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张伟,齐铂金,李仁杰

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张伟,齐铂金,李仁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音频脉冲,等离子弧,伏安特性,电弧形态

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齐铂金,李仁杰[1](2013)在《超音频快变换直流脉冲等离子喷涂电弧特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研制的超音频快变换直流脉冲等离子喷涂电源,开展了超音频快变换直流脉冲等离子喷涂电弧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脉冲电流频率、占空比等特征参数对电弧的伏安特性和电弧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超音频脉冲电流后,喷枪两端的电弧电压增加,电弧的功率相应地得到提高;电弧尾焰径向收缩显着,最大截面收缩率为47.6%,大大提高了电弧尾焰的电流密度;电弧尾焰的长度增加,延长了粉末的加热时间,粉末加热更加充分。脉冲电流频率20 kHz左右、占空比约50%时,可得到最佳的电弧尾焰径向收缩和长度增加。(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3年S2期)

解艳凤,施芸城,黄晓江,石建军,郭颖[2](2013)在《直流脉冲偏压协同射频等离子体对PET膜的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协同射频等离子体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进行表面改性,主要研究了直流(DC)脉冲偏压协同作用对PET膜表面快速(15 s)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DC脉冲偏压作用后PET表面润湿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接触角可在15 s的处理时间内降到20°。改性后的PET与Au膜的剥离力比未处理样品提升了近6倍。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发现,薄膜表面刻蚀现象明显,表面粗糙程度增加。经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改性后的PET表面生成了大量的含氧极性官能团,使得表面含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果表明DC脉冲偏压可快速有效地提高PET膜表面粗糙程度和含氧官能团数量,进而影响其亲水性和表面黏结性,为进一步改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赵贝贝[3](2011)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 304不锈钢电化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活性屏离子渗氮技术,对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表征改性前后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相结构、成分和形貌;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渗氮前后AISI 304不锈钢硬度变化;通过阳极极化曲线、Mott-Schottky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量,分析改性前后钝化膜在3.5% NaCl溶液中的耐点蚀性能和半导体特性,并采用ZsimpWin软件对EIS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分析,选择合理的等效电路,获得电极系统的动力学信息及电极界面结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层为γN相,氮含量为14.51 at.%,显微硬度平均值为HV0.1N0.690 GPa,比AISI304不锈钢提高了五倍。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呈现自钝化-点蚀击穿过程,击穿电位Ept为-81 mV;γN相改性层则呈现自钝化-过钝化溶解过程,无点蚀发生。AISI 304不锈钢自钝化膜的Mott-Schottky曲线表明,钝化膜负于平带电位为p型半导体,平带电位以上为n型半导体,由外层的Fe203和内层的Cr203组成,施主浓度No为4.23×1021 cm-3,受主浓度NA为6.02×1021 cm-3,平带电位为-702 mv;γn相的Mott-Schottky曲线主要表现为n型半导体特征, p型半导体特征不明显,钝化膜组成以Fe2O3为主,施主浓度ND为5.64×1020 cm-3,平带电位为-753 mv,钝化膜的载流子密度降低,降低Cl-在钝化膜表面的吸附。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h的Nyquist图均呈现偏移横轴的单容抗弧,γN相的容抗弧直径明显增大;Bode图中AISI 304不锈钢呈现两个时间常数,γN相改性层为一个时间常数,且相位角增大;结合Mott-Schottky曲线和EIS图谱证明,AISI 304不锈钢的等效电路为R(QR)(QR),YN相的等效电路为R(QR),与AISI 304不锈钢相比γN相改性层的空间电荷层电阻增大了1个数量级,电极反应速度降低,且随浸泡时间由1h增加至48h,γN相改性层始终具有优于AISI 304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邢志强[4](2010)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LDL-50型直流脉冲等离子氮化设备,对316不锈钢进行活性屏离子渗氮改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改性前后316不锈钢的表面相结构、成分和形貌;利用显微硬度计研究渗氮前后316不锈钢的硬度变化;通过阳极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以及Mott-Schottky曲线的测试,研究了渗氮改性前后316不锈钢在3.5% NaCl溶液中的自钝化及钝化膜的半导体特性,进一步探索了γN改性层钝化膜的耐蚀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气压一定时,随着渗氮温度升高,合金表面氮含量增加,在500 Pa下,由400℃的4.15 at%升高到450℃的24.72 at%;当温度一定时,对样品施加250 V负偏压,可显着增加γN层的厚度,提高改性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活性屏渗氮改性316不锈钢的最佳工艺参数为250 V负偏压作用下450℃,500 Pa,渗氮6 h。γN改性层的厚度13μm,平均硬度达HV0.1N 1.39GPa,比316不锈钢提高了五倍。改性前后316不锈钢在3.5% NaCl溶液中均能实现自钝化,但316不锈钢钝化膜在200 mV时发生点蚀击穿,γN改性层无点蚀出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γN改性层EIS图谱中的容抗弧直径增大,相位角平台变宽,高度增加,浸泡3 h时,低频端的“峰”变平,相位角接近90°,说明γN改性层钝化膜的致密性远优于316不锈钢。从Mott-Schottky曲线可知,改性前后316不锈钢的钝化膜在负于平带电位范围内表现为p型半导体,在高于平带电位范围内表现为n型半导体,说明钝化膜层由两部分组成,内层为Cr2O3,外层为Fe2O3;与316不锈钢相比,γN改性层钝化膜的空间电荷层电容、厚度、施主浓度及受主浓度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施主平带电位负移,氧扩散系数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说明钝化膜的内部缺陷降低、电容特性增大、氧化性增强、保护能力提高。(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0-06-11)

