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舆论论文-李贞

手机媒体舆论论文-李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机媒体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机媒体,舆论引导,公共舆论,舆论场

手机媒体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贞[1](2016)在《手机媒体移动舆论场的特征与引导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手机媒体广泛普及,建构了影响广泛的移动舆论场,表现出诸多新的特征,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舆论生态环境。手机媒体移动舆论场的特征1.舆论生成去中心化。包含着微博、微信、论坛和SNS社区等诸多网络功能在内的手机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广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所见与所闻,在实现与他人分享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设置一系列的舆论议题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就他人议题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和看法等等,使受众观点成为(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6年11期)

谢慧[2](2015)在《手机媒体的舆论生成与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舆论中心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手机媒体舆论研究日益重要。手机媒体舆论不但是大众舆论的反映,也是大众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的舆论生成环境,引导手机舆情健康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挑战。因此,本文对手机媒体舆论生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政府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舆论生成特性开展舆论引导。手机媒体舆论是因手机这一新型传播形式来区分的,指以手机为传播载体传播的舆论,是手机使用者在手机上公开表达的对某一特定事件具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手机媒体舆论具有社交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潜舆论外显化的特征。在手机媒体的舆论形成过程中,首先是话题事件生成手机舆论议题;之后存在用户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内容生产和App自主舆论信息生产,以及政府通过手机程序软件发布舆论调控信息的叁方信息生产;最后因为home键的无障碍频繁切换,手机应用程序信息内容融合互补形成手机媒体舆论。手机媒体舆论生成模式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生成模式,一种是基于舆论场信息交互的基础性生成模式,另一种是基于手机应用程序无障碍切换的技术支持性生成模式。目前政府对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取得了如下成效:贴合手机媒体特性创新引导方式;信息公开进步显着;颁布法律法规明确引导规程。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充分利用手机舆论生成平台,舆论议题引导存在盲点,以及重内容轻用户体验。这是因为政府舆论引导滞后于手机媒体发展;重即刻成效忽视潜移默化;且没有准确定义受众信息需要。因而提升政府对手机媒体舆论引导的成效,首先要坚守舆论引导阵地重塑政府引导公信力。其次要提高公务员信息传播能力来培养意见领袖,利用公务员手机日常社交活动加强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效果。接着拓展弱连带引导潜舆论,这需要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营造出各方观点均能讨论的氛围,以及开发新的舆论引导方式。最后应该关注用户体验来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10-20)

谢慧[3](2015)在《手机媒体的舆论生成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体舆论的内涵及特征手机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手机媒体舆论是舆论范畴的一部分,是指以手机为传播载体传播的舆论,是手机使用者在手机上公开表达的对某一特定事件具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手机媒体舆论具有社交性、即时性、交互性以及潜舆论外显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手机媒体舆论是手机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团体、组织对某个特定事件表达出的深层态度或是表面意(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5年20期)

荆翡[4](2015)在《手机媒体舆论引导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主体匿名且数量众多、参与渠道广、传播空间无界等多种特征,并对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对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史剑辉[5](2015)在《基于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和谐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与舆论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荆翡[6](2015)在《手机媒体在政府舆论引导中创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手机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同时它也为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增加了新的移动渠道,如何利用手机媒体引导舆论成为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宣传部门工作的题中之义。通过实施沟通策略,搭建舆情发布平台;实行"叁动"原则,把握舆论导向;巧用传播技巧,掌握舆论话语权的创新策略,依托手机媒体对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赢得话语权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桑瑛[7](2014)在《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体便于舆情信息的公开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凸显社会对政府舆论的监督,有利于缓解公众情绪,但另一方面,也对政府舆论的监督造成了挑战,如加速性质恶劣的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增加国内政府危机。因此,在手机媒体日益发达并普及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手机媒体形成的舆论监督与引导工作,规避手机媒体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政府既要做好危机监测和预警,又要利用手机媒体作用收集群众意见,正确地引导、加强主网的媒介建设等。(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梁东红[8](2014)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体是具有一定特点的舆论传播工具,怎么利用这些特点,克服手机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和弊端,是现在和未来都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手机多元化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对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加强管理势在必行。手机媒体传播特点手机已经成为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新兴媒体。随着各方面功能的不断进步,手机成为传媒(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4年04期)

张妍[9](2013)在《从抢盐事件看手机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风险事件的频发,风险传播中媒介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近期发生的风险事件中,手机媒体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引导风险议题,传播风险事件的关键性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手机媒体如果能被充分利用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3年06期)

翟东凯,郭克鑫,王战刚[10](2013)在《手机媒体对舆论宣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平台、借助通信技术传播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介,是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手机已经从用于通话,发展到了集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于一身,名副其实的"掌上电脑"。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本文来源于《军事》期刊2013年05期)

手机媒体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舆论中心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手机媒体舆论研究日益重要。手机媒体舆论不但是大众舆论的反映,也是大众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的舆论生成环境,引导手机舆情健康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挑战。因此,本文对手机媒体舆论生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政府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舆论生成特性开展舆论引导。手机媒体舆论是因手机这一新型传播形式来区分的,指以手机为传播载体传播的舆论,是手机使用者在手机上公开表达的对某一特定事件具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手机媒体舆论具有社交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潜舆论外显化的特征。在手机媒体的舆论形成过程中,首先是话题事件生成手机舆论议题;之后存在用户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内容生产和App自主舆论信息生产,以及政府通过手机程序软件发布舆论调控信息的叁方信息生产;最后因为home键的无障碍频繁切换,手机应用程序信息内容融合互补形成手机媒体舆论。手机媒体舆论生成模式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生成模式,一种是基于舆论场信息交互的基础性生成模式,另一种是基于手机应用程序无障碍切换的技术支持性生成模式。目前政府对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取得了如下成效:贴合手机媒体特性创新引导方式;信息公开进步显着;颁布法律法规明确引导规程。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充分利用手机舆论生成平台,舆论议题引导存在盲点,以及重内容轻用户体验。这是因为政府舆论引导滞后于手机媒体发展;重即刻成效忽视潜移默化;且没有准确定义受众信息需要。因而提升政府对手机媒体舆论引导的成效,首先要坚守舆论引导阵地重塑政府引导公信力。其次要提高公务员信息传播能力来培养意见领袖,利用公务员手机日常社交活动加强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效果。接着拓展弱连带引导潜舆论,这需要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营造出各方观点均能讨论的氛围,以及开发新的舆论引导方式。最后应该关注用户体验来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机媒体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贞.手机媒体移动舆论场的特征与引导策略[J].青年.2016

[2].谢慧.手机媒体的舆论生成与引导[D].湖南大学.2015

[3].谢慧.手机媒体的舆论生成模式[J].青年.2015

[4].荆翡.手机媒体舆论引导的现状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5].史剑辉.基于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和谐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与舆论引导[J].兰州学刊.2015

[6].荆翡.手机媒体在政府舆论引导中创新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7].桑瑛.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影响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14

[8].梁东红.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J].传媒.2014

[9].张妍.从抢盐事件看手机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舆论引导功能[J].新闻传播.2013

[10].翟东凯,郭克鑫,王战刚.手机媒体对舆论宣传的影响[J].军事.2013

标签:;  ;  ;  ;  

手机媒体舆论论文-李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