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隶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篆,隶书,隶变,说文解字
隶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峥[1](2019)在《汉字隶变优化情况之管窥——以《说文解字》“示”部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字的改革与规范化的过程中,对汉字存在的以及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优缺点应当进行怎样的处理,就需要借助汉字优化的理论。本文即是借助汉字优化理论,选取《说文解字》中"示"部的汉字为研究对象,对隶变过程中的汉字的优化现象做一次管窥。(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张树国[2](2019)在《隶变与楚辞“问题”的生成——兼论屈原赋二十五篇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否定论"基本上是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疑古思潮的产物,与此相伴生,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的讨论至今仍在持续。《楚辞》最初是由战国后期屈原所创作、用楚文字书写的特殊诗体。但在秦始皇时代"书同文"之后,西汉初年,屈原、宋玉等楚地诗人的楚辞作品经过全部隶变传抄,最后由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结集。由此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战国楚辞的许多文字特征因此失去,从而造成了解释的歧义,如《离骚》《怀沙》的题名就与隶变有关;二是汉世楚辞作品与隶古定后的战国楚辞由于文字都采用今文隶书,加之简帛古书"不着撰人""随文附益"等编辑体例,造成了不同作者创作的楚辞作品的缀合现象,如《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全是屈原作品。(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资丽君[3](2019)在《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视野下看隶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隶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关于隶变的讨论也是经久不息。论文首先明确了一个基本问题,即隶变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是六国文字的共同发展趋向;然后,论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隶变进行研究,即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视野下讨论隶变。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分析,阐述隶变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缘由,论证隶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士"阶层的崛起、以及私学的发展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若靖[4](2019)在《探微“隶变”与“汉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汉代是隶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汉代隶书承前启后,既承秦代刻石之美又启后世书法风格多样。隶书是古文字发展史上逐步演变而来的,有"得意忘像"之表现,汉代隶书风格多样,其面貌也各独具一格,例如《石门颂》的大气磅礴,《礼器碑》的瘦劲如铁,《曹全碑》的清峻秀雅等各种风格,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引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4期)
刘守昌[5](2019)在《从周家台秦简略论隶变的特征、成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隶变是书法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关于隶变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及观点,为下文选择的周家台秦简作为研究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周家台秦简在产生的时间和地域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研究隶书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周家台秦简的角度入手,从中选取了十余字,通过图像资料重点论述其隶变过程,总结隶变的特征。最后,根据周家台出土资料论述了隶变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3期)
李洋艺[6](2019)在《“隶变”在中国汉字视觉传达史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隶变"是指汉字由古体转变为近体,也就是由篆体文字形态向隶体文字形态转变,简而言之,就是隶书的变化过程。由隶书取代篆书,本质上是对书写需要的扩大而决定的,是在两周至秦汉各个时期的不同社会条件影响下逐步完成的。在西周时期,人们使用的字体是庄重典雅的大篆,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大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带来较强烈的书写要求,迫使"隶变"过程加速。从西汉以来,"隶变"是指秦隶,也就是古隶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走向楷化,成为真正的隶体楷书;另一方面进一步草化,成为新字(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孟鸿声[7](2019)在《轴心期视域中的简帛书法与隶变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楚简文字为例,从轴心期视域认知简帛文明中的隶变发端和书法艺术自觉。楚简书法并非俗体,它包含了各种字体的点划符号和结构形态,是轴心期文明觉醒中同步发生的原创经典书。(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1期)
王安琪[8](2019)在《隶变——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是一种古老的书写形式,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在笔墨之间,这种笔墨情趣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积累,构成形态多样的"有意味形式"。书法就是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下,体现其时代的变迁、情感的涌动。隶书在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下,由篆书演变而来,以其蚕头燕尾的特点,在书法领域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并且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美术文献》期刊2019年05期)
李逸峰[9](2019)在《敦煌隶书简斜向笔形书写与隶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敦煌汉简中的部分隶书简作为样本,通过对斜向笔形设置参数进行微观分析,仅从斜向笔形数量与字形体势、起笔收笔的用笔方式与方向以及波磔数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隶书简书写状态,考察隶变在敦煌汉简中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而阐述隶变规律。认为,斜向笔形的数量影响字形的横向取势,进而反映隶变程度的高低;斜向笔形起笔的顺逆方式及数量、收笔的出锋与不出锋方式与数量,出锋时上、中、下方向变化及数量,波磔笔形的数量,都反映出汉字隶变程度。汉字隶变首先在日常应用性书写中发生,并从用笔方法即笔法的改变开始。隶变在书写的应用性与规范性之间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书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齐雪莲[10](2019)在《秦文字与隶变起源浅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的文字走过了以千年计的漫长历史。伴随着文字史的发展,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出现,从夏的远古刻画符号、商的甲骨文金文、周的青铜器铭文、秦的简牍小篆,汉的八分隶书,再到年代比较近的明清行草书,中国的书法在不断发展革新。其间也出现了许多着名的书法变革时期,有王羲之魏晋书风的盛行期,有颜真卿盛唐风貌的鼎盛期,当然,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篆文演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是中国文字史上年代最早变化最大的一个环节。以下主要针对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的稳定性,从隶变产生的原因、隶变的早期特征以及以《青川木牍》为例,分析秦文字的隶变,来探讨隶变真正意义上的起源。(本文来源于《大众书法》期刊2019年01期)
隶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屈原否定论"基本上是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疑古思潮的产物,与此相伴生,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的讨论至今仍在持续。《楚辞》最初是由战国后期屈原所创作、用楚文字书写的特殊诗体。但在秦始皇时代"书同文"之后,西汉初年,屈原、宋玉等楚地诗人的楚辞作品经过全部隶变传抄,最后由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结集。由此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战国楚辞的许多文字特征因此失去,从而造成了解释的歧义,如《离骚》《怀沙》的题名就与隶变有关;二是汉世楚辞作品与隶古定后的战国楚辞由于文字都采用今文隶书,加之简帛古书"不着撰人""随文附益"等编辑体例,造成了不同作者创作的楚辞作品的缀合现象,如《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全是屈原作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隶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郑峥.汉字隶变优化情况之管窥——以《说文解字》“示”部字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2].张树国.隶变与楚辞“问题”的生成——兼论屈原赋二十五篇的组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资丽君.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视野下看隶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4].陈若靖.探微“隶变”与“汉隶”[J].明日风尚.2019
[5].刘守昌.从周家台秦简略论隶变的特征、成因及影响[J].中国书法.2019
[6].李洋艺.“隶变”在中国汉字视觉传达史上的意义[J].文化月刊.2019
[7].孟鸿声.轴心期视域中的简帛书法与隶变突破[J].中国书法.2019
[8].王安琪.隶变——一种有意味的形式[J].美术文献.2019
[9].李逸峰.敦煌隶书简斜向笔形书写与隶变研究[J].书法研究.2019
[10].齐雪莲.秦文字与隶变起源浅说[J].大众书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