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养分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滴灌施肥,地下滴灌施肥,覆膜滴灌施肥,玉米
水分养分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伍大利[1](2018)在《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气候变化(季节性干旱、冷害)的影响,在施肥技术方面,农民习惯于一次性施肥,可能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下降问题。滴灌施肥是同时解决水分与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在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东北玉米生产中,对于高效、实用、经济的滴灌施肥方式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明确东北气候及土壤条件下,滴灌及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地面、地下及膜下滴灌)对玉米的增产增效效果,本研究分别在沙土和黑土上进行了 4年和2年的田间滴灌施肥试验,设置了 5个处理,分别为雨养(CK)、滴灌(DI)、地面滴灌施肥(SDF)、地下滴灌施肥(SSDF)及覆膜滴灌施肥(SDFP),评价了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在沙土上设置了一个两个氮水平(N240及N180)试验,以农民习惯为对照,比较了滴灌氮肥(DF-N)和滴灌氮磷钾肥(DF-NPK)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沙土地上,与雨养(CK)相比,在干旱年份,滴灌(DI)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干物质累积、肥料偏生产力及产量,但水分生产力没有显着提升;在多雨年份,DI没有增加玉米产量。无论在多雨年份还是干旱年份,滴灌施肥(SDF、SSDF及SDFP)均显着增加了玉米产量、肥料偏生产力以及水分生产力。(2)两种土壤相比,滴灌施肥在沙土上的增产幅度(SDF:31%-53%)要高于在黑土(SDF:11%-24%)。在滴灌水分优化(DI)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滴灌施肥进行养分优化,在沙土和黑土上的增产幅度分别为9%-11%和3%-7%。(3)在沙土和黑土上,叁种滴灌施肥方式之间的干物质累积、产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4)在沙土地上,滴灌氮磷钾肥相对于滴灌氮肥,显着促进了磷的吸收、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及水分生产力。(5)在沙质土壤中,DI、SDF、SSDF和SDFP的净收益分别为13%、28%、31%和10%;黑土上,无论是滴灌还是任何一种滴灌施肥处理,都没有明显增加净收益的优势。(6)滴灌施肥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总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并且主要是增加了 0-20cm 土壤深度细根(直径L<0.5mm)根长,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滴灌施肥增加了玉米窄行上的根长密度。综上所述,建议在沙土上采用SDF和SSDF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不建议在黑土上采用滴灌和滴灌施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涛[2](2017)在《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北部沟岸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沟岸地土壤水分养分的分布情况,为该区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距离,分析沟岸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特征,结果表明:(1)侧面蒸发条件下,沟岸地土壤水分含量随着距沟壁距离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双侧面蒸发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在东西两侧均低于单侧面蒸发;(2)单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和20~100 cm土层均低于对照,双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则呈西高东低的趋势;(3)单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双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呈中间高、靠近沟壁处低的规律;(4)侧面蒸发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7年04期)
郭京衡,李尝君,曾凡江,张波,刘波[3](2016)在《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挖根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的研究,测定了2种荒漠植物多枝柽柳和梭梭群落内土壤水分、养分的含量及其分层根系生物量,分析了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符合指数递减模型,多枝柽柳的根系生物量是同林龄梭梭的2.36倍。2 2种荒漠植物群落内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着,养分差异不显着。3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显着,其中多枝柽柳与土壤水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梭梭与土壤水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干旱区,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4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不显着,表明在本地区极端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土壤养分不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涛[4](2015)在《侧面蒸发条件下黄土高原北部沟岸地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单侧和双侧沟壁侧面蒸发条件下沟岸地土壤水分养分分布特征,选取典型沟岸地测定距沟壁不同距离处的土壤水分养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侧面蒸发条件下,沟岸地土壤水分含量随着距沟壁距离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双侧面蒸发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在东西两侧分别低于单侧面蒸发9.9%和15%。2)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对照组89.20%(0-20 cm)和16.71%(20-100 cm),双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则呈西高东低的趋势。3)单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在双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呈中间高,靠近沟壁处低的规律。4)侧面蒸发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该研究旨在为该区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黄土高原水分养分特征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17)
