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代领导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石源华[1](2020)在《“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一个世界级强国都一定有自己的周边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周边学"新概念的提出和新学科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求和产物。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战略体系,是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周边外交的现实需要。本文着重论述建设中国周边学的时代需求、中国周边学的定义和内涵、中国周边学的历史变迁、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体系,以及中国周边学的战略体系,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攸关中国周边学的理论创新、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战略政策设计等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并提出了关于中国周边学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以求教于学界同仁,希期引起研讨,推进中国周边学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
陈科技[2](2019)在《二战以来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各国积极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研究战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三、四章讨论新加坡和韩国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过程、执政策略,以及领导人政治身份特征;第五章把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做了比较分析。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具有职业革命家特质,分别以李光耀和李承晚为代表,他们面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殖民统治的力量和合法性削弱,国内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的状况,他们的主要事业和目标是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李光耀通过组建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胜成为国家领导人,李承晚在美国的扶持下在朝鲜南部建立亲西方的政权,他们的执政策略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经济。到第二代领导人时国家安全已经有一定的保障,此时国家要进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面对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人民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具有技术官僚特质的政治精英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注重发展经济,并通过强化政府权力以及进行行政改革来进行国家建构,在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以李光耀和朴正熙为代表,在他们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根据本国情况,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计划,并通过各种措施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在他们的任期,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威权体制的绩效合法性降低,随着民主化的浪潮的推进,国家的威权体制也开始向民主和多元转变,在新加坡和韩国以李显龙和金泳三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产生,他们是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职业政治家或政党领袖,其主要目标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他们在担任领导人期间出台各种措施,对国家的民主化和民主政治体制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胡边杉[3](2012)在《论三代领导人的权利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权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权力。权力观是权力这一概念的衍生,是指人民对权力的观点,包含对关于权力的各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权力观主要回答如何看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权力观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服务性要素、客观性要素、主观性要素和程序性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权力观做出了发展。本文比较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这三代领导人的权力观,他们的权力观既有相同的思想观念,又各有侧重点,而且是一脉相承,不断创新的。最后,本文指出三代领导人的权力观已成思想体系并对权力运行具有指导作用,并且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四个部分介绍了权力观概论、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三代领导人的结构和行政价值。导论部分。本章是对本文的基本介绍。本章首先介绍了权力观的研究背景和现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然后描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写作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权力观概论。本章介绍了权力观的基础知识,包括权力的概念和本质,权力观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第二部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传承和创新。本章介绍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各自的权力观,并比较了他们观点的不同之处。最后做出小结,总结了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传承与创新。第三部分,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结构和行政价值。基于之前章节的介绍,本章阐述了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结构和行政价值。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结构包含了其初步形成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本章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本章最后,肯定了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行政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对毛泽东、江泽民和邓小平权力观的认识和比较,引申出了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结构和行政价值。本文认为,三代领导人权力观已经基本成型,并详细介绍了其思想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代领导人权力观体系运行机制包括了权力决策机制、权力执行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这三个机制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共同形成了科学的权力观运行机制。并指出,这一权力观体系具有重大的行政价值。
刘畅[4](2011)在《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演变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决定性,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个人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有什么样的行政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政发展模式。行政价值观作为行政系统的“软件”部分,将从根本上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走向,支配公务人员的行政意识和行政信念,对行政管理各方面产生最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一国的发展理念。我国行政价值观先后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演变轨迹中,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中心线索是什么?各个时期的行政价值观是否是正确合理的?判断一个时期行政价值观合理与否的客观标准又是什么?我国行政价值观的未来发展又将如何?本文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对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轨迹及规律的探究,我们不难得出以下重要启示:第一,以人为本是贯穿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线索;第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行政价值观发展的落脚点;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是衡量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客观标准;第四,人的全面发展决定了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与内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以及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达到的研究目标是:一方面,梳理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过程,分析演变轨迹,规整在各个时期行政价值观指导下的具体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行政价值观的特点往往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政策,各阶段的行政政策也反应了其行政价值观特点。另一方面,在行政价值观的演变中挖掘各个时期行政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挖掘出行政价值演变的线索和衡量各个时期行政价值观合理与否的标准,以及我国行政价值观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孙莉莉[5](2007)在《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和实质》文中认为论述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都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思想方法的求实性和内容的创新性及高瞻远瞩的预见性;与时俱进是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实质。
吴义忠[6](2006)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古老的中国大地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热潮,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建国以来,发展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的主旋律,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的过程。本文试着在初步阐述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探讨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及形成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必然性。力图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促进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
