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21)在《46行副井提升机电气系统谐波治理及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雷文琪[2](2021)在《基于MMC-RPC牵引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气化铁路迅猛发展,随之给牵引供电系统带来的负序、无功及谐波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牵引网及公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功率调节器(Railway Static Power Conditioner,RPC)最早由日本专家提出,该装置在解决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结构的RPC,能够有效解决牵引网中负序、谐波及无功失衡等问题,且克服了传统RPC的缺点。本文以MMC-RPC为研究对象,实现对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研究,展开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MMC-RPC结构,阐述了单相MMC运行原理,对MMC-RPC模型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其常规模型,为MMC-RPC控制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并且采用动态相量法推导出在普遍使用的双闭环控制下,变流器自身所产生的电压、电流谐波关系式,从理论上确定传统双闭环控制的MMC-RPC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各次谐波量,从而建立MMC-RPC谐波模型。其次,开展了MMC-RPC控制策略的研究。从电流及功率两个方面分析V/v牵引变压器补偿原理,为MMC-RPC改善牵引网负序、谐波及无功问题提供补偿目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功率解耦下垂控制,该控制方法考虑了传输线路的损耗对牵引网电能质量问题治理效果的影响,可有效减小无功功率分配误差。并且针对传统双闭环控制器不能保障系统输出量精确的问题,通过微分平坦的误差反馈控制对建立的内环参数进行修正,能够准确跟随参考值,且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牵引变压器原边负序电流能够很好的消除,不平衡度大大降低,且MMC-RPC输出功率能够很好的跟随期望功率值,功率波动较小,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根据基于动态相量法的谐波模型,兼顾对变流器产生的谐波与牵引网中谐波共同治理,提出了一种对电压环比例谐振控制,对电流环比例复数积分控制的谐波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通过对仿真波形分析,验证了控制器能够对谐波进行有效消除,MMC-RPC投入使用后,系统THD含量大大降低,达到很好的谐波抑制效果;通过与传统双闭环PI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谐波抑制策略对供电区段电流平衡以及牵引变压器原边负序电流治理的有效性。
袁方[3](2021)在《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利用电能来替代污染能源,可以极大改善环境质量。但大范围的电能替代同时产生大量的电能质量问题,增加了配电台区的电能损耗,特别是变压器损耗,严重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因此,研究变压器的安全高效运行技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对经济环保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配电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产生损耗的因素展开研究,深入分析负载率、功率因数、谐波和三相不平衡电流这四种因素对配电变压器损耗及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比较现有提高变压器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的措施,提出了一种智慧电能调控系统,可以在不更换现有配电变压器的基础上,降低配电变压器的综合功率损耗并提升安全性。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由储能设备、电力电子换流器和智慧控制系统组成。文章重点研究了智慧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并确定了相关功能的实现路径。在智慧控制系统的综合调控下,利用电力电子换流器和储能设备来配合解决变电能质量等因素对配电变压器损耗的影响,最终使配电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最后通过收集配电台区现场数据,在MATLAB中搭建用户负荷、变压器及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等模型,在不同的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该系统投入前后变压器损耗等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表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在改善电能质量,降低变压器损耗,提高配电台区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显着功效。