徐英,夏冰[5](2015)在《综合BME和BNN法的农田土壤水分与养分分布空间插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实现农田土壤精确管理及实施精确农业的重要依据。以有限的采样信息为基础,通过多种空间分析理论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方法,对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和绘图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贝叶斯最大熵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和贝叶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NN)结合形成一种空间插值新方法,即用BNN法表达估值的不确定性,并将其结果融入现代地质统计学BME法中,用融入BNN法结果的BME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method combined with 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MENN)模拟土壤变量的空间分布。以江苏省扬州市区北部某田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6种土壤特性的采样数据为例,运用交叉验证法,将BMENN法对土壤变量的估值精度与BNN法、普通克立格法(ordinary Kriging,OK)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OK法和BNN法相比,BMENN法将估计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缩小2.26%~23.54%,具有最小的估计方差和接近于0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error,ME);BMENN法的估计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更大(r=0.62~0.89),具有更高的相关程度;MSE的组成分析表明,BMENN法再现变量波动程度和波动大小的能力更强;从模拟的空间分布图来看,BMENN法绘制的空间分布图更连续,"牛眼"较少,更符合土壤变量的地学规律。BMENN法对于利用有限数据信息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的实施以及区域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6期)
王若水,康跃虎,万书勤,孙甲霞[6](2014)在《水分调控对盐碱地土壤盐分与养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新疆地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灌溉指导,该文研究了滴灌条件下内陆干旱区重度盐碱地水分调控对土壤盐分与养分的影响,2008-2010年连续3 a设置了滴头正下方20 cm处5个土壤基质势下限控制灌溉:-5 kPa(S1)、-10 kPa(S2)、-15 kPa(S3)、-20 kPa(S4)和-25 kPa(S5),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于2008年试验前和2008-2010年试验后采集土壤样品(0~5、5~10、10~20、20~30和30~40 cm),测定土壤盐分(电导率、钠吸附比)以及土壤养分(速效N、P、K,全N、全P,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3 a试验结束后,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与钠吸附比均显着(p<0.05)降低,其中-5 kPa(S1)处理土壤电导率降至5.3 dS/m,降低幅度最大,为89%;速效N、P、K,全N、全P以及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前均有显着升高,升高幅度均在20%以上,且与土壤基质势下限成正比。各处理速效养分均在滴头周围形成累积区,且随与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养分全量与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差异显着。各处理土壤C/N均较第1年播种前降低,且降低率(4.3%~13.5%)随土壤基质势下限的降低而升高。综合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以及土壤养分的改良程度,滴头正下方20 cm处土壤水基质势控制下限-5 kPa可以作为内陆干旱区前3 a盐碱地水分调控的指导灌溉制度。(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4期)
高路博,毕华兴,许华森,廖文超,王晓燕[7](2013)在《晋西幼龄苹果×大豆间作的土壤中水分、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大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幼龄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晋西黄土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大豆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及大豆单作系统(对照)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现递增的分布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3)与大豆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上均表现为负效应;(4)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苹果树与大豆间的土壤水分、养分竞争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速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的主要区域在苹果树行两侧1.5m的范围内;(5)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肥竞争提高大豆的产量,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24期)
王丽媛[8](2013)在《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养分及水分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不均一、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及人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影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壤水分及养分直接制约着土壤的生产能力。研究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玉溪市澄江县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对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及养分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次生林地最小,降雨后第一天测定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但基本变化趋势还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降雨后连续3天测定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降雨当天测定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大于以后两天测定的值,而且随着测定时间的推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基本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全氮及全磷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地>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地>灌草丛>人工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坡耕地>灌草丛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地>人工林地>灌草丛地>坡耕地。在不同坡位处,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而言,除次生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坡中部,其他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不同程度的高于上坡位土壤,即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在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在0-200cm土层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4种土地利用类型灌草丛地土壤水分含量在40-80cm土层最大,而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表现出在100-140cm土层土壤水分质量含水量最大;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0-60cm土层表现为上层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下层土壤养分含量,即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层。