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隋唐论文-李思弦

南朝隋唐论文-李思弦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朝隋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家语,南朝隋唐,五言诗句,语序

南朝隋唐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弦[1](2019)在《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家语,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概念,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存世文献对此概念的记载也主要集中在王安石改“奏赋长杨罢”为“奏罢长杨赋”,以及李东阳称“芙蓉露下落”一句“自是诗家语”,这两件事情上。综合各家对诗家语一词的使用情况,大体可对诗家语做出如下定义:诗家语是诗中一种能够通过字与词的排列、结构模式的选择,令诗句整体极具艺术表现力,且不以直白流畅为意的语句。将诗家语概念与传统诗学概念、用语相对比可知,诗家语与古代诗论、诗话所涉及字词、句法、修辞、体势风格、言外之意、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概念、用语,在范畴上基本能够重合。只是诗家语概念更加侧重句中字词排列、诗句结构两方面所影响的诗句整体的艺术表现力而已。而诗家语研究就是从古代诗论、诗话中经常出现的关于字词排序的“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斡旋其语”等事,以及关于诗句结构模式的“句法”等两个方面,探讨诗句整体如何构成并体现出“体性”、“隐秀”、“神韵”、“性灵”等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研究。…诗家语概念虽然能够根据传世文献寥寥数语的记载而界定出来,但这种定义也仅能勾勒出诗家语所探讨的主要范畴与侧重方向,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欲明确诗家语概念的具体内涵与主要特点,还须对多为古人提及并讨论的诗中佳句详加分析,对其中字词排列与结构模式的共同特点进行总结。由于南朝、隋、唐时期五言诗句一脉相承、佳句频出,上有别于汉魏古体,下可极百代诗家之变。且此时期诗句整体上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又暗合于诗家语所关注的诗句字与词的排列次序、诗句结构模式的选择这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分诗家语概念为诗家语序,即能够对诗句的艺术表现力产生影响的诗句字与词的排列次序;和诗家语结构,即能够对诗句的艺术表现力产生影响的诗句结构模式。从南朝隋唐时期多为后人提及的诗中佳句入手,通过对佳句中字与词的排列次序、结构模式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的分析,总结并归纳出其中的共同特点来,这些特点才是诗家语概念的具体内涵。在第一章中,主要以南朝隋唐时期秀句、佳句中字词的排列次序及其对句中诗意表达效果的影响状况为研究对象。从诗句内部的时间、空间、逻辑叁种关系的远近、虚实,词语排列的调换及其对连贯语义的破坏等角度,分两节对此时期诗中佳句存在的内容压缩与词语省略、语句斡旋与字词倒装两种现象进行讨论。进而归纳出南朝隋唐五言佳句在语序方面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即诗家语序。在第二章中,主要通过分析诗论、诗话中古人对诗句结构的既有认识,提出诗句具有相沿成习的惯用表达方式,即“凝固结构模式”(也就是古人“用唐人句律而不用其意”,“取唐人语而掇入少陵绳墨”中的“句律”、“绳墨”等说法的统称)。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诗句结构与节奏的配合及其对诗句内容的强调层面,分叁节对字眼句、副词句、比喻句、发语结构句、无字眼句五种凝固结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并概括出诗家语结构。而第叁章,则是在第一、二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诗家语观诗”的诗句分析方法,并通过对南朝隋唐时期的诗句及相关评点的分析、落实,来明确“诗家语观诗”在操作中的四个基本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以及主要适用范围。同时,对古今既有评点、分析诗句的方法进行梳理,在对比中分析“诗家语观诗”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宋伯涵[2](2017)在《广西浦北南朝至隋唐陶瓷的科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热膨胀仪、扫描电子显微电镜及能谱仪(SEM-EDS)、陶瓷吸水率测试仪等实验仪器对浦北地区较早期的一些陶瓷样品的烧成温度、化学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理化性能指标进行了科学测试分析,借助上述现代科学分析手段,结合古遗址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对广西浦北地区出土的南朝至隋唐时期的一些陶瓷样品的理化性能、烧造工艺、原料构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得出本文主要结论,本次测试的陶瓷器样品,多数样品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吸水率在7.51%~15.93%之间,釉层厚度在200μm~500μm之间。本研究所获得科学测试结果将丰富中国古陶瓷科学数据库的内容,增进人们对广西古陶瓷的理解,为浦北古陶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里,中国的陶瓷烧造技术可谓独领风骚数千载,名窑辈出,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但是这些名窑并不能构成中国陶瓷史的全部,而许多湮没于历史中的瓷窑,只留下一个又一耐人寻味的谜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深入开展对地方文化研究的要求,学术界也逐渐对地方古陶瓷重视起来。广西浦北地处中国南部边陲,然而本文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存在极为丰富的古陶瓷遗存。年代从南朝一直到现代从未间断,且目前尚存在不少传统手工制陶作坊和龙窑。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浦北县古陶瓷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与当地丰富的古陶瓷遗存和历史极不相称。为了理清浦北陶瓷历史面貌,了解古代浦北人民的制瓷技术水平,本文开展了文献、田野和科学调查研究。其中的科学测试分析和数据的获取则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7-06-01)