梁茹[4](2021)在《面向冲击性负荷的馈线潮流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低压配电网中的冲击性负荷越来越多,不仅引起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也增大了电网的电能损耗,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目前在低压电网得到广泛应用的SVG和APF可以良好地补偿包括无功功率冲击在内的负荷无功和谐波,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兼备低压馈线无功补偿、谐波补偿和有功功率冲击补偿的有源馈线潮流控制器。针对低压配电网的三相四线制接线方式,有源馈线潮流控制器采用三相四桥臂电压源变流器作为主电路拓扑,采用直流侧并接超级电容器作为有功功率冲击的平滑手段。论述了潮流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冲击性负荷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潮流控制器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潮流控制器的主电路参数,结合负荷冲击特点和变流器直流电压波动要求,改进了超级电容器的参数选择方法。研究了冲击补偿电流的检测方法。利用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滑动平均滤波器,将负荷电流分解为基波有功稳定分量、基波有功波动分量、谐波有功分量、基波无功分量和谐波无功分量,剔除基波有功稳定分量外,其余分量再合成并形成三相电流补偿分量。针对超级电容器作为直流电压支撑电容器时冲击性功率补偿引起的直流电压波动,设计了直流电压上下限保护策略,在负荷冲击过大时首先保证无功与谐波正常补偿对直流电压的需要。研究了潮流控制器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实现了负荷无功功率、谐波和有功功率冲击的快速补偿,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有效性。基于PLECS实时仿真平台,建立了一套容量为30kVA的有源馈线潮流控制器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有源馈线潮流控制器在动态补偿负荷无功功率和谐波的同时,可以良好地补偿负荷有功功率冲击,达到平滑冲击性负荷功率的目的。
王晓庆[5](2021)在《多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建模及协调补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非线性负载在电网中普及和用户对供电质量需求的提高,无源和有源谐波抑制技术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电力机车、大型冶炼炉等大功率非线性负荷的增加,所需的谐波补偿容量也在快速增长。受限于器件容量,传统单台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SAPF)很难满足大容量谐波补偿的需求。同时还需考虑谐波补偿精度受限于数字控制系统的固有延时,其延时影响会对高次谐波产生较大的相位误差。那么针对SAPF在补偿大功率非线性负荷时出现的补偿容量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目前已有APF拓容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多电平级联、多重化主电路结构以及混合型APF等,由于上述方案应用在大容量谐波补偿场合中大都存在结构复杂、控制繁琐、实效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单APF的谐波补偿精度和多APF之间协调补偿策略对多APF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APF的延时影响和补偿容量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改进SDFT谐波电流检测和预测控制使单台APF可补偿特定多次谐波。(2)建立多APF数学模型及协调补偿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APF实时补偿谐波和无功过程中数字控制系统的延时问题,分别从谐波电流检测和补偿电流控制两方面进行改进。谐波电流检测环节中的滑窗离散傅里叶算法(SDFT)存在一个基波周期的固有延时问题,提出改进型SDFT的特定次谐波提取算法。该算法剔除传统算法中无用零点,可有效地降低固有延时和谐波检测的采样点数量。同时在补偿电流跟踪控制环节引入动态预测控制,通过增加误差校正因子和预测下一时刻参考电流从而有效消除预测误差。最后利用脉宽调制技术控制三相逆变器产生补偿电流,使APF达到选择性谐波补偿。(2)建立常规混合多APF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动态交互的数学理论分析,其中多APF系统是由不同类型的模块APF组成,每种模块具有不同的LCL滤波器参数、开关频率、载流量。在分析混合型多APF的动态交互的基础上,得出增加LCL滤波器电感可有效抑制不同模块APF之间的谐振和耦合。与目前传统模块化APF相比,该混合型多APF系统可提供较宽的电流跟踪带宽、快速的动态响应速度以及较高的容量利用率。(3)为了提高多台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运行的灵活性和冗余性,从参考补偿的谐波电流提出复合限流策略,同时依据补偿谐波电流容量和APF自身容量之间的关系,以APF容量利用率最大化来进行谐波分频补偿分配,最后达到大容量APF补偿特定次含量高的谐波,小容量APF则补偿剩余次谐波。
教煐宗[6](2021)在《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落实“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提升风电规模。风力发电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也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基于功率控制策略的双馈风电不具备电网构建和支撑能力,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将因旋转惯量和备用容量较少而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此外,电力电子变流器作为控制和并网接口的双馈风电将改变以传统同步发电机为主的电力系统阻抗特征,带来潜在的稳定性风险。未来具备“双高”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势必对双馈风电提出更高的支撑要求。