周鹏[7](2006)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为历史底蕴,以深刻变化的社会实践为现实依据,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和梳理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弄清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准确理解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共同性、差异性,科学地总结其演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孙莉莉[8](2006)在《论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发展观关系着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从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思想和发展动力等多个方面详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分析归纳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阐明了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实质;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系统与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曹玲[9](2005)在《浅谈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发展观出发分别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中国不同时代提出的发展观,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王宏华,于淼[10](2005)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发展观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的三代领导人形成了丰富的发展理论。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有着各异的特点,但都是对各自所处时代特征的科学总结。总体来看,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渐趋深刻,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在理论上呈现出从传统发展观向现代发展观的转换。
二、三代领导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代领导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中国周边学”的时代需求 |
(一)世界大国和集团“周边学”的重要启示(3) |
1.日本的案例 |
2.美国的案例 |
3.欧盟的案例 |
(二)中国周边外交地位逐步提升的需要 |
(三)中国走向大国强国的时代需求 |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 |
(五)“中国周边学”建设的学科需要 |
二、“中国周边学”的定义和内涵 |
(一)新中国70年周边外交的历史总结 |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 |
(三)提升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力支撑作用 |
1.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
2.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现通往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
3.为世界社会主义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
4.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丰富的中国智慧 |
三、中国周边学说的历史变迁 |
(一)“朝贡体系学”的历史评价 |
(二)近代中国周边学说的断裂 |
(三)中国周边学说的再生尝试 |
(四)“中国周边学”应运而生 |
四、“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29) |
(一)“中国周边学”与东方传统理论的扬弃和创新 |
(二)“中国周边学”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系和创新 |
(三)构建全新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周边学”理论体系 |
1.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观 |
2.坚持“四个自信”的新价值观 |
3.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合作观 |
4.“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
5.欢迎“搭便车”的新义利观 |
6.“亲诚惠容”的近邻观 |
7.“国强而不称霸”的和平观 |
8.“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新防疫观 |
五、“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体系 |
(一)明确“中国周边学”的战略定位和时代使命 |
(二)界定“中国周边学”的地理范围 |
(三)打牢“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础 |
(四)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 |
(五)搭建“中国周边学”的战略架构 |
(六)指明“中国周边学”的实施路径 |
(七)加强“中国周边学”的史料建设 |
六、“中国周边学”的战略体系 |
(一)“中国周边学”与中美博弈与共处(44) |
(二)“中国周边学”与周边区域合作(45) |
(三)“中国周边学”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46) |
(四)“中国周边学”与中国周边伙伴关系建设(47) |
(五)“中国周边学”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48) |
七、结 语 |
(2)二战以来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生与寻求国家独立 |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
(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
(二)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呼声高涨 |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
(一)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取得选举胜利 |
(二)李承晚谋取在朝鲜南部建立政权 |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
(一)新马分立与新加坡独立建国 |
(二)韩国引进西式民主与建立美韩同盟 |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
(一)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国家独立思想 |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 |
第三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产生与促进经济发展 |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
(一)新加坡经济破败与社会断裂分化 |
(二)韩国经济萧条与政局动荡 |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
(一)李光耀长期执政与吴作栋接班 |
(二)朴正熙政变建立军事政权 |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
(一)新加坡推动经济发展与巩固行政主导体制 |
(二)韩国全力发展经济与强化政府权力 |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经济发展 |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加强中央集权 |
第四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产生与民主政治建设 |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
(一)新加坡民主化与多元化的挑战 |
(二)韩国民主化运动与政经关系的变化 |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
(一)新加坡李显龙的子承父业 |
(二)韩国朴正熙遇刺与“三金”时代的到来 |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
(一)新加坡李显龙治下的审慎渐进民主 |
(二)“两金”推动韩国民主化进程 |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
第五章 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的比较分析 |
一、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
(一)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 |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三代领导人的权利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1.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2. 本文的写作框架 |
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权力与权力观概述 |
(一) 权力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
1. 权力的概念 |
2. 权力的本质 |
3. 权力的特征 |
(二) 权力观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
1. 权力观的含义 |
2. 权力观的构成要素 |
二、传承与创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权力观 |
(一) 毛泽东的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2.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
3. 树立正确的地位观 |
(二) 邓小平的权力观:领导就是服务 |
1. “领导就是服务”的内涵 |
2. “领导就是服务”是领导者应有的权力观 |
3. 如何做到“领导就是服务” |
(三) 江泽民的权力观:三个代表 |
1. 实践“三个代表”的前提: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
2. 践行“三个代表”就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
3.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4. 小结 |
三、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结构和行政价值 |
(一)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思想体系 |
1.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精髓 |
2.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思想体系的理论价值 |
3.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思想体系的内涵 |
(二)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指导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 |
1.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体系下的行政管理体制 |
2.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体系下的行政管理权力运行 |
(三) 三代领导人权力观的行政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行政价值观理论 |
1.1 行政价值的涵义 |
1.1.1 行政价值的基本构成 |
1.1.2 行政价值的诉求 |
1.2 行政价值观的涵义 |
1.2.1 行政价值与行政价值观的理论相关性 |
1.2.2 行政价值观的阶级性与历史性 |
1.2.3 行政价值观对行政活动的影响 |
第二章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价值观 |
2.1 第一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 |
2.1.1 第一代领导人行政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 |
2.1.2 以公正平等为特征的行政价值观 |
2.1.3 以公正平等行政价值观为指导的实践结果 |
第三章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行政价值观 |
3.1 第二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 |
3.1.1 影响第二代领导人政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
3.1.2 以效率优先为核心的行政价值观 |
3.1.3 在效率优先下兼顾公平的政策安排 |
3.2 第三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 |
3.2.1 第三代领导人行政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3.2.2 公平效率并重的行政价值观 |
3.2.2.1 对效率优先行政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
3.2.2.2 注重公平的行政价值观念与政策安排 |
3.3 新时期我国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 |
3.3.1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 |
3.3.2 以和谐共享为核心的行政价值观 |
