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烯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酸延长酶,多烯类药物,麦角固醇,钠,钾离子平衡
多烯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朱倩,程迅,杜秀秀,周国英,邓云霞[1](2019)在《极长链脂肪酸的合成缺陷对酵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多烯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脂肪酸延长酶家族参与脂肪酸代谢具有真核生物的高度保守性,且与膜脂的代谢密切相关。但细胞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VLCFA)的合成缺陷对膜的稳定性及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影响并不完全明晰。【目的】探究细胞VLCFA延长酶ELO1、ELO2和ELO3的作用及功能。【方法】研究脂肪酸延长酶缺陷型elo1?、elo2?和elo3?对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AmB)、制霉菌素(Nystatin,Ny)及唑类硝酸益康唑(Econazolenitrate,Eco)的响应,检测不同酵母细胞的麦角固醇,检测其对Na+的响应及胞内钠钾离子水平。【结果】发现细胞VLCFA延长酶ELO2和ELO3缺陷后对AmB高度敏感;VLCFA延长酶缺陷突变株elo2?和elo3?对其它多烯类药物Ny及唑类药物Eco也十分敏感;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也会改变膜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油酸(Oleic acid,OLA)增加了elo2?和elo3?突变体的AmB敏感性;相对野生型BY4741和elo1?,缺陷菌株elo2?和elo3?中麦角固醇的含量有显着下降;钠钾离子平衡是维护细胞正常生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检测细胞膜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发现VLCFA的合成缺陷菌株对高浓度的NaCl比野生型菌株更敏感,使用ICP-AES检测不同浓度AmB胁迫下细胞内钠钾离子水平,也显示VLCFA延长酶缺陷菌株中,钠水平表现出上升趋势,并且细胞内钾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细胞VLCFA的合成缺陷会导致细胞膜更脆弱、稳定性下降,从而提高真菌对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也表明脂肪酸延长酶是潜在的抗真菌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海勇[2](2018)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肠道菌群及肝脂肪酸代谢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e Phosphatidyl choline,PPC)是一种从大豆中提取的生物磷脂,化学结构与普通的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相似。但与PC相比,PPC富含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亲和力。目前,它已被广泛用于治疗临床上各类肝病,表现出独特的膜修复功能。在2011年,Wang和同事首次发现肠道菌群代谢膳食PC和胆碱产生氧化叁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然而,PPC是否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TMAO,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采用C57BL/6J小鼠模型,探讨了PPC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测定了PPC处理后小鼠血浆中TMAO含量,以期为PPC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分析粪便微生物的16sRNA,我们发现PPC处理后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提高了TMAO产生菌(如,梭菌纲、梭菌目、瘤胃球菌属)的丰度,但也同时提高了叁甲胺(Trimethylamine,TMA)分解菌(如Pseudomonas、Peptococcus)的丰度;而TMAO测定结果表明,PPC处理后小鼠血浆中TMAO无显着提高,与TMAO形成相关的肝FMO3 mRNA表达水平也无显着变化。同时,PPC处理可优化肠道菌群组成,改善肠道炎症相关指标,降低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增加粪便乙酸浓度。作为一类临床护肝用药,PPC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并循环到肝脏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PPC可显着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肝组织甘油叁脂(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肪酸合酶(FattyAcid Synthase,FASN)含量,其机制与改善脂肪酸代谢相关。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PPC对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PPC处理后能显着降低肝脏FFA、TG含量,改善脂肪酸组成,并直接抑制脂肪酸代谢酶脂肪酸转运蛋白5(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 5,FATP5)、肝型脂肪酸转运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L-FABP)、脂肪酸移位酶(Fatty Acidtranslocase,C D36)、FASN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palmitoylt rans ferase 1A,CPT1A)的表达。同时,经过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脂肪酸代谢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PC处理能影响脂肪酸代谢酶相关菌的丰度,高水平的乙酸与FATP5、L-FABP、CD36和FASN呈负相关,而LPS与L-FABP和CPT1A呈正相关。