虚拟同步机控制是一种模拟同步发电机运行特征使双馈风电具有类似同步发电机频率支撑能力和阻抗特征的控制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受限于风资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我国大多采取集中式开发、远距离输送的风电运营模式,该模式下并网风电机组连接的电网实际上是一个运行工况极为复杂的电网条件,为双馈风电并网运行带来暂态和稳态两方面问题。暂态方面,电网发生对称和不对称电网故障时,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机组会出现输出功率和电磁转矩振荡、输出电流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故障时还将威胁双馈风电运行安全。稳态方面,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存在交流和特高压直流两种集中接入形式,当双馈风电经交流线路传输时,由于线路较长通常增加串联电容补偿器以提升传输能力,然而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双馈风电与串补耦合作用导致的次同步振荡事故;当双馈风电经特高压直流系统传输时,高比例风电、高比例电力电子的直流送端电网也出现了惯量不足、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目前双馈风电的虚拟同步机控制是在理想电网条件下设计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的适应性策略。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在故障电压、交流串补电网、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下的改进控制策略,提升并网适应性。以此为背景,本论文针对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的并网适应性和主动支撑功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针对对称故障电压造成双馈风电出现电磁暂态分量振荡和转子过流的问题,提出故障电压下基于气隙磁链反馈的双馈风电机组改进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提升故障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同时研究了基于转子电流峰值检测的转子过电流抑制策略,在加快对称电压故障期间暂态磁链分量衰减速度的同时,降低转子过电流峰值。针对不对称故障电压造成双馈风电出现二倍频负序分量、功率转矩振荡和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在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谐振器的二倍频分量控制策略,通过设置不同二倍频控制反馈量,分别实现定子电流三相平衡、转子电流三相平衡、定子功率平稳无脉动和电磁转矩、定子无功平稳无脉动等控制目标。此外为了改善不对称电网下双馈风电系统输出电流电能质量,研究了利用网侧变流器对总输出电流进行协同控制的方法,以降低系统输出电流谐波。2、针对串补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双馈风电并网运行振荡问题,建立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阻抗模型,对比时域仿真测量和FFT频率分析结果,验证阻抗模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分析的有效性。基于阻抗模型分析有功惯量系数、阻尼系数,无功惯量系数、阻尼系数,磁链反馈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DFIG转子转速等不同参数对虚拟同步机控制下双馈风电在串补电网中的稳定性影响规律。针对高串补度电网中提升双馈风电稳定性和加快次同步振荡衰减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转子漏感的次同步谐振抑制技术,基于阻抗模型得到改进控制策略的阻抗设计需求,综合考虑次同步稳定性和功角关系研究了虚拟转子漏感的设计方法,以提升高串补度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双馈风电的适应性和次同步抑制能力。3、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送端因同步发电机容量减少导致稳定性下降的问题,提出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场提升送端电网稳定性的方法,在分析同步发电机、双馈风电和直流送端换流站阻抗特性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同步发电机容量和送端短路比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场稳定性提升机理。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送端电网因工作点变化出现的电能质量下降问题,提出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场电能质量主动支撑技术,风电场中各台机组根据自身工作状态和总谐波减小目标设计无需实时通讯的电能质量灵活支撑技术,在实现电能质量提高的同时,风场内机组可根据自身工作状态灵活自治调整电能质量支撑能力。
