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症性肠病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1](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房静远,李延青,陈萦晅,刘思德,李鹏,时永全,田字彬,王邦茂,任建林,盛剑秋,李景南[2](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即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并及时干预处理,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系参考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综合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而形成。共识意见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本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国际有关规定和惯例。
汪艳红[3](2021)在《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在我国,CRC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尽管得益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进步,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下降,但晚期伴随转移的患者诊断率仍然很高,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亟待寻找结直肠早期病变的诊断手段和新的治疗策略以减少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表观遗传修饰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和RNA甲基化,与CRC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其中DNA甲基化和mi RNAs最有望成为CRC的早诊和预后标志物,如SEPT9基因的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已被商品化并应用于临床上CRC的早期诊断。而组蛋白修饰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因为其作用机制复杂,检测技术的局限和对不同肿瘤缺少特异性,还处在初期阶段。RNA甲基化在CRC中的相关研究也还不成熟。因此,阐述结直肠癌中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于了解CRC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治疗靶点都有重要意义。化疗仍然是目前CRC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然而CRC中存在的不同耐药机制使得药物临床化疗效果不佳,因此急需开发新的CRC治疗手段。引起肿瘤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药物摄取的减少和药物外排的增加,由此我们推测介导化疗药物摄取与外排的药物转运体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是引起CRC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寡肽转运蛋白PEPT1(由SLC15A1编码)主要分布于肠道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在肾小管、胆管等组织中也能检测到其表达。PEPT1转运体主要负责机体内二肽、三肽类物质的摄取,包括一些结构相似的拟肽药物,例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西罗普利,-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抗肿瘤药物乌苯美司等。由此我们推测CRC中PEPT1转运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与二肽类抗肿瘤药物乌苯美司对CRC的化学治疗效果相关。本课题我们通过表征配对的CRC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中PEPT1的基因表达,发现PEPT1在CRC肿瘤组织中表达丢失现象,并阐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对PEPT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我们发现在CR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的DNMT1介导了PEPT1基因近端启动子区CGI位点的高甲基化状态;同时,远端启动子区HDAC1的富集阻遏P300催化转录激活信号H3K18/27Ac,最终导致PEPT1基因的转录抑制。最后,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荷瘤小鼠模型评估了表观遗传药物地西他滨和PEPT1转运体底物乌苯美司联合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CR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策略,也为CRC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有潜力的作用靶点。
苏文雨,房静远[4](2021)在《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张昱佳,钱友坤,朱一成,戴雪瑜,李斌[5](2020)在《FOXP3+调节性T细胞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文中指出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s)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等调节作用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其正常生理功能对人体免疫稳态的维持不可或缺。基于免疫疗法的临床需求,越来越多研究着眼于深入理解FOXP3+Treg在局部组织炎症条件下的功能紊乱及其相关分子机理。现将系统阐述近年来有关FOXP3+Treg生理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重点聚焦在多种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FOXP3+Treg功能稳定性及组织特异性的分子机理及其潜在干预新靶点和新策略。
张新奇[6](2020)在《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对损伤刺激的异常修复过程,其特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其在信息传递,免疫细胞激活与调节,T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通过调节HSC细胞的活化参与了LF的病理过程,包括IL-1β、IL-6、IL-7及IL-9等。IL-26属于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L-26在LF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L-26对LF的影响,分析其对HSC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BV-Tg转基因小鼠模型,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每天注射0.25μg/g的人IL-26重组蛋白,饲养8-10个月后,获取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LF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体外分离并成功培养HSC细胞,采用饥饿疗法,将HSC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随后分别给予0、50、100和200 pg/ml浓度的人IL-26重组蛋白刺激12 h,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SC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信号传导蛋白Smad2(SMAD family member 2)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SC细胞中上述基因及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实验检测HSC细胞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增加HSC细胞的增殖(P<0.05)。IL-26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导致HSC细胞中S期比例升高,而降低G0/G1期比例(P<0.05)。在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组中,HSC细胞中G2/M期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HSC细胞的凋亡(P<0.05)。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ASP3和BAX m RNA的表达水平(P<0.05)。给予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后,HSC细胞中CASP3、cleaved CASP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诱导HSC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主要通过增加IL-6、IL-10、TNF-a、MMP-9和α-SMA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HSC细胞中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和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SC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LF。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该研究揭示了IL-26在LF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L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潜在靶点。