(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吴平,荆耀栋,毕如田,冀美蓉[9](2012)在《植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与养分资源动态分布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根系功能-结构机理模型,在动态描述根系空间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采用根系空间吸水速率函数耦合叁维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描述根系吸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以根个体为中心,采用扩散方式,描述了由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磷元素而引起的土壤中有效磷分布的动态变化。通过小麦苗期根系结构与生物量的动态观测试验,获取了根系生长参数,利用文献资料获取了土壤水分运移参数、土壤有效磷扩散参数。在设定的灌溉与蒸散情景下,模拟了根长密度与根系吸收速率在叁维空间的动态分布、根系吸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叁维时空变化以及根系吸收磷元素的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的亏缺区域变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根系-土壤系统能够实时地模拟根系生长下土壤环境资源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魏国良[10](2011)在《坡地枣树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枣树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之一,也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特色林果之一。在干旱条件下,合理灌溉能改变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根系分布,促进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因此,灌溉和根系分布结合研究对于揭示坡地枣林增产机理和水肥高效管理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坡地枣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壕沟剖面分层分段挖掘法,在调查坡地枣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滴灌、土壤水分养分对坡地枣树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从而掌握坡地枣树在自然和滴灌条件下根系空间分布的规律,以期为坡地枣林制定科学可行的灌溉制度和高效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树根系主要由水平根、垂直根、单位根和细根组成,有着极明显的趋水性、趋肥性和趋疏松性。枣树根量中输导根(d>2mm)约占总根量的89.05%,而吸收根(d≤2mm)只占10.95%;(2)0cm~40cm土壤深度和距树体0~30cm范围内是枣树细根的主要分布范围,是根系吸水肥较多的区域,吸收根根量与土壤水分呈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3)在水平方向上,枣树有效根系根长密度的分布随水平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趋势递减,根质量密度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型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有效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幂函数型,有效根质量和根长密度的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RD=eA+BX+CZ的函数模型能较好地表达有效根系分布状况;(4)吸收根根量、根长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效性养分存在显着相关性,比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枣树根系吸收根根量及根长密度,特别是土壤中速效K、速效N的含量对于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滴灌大大地增加了枣树的总根量、总吸收根根量和总输导根根量,滴灌对枣树吸收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区域限制性,d≤2mm的吸收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根系,滴灌条件下吸收根的增加提高了枣树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10-01)
水分养分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沟岸地土壤水分养分的分布情况,为该区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距离,分析沟岸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特征,结果表明:(1)侧面蒸发条件下,沟岸地土壤水分含量随着距沟壁距离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双侧面蒸发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在东西两侧均低于单侧面蒸发;(2)单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和20~100 cm土层均低于对照,双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则呈西高东低的趋势;(3)单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双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呈中间高、靠近沟壁处低的规律;(4)侧面蒸发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养分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伍大利.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
[2].李涛.侧面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北部沟岸地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7
[3].郭京衡,李尝君,曾凡江,张波,刘波.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6
[4].李涛.侧面蒸发条件下黄土高原北部沟岸地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特征[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5].徐英,夏冰.综合BME和BNN法的农田土壤水分与养分分布空间插值[J].农业工程学报.2015
[6].王若水,康跃虎,万书勤,孙甲霞.水分调控对盐碱地土壤盐分与养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
[7].高路博,毕华兴,许华森,廖文超,王晓燕.晋西幼龄苹果×大豆间作的土壤中水分、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大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
[8].王丽媛.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养分及水分的空间分布[D].西南林业大学.2013
[9].张吴平,荆耀栋,毕如田,冀美蓉.植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与养分资源动态分布的模拟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魏国良.坡地枣树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