庞博[7](2021)在《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在能源供给的地位日渐重要,其中基于双馈感应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风电系统凭借其变流器容量小、运行控制灵活的优点成为了风电系统的重要机型。风电机组和电网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引发的宽频振荡问题,是当前影响风电并网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的高频振荡作为互联系统稳定性问题之一,其对应的抑制技术的是当前风电并网运行亟需的关键技术之一,高性能振荡抑制技术的提出将能显着提升风电机组安全并网、稳定运行能力,为风电机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的高频振荡问题,从抑制技术对电网状态适应性、抑制技术对机组参数适应性、风电柔直接入场景下的振荡抑制技术三个方面对DFIG机组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振荡抑制技术在电网并补电容切换、电网存在背景谐波场景下出现的振荡抑制失效问题,通过分析并补电容切换、电网存在背景谐波时互联系统高频振荡变化特征,研究了同时实现高频振荡抑制及电网谐波抑制的DFIG机组阻抗特征要求,提出了具有应对频率偏移、兼顾抑制电网背景谐波的虚拟变频电阻(Virtual Frequency-Variable Resistance,VFR)技术,实现了谐波并补电网下的振荡抑制和谐波电流抑制性能的兼顾提升。针对现有技术未充分利用机侧变流器(Rotor Side Converter,RSC)和网侧变流器((Grid Side Converter,GSC)协同控制能力,以实现机组多目标灵活运行的问题,通过分析DFIG系统在机/网侧引入阻抗重塑对机组阻抗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实现振荡和谐波电流抑制的多目标分配原则,提出了DFIG系统双变流器“振荡-谐波”多目标协同抑制方案,实现了具有振荡抑制能力风电机组的电流和功率多目标灵活优化。2、针对现有振荡抑制技术及VFR技术在单台机组参数偏移时振荡抑制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基于H∞优化控制的DFIG系统阻抗重塑方法,研究了用于设计H∞控制器的DFIG系统广义被控对象建模方法,分析了广义被控对象模型的权重系数设计原则,提出了具有单机参数抗扰性的DFIG系统H∞振荡抑制方法,增强了高频振荡抑制器对单一机组参数偏移的适应性。针对H∞振荡抑制方法应用于具有较大参数差异的不同容量机组时,需要根据机组参数对控制器参数进行重新设计,否侧振荡抑制失效的问题,研究了基于电压前馈的DFIG机组阻抗重塑方法,该方法在无需机组参数获取的前提下可实现DFIG系统阻抗重塑,且阻抗重塑效果无关于机组参数。同时基于电压前馈控制对基频控制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兼顾振荡抑制性能和基频运行性能的振荡抑制器设计原则。该方法避免了振荡抑制器应用于不同机组时的控制器参数整定过程,提升了振荡抑制技术的工程实用性。3、针对风电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问题,建立了电压控制模式下柔直电站风场侧输出阻抗模型,分析了风电柔直互联系统的振荡机理及系统失稳关键因素,研究了WFSVC控制延时对提出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附加电压反馈的WFVSC延时消除控制器((Delay Eliminating based Damping Controller,DEDC),实现了风电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抑制。进一步,研究了计及输电线作用下的风电柔直互联系统的高频振荡的发生机理,分析了WFVSC控制延时及输电线路的容性作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结合DEDC附加并联谐振无源阻尼的WFSVC混合阻抗重塑策略,改善了带考虑传输线路的风电柔直系统阻尼特征,实现了风电柔直并网的高频稳定性能提升。
赵艳洁[8](2021)在《基于定频直接功率控制的电能质量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能作为人类必不可少、被广泛应用在多个研究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电气化的节奏加快,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对电能质量的衡量指标也越来越高,达标的电能质量不仅能保障电力用户的正常生活,而且对电网和电力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起到关键作用。而在日益庞大的电网系统中,由于电能质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电能质量问题总是同时发生,相比较单一目标的电能质量补偿而言,研究对电能质量的综合性补偿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研究电能质量的综合补偿控制方法,针对电流的谐波和无功补偿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关于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然后选取三相LCL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为拓扑结构,对LCL滤波器进行等效分析,建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学模型,最后对电能质量的补偿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传统的定频直接功率控制采用了PI控制器加功率前馈解耦控制,由于PI控制器的参数计算复杂,不确定性较大等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的定频直接功率控制方法,依据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构建目标函数后,为了输出最优电压矢量使目标函数最小,采用求偏导的方法,无需重复迭代计算,降低计算量。同时引入一个反馈校正环节,以校正每个周期的输出误差信号,实现对功率的无静差跟踪。最后通过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了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两种控制方法的动态响应速度,超调量和谐波补偿效果等。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并采用基于DSP TMS320F28335的代码自动生成进行程序设计,对传统定频直接功率控制和改进后的模型预测功率控制进行实验验证。