孙晨安[7](2020)在《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2/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TLR2、PIK3CA、AKT基因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而探讨芍药汤对TLR2/PI3K/AKT通路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取食物诱导+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合乙醇复合法复制湿热蕴结型UC大鼠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1g/kg)、芍药汤低(6g/kg)剂量组、芍药汤中(12g/kg)剂量组、芍药汤高(24g/kg)剂量组,自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分别每天灌胃1次至实验结束,连续21天。对大鼠进行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收集结肠组织及结肠病理切片的观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PIK3CA、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对大鼠的一般形态学观察,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均有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治疗组和SASP组DAI评分均明显降低,均有显着差异(P<0.05)。芍药汤高剂量组与SASP组相比,DA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UC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中、高剂量组病理学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相比,芍药汤高剂量组病理学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肠组织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中的PIK3CA、AKT、TLR2m RNA基因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PIK3CA、AKT、TLR2 m 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除低剂量组PIK3CA外,其余芍药汤组PIK3CA、AKT、TLR2 m RNA基因含量明显降低,表达明显减弱(P<0.01);与SASP组比较,芍药汤中、高剂量组中TLR2、AKT m 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SP组比较,芍药汤高剂量组中PIK3C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组间比较,芍药汤高剂量组中TLR2、PIK3CA基因含量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剂量组中AKT基因含量与中低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肠组织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PIK3CA、AKT、TLR2蛋白含量明显上升(P<0.01),活化程度高;与模型组相比较,芍药汤高、中剂量组及柳氮磺砒淀组PIK3CA、AKT、TLR2蛋白含量均降低,表达明显减弱,以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柳氮磺砒啶组最为显着(P<0.05,P<0.01);与SASP组比较,芍药汤中、高剂量组中TLR2、PIK3CA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SP组比较,芍药汤高剂量组中AKT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组间比较,芍药汤高剂量组中PIK3CA、AKT蛋白含量与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剂量组中TLR2蛋白含量与中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汤对TNBS诱导的湿热内蕴型UC模型大鼠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可以下调TLR2、PIK3CA、AKT等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修复UC大鼠的病理状态,有效地抑制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聂丹[8](2020)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XELOX方案化疗2个周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连续口服42天。治疗后根据两组的近期客观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肿瘤标志物、KPS评分、大便隐血情况等评价疗效,并进行不良反应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例病例,两组各38例。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2例,最后共获得72例有效病例。1、肿瘤近期客观疗效比较:两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6.67%(观察组)、19.44%(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67%(观察组)、80.56%(对照组),经进行统计学对比均得出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所有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仅在腹痛、腹胀、脓血便、便秘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在改善腹胀、便秘、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它症候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标志物的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CEA、CA199的平均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EA、CA199的平均值和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P<0.05);4、KPS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有所提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大便隐血情况的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大便隐血情况(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后在白细胞减少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寒热错杂型)虽不能提高肿瘤近期客观疗效,但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候,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大便隐血情况,提高生存质量,并且能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安全性良好。
贾振闻[9](2019)在《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疗效、证候疗效、黏膜病变疗效及停药8周后的复发情况,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自拟清消散灌肠)30例和对照组(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30例,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两组的总体疗效、证候疗效及黏膜病变疗效进行比较,并在停药8周后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短期疗效相当。2.治疗后两组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黏膜病变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停药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清消散灌肠与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均有效,且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改善中医证候及黏膜病变方面,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的效果更好。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较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低,前者远期疗效更好。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且具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李娟娟[10](2017)在《PGD2/DP1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和肝再生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作为一种降血脂的常用药物,烟酸的主要副作用是通过增加前列腺素D2的释放引起强烈的皮肤潮红反应。经研究证实前列腺素D2能够促进炎症修复。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那么烟酸是否通过促进炎症的修复进而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另外,越来越多的参与调节肝再生修复过程的细胞信号通路被研究发现。本研究也探讨D型前列腺素受体1(DP1),前列腺素(PG)D2的一种受体,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通过灌胃给药方式用烟酸对小鼠进行治疗。对临床招募的26例对传统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无效的中度活动性UC患者,每天给予含300毫克烟酸的保留灌肠治疗,共治疗六周,随访并复查肠镜。利用巨噬细胞特异性缺失或过表达的小鼠,我们检测了2/3部分肝切除(PH)手术或者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急性损伤后肝再生的过程。从小鼠肝脏中分离原代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培养,进一步研究PGD2/DP1信号通路调节肝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结果:首先,小鼠体内实验证实烟酸能够促进PGD2的释放,PGD2通过激活DP1受体改善DSS和TNB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烟酸治疗能够抑制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抑制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进而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其次,烟酸为主的保留灌肠疗法能够明显提高对传统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无效的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黏膜修复率。再次,肝脏kupffer细胞中DP1受体介导的CREB的磷酸化促进生长因子Wnt2合成释放。最后,我们发现Wnt2可能是通过激活肝细胞中β-catenin通路进而促进肝细胞增殖。结论:烟酸通过激活PGD2/DP1信号通路对小鼠及临床患者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均具有保护作用。肝脏kupffer细胞中PGD2/DP1信号通路的活化可以通过上调生长因子Wnt2的表达进而促进肝再生。