方铁[3](2017)在《魏晋、南朝、隋唐诸朝对岭南大姓豪酋的治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朝、隋唐时期,岭南地区出现大姓豪酋地方势力。大姓豪酋由留镇岭南的镇将、官吏等外来人口融合本地夷僚逐渐形成,辖有部曲,世领其地。魏晋、南朝、隋唐诸朝授大姓豪酋予官职,借助其权势统治岭南。与其后差异明显的宋元明清时期相比,魏晋、南朝、隋唐诸朝对岭南大姓豪酋的治策,历朝虽存在一些差异,但大体属于同一类型。(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文凡[4](2008)在《元嘉叁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级对文学作品的看法,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文学时尚标准。时代不同,文学时尚不同,对同一个作家作品的看法评价亦不同。诗坛风尚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带有倾向性的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故特定时代的诗坛风尚,必然会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特征,沉淀着浓重的时代文化氛围。元嘉叁大家文学史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此。本文从诗坛风尚变迁的角度研究元嘉叁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即主要研究诗坛风尚的变化对元嘉叁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影响。于南朝期间,分析综合了叁种流行诗体,总结出南朝诗坛风尚;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此风尚的社会原因;结合叁大家的出身、仕历、个性,尤其是作品,讨论了叁大家与当时诗坛风尚的关系及他们的文学地位。于隋唐期间,因隋存在时间较短,处于南北融合时期,未形成统一的文风,故重点探讨了唐朝这一时期。分析唐朝诸多诗歌理论和主张,得出唐朝的诗坛风尚;深入探讨唐朝社会文化环境;结合叁大家的诗歌创作贡献和艺术特点,分析他们在唐朝的影响,总结了他们文学史地位较之南朝而出现的升降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8-05-01)

牟发松[5](2007)在《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李彦辉[6](2006)在《东晋南朝隋唐诗僧丛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僧人写诗自东晋时就开始了,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称“衲子诗源自东晋来”,这不仅表现在僧侣有了真正的诗,而且这诗也是众体皆备、趣向各异的,因此,在中国僧诗的发展史上,东晋南朝可称为发端时期。而此后历代诗僧辈出,其所作诗歌数量也越来越多,诗歌的内容和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到了唐代,形成了兴盛的局面,无论是诗僧的人数,还是诗歌的质量都超过了前代,日益成熟完善。本文就东晋南朝隋唐诗僧的生平事迹、着述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述,其中关于着述的文献着录、版本流传、散佚今存等情况尤为关注,本论文分为五章,前四章依次为东晋、南朝、隋朝、唐朝诗僧着述考,第五章浅论佛禅与诗歌的联系。诗僧按照时代先后顺序逐位介绍,围绕其生平、着述等方面展开,据资料之多寡,阐述亦详略不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全面详实。以期对学界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王素[7](2005)在《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兼谈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敦煌儒典的种类与源流,以及《经典释文》与《隋书·经籍志》的有关记载,对敦煌儒典与南朝、隋唐主流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敦煌儒典远与南朝主流文化衔接,近与隋唐主流文化接轨,既代表了华夏文明,也反映了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05年01期)

徐恒彬[8](1963)在《广东英德浛洸镇南朝隋唐墓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浛洸在英德县西35公里,当小北江(古(冫匡)水)和沥河的交汇处,四周环绕大山,是一个富饶美丽的盆地。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合作,曾在镇西的石墩岭发掘过南齐墓二座、隋至初唐墓七座(见《考古》1961年3期)。1961年11月和12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在浛洸镇周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中的南朝、隋至初唐和中唐墓进行了发掘。浛洸镇四周,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冈墩,其中西南面的山冈比较陡峭,没有发现墓葬;东南的鱼咀坝过去曾发现过一座大型东汉墓,其西的鱼咀圩是浛洸镇最古的村落之一,据当地传说:"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其东北的黄屋冈上,分布有长方形砖室墓,(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63年09期)

南朝隋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热膨胀仪、扫描电子显微电镜及能谱仪(SEM-EDS)、陶瓷吸水率测试仪等实验仪器对浦北地区较早期的一些陶瓷样品的烧成温度、化学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理化性能指标进行了科学测试分析,借助上述现代科学分析手段,结合古遗址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对广西浦北地区出土的南朝至隋唐时期的一些陶瓷样品的理化性能、烧造工艺、原料构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得出本文主要结论,本次测试的陶瓷器样品,多数样品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吸水率在7.51%~15.93%之间,釉层厚度在200μm~500μm之间。本研究所获得科学测试结果将丰富中国古陶瓷科学数据库的内容,增进人们对广西古陶瓷的理解,为浦北古陶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里,中国的陶瓷烧造技术可谓独领风骚数千载,名窑辈出,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但是这些名窑并不能构成中国陶瓷史的全部,而许多湮没于历史中的瓷窑,只留下一个又一耐人寻味的谜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深入开展对地方文化研究的要求,学术界也逐渐对地方古陶瓷重视起来。广西浦北地处中国南部边陲,然而本文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存在极为丰富的古陶瓷遗存。年代从南朝一直到现代从未间断,且目前尚存在不少传统手工制陶作坊和龙窑。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浦北县古陶瓷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与当地丰富的古陶瓷遗存和历史极不相称。为了理清浦北陶瓷历史面貌,了解古代浦北人民的制瓷技术水平,本文开展了文献、田野和科学调查研究。其中的科学测试分析和数据的获取则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朝隋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思弦.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宋伯涵.广西浦北南朝至隋唐陶瓷的科技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3].方铁.魏晋、南朝、隋唐诸朝对岭南大姓豪酋的治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7

[4].李文凡.元嘉叁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D].内蒙古大学.2008

[5].牟发松.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

[6].李彦辉.东晋南朝隋唐诗僧丛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素.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兼谈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

[8].徐恒彬.广东英德浛洸镇南朝隋唐墓发掘[J].考古.1963

标签:;  ;  ;  ;  

南朝隋唐论文-李思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