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迪[1](2021)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梳理这一时期文献,清理出该时期博物馆学领域的主要研究版块:博物馆史、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类型、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效益、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研究和博物馆学构建,其中博物馆学构建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既是对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年(1949—1966)来博物馆学研究的扬弃,也为中国当代博物馆学研究奠基。
李姣[2](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范婷婷[3](2021)在《我国公立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成效研究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创政策是文化管理部门为实现文创振兴目标,对公立博物馆供给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实施管理所设定的行为准则。近年来,随着文创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一系列文创政策相继颁布并实施。我国公立博物馆在贯彻落实文创政策的同时,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文创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且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执行上。因此,研究文创政策的执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托马斯·史密斯是最早研究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的美国政策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史密斯模型”具有重要学理价值。该模型认为,有四大核心要素影响政策执行: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及环境因素。理想化政策将所要执行的公共政策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执行机构指各级执行组织及执行人员;目标群体指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环境因素指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该四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紧张关系,具有破坏性的紧张关系将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本文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案例,呈现其文创事业发展的三段历程——起步、扩展、腾飞,运用“史密斯模型”分析其文创政策执行的困境:从政策本身看,政策文本存在协调性不足、合理性不够和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从执行机构看,主要是政策执行不力问题突出;从目标群体看,大众对政策的接受度较低;从政策环境看,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均有待改善。基于“史密斯模型”,推进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是:一要完善政策体系,明确政策战略定位,科学制定政策文本;二要优化执行主体职能,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健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三要提高目标群体参与度,建立扁平化沟通机制,倡导文化消费行为,培育观众艺术鉴赏品位;四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营造参与型政治环境,增强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力,推动文创行业法治建设。
吴鹏,蒋丽[4](2020)在《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部分,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这决定了博物馆必定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而经济效益又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可见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统一。
瞿锦秀[5](2020)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冷僻而被忽视;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类,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小众而鲜为人知,这个兼具高等教育属性和文化遗产属性的跨学科交叉资源处于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角落。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它进行研究和管理,在国家战略层上是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学术建设层上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研究内容,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在区域合作层上有利于集聚文化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高地;在学校发展层上可以明晰中国大学发展路径,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提供思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一手短缺一手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试图从遗产资源管理的视角,为当前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画像”、“把脉”,通过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思维为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开方”、“调养”和“治疗”。文章总体的逻辑思路以回答“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理论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证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务虚和务实怎么做?”这五大问题为主线。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方面探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立论依据下,从理论上界定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统计中国现有百年大学数量和具体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对教育遗产进行分类,从历史价值、艺术与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和包括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溢出价值在内的其他价值五个方面阐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并通过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特色、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五个维度共计52个指标构建了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证上,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数量和类型在全国首屈一指,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虑,以江苏省15所百年大学为例,考察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和管理现状,发现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有两个特点:1)总体规模体量庞大,质量各校参差不齐,有3所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位列第一等级,5所分布在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各3所,1所排在第五等级;2)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点。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基础配备不全、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开发不足和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缺少深度开发的意识和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考察情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行动边界和实践策略。