张玉文,丁伟中,鲁雄刚[5](2009)在《直流脉冲辉光冷等离子体氢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直流脉冲电场下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态的氢对CuO进行了强化还原实验,考察等离子体的固有化学特性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在体系压力450Pa、温度200℃的条件下,分子态的氢不能还原CuO,而等离子态的氢可还原CuO得到金属Cu。随着还原时间的增加,等离子态的氢还原CuO得到金属Cu层厚度的变化随着试样放置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规律,等离子体鞘层的变化对还原速率有很重要的影响。还原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反应速率主要受制于到达氧化物表面氢活性粒子流的通量,活泼的等离子体氢在反应产物层向反应界面的扩散是第叁阶段的速率限制性环节。(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09年04期)

王琦,王舟,张俊彦,贺德衍[6](2009)在《采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含氢非晶碳膜的应力释放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流脉冲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100)衬底上制备含氢非晶碳膜,制备的薄膜采用拉曼谱对结构表征,采用扫描电镜对应力释放花纹进行表征。除了众所周知的正弦型和花状等应力释放花纹,两种不同的花状花纹被观察到,一种是环状和正弦相互竞争存在的花纹,一种是带小齿的陀螺型花纹。我们通过平板起皱理论对花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5-08)

蓝加平,孙奉娄[7](2008)在《朗谬尔探针诊断直流脉冲等离子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朗谬尔双探针对工作频率为1 kHz、占空比为15%的直流脉冲等离子体在气体分别为空气、氨气和氩气,脉冲电压为600 V,压强为109 Pa条件下进行了诊断,得到了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在一个脉冲周期内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采用空气放电时测量了辐射光强在一个脉冲周期内的变化情况.并对脉冲激励下的等离子体内参数的响应特殊现象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蓝加平[8](2008)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时间演化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流脉冲等离子体在表面处理如离子渗氮、薄膜沉积、材料改性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在表面处理过程中,等离子体参数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脉冲等离子体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对于探讨表面处理过程中等离子体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为了对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进行诊断,基于朗谬尔双探针理论研制了一套脉冲等离子体诊断系统。该诊断系统采用高速模数转换器对探针电流进行采样,对脉冲等离子体参数的诊断可以达到20ns的分辨率。结果表明该系统用于脉冲等离子体的诊断是可行的。脉冲电源参数为:频率1 kHz,占空比15%,电压分别为600V、700V和800V。放电气体分别采用空气、氨气和氩气。气体压强为108Pa。双探针的参数为:S=16.5mm2,d=1.7mm,两探针所在的平面与阴极盘平行,距阴极盘的垂直距离为20mm。诊断结果发现:1.当采用氨气或空气作为放电气体时,一个放电周期内先在距脉冲上升沿约2μs处出现一次电子密度跳变。该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呈窄脉冲状,持续时间约5μs,半高宽约2μs。在“窄脉冲”一段时间后电子密度为一低平台,可以一直维持到电源脉冲结束。该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波形跟放电电流的波形类似,为“稳态”等离子体。“窄脉冲”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波形出现振荡状态,周期都为1.3μs左右。当采用氩气放电的时候,只出现平台部分。2.“稳态”等离子体相对于电源脉冲前沿的延时时间随气体、电压的不同,变化范围为十几到一百微秒。在相同的气体和压强情况下,当放电电压增大时,电子密度也跟着增大而电子温度则没有明显变化。诊断发现了一些未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新现象,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系统的完善,将为快速变化的等离子体提供有效的诊断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08-05-01)

