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应力组合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抗剪承载力
预应力组合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念念[1](2018)在《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设计水准提高及使用条件变化等原因,常导致部分现存框架节点抗剪承载能力不足需予以加固。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技术可通过在节点核心区缠绕钢带后予以锚固并在节点角部粘钢对节点进行加固。预应力钢带加固使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受到更大的横向约束,从而能有效改善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节点角部粘钢加固可在提高梁端抗弯承载力的同时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是一种高效的加固方法,两者组合加固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式。本文通过2个未加固与7个不同形式的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拟静力试验,主要研究了轴压比、钢带加固量、钢带-粘钢组合加固等参数对试件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预应力钢带及钢板与原结构共同工作性能良好;(2)9个试件均发生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进行预应力钢带加固的试件核心区混凝土破坏形态较未加固试件有明显改善;(3)采用预应力钢带加固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后试件承载力提高、延性系数增大、强度及刚度退化减缓、耗能增加;(4)节点角部粘钢加固可有效提高节点抗剪承载能力,提高试件初期刚度,但试件延性、耗能等其他抗震性能指标无明显提高;(5)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试件承载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节点受力机理展开理论分析,并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理论推导建立了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楼卓[2](2018)在《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次预应力梁的特点,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引入民用建筑的大跨度框架体系中。总结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设计要点,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构造要点和施工措施,同时进行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和普通后张法预应力梁对比算例分析。最后得出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体系具有很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8年01期)
柯锋贤[3](2014)在《63MN快锻液压机预应力组合框架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建立63MN快锻液压机组预应力组合框架的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63MN快锻液压机组预应力组合框架的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为63MN快锻液压机组预应力组合框架的结构设计及选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王琨,袁沈峰,曹大富,陈再现[4](2014)在《套建增层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罕遇地震下抗倒塌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罕遇地震作用下套建增层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在不同抗震设防区和场地土下的倒塌规律,以提高套建增层组合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方法采用IDARC平面分析程序对一榀单层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开展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所建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单跨多层结构形式的套建增层组合框架数值模型,并开展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随着套建增层组合框架底层柱高度的增加和增层层数的增多,底层柱损伤呈降低的趋势;同时依据套建增层组合框架底层层高和增层层数,得到了8度和7度抗震设防区下,I、II、III类场地土上套建增层组合框架的倒塌范围.结论倒塌的套建增层组合框架均表现为底层出现层间铰的倒塌机制,依据现行规范对倒塌的套建增层组合框架提高一个抗震等级后均可避免其发生倒塌破坏,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金淼,魏庆媛,董晓传,郭宝峰[5](2013)在《C形板预应力组合框架的预紧梁形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模锻液压机的1∶30模型,采用平面有限元分析模型将预紧梁与C形板接触的表面简化为一轮廓型线,进而将预紧梁表面形状优化问题简化为轮廓型线优化问题。分别以叁次样条曲线、圆弧曲线和B样条曲线为目标曲线,应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并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曲线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制作了不同表面形状的预紧梁,将其应用于该模锻液压机1∶30预应力组合框架实验装置并对预紧工况下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测试。与测试结果比较,模拟结果的平均差值为9.87MPa,相对偏差的平均值为18.1%。测试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均表明,以优化轮廓型线制作的曲面预紧梁,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采用平面预紧梁时C形板与预紧梁接触区域的局部高应力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3年23期)
侴作义[6](2013)在《单跨斜向预应力组合框架受力与造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一特殊的工业建筑输送燃料的支撑体系,本文给出了斜向上升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方案和先垂直-后水平输送的剪力墙-框架结构方案,从方案的合理性、造价和施工叁个方面对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最终选择了斜向上升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方案。对角钢混凝土柱-预应力混凝土梁组合二维框架开展了静力与动力分析,静力分析中考虑了二阶效应对内力的影响,采用IDARC软件对单跨双层框架开展了弹塑性分析,得到塑性铰的分布及破坏机制,对纵向预应力框架进行了内力分析,最后给出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王立军[7](2010)在《预应力组合框架的预紧及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钢重机公司与太原重工股份公司合作制造的8000吨油压机,配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电液控制元件和系统,以及配套齐全的机械化辅助设备,采用PLC与计算机两级控制,使压机的速度、位置和压力得到精确的控制,实现锻造压机的结构、传动方式、控制技术和整机性能的创新。其中,对组合框架和拉杆配套进行严谨的受力分析,科学指导整体安装过程,将直接影响压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提高压机的使用寿命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张博一,郑文忠,王英[8](2007)在《组合框架梁中两种内置预应力钢桁架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绥芬河青云市场套(扩)建改造工程"施工阶段自承重楼盖体系"内置预应力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框架梁中角钢桁架弦杆尺寸较大,端部预应力筋不便张锚等问题,提出采用内置灌浆圆钢管桁架替代内置角钢桁架的设想,对两种内置钢桁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当圆钢管弦杆壁厚与角钢弦杆壁厚相同时,灌浆圆钢管桁架的弦杆直径小于角钢桁架弦杆边长,桁架占用外套柱的空间小,同时桁架下弦杆钢管可作为按直线布置预应力筋的孔道,方便预应力筋布筋和张锚。并指出今后应继续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07年07期)
薛伟辰,李杰,李昆,王骅[9](2003)在《预应力组合梁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与滞回分析。基于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破坏形态、破坏机制、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变形恢复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预应力组合梁框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编制了预应力组合梁框架滞回分析程序,探索了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理论分析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预应力组合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二次预应力梁的特点,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引入民用建筑的大跨度框架体系中。总结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设计要点,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构造要点和施工措施,同时进行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和普通后张法预应力梁对比算例分析。最后得出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体系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应力组合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念念.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楼卓.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框架体系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8
[3].柯锋贤.63MN快锻液压机预应力组合框架有限元分析[J].甘肃科技.2014
[4].王琨,袁沈峰,曹大富,陈再现.套建增层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罕遇地震下抗倒塌性能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金淼,魏庆媛,董晓传,郭宝峰.C形板预应力组合框架的预紧梁形状优化[J].中国机械工程.2013
[6].侴作义.单跨斜向预应力组合框架受力与造价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3
[7].王立军.预应力组合框架的预紧及受力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
[8].张博一,郑文忠,王英.组合框架梁中两种内置预应力钢桁架的对比分析[J].钢结构.2007
[9].薛伟辰,李杰,李昆,王骅.预应力组合梁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
标签: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抗震性能; 抗剪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