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需要统一一个基本认识,即把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来开发构建。需要以创新为引擎,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绿色开发,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需要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最终实现共赢。需要有行动边界,能够统筹协调几组矛盾关系,即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通过加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加快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界定、普查、建档和数据库建设、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保护管理队伍水平、强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自觉保护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联动百年大学,共建跨区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线路;联动地方城市和百年大学,打造校城文化共同体;联动“政、事、企”,合力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概念输出,培育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市场;通过功能活化,创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产品;通过新科技引进,丰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体验,实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
邱雨[6](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以淄博市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和职能所在。目前我国拥有大小博物馆数万个,其中城市博物馆占据着重要位置。十九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推进,城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研究。然而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中也凸显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足、文化资源闲置、展览形式单一等等。如何使城市博物馆在政府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最大程度的为文化多元化提供支持,多层次的满足社会大众公共文化需求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淄博市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淄博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访谈、对当地居民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针对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目的四个方面总结出淄博市博物馆文化服务能力现状,发现博物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着文化宣传渠道单一、社会教育影响力较低、品牌性文化产业欠缺、基础展览缺乏创新等问题。通过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出相应对策。通过研究得出,城市博物馆必须树立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完善制度化建设、立足于当地文化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精神力量、利用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我国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
李学云[7](2019)在《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博物馆模式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作为提升国家或地区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非遗具有的审美、体验、教育、娱乐等价值,具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特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求。可见非遗是一种非常宝贵、特殊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一直受到游客的追捧,前景十分广阔。环塔里木地区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非遗生存土壤及文化空间正在逐渐丧失,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抢救非遗的任务日益迫切。而“静态保护与保存,留下的只是遗物、遗迹和民族记忆,活生生的代际传承,才能留下那些珍贵的非遗,所以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又会破坏非遗的原真性、完整性,导致非遗面临走样、消逝的困境。因此本文基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探讨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对目前环塔里木地区现存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论证分析,发现博物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非遗物质表现形式的收藏保存,同时还在非遗“无形文化”价值挖掘与活态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新疆非遗博物馆开发现状进行ASEB栅格分析,得出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传承人参与缺失,游客体验性不强、基础设施较差,并基于游客与传承人视角对非遗博物馆开发模式提出优化建议与对策,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非遗“抢救性保护”、非遗原真性创新、非遗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旅游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并存。本文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通过国内外及新疆文献分析,确立本文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并对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论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从环塔里木地区非遗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对非遗开发可行性进行论述,并确立非遗开发原则;其次,对环塔里木地区博物馆当前开发模式进行优劣势比较,重点论述博物馆参与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的必要性;第三章,基于游客体验视角,对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参与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分别从客源市场分析以及博物馆主体进行分析,通过客源市场分析游客偏好和满意度,从非遗博物馆主体,采用访谈法对非遗博物馆馆长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运营理念、规划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以此探寻环塔里木博物馆参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机理。第四章,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从丰富博物馆类型、深化游客体验、塑造博物馆品牌、改善旅游环境、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优化建议;第五章,对本文进行总结与思考。