以上数据说明,PPC的摄入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不影响血浆TMAO水平;同时,PPC的处理显着抑制脂肪酸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肝脏脂肪酸代谢。(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存武,姚厚军,李艳,张立松[3](2014)在《尿素包合法富集盐肤木油中多烯脂肪酸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尿素包合法研究盐肤木油中多烯脂肪酸的富集条件。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在10℃下,尿素与脂肪酸之比为5时,包合12 h,可将盐肤木油的大部分多烯脂肪酸富集,使不饱和脂肪酸的碘值由92.57提高到147.57。(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王思平,谢杰,李红,杨凯[4](2014)在《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血红细胞膜多烯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水平,分析比较PUFA在2组人群的代谢差异及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156例为健康人群组,结直肠癌患者63例为结直肠癌组。检测和分析2组人群血红细胞膜PUFA的水平,并按结直肠癌的不同分期、分化、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分类,比较PUFA的代谢状况。结果总ω-6 PUFA在结直肠癌组低于健康人群组[(25.77±3.21)%vs(26.86±1.65)%,P<0.05)],其主要组分花生四烯酸(AA)也低于健康人群组[(13.77±2.49)%vs(14.77±1.52)%,P<0.05]。总ω-3 PUFA在结直肠癌组低于健康人群组[(5.02±1.32)%vs(6.08±1.26)%,P<0.05],其主要组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也低于健康人群组[(0.31±0.27)%vs(0.39±0.24)%,P<0.01;(3.53±1.22)%vs(3.85±1.00)%,P<0.05]。肿瘤大小(<5 cm和≥5 cm)相比,AA和总ω-6 PU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1±2.91)%vs(14.44±1.81)%,P<0.05;(27.02±4.54)%vs(28.76±3.08)%,P<0.05]。结论健康人群和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PUFA水平存在着差异,结直肠癌患者大部分ω-3 PUFA和ω-6 PUFA低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的肿瘤大小可能对PUFA代谢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王思平,李红,杨凯,陈艳红,谢杰[5](2014)在《结直肠癌与健康人群血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多烯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状况,初步探讨PUFA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2012年结直肠癌患者38例(结直肠癌组)及2011年1~5月健康体检者156例(健康人群组)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PUFA的水平,并比较分析两组人群脂肪酸代谢水平差异。结果健康人群组和结直肠癌组总ω-3分别为(6.08±1.26)%和(5.32±1.52)%,均处于缺乏状态;结直肠癌组总ω-6为(25.87±3.51)%,亚油酸(LA,C18∶2)为(9.89±1.27)%,亚麻酸(DGLA,C20∶3)为(1.35±0.38)%,花生四烯酸(AA,C20∶4)为(14.09±2.53)%,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为(0.30±0.19)%,均较健康人群组低[(26.86±1.65)%、(10.36±1.27)%、(1.23±0.27)%、(14.77±1.52)%、(0.39±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体内PUFA是缺乏的,以ω-6 PUFA更明显,ω-3 PUFA中EPA也显着低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防治一种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4年09期)
王思平,陈艳红,李红[6](2012)在《156例健康人群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血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多烯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水平状况,并进一步了解PUFA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健康人群体检156例血标本,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进行PUFA检测,同时对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等进行检测。结果ω-3PUFA水平偏低,但ω-6PUFA/ω-3PUFA比值在属合理范围,ω-3PUFA与叁酰甘油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二十碳五烯脂肪酸和二十二碳六烯脂肪酸分别与叁酰甘油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ω-3PUFA可调节血脂,降低叁酰甘油的水平,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曹翠[7](2011)在《共轭多烯脂肪酸的氧化机制及其稳定性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和共轭亚麻酸(Conjugated Linolenicacid,ClnA)均属于共轭十八碳多烯酸,CLA和CLnA具有抗癌、增强肌体免疫力、改善脂肪代谢、降血压、降血脂、减肥、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非常有益的生理活性。