庄新新[9](2021)在《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为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负荷侧构建“独立自治”的微电网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微电网中存在大量的电力电子接口装置及非线性负荷,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谐波,严重影响着微电网的电能质量。为有效地抑制微电网谐波,本文围绕微电网谐波分析、谐波检测及谐波抑制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深入分析了微电网谐波产生的来源以及产生谐波的原因,详细对比分析傅里叶变换法,小波变换法以及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等谐波检测方法,给出目前典型谐波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比较优势。在传统型ip-iq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ip-iq检测方法,该方法将传统检测方法中的PLL相角采集环节用固定的参数ω代替,使检测电路结构进一步简化。仿真结果表明,提高了检测的响应速度,实现了对谐波的快速跟踪,动态性能显着提升。为有效地抑制微电网谐波,在传统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出改进型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针对微电网的谐波特性,调整了无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考虑有源电力滤波器采用PI控制方法,不能实现对谐波电流无静态误差的快速跟踪,因此给出一种PI+重复控制方法,该方法将PI调节器与重复控制器并联,形成一个复合控制器,使改进型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滤波效果显着提升。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搭建模型,对改进的谐波检测方法和抑制方法展开仿真,与传统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良好的谐波抑制能力,同时也验证了文所提出的改进型ip-iq谐波检测法以及改进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滤波的有效性。
王凯[10](2021)在《多台并联电力电子变换器弱电网下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认为作为风能和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的接口单元以及为直流负载供电的电能转换接口,电力电子变换器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渗透率越来越高,其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越来越大。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既有基于传统双闭环控制的电流型控制策略,也有基于下垂控制的电压型控制策略。本文以保证多台变换器并联运行时系统稳定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变换器在不同应用背景和控制策略下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变换器控制系统核心参数设计方法以及提升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采用传统电流闭环控制策略的多台变换器并入弱电网时控制系统核心参数设计方法、变换器作为电源和负载的级联系统功率传输极限及改善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下垂控制变换器中虚拟感抗导致高频振荡的机理及其抑制方法和多台变换器并联组网运行时无功功率分配方法及其稳定性等方面。为保证弱电网中整流器直流电压控制闭环的稳定性,考虑感性电网阻抗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裕度的整流器直流电压控制器参数设计方法。首先,基于Routh判据设计了直流电压控制器比例增益,以使系统获得所需增益裕度。其次,提出了根据系统阻抗比传递函数奇异值设计电网电压前馈增益的方法,解决了系统相位裕度不足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多台整流器并入弱电网时系统稳定裕度,发现了采用传统方法设计参数时系统相位裕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分析了所提参数设计方法在多台整流器接入不同短路比弱电网时的适用性。为了方便工程使用并消除整流器数量对所设计目标参数的影响,提出了直流电压控制器比例增益的保守设计范围。最后,探讨了采用所设计参数时整流器直流电压在电网电压突变和直流负载突变时系统的动态响应,并验证了用于提升直流电压动态性能负载功率前馈算法用于弱电网中整流器的稳定性。为抑制弱电网中逆变器锁相环导致的谐波振荡,考虑感性电网阻抗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裕度的逆变器控制系统核心参数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考虑电网电压前馈系数和锁相环影响的逆变器输出阻抗模型,并针对多台逆变器同时并网的场景,基于Routh判据设计了锁相环控制器比例增益,以保证系统具备所需增益裕度。其次,采用系统阻抗矩阵比的奇异值设计了最佳电网电压前馈增益,并验证了所设计参数在多台逆变器并网时的有效性。为了方便工程使用并消除逆变器数量对所设计锁相环控制参数的影响,通过采用所设计的电网电压前馈系数,提出了锁相环比例增益的保守设计方法。最后,针对逆变器在极弱电网中输出电流暂态过程的畸变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容抗算法以改善暂态过程的电能质量,并通过与传统改善锁相环的方法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研究了与电压控制型变换器级联运行时逆变器锁相环和整流器直流电压闭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采用复转矩系数法发现了电压控制型变换器采用传统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时逆变器锁相环和整流器直流电压闭环会导致系统功率传输能力受到限制,并从理论上推导了该上限值。