杨婷[8](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又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但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却没有跟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发展速度。为探索政府在供给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方面的创新路径,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的视角,对成都市东郊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案列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及政府在推动二者互融发展中的职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职能履行现状及成效进行总结,并归纳出目前东郊记忆内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口号未落到实处;园区未被定位为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物品匮乏,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文化产品的负外部性逐渐蔓延;文化市场竞争秩序尚未形成;品牌特色不强,对外文化交流缺乏自信。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职能履行失当的角度分别对互融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职能缺位、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中的职能缺位、外部效应矫正中的职能错位与缺位、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中的职能错位与缺位、文化安全保卫中的职能错位与越位进行阐释。本文还将以伦敦西区、英国纽卡斯尔创意园区、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及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比分析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典型经验及借鉴。最后,本文将从推动东郊记忆内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的角度为优化政府职能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宏观调控职能;政府与市场合作,共同供给公共文化物品;弘扬文化正外部性,抑制文化负外部性;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保卫文化安全,树立文化自信。以期为政府在创新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式和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王璐[9](2017)在《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逐步以多种功能和多种层次服务于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博物馆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寻求更为科学的运营管理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博物馆日常运营需要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博物馆的发展和壮大也必然要依靠科学的项目管理和运营。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知名石油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克拉玛依博物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从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现状来看,克拉玛依博物馆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寻求运营管理上的变革,充分利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节拍,推动克拉玛依博物馆现代化运营,从而形成一套适用于克拉玛依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项目运营管理方法。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克拉玛依博物馆建设项目在1983年实施完工,并交付使用后的运营管理情况。2016年克拉玛依市政府拟在克拉玛依博物馆现有基础上新扩建中国石油博物馆,这就迫切要求对当前博物馆运营效益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为新馆建设提供有力的项目前期决策参考,并推动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现代化运营管理。在研究中发现,克拉玛依博物馆运营管理受市场环境和内部因素影响严重,存在系列问题,如缺乏树立品牌宣传的经营理念,运营项目目标定位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项目运营资金不足,跨部门职能协作发挥存在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项目后评价理论入手,结合运营管理理论,提出了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设计和具体策略。
庄松燕,吕昌霖[10](2017)在《基于文化创意产品视阀下的博物馆二元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绪论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
二、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学术版图鸟瞰 |
1. 博物馆史研究 |
2. 博物馆教育研究 |
3. 博物馆类型研究 |
4. 博物馆管理研究 |
5. 博物馆效益研究 |
6. 博物馆陈列展览研究 |
7. 博物馆观众研究 |
8. 博物馆学构建的尝试 |
二、作为核心议题的博物馆学构建 |
三、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在中国博物馆学史中的地位 |
1. 对近代以来博物馆学研究的扬弃 |
2. 为中国当代博物馆学研究奠基 |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 |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3.3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
2.1 藏品价值体系 |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
2.2 本体价值利用 |
2.2.1 陈列展览 |
2.2.2 科学研究 |
2.2.3 文物复制、仿制 |
2.2.4 藏品着书出版 |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
2.3 情感价值利用 |
2.3.1 社会教育活动 |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
2.3.3 新媒体传播 |
2.4 发展价值利用 |
2.4.1 数字化利用 |
2.4.2 文创产品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
4.1.1 广度问题 |
4.1.2 深度问题 |
4.1.3 频率问题 |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
4.2.1 藏品研究不足 |
4.2.2 展览场地限制 |
4.2.3 利用方式单一 |
4.2.4 利用观念狭隘 |
4.2.5 藏品的同质化 |
4.2.6 专业人才缺乏 |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
4.3.1 法规尚待完善 |
4.3.2 利用资金不足 |
4.3.3 缺少馆际交流 |
4.3.4 外界参与性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
5.1.2 文物登录制度 |
5.1.3 重视科学研究 |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
5.3.3 文创产品开发 |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
6.1.2 技术系统 |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
6.2.1 人工智能概述 |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7.2.1 技术背景 |
7.2.2 模块设计 |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
7.2.4 具体工作流程 |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
7.3.3 损失函数 |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我国公立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成效研究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与理论模型 |
2.1 概念 |
2.1.1 博物馆 |
2.1.2 文创产品 |
2.1.3 政策执行 |
2.2 理论模型 |
2.2.1 史密斯模型 |
2.2.2 史密斯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章 我国公立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与成效分析 |
3.1 文创政策梳理 |
3.1.1 体系较完备的国家级文创政策 |
3.1.2 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性文创政策 |
3.2 文创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3.2.1 执行机构:文创明星博物馆相继诞生 |
3.2.2 目标群体:消费需求不断攀升 |
3.2.3 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不断优化 |
3.3 文创政策执行的成效分析 |
3.3.1 政策布局趋于完备 |
3.3.2 政策影响区域日益扩大 |
3.3.3 博物馆社会效应显着提升 |
3.3.4 博物馆文化附加值不断增长 |
第4章 案例分析: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成效及制约瓶颈因素分析 |
4.1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成效 |
4.1.1 作为航海文化名片的国家级博物馆 |
4.1.2 起步、扩展、腾飞:文创政策推动事业发展 |
4.2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中的制约瓶颈因素 |
4.2.1 政策文本:执行细则衔接不畅 |
4.2.2 执行机构: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
4.2.3 目标群体:政策理解存在差异 |
