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起裂荷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纯Ⅰ型裂纹,双倾斜底边中心裂纹(DIBCC),应力波,冲击荷载
起裂荷载论文文献综述
施泽彬,朱哲明,汪小梦,王雄[1](2018)在《Ⅰ型裂纹中低速冲击荷载下起裂韧度测试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寻更加合理的构型试件来研究纯Ⅰ型裂纹在冲击荷载下的起裂及扩展行为,提出一种新构型试件,即双倾斜底边中心裂纹试件(double inclined bottom central cracked,DIBCC)。借助于中低速落锤式冲击实验装置进行冲击实验,通过应力波来使试件内预制裂纹起裂并扩展,同时利用应变片测试系统监测裂纹起裂时刻,并采用AUTODYN有限差分软件对实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最后计算裂纹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利用实验测得的起裂时刻,确定试件的起裂韧度。结果表明:(1)在反射拉伸波作用下,预制裂纹两侧会产生垂直于裂纹面向外的位移,使预制裂纹扩张,从而使裂纹起裂。(2)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裂纹扩展路径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中提出的DIBCC构型试件有效,可以用来测试裂纹在冲击载荷下的断裂韧度。(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8年06期)
高淑玲,郭亚栋,吴耀泉[2](2017)在《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起裂荷载计算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受弯起裂荷载的新方法。即按照弹性力学方法,以混凝土材料为等效基体,将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截面上等高度处的钢筋和ECC按弹模比进行折算,得到等效的匀质弹性截面。在此基础上,利用静矩公式求得等效截面的中和轴高度和惯性矩,并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考虑ECC受拉时的应变硬化特性,对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进行了相应修正,最后得出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正截面受弯情况下起裂荷载的计算公式。将本理论推导得出的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和课题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发现均能很好地吻合。(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余秀丽[3](2015)在《电测法测量混凝土起裂荷载及掺UHTCC混凝土增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中裂缝发展可分为起裂、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等叁个阶段,双K断裂模型通过引入起裂韧度和失稳断裂韧度两个控制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该过程。2012年,RILEM TC-TDK委员会成立,拟制定测试双K断裂参数的国际性规程。作为联合试验计划的一部分,本文采用尺寸为500mm×100mm×60mm和1000mm×200mm×120mm的叁点弯曲预切口梁测试了四种强度混凝土的双K断裂参数,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尤其是电测法的工作稳定性。随后,本文又研究了应变片标距对电测法测量低强度混凝土裂缝起裂的影响,计算比较了等效裂缝长度与实际裂缝长度的差别。本文还尝试在混凝土中掺入少量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其增韧效果。试验发现,混凝土强度较高时,电测法中应变片采用传统布置方案,可以较为稳定得测量起裂荷载。对于本文所用的骨料最大粒径为25mm的C25级混凝土,5mm应变片测得起裂荷载的成功率较同等布置的10mm应变片高。依据电测法原理确定的裂缝发展至测点高度时的等效缝长,与实际缝长相差基本不超过10%。在混凝土中掺入10%~20%的强度低37%的UHTCC,会使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下降6%左右。起裂韧度也有所下降,但失稳断裂韧度稍有增加的趋势。若采用指数函数拟合荷载-加载点位移曲线的尾部来计算断裂能,UHTCC体积掺量为10%时断裂能增加118%,掺量为20%时断裂能增加315%,增韧效果明显。但试验结果稳定性欠佳,需要改善搅拌工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01)
赵志方,宋柳林,周厚贵,王卫仑[4](2014)在《大坝和湿筛混凝土起裂荷载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材料的断裂破坏特征是准脆性的,也就是说裂缝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量,断裂荷载-位移曲线呈现非线性是由断裂过程区的发展所造成的,而对于采用双K断裂模型准则来说,要来预测大坝混凝土的裂缝发展状态,需要实测混凝土的断裂控制参数起裂韧度KiniIC和失稳断裂韧度KunIC.裂缝在开裂时,裂缝所对应的初始长度记为a0,所对应的荷载称之为起裂荷载Pini.要获得起裂韧度KiniIC的实测值需要测定起裂荷载Pini的值.Pini的试验确定对双K断裂参数的实测值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曹明莉,杨海成,王立久[5](2011)在《基于起裂荷载的混凝土抗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提高其抗冻耐久性。通过从混凝土材料受冻至发生破坏的微观-宏观过程出发,指出混凝土微观裂缝在冻害因素下的扩展是其发生冻害的关键,进而建立了基于起裂荷载的混凝土冻害机理,并提出了全新的混凝土冻融评价方法。以大量试验为基础,讨论了混凝土冻害起裂荷载的影响因素。掺加粉煤灰、微硅粉等矿物掺合料能有效提高混凝土起裂破坏荷载;水胶比越小,起裂破坏荷载越大;提高水泥强度,同样可以提高混凝土起裂破坏荷载。通过掺加掺合料、降低水胶比及提高水泥强度,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1年01期)