其次,基于阻抗分析法和Nyquist判据,验证了本文所推导功率传输上限值的正确性,并分析了系统内其他控制参数对该上限值的影响。最后,为了突破该级联系统最大功率传输的限制,综合考虑电压控制型变换器的故障限流能力,提出了一种电压控制型变换器改进电压控制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改进控制方法在增强级联系统稳定性以及提升系统功率传输能力时的有效性。研究了虚拟感抗对LCL滤波下垂控制型变换器高频稳定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虚拟感抗在改善下垂控制型变换器输出功率暂态响应的应用以及限制故障电流以增强系统故障穿越能力的应用,发现了虚拟感抗和LCL滤波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系统高频振荡。然后,建立了包含LCL滤波器、虚拟感抗和电压控制器的下垂控制型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所建立模型研究了以LCL滤波器网侧电流或逆变器侧电流作为虚拟感抗电流反馈时系统稳定性简化分析方法,揭示了虚拟感抗导致系统高频振荡的机理,指出了虚拟感抗使用这两个电流反馈时系统稳定性是不同的。最后,发现了虚拟感抗数值须在一定范围内时系统稳定性方可不受到影响。为此,推导了虚拟感抗参数取值的可行范围,并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推导虚拟感抗范围的正确性。研究了多台下垂控制型变换器组网运行时无功功率均分方法及其稳定性。首先,分析了传统组网结构中下垂控制的功率均分问题,指出了线路阻抗变化和本地负载变化均可导致无功功率不均分。其次,为了实现变换器间无功功率均分,并避免采用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通信线,通过将系统内变换器分为能量路由器和能量服务器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变换器组网结构以及相应的功率分配策略。针对能量路由器和能量服务器分别设计了功率控制策略,并研究了相应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不同工况下所提变换器组网结构以及控制策略的可靠性。本论文有图134幅,表12个,参考文献210篇。
二、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MMC-RPC牵引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问题 |
1.3 电能质量问题治理方案概述 |
1.4 铁路功率调节器概况 |
1.4.1 铁路功率调节器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1.4.2 MMC-RPC研究现状 |
1.5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MC-RPC运行原理及模型建立 |
2.1 单相MMC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单相MMC结构 |
2.1.2 单相MMC工作原理 |
2.2 MMC-RPC常规模型 |
2.2.1 单相MMC在时域坐标系中数学模型 |
2.2.2 单相MMC在α-β坐标系中数学模型 |
2.2.3 单相MMC在d-q坐标系中数学模型 |
2.3 MMC-RPC谐波模型 |
2.3.1 SPH-MMC静态模型 |
2.3.2 基于动态相量法的谐波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MC-RPC改进下垂控制策略 |
3.1 MMC-RPC补偿原理 |
3.1.1 电流补偿 |
3.1.2 功率补偿 |
3.2 下垂控制及微分平坦理论 |
3.2.1 下垂控制在MMC-RPC上的应用 |
3.2.2 MMC-RPC微分平坦性论证 |
3.3 改进下垂控制器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MC-RPC牵引网谐波抑制策略 |
4.1 MMC-RPC谐波产生机理分析 |
4.1.1 SPH-MMC谐波产生机理 |
4.1.2 控制参数对交流侧电流谐波的作用 |
4.2 谐波抑制策略 |
4.2.1 电压谐波治理 |
4.2.2 电流谐波治理 |
4.2.3 控制器谐波抑制性能分析 |
4.3 控制器结构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经济运行研究现状 |
1.2.2 储能设备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配电变压器原理与损耗分析 |
2.1 变压器原理及分类 |
2.2 变压器功率损耗分析 |
2.2.1 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 |
2.2.2 变压器无功功率消耗 |
2.2.3 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 |
2.3 负载率损耗分析 |
2.4 功率因数损耗分析 |
2.5 谐波损耗分析 |
2.6 三相不平衡损耗分析 |
2.7 配电变压器降损措施 |
3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 |
3.1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
3.1.1 功能设计 |
3.1.2 系统结构设计 |
3.2 储能设备的研究 |
3.2.1 储能的意义 |
3.2.2 储能的分类与特性 |
3.2.3 电化学储能的优势 |
3.3 电力电子换流器 |
3.3.1 基本拓扑 |
3.3.2 电压源换流器工作原理 |
3.3.3 脉冲宽度调制方式 |
3.4 智慧电能控制器 |
3.4.1 上层能量管理策略 |
3.4.2 下层电压源换流器控制策略 |
3.4.3 智慧电能控制器工作流程 |
4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仿真实验 |
4.1 变压器建模 |
4.2 储能单元建模 |
4.3 电力电子换流器建模 |
4.3.1 数学模型分析 |
4.3.2 控制系统模型 |
4.4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仿真实验 |
4.4.1 负载率调控实验 |
4.4.2 无功补偿实验 |
4.4.3 谐波抑制实验 |
4.4.4 三相不平衡治理实验 |