4.2.4 政策环境: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第5章 推动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体系 |
5.1.1 明确政策战略定位 |
5.1.2 科学制定政策文本 |
5.2 优化执行主体职能 |
5.2.1 明确多元主体职责 |
5.2.2 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
5.2.3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
5.3 提高目标群体参与度 |
5.3.1 建立扁平化沟通机制 |
5.3.2 倡导文化消费行为 |
5.3.3 培育艺术鉴赏品位 |
5.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5.4.1 营造参与型政策制定环境 |
5.4.2 增强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力 |
5.4.3 加强文创行业法治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1 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及现状分析 |
2 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的途径 |
2.1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全方位“走”进人们的生活 |
2.2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 |
2.3 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激发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 |
2.4 加强馆际之间合作,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承担社会职能 |
2.5 加强跨行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5)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中国百年大学的研究 |
(二) 关于教育遗产的研究 |
三、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认识基础 |
(二)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本体基础 |
(三)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方法基础 |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价值基础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框架 |
一、中国百年大学相关研究 |
(一) 中国百年大学概念界定 |
(二) 中国百年大学统计 |
(三)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及特征 |
(四)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二、教育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
(一) “教育遗产”概念的分析框架 |
(二) “教育遗产”概念的语义解释 |
(三) “教育遗产”概念的层次结构 |
三、教育遗产资源的概念 |
四、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 |
第三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历史价值 |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科学技术价值 |
(四)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教育文化价值 |
(五)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其他价值 |
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要素及指标设计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结构 |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概念框架 |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第四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 |
一、江苏省百年大学空间分布情况 |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现状的调查 |
(一) 南京大学——江苏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之魁 |
(二) 东南大学——可与南京大学相媲美的教育遗产资源宝地 |
(三)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
(四)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
(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遗产 |
(六) 南京工业大学——年轻的工科学校,教育遗产资源有限 |
(七) 南京工程学院——21世纪合并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单薄 |
(八)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为主 |
(九) 河海大学——水利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资源居多 |
(十) 苏州大学——教会大学背景,教育遗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 |
(十一) 南通大学——有地方特色的新百年大学,张謇是其教育遗产的名片 |
(十二)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特色,教育遗产资源颇多 |
(十三) 江南大学——轻工特色,50年代之后的教育遗产丰富 |
(十四) 江苏大学——农机特色,教育遗产资源不多 |
(十五) 扬州大学——主打“张謇”品牌,教育遗产资源较少 |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特点 |
(一) 总体上,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规模体量庞大,质量上佳,但各校水平不一 |
(二) 内部关系上,江苏省各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 |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价 |
第五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概况 |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
(一)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教育遗产资源 |
(二)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 |
(三)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弘扬百年大学文化 |
(四)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共享 |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现状 |
(一) 管理的基本情况 |
(二) 保护情况 |
(三) 开发情况 |
(四) 利用情况 |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全 |
(二) 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 |
(三) 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不足 |
(四) 教育遗产资源的利用形式单一 |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 |
(二) 缺少对教育遗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意识 |
(三)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 |
第六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
一、统一一个基本认识: 从遗产到资源再到文化空间 |
(一) “从遗产到资源”的启示 |
(二) “从资源到文化空间”的拓展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文化空间 |
二、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之道 |
(一) 创造性转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使其创新性发展 |
(二) 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 |
(三) 绿色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 |
(四)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 |
(五) 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赢 |
第七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管理的行动边界 |
一、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 |
二、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 |
三、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 |
四、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 |
五、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 |