3.3.2.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
3.3.2.2 和谐共享的行政方针与政策 |
第四章 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重要启示 |
4.1 以人为本是贯穿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线索 |
4.2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行政价值观发展的落脚点 |
4.3 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是衡量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客观标准 |
4.4 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和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表现 |
1.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立场 |
2.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 |
3.思想方法的求实性 |
4.内容的创新性 |
5.高瞻远瞩的预见性 |
二、与时俱进是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实质 |
(6)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从产生到发展 |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产生 |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 |
第二章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
2.2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
2.3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 |
2.3.1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
2.3.2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创新 |
2.3.3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的创新 |
2.3.4 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 |
第三章 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注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
3.1 把握基本国情确立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
3.2 创造性地分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 |
3.3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3.4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3.4.1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3.4.2 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 |
3.5 开创性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3.6 独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3.7 创造性提出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
3.8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的创新 |
3.9 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 |
3.9.1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
3.9.2 提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
3.9.3 提出并实践了先富带动后富 |
3.9.4 阐述了台阶式发展思路 |
3.9.5 提出了经济和社会整体综合协调发展的思想 |
第四章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强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
4.1 开创性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4.2 适时地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 |
4.3 全面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4.4 开创性地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
4.5 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
4.5.1 在尊重整个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 |
4.5.2 基于对后代负责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
4.5.3 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
4.5.4 注重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
4.6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
第五章 探讨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及其深远意义 |
5.1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 |
5.1.1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
5.1.2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5.2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深远意义 |
5.2.1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深远意义 |
5.2.2 党的第二、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深远意义 |
5.3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
第2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的共同性 |
2.1 理论共质性 |
2.2 文化共源性 |
2.3 内容共构性 |
2.3.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 |
2.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
2.3.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第3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的差异性 |
3.1 价值主体的差异性 |
3.2 价值目标的差异性 |
3.3 价值标准的差异性 |
3.4 价值手段的差异性 |
第4章 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
4.1 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
4.1.1 有利于推动价值哲学的深入研究 |
4.1.2 有利于推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 |
4.1.3 有利于深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
4.2 三代领导人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
4.2.1 研究比较三位领导人的价值观,可以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
4.2.2 研究比较三位领导人的价值观,可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 |
4.2.3 研究比较三位领导人的价值观,可以提高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发展观 |
§1.1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
§1.2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发展战略 |
§1.3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想 |
§1.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第二章 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发展观 |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2.2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2.3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政治目标 |
§2.4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
§2.5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
§2.6 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 |
第三章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 |
§3.1 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 |
§3.2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
§3.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3.4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
§3.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
§3.6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第四章 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和实质 |
§4.1 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表现 |
§4.2 与时俱进是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实质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
§5.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5.2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9)浅谈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观 |
二、第二代领导人的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 |
三、第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 |
(10)党的三代领导人发展观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发展观的特点 |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特点 |
三、第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特点 |
四、三代领导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J]. 石源华. 国际观察, 2020(06)
- [2]二战以来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D]. 陈科技.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论三代领导人的权利观[D]. 胡边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7)
- [4]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演变及启示[D]. 刘畅.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9)
- [5]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共性和实质[J]. 孙莉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6]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D]. 吴义忠.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9)
-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价值观比较研究[D]. 周鹏. 河北大学, 2006(12)
- [8]论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D]. 孙莉莉. 长春理工大学, 2006(11)
- [9]浅谈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J]. 曹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 [10]党的三代领导人发展观之比较[J]. 王宏华,于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