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

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红外辐射特征,水分湿润锋,演化规律

红外辐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1](2019)在《基于红外辐射特征的砾岩水分湿润锋的演化与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石介质中水分湿润锋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问题,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砾岩由干燥到饱和吸水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分析水分湿润锋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1)随着时间推进,不规则湿润锋面由试样底部逐渐运移至试样顶端,在吸附力与毛细力的主要作用下,其上升速度不断减小,直至趋近于0;(2)受砾岩材质不均匀影响,在空间上,水分湿润锋面从试样底部到顶端呈现为非对称的上凸曲线的阵列。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可见光监测结果表明,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能够得到任意时刻砾岩水分湿润锋面的空间分布曲线,可进一步追踪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规律;该方法可实现无损、实时追踪水分湿润锋的目的,对解决土木工程建设、古建筑维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水害问题可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2](2019)在《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应力强卸荷下煤岩动力破坏现象频发,明确煤岩破裂前兆信息是保障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内容。为定量研究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采用实验手段分析受载下裂隙煤岩体损伤直至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与异常区域迁移特征,对比分析预制结构面对红外辐射异化特征的影响,揭示热红外辐射温度场与声发射耗散能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划分为Tave的平静、小幅波动、快速增加和快速降低4个阶段。Tave极值出现在0.77σp,可作为煤岩临近破裂的前兆特征;热红外辐射异常区域的迁移特征可作为煤岩破裂的重要前兆现象,σ≥0.30σp开始出现大面积整体性升温,σ≥0.77σp温度仍保持整体性增加,但温度最大值开始降低,σ≥σp以热红外辐射低温异常区域为主;预制结构面的存在对裂隙煤岩的力学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平行结构面造成的强度劣化最为显着,对岩石工程的安全影响最大。裂隙煤岩破裂红外辐射异常区域集于制结构面附近,红外辐射温度异常区域迁移与声发射能量突变基本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玉晟[3](2019)在《煤岩受力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岩受力损伤破坏是引发矿山灾害的根本原因,张、剪破坏形式是煤岩损伤破坏的常见形式。因此,研究煤岩张、剪破坏形式下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到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岩张、剪破坏形式下的最高(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以及红外热像的变化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最高(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对煤岩不同破坏形式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剪切破坏形式下,最高(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呈升高趋势;张拉破坏形式下,最高(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呈下降趋势。(2)发现了AIRT变化趋势和张剪微裂纹数量的相关性。剪切破坏形式下,煤岩的AIRT与应力之间成正相关性,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AIRT的升高与剪裂纹的大量产生存在正相关性;张拉破坏形式下,煤岩的AIRT与应力之间成负相关性,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AIRT的降低与张裂纹的大量产生存在正相关性。(3)煤岩不同破坏形式下的红外热像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响应特征。剪切破坏形式下,煤岩在破坏前红外辐射温度场均匀升高,临近破坏时出现局部分异,沿宏观剪切破裂带出现亮色高温条带;张拉破坏形式下,煤岩在弹性阶段红外辐射温度场升高,从裂纹稳定扩展阶段开始出现局部分异,沿宏观张拉破裂带出现暗色低温条带。该论文有图41幅,表12个,参考文献95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程富起[4](2019)在《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红外辐射特征及表面计算应力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矿逐步进入深部开采,煤体受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共同作用的后果愈发明显,瓦斯参与条件下的煤体破坏表现出不同于无瓦斯作用下煤体破坏特性,因此对瓦斯应力综合作用下煤体损伤破坏过程的红外辐射特征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研究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的红外辐射特征及损伤演化机理本文自主研制了应力瓦斯耦合破坏红外实验系统,并对含瓦斯煤体进行单轴压缩红外辐射实验;分析了含瓦斯煤损伤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随瓦斯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红外辐射温度的分形特征及多重分形特征;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基于红外辐射温度的含瓦斯煤损伤演化模型,研究了含瓦斯煤损伤演化特征;推导出了基于红外辐射温度计算煤体表面应力的数学方法;研究了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红外热像与裂纹发育及表面计算应力场的相关性。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含瓦斯煤损伤破坏过程中会引起最高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并且最高红外辐射温度曲线具有阶段性。瓦斯的存在能够减小煤样能量的积聚速率,并降低应变能的释放速率。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大,煤样的应变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含瓦斯煤相同时间点的最高红外辐射温度累计量与应变能够很好的符合y=a×exp(-x/b)指数函数关系。含瓦斯煤破坏产生的红外辐射温度信号具有明显的分型特征和多重分形特征。