周武庆,孙奉娄,何翔[9](2007)在《交流和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制的直流脉冲电源和交流脉冲电源产生等离子体,分别对聚四氟乙烯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在放电电压、占空比、工作气压、工作气氛、处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探讨了直流脉冲和交流脉冲等离子体对样品改性效果的不同影响;通过接触角测量、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未处理的、直流脉冲和交流脉冲作用后的亲水性、表面形貌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交流脉冲等离子体对PTFE的改性效果优于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张玉文,丁伟中,鲁雄刚,郭曙强[10](2004)在《直流脉冲辉光等离子体控制电路及其灭弧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等离子体氢还原金属氯化物实验中设计的控制电路进行了介绍,对控制电路实际灭弧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放电过程中引起弧光放电的原因,指出维持稳定辉光放电需要采取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8-01)

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协同射频等离子体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进行表面改性,主要研究了直流(DC)脉冲偏压协同作用对PET膜表面快速(15 s)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DC脉冲偏压作用后PET表面润湿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接触角可在15 s的处理时间内降到20°。改性后的PET与Au膜的剥离力比未处理样品提升了近6倍。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发现,薄膜表面刻蚀现象明显,表面粗糙程度增加。经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改性后的PET表面生成了大量的含氧极性官能团,使得表面含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果表明DC脉冲偏压可快速有效地提高PET膜表面粗糙程度和含氧官能团数量,进而影响其亲水性和表面黏结性,为进一步改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齐铂金,李仁杰.超音频快变换直流脉冲等离子喷涂电弧特性(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

[2].解艳凤,施芸城,黄晓江,石建军,郭颖.直流脉冲偏压协同射频等离子体对PET膜的表面改性[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

[3].赵贝贝.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304不锈钢电化学特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

[4].邢志强.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

[5].张玉文,丁伟中,鲁雄刚.直流脉冲辉光冷等离子体氢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特性研究[J].上海金属.2009

[6].王琦,王舟,张俊彦,贺德衍.采用直流脉冲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含氢非晶碳膜的应力释放行为[C].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7].蓝加平,孙奉娄.朗谬尔探针诊断直流脉冲等离子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蓝加平.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时间演化过程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9].周武庆,孙奉娄,何翔.交流和直流脉冲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对比研究[J].表面技术.2007

[10].张玉文,丁伟中,鲁雄刚,郭曙强.直流脉冲辉光等离子体控制电路及其灭弧效果分析[C].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直流脉冲等离子体论文-张伟,齐铂金,李仁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