崔高领,蒋志刚,胡平[6](2008)在《均布冲击荷载作用下金属方板的变形与起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金属薄板试验,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均布冲击荷载作用下固支方板和单向支承方板的动力响应过程、最终变形、起裂和耗能。结果表明,边界条件对方板的动力响应和起裂有重要影响:固支方板的起裂位置为边界中点,而单向支承方板的起裂位置为角点附近;单向支承板边界产生较大的面内位移,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其最终中心挠度、动力响应时间和变形耗能均比固支板大;单向支承方板的起裂冲量比固支方板可提高50%以上。(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08年12期)
崔高领,蒋志刚,胡平[7](2008)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金属方板的变形与起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金属薄板实验,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固支方板和单向支承方板的变形过程、应变分布和面内位移,得到了方板的起裂位置和起裂冲量。结果表明:冲量相同时,冲击荷载作用面积越大,方板变形的范围越大,而中心挠度越小。对于固支方板,当荷载作用半径与方板一半边长之比R/L<0.32时,中心处首先开裂;R/L>0.32时,边界中点处起裂。对于单向支承方板,当R/L≤0.4时,中心处首先开裂;当R/L>0.4时,起裂位置在边界中点附近或加载区边缘附近或角点附近。当R/L≥0.35时,单向支承方板边界产生明显的面内位移,起裂冲量比固支方板提高幅度可达23.4%~112.7%。(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8年10期)
张剑,叶见曙,赵新铭[8](2006)在《混凝土梁起裂荷载确定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声波技术并辅以电测法,对两组不同开口深度混凝土缺口梁的损伤断裂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缺口梁在加载过程中声速和波幅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声学参数与加载点位移关系曲线表现出近似软化曲线特征。试验表明,利用声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准确确定缺口梁的起裂荷载Pini,也有利于梁的损伤力学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6年S1期)
起裂荷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受弯起裂荷载的新方法。即按照弹性力学方法,以混凝土材料为等效基体,将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截面上等高度处的钢筋和ECC按弹模比进行折算,得到等效的匀质弹性截面。在此基础上,利用静矩公式求得等效截面的中和轴高度和惯性矩,并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考虑ECC受拉时的应变硬化特性,对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进行了相应修正,最后得出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正截面受弯情况下起裂荷载的计算公式。将本理论推导得出的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和课题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发现均能很好地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裂荷载论文参考文献
[1].施泽彬,朱哲明,汪小梦,王雄.Ⅰ型裂纹中低速冲击荷载下起裂韧度测试新方法[J].爆炸与冲击.2018
[2].高淑玲,郭亚栋,吴耀泉.钢筋混凝土/ECC迭合梁起裂荷载计算理论[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
[3].余秀丽.电测法测量混凝土起裂荷载及掺UHTCC混凝土增韧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
[4].赵志方,宋柳林,周厚贵,王卫仑.大坝和湿筛混凝土起裂荷载的确定方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
[5].曹明莉,杨海成,王立久.基于起裂荷载的混凝土抗冻机理研究[J].混凝土.2011
[6].崔高领,蒋志刚,胡平.均布冲击荷载作用下金属方板的变形与起裂研究[J].钢结构.2008
[7].崔高领,蒋志刚,胡平.冲击荷载作用下金属方板的变形与起裂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8
[8].张剑,叶见曙,赵新铭.混凝土梁起裂荷载确定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6
标签:纯Ⅰ型裂纹; 双倾斜底边中心裂纹(DIBCC); 应力波; 冲击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