第八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策略 |
一、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 |
(一) 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 |
(二)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 |
(三) 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 |
(四) 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 |
二、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 |
(一) 自觉保护,保障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二) 联动开发,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活力 |
(三) 创新利用,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效用 |
三、管理类别上,物质教育遗产和非物质教育遗产各有侧重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五、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以淄博市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 |
2.国内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 |
3.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问卷法 |
3.访谈法 |
4.案例分析法 |
二、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概况 |
(一)我国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简况 |
(三)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三、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一)淄博市博物馆概况 |
(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较高 |
1.游客接待能力较强 |
2.展示设置“稳定多变” |
(三)自主创新性欠缺 |
1.自主品牌性文化产业有待开发 |
2.宣传机制不够健全 |
(四)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 |
1.对博物馆总体满意度 |
2.对博物馆服务设施满意度 |
3.对博物馆服务手段满意度 |
4.博物馆社会教育影响力 |
四、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 |
(一)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欠缺 |
(二)博物馆藏品种类及展陈不够完善 |
(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五、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典型经验分析 |
(一)国内优秀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典型 |
1.以大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2.经营文旅产业缓解资金紧缺 |
3.博物馆人才库战略 |
(二)美国博物馆业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典型 |
六、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一)树立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二)完善博物馆制度化建设 |
(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
(四)挖掘博物馆文化精神力量 |
(五)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服务能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博物馆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基础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现状分析 |
2.1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资源赋存概况 |
2.1.1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数量众多 |
2.1.2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种类多样 |
2.2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2.2.1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的旅游价值 |
2.2.2 旅游开发是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实现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 |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
2.3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开发模式分析 |
2.3.1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开发模式比较 |
2.3.2 环塔里木非遗博物馆旅游开发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SEB分析的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 |
3.1 环塔里木非遗博物馆开发模式ASEB分析 |
3.1.1 ASEB栅格分析法 |
3.1.2 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实地调研 |
3.2 环塔里木非遗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 |
3.3 环塔里木非遗博物馆ASEB栅格分析结果 |
3.3.1 游客个人背景信息分析 |
3.3.2 游客决策行为特征分析 |
3.3.3 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3.4 ASEB分析在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旅游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塔里木地区博物馆发展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化 |
4.1 丰富博物馆类型 |
4.1.1 丰富环塔里木地区非遗博物馆类型与数量 |
4.1.2 提高环塔里木地博物馆质量 |
4.1.3 确立适合非遗的展陈方式 |
4.2 优化游客互动体验 |
4.2.1 还原非遗存在的时空环境 |
4.2.2 引入传承人展示模式 |
4.2.3 开发非遗体验活动 |
4.2.4 开发接触性展览方式 |
4.3 品牌塑造提升,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 |
4.3.1 有效整合资源,开展联合营销 |
4.3.2 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提升团队游比例 |
4.4 旅游产品开发及创新 |
4.4.1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
4.4.2 丰富非遗产品类型 |
4.5 环境改善提升 |
4.5.1 交通条件 |
4.5.2 服务环境 |
4.5.3 公共配套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不足之处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8)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框架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的概念 |
2.1.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 |
2.1.3 政府职能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2.2.2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政府介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的必要性 |
2.4 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的意义 |
3.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履职情况分析 |
3.1 目前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履行现状 |
3.2 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
3.2.1 互融发展的总体规划者 |
3.2.2 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给者 |
3.2.3 文化产品外部效应的矫正者 |
3.2.4 文化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 |
3.2.5 文化安全的保卫者 |
3.3 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履职现状分析 |
3.3.1 进行产业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
3.3.2 把控园区定位+宣传品牌形象:发扬文化产业的正外部性 |
3.3.3 认定园区资格+掌控园区运营:维护文化市场竞争秩序 |
