宽窄相同,枯水期滩上的表面流速一般(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9年08期)
林中立,徐涵秋,黄绍霖[7](2019)在《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扩展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搭载的业务性线性传感器(DMSP/OLS)所获取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人类对城市建成区的开发建设范围与强度,已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扩展的动态监测。本文利用不变目标区域法对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基于校正后的影像对2001-2013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建成区范围进行提取,结果表明:①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7550 km~2,增加到2013年的21 650 km~2,共扩展了14 100 km~2,虽然建成区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扩展速率则在逐步减缓,城市重心逐渐向南转移;②在空间上形成了京津唐、长江叁角洲和珠江叁角洲3城市群,研究发现京津唐的中小城市面临难以获得发展资源的问题,导致了该地区发展的不平衡;③综合分析建成区扩展和经济统计数据,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是建成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同时城市快速扩展也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用地浪费问题;④由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受到自身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和灯光过饱和的影响,易造成城市建成区边缘细节部分的错提。新一代Suomi 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在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上均有较大提高,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充分挖掘其数据优势,以期提供更加精准的城市扩展动态监测。(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健颖,毛江玉[8](2019)在《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79~2015年中国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高分辨率降水和NCEP II大气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夏季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南亚和东亚子季风区ISO的相互作用及二者协同引起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合成分析表明,南亚和东亚ISO是通过高层辐散环流发生相互作用。在ISO位相1~3(5~7),异常活跃(抑制)对流从赤道印度洋北传至孟加拉湾—印度次大陆区域,其伴随的高层异常辐散(辐合)环流通过补偿效应,引起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高层辐合(辐散),加强了局地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有利于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发展并维持。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伴随着显着的斜压散度,并进一步激发出一个连接南海和长江中下游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引起长江中下游强烈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使得降水持续性偏多(少),极端降水的发生概率持续地偏高(低),有利于(不利于)形成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还表明,亚洲季风区ISO的强度存在显着的年际变化,并对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具有调制作用。在ISO偏强(弱)年,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较高(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短)。(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亚超[9](2019)在《产业扶持政策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建设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借助产品空间的概念,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区域产业的演化机制,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遵循路径依赖,并决定于产业技术关联。然而路径依赖式的演化理论过于强调内生发展过程,忽视了外生变量和产业政策带来的路径和机会。经济开发区作为一项最广泛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发区成立后会设置目标产业,即吸引投资和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并给予相应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支持。基于此,本文依据2006年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以及2004-2008年中国东部沿海113个地级城市463个四位数产业数据,借助产品空间的方法,从产业进入与退出的视角,探讨了经济开发区产业扶持政策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区域产业演化受到产业技术关联的显着影响,与当前产业结构关联较高的产业越容易进入,同时越不容易退出;产业扶持政策作为外部力量对产业演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扶持政策有利于提高产业进入和降低已有产业退出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金安琪,张昂,赵昕奕[10](2019)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未来气候舒适度变化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东部691个数据记录较完整的站点,统计各站点1971—2010年间每年每季的热日、冷日和舒适日天数,利用温湿指数(THI),评价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0年的舒适度变化,并结合未来情景下气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展望21世纪末中国东部地区的舒适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1—2010年间,中国东部季风区在一定程度上变暖,东北和华南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其他地区,沿海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内陆,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中国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属于同一个金属冶金区域,这种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于二者交流的具体路线,还没有更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清楚。本文试图通过对图瓦、阿尔泰和天山七河地区的典型遗存的重点分析,揭示公元前一千纪草原不同地区与中国北方文化的关系,并力图展现中国北方和境外草原地区的动态联系与交往路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东部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蕊,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
[2].张盟.公元前一千纪欧亚草原东部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互动——以图瓦、阿尔泰和天山七河地区为中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克森.隐性环境规制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2005—2016年95城市面板数据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19
[4].李海庆.中国东部地区古近系油页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以黄口凹陷为例[J].华东地质.2019
[5].李湘瑞,范可,徐志清.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J].大气科学.2019
[6]..川江航道——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部的主要水运通道[J].河北水利.2019
[7].林中立,徐涵秋,黄绍霖.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扩展动态监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8].李健颖,毛江玉.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
[9].王亚超.产业扶持政策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建设的实证分析[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10].金安琪,张昂,赵昕奕.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未来气候舒适度变化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