含瓦斯煤损伤破坏各时间段红外辐射温度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红外辐射温度与时间呈现正相关性;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的红外辐射温度的平均Hurst指数随着瓦斯压力增大而减小,并含瓦斯煤红外辐射温度的分形维数D介于1.0-1.5之间;红外辐射温度信号在不同时间段的多重分形谱的形态变化能够很好的反应含瓦斯煤破坏过程,其由左钩状向右钩状的转变、特别是失稳破坏时出现的明显的右钩状可作为评估含瓦斯煤体危险性的一种方法。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红外辐射温度的含瓦斯煤损伤演化模型;基于红外辐射温度的含瓦斯煤损伤-应变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在煤体失稳破坏前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损伤-应变曲线能够很好的反应煤体应力应变过程;不同瓦斯压力下的煤损伤-应变曲线在损伤破坏阶段均表现出急剧加速现象;基于红外辐射温度的含瓦斯煤损伤演化模型的计算应力和实测应力的相关性达到了0.7以上,呈显着相关,说明基于最高红外辐射温度累计量的含瓦斯煤损伤的计算应力能够很好的反应含瓦斯煤损伤破坏过程中的实测应力。基于红外辐射温度的含瓦斯煤损伤演化模型,推导了出基于红外辐射温度计算煤体表面计算应力场的数学公式;通过对含瓦斯煤表面计算应力场云图与裂纹发展图片分析,发现含瓦斯煤表面计算高应力区的发展过程与煤体损伤破坏过程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塑性阶段和应力峰后破坏阶段,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的红外热像和红外差值云图出现的高温点、高温条带、高温区域与煤体裂隙的发育及表面计算应力场的高应力区分布状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彪,丛伟,王超哲,杨永建,黄金科[5](2019)在《隐身战斗机红外辐射特征计算及红外隐身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飞机红外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了隐身飞机红外图像的仿真模型,并对飞机的红外隐身效果进行了评估.首先在飞机红外辐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二元喷管、低发射率蒙皮、发动机舱隔热、喷管冷气注入等进行红外隐身建模,经过渲染生成隐身飞机的红外图像;然后对低发射率蒙皮、发动机舱隔热与喷管冷气注入3种红外隐身措施的隐身效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隐身措施下,隐身战斗机辐射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朋涛,张丽峰[6](2019)在《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青海省发生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针对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热红外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变化应为地震异常;2次地震映震结果对比表明,频段1、4和5为优势映震频段,异常幅度为年均值4.5倍左右可作为地震异常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周孝明,单勇,宫禹,谭晓茗[7](2018)在《低可探测双S弯喷管红外辐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喷管入口完全几何遮挡的二元双S弯喷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红外辐射特征数值模拟,并与有相同进、出口面积和长度的轴对称喷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完全遮挡的二元双S弯喷管大幅度降低其总体红外辐射强度,喷管出口宽高比W/H和喷管偏距比S/D对喷管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和数值影响较大,增加出口宽高比和偏距比均能大幅降低喷管正后方红外辐射强度,最大降幅可达50%以上;喷管长径比L/D的改变对喷管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赵耀,骆清国,桂勇,鲁俊[8](2018)在《坦克热烟气红外辐射特征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坦克热烟气红外辐射特征,针对某型坦克柴油机,利用GT-SUITE建立了仿真计算模型,通过后处理模块模拟得到了排烟管排出的主要辐射气体的摩尔分数。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计算热烟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的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热烟气温度场和压力场分布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Malkmus模型的非均匀气体光谱透过率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热烟气的光谱透过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红外探测方向离散的热烟气红外辐射计算模型,模拟了某高空飞行器热烟气在2~5μm波带的相对红外辐射强度分布,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模拟计算了坦克热烟气在不同红外探测角度下的红外辐射特征,分析了在红外探测方向上造成红外辐射特征衰减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牛青林,杨霄,陈彪,贺志宏,刘连伟[9](2018)在《高速滑翔目标点源红外辐射特征模拟及可探测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对天基和地基两种观测平台下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点源红外可探测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双温度模型的N-S方程和气固耦合模型获得流场参数和壁面温度,并基于逐线法获得气体的物性参数;基于视在光线法求解辐射传输方程来获得HTV-2飞行器的点源本征辐射特性,并考虑大气透过率、背景以及路径辐射参数下计算不同平台的可探测性。结果表明:目标的中长波辐射强度强烈依赖于本体辐射,气体辐射可以忽略;3~5μm谱带内的本征辐射较8~12μm高近一个量级;在固定探测器灵敏度(10-12 W/cm~2)下,最大探测距离强烈依赖于波段和探测角度。3~5μm谱带内地基和天基观测的理想最大探测距离分别为450 km和1 450 km,8~12μm谱带分别为300 km和550 km。(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马雄飞,应荐[10](2018)在《瑜伽体式对人体腧穴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瑜伽体式对人体脉轮和腧穴的效应。方法设立瑜伽组和对照组,对试验前后人体腧穴的红外温度进行跟踪观察,测量仪器为美国Mikron infrared Inc.M7800红外测温仪。结果瑜伽组试验前后指标变化明显,且神阙、关元尤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指标变化符合生理规律;组间比较,瑜伽组指标变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瑜伽体式对腧穴红外温度上升产生效应,且受靶向作用脉轮对应的腧穴温度上升高于其他腧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2期)