二、炎症性肠病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性肠病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筛查高危人群 |
二、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 |
1.散发性结直肠腺瘤的一级预防 |
2.散发性结直肠腺瘤的二级预防 |
三、结直肠癌的二级预防 |
四、结直肠癌的三级预防 |
五、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预防 |
六、炎症性肠病癌变的预防 |
七、结语 |
(3)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绪论 |
1.1 结直肠癌现状 |
1.2 结直肠癌中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 |
1.3 寡肽转运体PEPT1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结直肠癌中PEPT1表达失调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实验小结 |
2.5 实验讨论 |
3.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介导PEPT1基因表达沉默 |
3.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实验小结 |
3.5 实验讨论 |
4.结直肠癌中组蛋白乙酰化对PEPT1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实验小结 |
4.5 实验讨论 |
5.结直肠癌中表观遗传药物逆转PEPT1转运体表达的应用 |
5.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实验小结 |
5.5 实验讨论 |
总结和展望 |
综述:寡肽转运体POTS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性T细胞概述 |
1.1 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发育 |
1.2 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
2 调节性T细胞在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 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1 调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2 调节性T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
2.1.3 调节性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
2.2 调节性T细胞在其他炎症相关重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2.1 调节性T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 |
2.2.2 调节性T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
2.2.3 调节性T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与展望 |
3.1 总结 |
3.2 展望 |
(6)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IL-26 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二章 IL-26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三章 IL-26 通过调控TGF-β1/Smad2 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白细胞介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7)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2/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湿热内蕴型UC大鼠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 |
2.5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 |
2.6 结肠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 |
2.7 采用RT-PCR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 |
2.8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蛋白的表达 |
3.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UC的病因病机认识 |
1.病因 |
1.1 感受外邪 |
1.2 饮食所伤 |
1.3 情志不遂 |
1.4 脾胃素虚 |
2.病机 |
二、西医对UC的认识 |
三、中医药对UC的治疗 |
1.辨证论治 |
2.中医药联合用药治疗情况 |
3.中医药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四、西医对UC的治疗 |
1.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1.2 糖皮质激素的治疗适应症为以下几类 |
1.3 免疫抑制剂 |
1.4 生物治疗 |
1.5 细胞治疗 |
1.6 其他疗法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试验用药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价 |
4.2 中医症候积分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生存质量评价 |
4.5 大便隐血试验 |
5 不良反应 |
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临床特征基线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身高比较 |
2.4 体重比较 |
2.5 病种比较 |
2.6 病理类型比较 |
2.7 转移部位比较 |
3 治疗前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1 治疗前病灶大小比较 |
3.2 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3 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比较 |
3.4 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大便隐血情况比较 |
3.6 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肿瘤近期客观疗效比较 |
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 肿瘤标志物比较 |
3.1 CEA比较 |
3.2 CA199比较 |
4 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 大便隐血情况比较 |
6 不良反应比较 |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
1 基线分析 |
1.1 临床特征基线分析 |
1.2 观察指标基线分析 |
2 疗效结果分析 |
2.1 肿瘤近期客观疗效分析 |
2.2 中医症候积分结果分析 |
2.3 肿瘤标志物结果分析 |
2.4 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分析 |
2.5 大便隐血情况结果分析 |
2.6 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3.2 晚期结直肠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
3.3 XELOX化疗方案的药理机制 |
3.4 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疗效评价上的应用 |
3.5 古代中医对结直肠癌的相关认识 |
3.6 关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治疗结直肠癌的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1.1 基本概述与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结直肠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2.1 古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3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KPS评分标准 |
2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PGD2/DP1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和肝再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烟酸通过激活PGD_2/DP1信号通路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kupffer细胞中PGD_2/DP1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肝再生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炎症性肠病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2]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J]. 房静远,李延青,陈萦晅,刘思德,李鹏,时永全,田字彬,王邦茂,任建林,盛剑秋,李景南. 胃肠病学, 2021(05)
- [3]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D]. 汪艳红. 浙江大学, 2021(01)
- [4]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J]. 苏文雨,房静远.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1(03)
- [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J]. 张昱佳,钱友坤,朱一成,戴雪瑜,李斌. 生命科学, 2020(09)
- [6]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D]. 张新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2/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D]. 孙晨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D]. 聂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自拟清消散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D]. 贾振闻.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PGD2/DP1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和肝再生中的作用[D]. 李娟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