因而CLA和CLnA在药物研发、食品营养及保健品方面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第一章绪论里首先简述了共轭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并对CLA和CLnA的合成以及生理活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合成方法中,我们概述了CLA和CLnA的几种主要的化学合成方法以及在生物体中合成共轭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叁种生物合成方法。接着我们对CLA和CLnA的氧化机制进行讨论并阐述了一些提高氧化稳定性的方法,最后概述了包括GC、HPLC、NMR、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在内的几种主要的对CLA和CLnA表征手段,并且介绍了目前对CLA和CLnA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我们研究了两种天然CLnA异构体的自氧化动力学。首先我们采用冷藏结晶的方法提纯亚麻油和石榴籽油,然后分别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他们的动力学参数,对其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第叁章和第四章,我们运用酰氯的方法合成了脂肪酸醇酯和脂肪酸多酚酯,对CLA、CLnA进行了修饰,以提高其稳定性。通过薄层色谱分离提纯目标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一系列检测。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测定了脂肪酸酯的氧化曲线,证明了合成脂肪酸酯后明显提高了脂肪酸的稳定性。第五章,我们运用酶促催化的方法合成了富含CLA和CLnA的卵磷脂,以期改善其易氧化的特性。我们分别采用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甲酯、脂肪酸油等作为原料,分别和卵磷脂进行催化反应,分别合成到了CLA-卵磷脂、CLnA-卵磷脂及CLAoil-卵磷脂的粗产物。利用TLC技术对这些粗产物进行了分离、提纯,并对纯化产物做了初步的紫外以及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这叁种原料物都可以合成到CLA-卵磷脂、CLnA-卵磷脂及CLAoil-卵磷脂的产物。之后,测定了合成的卵磷脂的氧化曲线,结果表明,与游离CLA、CLnA相比,所得到的CLA-卵磷脂、CLnA-卵磷脂及CLAoil-卵磷脂的氧化稳定性明显提高。现在的研究将有助于CLA和CLnA将来的工业化生产。最后,系统的总结了整个研究内容,并对其在生产、生活上的广泛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孙玉,吴葆杰[8](2010)在《ω-3多烯脂肪酸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鱼油及其所含ω-3多烯脂肪酸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作用机理的探讨,以及临床验证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0年04期)
王嵩[9](2008)在《海藻油中分离纯化多烯脂肪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为代表的ω-3多烯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具有促进青少年大脑和视力发育,提高人体抵抗力,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等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现行方法以鱼油和海狗油为原料的生产方式具有众多不足,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利用海藻油分离提取多烯脂肪酸的工艺方法。本文以海藻油为原料,研究了经皂化得到海藻油脂肪酸后,以尿素包合法富集其中的多烯脂肪酸,再经过甲酯化和硝酸银硅胶柱分离过程,分别得到高纯度DPA甲酯和DHA甲酯的工艺过程和相关问题。研究结果对海藻油的深加工利用和多烯脂肪酸系列保健产品和相关药品的开发等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海藻油各种理化性质,建立了一种多烯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多烯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后续的分离纯化工艺提供了数据基础。对影响尿素包合法分离效果的溶剂与脂肪酸比例、尿素与脂肪酸比例、结晶温度和结晶时间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产品中DPA和DHA的纯度与收率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溶剂与脂肪酸比例为6:1,尿素与脂肪酸比例为1:1,结晶温度为-5℃时,产品中DPA和DHA纯度分别达到26.94%和69.75%,两者收率达到81.19%和89.53%。将尿素包合法得到的混合多烯脂肪酸产品衍生化后得到以DPA甲酯和DHA甲酯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多烯脂肪酸甲酯,利用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将两者进行分离,分别得到纯度超过99%的DPA甲酯和DHA甲酯。讨论了固定相种类,操作温度,上样量对分离效果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硝酸银硅胶为固定相,20℃下,上样量为固定相质量的5%时分离效果最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艺放大实验,并讨论了硝酸银硅胶与多烯脂肪酸甲酯吸附的机理及分离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6-01)
