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转型论文-易宗平

题材转型论文-易宗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题材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题材,大众文艺,好莱坞电影,文运,何常在,王祥,上海市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版权合作,文学作品

题材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易宗平[1](2019)在《作家学者把脉中国网络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6日,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举行了有关网络文学的两个分论坛:新时代网络文学题材的转型与升级、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间版权合作。在新时代网络文学题材的转型与升级分论坛上,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祥提出,好莱坞电影和美剧是认识网络文学特(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1-17)

李金树[2](2019)在《“红色经典”批评语境与李俍民的翻译题材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俍民是"十七年"(1949-1966)期间影响颇大的译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专注于儿童文学翻译,1953年后其翻译题材进行了转型,以翻译英烈传为主。文章通过梳理建国后"红色经典"的批评语境,揭示此转型背后的深刻动机。研究发现,李俍民的翻译转型不仅是译者个人自觉的结果,更是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译者抉择规约的必然。研究李俍民翻译转型的动机和规约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特殊时代语境中批评的制衡和话语的张力、认清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翻译抉择的建构力量。(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黄一格[3](2019)在《科举风尚与晚唐文言小说题材创作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言小说创作的根本动机在于征异话奇,但科举风尚直接影响了征异话奇的标准和对象的变化,晚唐科举风尚带来了文言小说的转型,一方面是作品题材走向的变化,现实层面主要集中表现在宗教题材到折狱题材的创作,还有奇技奇物和奇侠异事的创作。非现实层面主要表现在人鬼之恋和人神相遇。另一方面是作家队伍流动的变化。主要是进士作家参与文言小说创作数量的减少,代之而起的是非科第作家和佚名作家对文言小说创作特别是奇异类题材创作的大量介入,代表了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倾向。(本文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A卷)》期刊2019年09期)

马一川,阳海洪[4](2019)在《新世纪工业题材电影的视觉空间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题材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题材。工业题材电影的视觉空间所呈现的是生产空间、政治空间和单一的意识形态文化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次深入,较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题材电影所呈现的空间形态,新世纪的工业题材电影显现出全新的影像风貌,其中的视觉空间也发生了转型。具体来说,这种转型是由生产空间转型为生活空间,由技术空间转型为消费空间,由政治空间转型为多元文化空间,在以上转型过程中所折射的文化流变值得予以反思。(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3期)

曾子伦[5](2019)在《从《最美的青春》看青春题材电视剧的精品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题材电视剧是近年我国电视剧市场中的重要构成,拥有大量年轻观众,并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规律。与之同时,伴随的是社会对其"情节重复""缺乏深度""过于离奇"的诟病。本文以《最美的青春》为例,从素材选择、内容表达、价值注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看新时代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提高该类电视剧的品质。(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9年06期)

秦瑜明,周瑶[6](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的创作转型与价值挖掘——基于短视频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创作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深受用户青睐,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随之走红。随着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勃兴,历史题材纪实作品在题材选择、内容生产、制作传播等方面,出现与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迥异的转型,其中口述手法的大量使用,成为这种创作转型中最显着的风格。然而,口述史料并不等于口述历史。本文从口述手法在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的运用入手,通过剖析口述历史的特质,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如何实现以历史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侯一凡[7](2019)在《牧歌变奏曲——当代草原题材绘画的转型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草原"为母题的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在当代多元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和地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面临着新时代的思想转变。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复杂而矛盾的精神心理变化,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用作品给予时代有力的回应,开始了直面人心的艺术创作。(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5期)