3.4 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履职成效与问题评析 |
3.4.1 有关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的调研方案设计 |
3.4.2 基于调研情况总结的政府职能履行成效 |
3.4.3 基于调研情况总结的政府职能履行问题 |
3.4.4 政府履职调研小结 |
3.5 政府在东郊记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履职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互融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职能缺位 |
3.5.2 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中的职能缺位 |
3.5.3 外部效应矫正中的职能错位与缺位 |
3.5.4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中的职能错位与缺位 |
3.5.5 文化安全保卫中的职能错位与越位 |
3.5.6 政府履职问题原因分析的小结 |
4.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4.1 伦敦西区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4.2 英国纽卡斯尔创意园区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4.3 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4.4 北京798 文化创意产业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4.5 互融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小结 |
5.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宏观调控职能 |
5.1.1 将互融发展落实到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与具体政策中 |
5.1.2 将互融发展落实到文创园区的整体定位中 |
5.2 政府与市场合作,共同供给公共文化物品 |
5.3 弘扬文化正外部性,抑制文化负外部性 |
5.3.1 利用多种文化机构发挥文创产业的正外部性 |
5.3.2 重经济也要重文化,抑制文化市场的负外部性 |
5.4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 |
5.4.1 加强对国企的支持和引导,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5.4.2 制定统一标准,确保文化市场信息透明 |
5.4.3 以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民间艺术机构 |
5.5 保卫文化安全,树立文化自信 |
5.5.1 警惕外来文化,重视民族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
5.5.2 尊重市场导向,树立文化品牌特色 |
5.5.3 建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为文化安全提供保障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东郊记忆”调查问卷 |
附录2 :对于园区入驻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访谈问卷 |
附录3 :对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访谈问卷 |
附录4 :对于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访谈问卷 |
附录5 :对于附近居民访谈问卷 |
致谢 |
(9)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管理 |
2.1.2 项目生命周期 |
2.1.3 项目运营管理 |
2.2 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概述 |
2.2.1 博物馆的功能 |
2.2.2 博物馆的项目属性 |
2.2.3 博物馆项目的运营管理 |
2.3 相关理论 |
2.3.1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2.3.2 项目运营管理理论 |
2.3.3 项目后评价理论 |
第3章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概况 |
3.1.1 设计目标 |
3.1.2 建设过程 |
3.1.3 运营过程 |
3.2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现行运营管理体制 |
3.2.1 组织机构 |
3.2.2 运营目标和定位 |
3.2.3 运营管理制度和模式 |
3.3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效益分析 |
3.3.1 主要运营项目类型 |
3.3.2 主要运营项目的运营效益分析 |
3.3.3 运营效益与设计建设目标的对比 |
3.4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问卷调查 |
3.4.1 总体情况 |
3.4.2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3.5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项目缺乏树立品牌宣传的运营理念 |
3.5.2 项目运营目标定位不明确 |
3.5.3 项目运营资金不足 |
3.5.4 项目跨部门职能配合不到位 |
3.5.5 项目缺乏专业经营管理型人才 |
3.5.6 项目运营管理效果和收益与预期差距大 |
第4章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设计 |
4.1 克拉玛依傅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4.1.1 主要任务 |
4.1.2 主要内容 |
4.2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
4.2.1 指导思想 |
4.2.2 原则 |
4.2.3 依据 |
4.3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体系设计 |
4.3.1 战略规划 |
4.3.2 项目与服务设计 |
4.3.3 项目化组织管理设计 |
4.4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过程设计 |
4.4.1 运营计划 |
4.4.2 流程设计 |
4.4.3 质量管理 |
4.5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服务管理设计 |
4.5.1 准时服务设计 |
4.5.2 精细服务设计 |
第5章 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策略 |
5.1 树立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的品牌意识 |
5.1.1 依托克拉玛依区位优势,创新博物馆展览项目 |
5.1.2 打造克拉玛依博物馆品牌社教项目 |
5.1.3 优化克拉玛依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 |
5.2 明确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目标 |
5.2.1 注重项目的生成 |
5.2.2 打造博物馆项目多样化运营模式 |
5.3 拓展项目运营经费投资渠道 |
5.3.1 政府政策支持 |
5.3.2 多元投资保障 |
5.4 协调项目运营中管理部门的职能 |
5.4.1 提升项目团队组织结构管理 |
5.4.2 加强博物馆运营管理的职能部门配合 |
5.5 实行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
5.5.1 引进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5.5.2 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服务素质 |
5.6 缩小项目运营管理收益与预期的差距 |
5.6.1 重视项目运营与市场受众的互动性 |
5.6.2 完善对项目后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J]. 刘迪. 博物院, 2021(04)
-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3]我国公立博物馆文创政策执行成效研究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D]. 范婷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1(09)
- [4]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 吴鹏,蒋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1)
- [5]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D]. 瞿锦秀. 苏州大学, 2020(06)
- [6]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以淄博市博物馆为例[D]. 邱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环塔里木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博物馆模式的思考[D]. 李学云.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互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D]. 杨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克拉玛依博物馆项目运营管理改革研究[D]. 王璐.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基于文化创意产品视阀下的博物馆二元效益研究[A]. 庄松燕,吕昌霖.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经济环境变化与博物馆应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