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应力强卸荷下煤岩动力破坏现象频发,明确煤岩破裂前兆信息是保障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内容。为定量研究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采用实验手段分析受载下裂隙煤岩体损伤直至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与异常区域迁移特征,对比分析预制结构面对红外辐射异化特征的影响,揭示热红外辐射温度场与声发射耗散能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划分为Tave的平静、小幅波动、快速增加和快速降低4个阶段。Tave极值出现在0.77σp,可作为煤岩临近破裂的前兆特征;热红外辐射异常区域的迁移特征可作为煤岩破裂的重要前兆现象,σ≥0.30σp开始出现大面积整体性升温,σ≥0.77σp温度仍保持整体性增加,但温度最大值开始降低,σ≥σp以热红外辐射低温异常区域为主;预制结构面的存在对裂隙煤岩的力学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平行结构面造成的强度劣化最为显着,对岩石工程的安全影响最大。裂隙煤岩破裂红外辐射异常区域集于制结构面附近,红外辐射温度异常区域迁移与声发射能量突变基本保持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基于红外辐射特征的砾岩水分湿润锋的演化与追踪[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3].谢玉晟.煤岩受力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程富起.含瓦斯煤损伤破坏红外辐射特征及表面计算应力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王彪,丛伟,王超哲,杨永建,黄金科.隐身战斗机红外辐射特征计算及红外隐身效果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6].张朋涛,张丽峰.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变化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7].周孝明,单勇,宫禹,谭晓茗.低可探测双S弯喷管红外辐射特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8].赵耀,骆清国,桂勇,鲁俊.坦克热烟气红外辐射特征数值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8

[9].牛青林,杨霄,陈彪,贺志宏,刘连伟.高速滑翔目标点源红外辐射特征模拟及可探测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10].马雄飞,应荐.瑜伽体式对人体腧穴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

标签:;  ;  ;  ;  

红外辐射特征论文-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