刘宏鹏[8](2018)在《论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劳动关系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农民劳动者为创作核心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中的重要部分。在80年代的历史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语境的革新,农村劳动题材小说的创作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在中国乡村传统伦理秩序与现代文明文化观念的对冲下,其文化意义产生了新变革。本文所讨论的农民劳动关系的概念,实质上是在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身份重构的多方张力作用下,当代农民自觉形成的具有固定性典型性的生存状态。而8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不仅仅是完全的呈现和还原了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对农民命运的走向新一轮的思考与讨论,也赋予了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崭新的文化特质与思维印记。本文将就80年代历史转型期下的农民劳动关系重构与革新问题展开探讨,文章在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的宏观角度上,分析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劳动关系变革产生的动因。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了以80年代初期为分水岭的新型社会经济环境的衍生。历史转型期下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农民劳动关系的转型提供了动力。一方面,80年代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对基数庞大的中国农民和根深蒂固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农民的生存状态步入了截然不同的新阶段,土地改革为农民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商业文明迅速涌入封闭的农村环境,农民劳动者朴素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偏移,这为其劳动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条件。此外在文化语境方面,80年代初期,权力话语体系对于文学创作的掌控呈现弱化趋势,曾经占据文坛创作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走向衰落。而作为革命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题材小说在承袭过往重担的基础上需要找寻新的出路。第二部分探讨了农民劳动关系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重构与异化。在社会结构重组的历史时期,农民的原生劳动观念和价值选择不断的进行着新的重构与对传统的偏离。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异化和被重铸,农民劳动者的尊严得以重建,开始在劳动生产及社会发展层面上具有主人公意识。农民的文化心理得以与时代同调。但同时,以金钱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农民淳朴的传统道德观,农民的价值观念变化呈现出一种纠结和矛盾的发展态势。第叁部分从文本层面入手,通过理清农民劳动者形象的类型化脉络,来还原农村劳动关系践行者的真实样貌,从最直观的角度来探究人物劳动行为发生和衍变的基础。在这一部分,类型的划分的基本准则,是文本所呈现出的人物自身对于个体生存状态态度的差异。从大体上而言,因袭了传统文化重担的老派农民劳动者,力求改革艰难摸索的新生代农民劳动者以及急切追逐城市文明,心理失衡的“农民工”形象共同构成了80年代农民劳动者形象的维度。第四部分探讨了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作为文化概念的意义,以及在随后的90年代文学与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关系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衍变与对它的反思。在8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潜藏在新时期开拓的热烈局面下,始终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存在于诸多文学作品中。本文所选取的劳动关系概念,作为农民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的。此外在80年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概念仍然作为具有接续性和历史性的文化概念持续衍变的,值得后来者持续关注与研究。本文以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转型为切入点,力求对处在历史转型期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特质进行深入详实的探讨,并且以新颖的学术角度探析当代农民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蒋园媛[9](2018)在《新艺术场:文化生态与边地风情的视觉力量——贵州民族题材版画创作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现代版画兴起以来,我国版画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少数民族主题版画创作作为版画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甚至一度成为全国版画创作的主旋律。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奇异多彩的人文生态环境,这给贵州少数民族主题版画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文化生态与边地风情成为"多彩贵州"艺术闪亮的名片。从题材的传承、版种技法的增容、版画语言方式的嬗变、跨界合作、新生力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新时期处于新"艺术场"的贵州版画的现代转型,对推动贵州版画艺术发展,建构具有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地域气派的贵州版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8年04期)

马晓虎[10](2018)在《个体关怀叙事与国家形象表达——中国梦与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叙事的深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在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叙事框架内渐进发展,在革命历史、社会建设、英雄楷模、民族情谊等范畴内继续国族认同的宏大叙事。同时,在中国梦的语境下,主旋律电影的平民化叙事探索,在少数民族题材范围内逐渐深化转型为以民族个体为叙事对象,从微观着力的个体关怀叙事,形成一种新的叙事形态,积极深入国家核心价值与社会理想传达的影像实践,多侧面地表达了新的历史时期包容、自信,层次丰富的国家形象。(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2期)

题材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俍民是"十七年"(1949-1966)期间影响颇大的译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专注于儿童文学翻译,1953年后其翻译题材进行了转型,以翻译英烈传为主。文章通过梳理建国后"红色经典"的批评语境,揭示此转型背后的深刻动机。研究发现,李俍民的翻译转型不仅是译者个人自觉的结果,更是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译者抉择规约的必然。研究李俍民翻译转型的动机和规约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特殊时代语境中批评的制衡和话语的张力、认清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翻译抉择的建构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题材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易宗平.作家学者把脉中国网络文学[N].海南日报.2019

[2].李金树.“红色经典”批评语境与李俍民的翻译题材转型[J].语言教育.2019

[3].黄一格.科举风尚与晚唐文言小说题材创作的转型[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9

[4].马一川,阳海洪.新世纪工业题材电影的视觉空间转型研究[J].电影新作.2019

[5].曾子伦.从《最美的青春》看青春题材电视剧的精品转型[J].新闻前哨.2019

[6].秦瑜明,周瑶.新媒体环境下历史题材纪实短视频的创作转型与价值挖掘——基于短视频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创作的思考[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

[7].侯一凡.牧歌变奏曲——当代草原题材绘画的转型与突破[J].美术大观.2019

[8].刘宏鹏.论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劳动关系的转型[D].辽宁大学.2018

[9].蒋园媛.新艺术场:文化生态与边地风情的视觉力量——贵州民族题材版画创作的现代转型[J].美与时代(上).2018

[10].马晓虎.个体关怀叙事与国家形象表达——中国梦与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叙事的深化转型[J].艺术百家.2018

标签:;  ;  ;  ;  ;  ;  ;  ;  ;  ;  

题材转型论文-易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