曾红,王志强,霍煜,张宝凤,苏德森[10](2006)在《多烯脂肪酸减轻5-氟尿嘧啶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烯脂肪酸减轻5-氟尿嘧啶(5-FU)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程度。方法通过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免疫器官质量指数、外周血白细胞计算及淋巴细胞百分率、溶血空斑形成、迟发性变态反应实验观察复方5-FU多烯脂肪酸胶囊剂和市售5-FU片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市售5-FU片剂对小鼠免疫功能有显着损害;复方5-FU多烯脂肪酸胶囊剂比市售5-FU片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损害显着降低。结论多烯脂肪酸能显着减轻5-FU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多烯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e Phosphatidyl choline,PPC)是一种从大豆中提取的生物磷脂,化学结构与普通的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相似。但与PC相比,PPC富含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亲和力。目前,它已被广泛用于治疗临床上各类肝病,表现出独特的膜修复功能。在2011年,Wang和同事首次发现肠道菌群代谢膳食PC和胆碱产生氧化叁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然而,PPC是否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TMAO,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采用C57BL/6J小鼠模型,探讨了PPC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测定了PPC处理后小鼠血浆中TMAO含量,以期为PPC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分析粪便微生物的16sRNA,我们发现PPC处理后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提高了TMAO产生菌(如,梭菌纲、梭菌目、瘤胃球菌属)的丰度,但也同时提高了叁甲胺(Trimethylamine,TMA)分解菌(如Pseudomonas、Peptococcus)的丰度;而TMAO测定结果表明,PPC处理后小鼠血浆中TMAO无显着提高,与TMAO形成相关的肝FMO3 mRNA表达水平也无显着变化。同时,PPC处理可优化肠道菌群组成,改善肠道炎症相关指标,降低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增加粪便乙酸浓度。作为一类临床护肝用药,PPC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并循环到肝脏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PPC可显着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肝组织甘油叁脂(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肪酸合酶(FattyAcid Synthase,FASN)含量,其机制与改善脂肪酸代谢相关。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PPC对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PPC处理后能显着降低肝脏FFA、TG含量,改善脂肪酸组成,并直接抑制脂肪酸代谢酶脂肪酸转运蛋白5(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 5,FATP5)、肝型脂肪酸转运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L-FABP)、脂肪酸移位酶(Fatty Acidtranslocase,C D36)、FASN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palmitoylt rans ferase 1A,CPT1A)的表达。同时,经过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脂肪酸代谢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PC处理能影响脂肪酸代谢酶相关菌的丰度,高水平的乙酸与FATP5、L-FABP、CD36和FASN呈负相关,而LPS与L-FABP和CPT1A呈正相关。以上数据说明,PPC的摄入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不影响血浆TMAO水平;同时,PPC的处理显着抑制脂肪酸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肝脏脂肪酸代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烯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朱倩,程迅,杜秀秀,周国英,邓云霞.极长链脂肪酸的合成缺陷对酵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多烯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黄海勇.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肠道菌群及肝脂肪酸代谢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3].陈存武,姚厚军,李艳,张立松.尿素包合法富集盐肤木油中多烯脂肪酸的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4
[4].王思平,谢杰,李红,杨凯.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状况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
[5].王思平,李红,杨凯,陈艳红,谢杰.结直肠癌与健康人群血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
[6].王思平,陈艳红,李红.156例健康人群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血脂的关系[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
[7].曹翠.共轭多烯脂肪酸的氧化机制及其稳定性改善[D].河南师范大学.2011
[8].孙玉,吴葆杰.ω-3多烯脂肪酸抗心律失常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0
[9].王嵩.海藻油中分离纯化多烯脂肪酸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10].曾红,王志强,霍煜,张宝凤,苏德森.多烯脂肪酸减轻5-氟尿嘧啶对免疫系统的损害[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