4.4.5 智慧电能调控实验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冲击性负荷的馈线潮流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冲击性负荷特征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主电路拓扑的选择 |
1.3.2 无功潮流控制器 |
1.3.3 电流检测技术 |
1.3.4 电流跟踪策略 |
1.3.5 储能装置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2 面向冲击功率补偿的馈线潮流控制器的结构与原理 |
2.1 冲击性负荷的特性 |
2.2 冲击性负荷的补偿原理与系统结构 |
2.3 潮流控制器的电路拓扑与参数选择 |
2.3.1 潮流控制器的电路拓扑及数学模型 |
2.3.2 电路参数选择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冲击负载电流检测方法与补偿电流指令的形成方法 |
3.1 有功电流i_p与无功电流i_q的检测 |
3.1.1 有功电流i_p和无功电流i_q电流检测方法 |
3.1.2 基于滑动平均值滤波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3.2 有功电流冲击分量的提取 |
3.3 稳定直流电压的有功分量的引入 |
3.4 潮流控制器补偿电流指令的形成 |
3.5 仿真分析 |
3.5.1 基于MAF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的检测方法仿真 |
3.5.2 冲击电流检测方法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馈线潮流控制器的控制策略 |
4.1 三相四桥臂并联控制装置的电流模型预测控制 |
4.2 模型预测控制 |
4.2.1 电流模型预测控制实现原理及实现流程 |
4.2.2 延时补偿 |
4.3 冲击有功功率补偿控制 |
4.3.1 稳定直流电压有功分量的控制 |
4.3.2 冲击有功功率补偿控制 |
4.3.3 超级电容保护 |
4.4 电压外环控制策略 |
4.5 仿真分析 |
4.5.1 一般负载的仿真结果 |
4.5.2 冲击性负载的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系统设计与补偿结果分析 |
5.1 RT-BOX简介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不加有功平滑实验结果 |
5.2.2 加入有功功率平滑实验结果 |
5.2.3 超级电容过压及欠压保护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多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建模及协调补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力系统谐波产生及治理 |
1.2 有源滤波器研究现状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扩容方式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2 有源电力滤波器运行原理及控制方法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 |
2.2 传统谐波检测算法 |
2.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检测方法 |
2.2.2 多同步旋转d-q坐标变换方法 |
2.2.3 无锁相环的谐波电流分频检测 |
2.3 改进SDFT谐波电流检测算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仿真分析 |
2.4 电流跟踪控制方法 |
2.4.1 PI控制 |
2.4.2 无差拍控制 |
2.4.3 准PR控制 |
2.4.4 预测控制 |
2.5 小结 |
3 多APF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
3.1 单APF的数学模型及等效阻抗 |
3.1.1 单APF等效阻抗 |
3.1.2 单APF等效阻抗的影响因子 |
3.2 多APF数学模型及动态分析 |
3.2.1 多APF数学模型 |
3.2.2 多APF动态交互分析 |
3.3 多APF系统谐振抑制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多APF系统协调补偿策略 |
4.1 多APF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
4.1.1 多APF分级补偿 |
4.1.2 多APF分频补偿 |
4.1.3 多APF容量比例补偿 |
4.2 多APF系统限流控制策略 |
4.2.1 截断限流法 |
4.2.2 容量极限比例限流方法 |
4.2.3 复合限流策略 |
4.3 多APF冗余技术 |
4.3.1 集中控制方式 |
4.3.2 分散逻辑控制方式 |
4.3.3 主从控制方式 |
4.4 小结 |
5 系统参数计算及仿真验证 |
5.1 仿真参数设置 |
5.1.1 直流侧电容电压计算 |
5.1.2 直流侧电容值计算 |
5.2 多APF系统协调补偿仿真分析 |
5.2.1 多APF谐振现象仿真 |
5.2.2 多APF系统负载突变仿真 |
5.2.3 多APF谐振抑制仿真 |
5.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风电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
1.1.1 风电发展现状和趋势 |
1.1.2 风电并网导则和标准 |
1.1.3 国内外风电相关事故案例及分析 |
1.2 虚拟同步机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
1.2.1 应用于变流器的虚拟同步机控制技术 |
1.2.2 双馈风电的虚拟同步机控制技术 |
1.3 故障电压下双馈风电机组控制研究综述 |
1.3.1 对称电压故障下双馈风电机组控制技术 |
1.3.2 不对称及谐波电压故障下双馈风电机组控制技术 |
1.4 双馈风电机组稳定性问题研究综述 |
1.4.1 稳定性分析方法 |
1.4.2 稳定性提升控制技术 |
1.5 本论文主要贡献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故障电压下双馈风电机组的改进虚拟同步机控制技术 |
2.1 引言 |
2.2 对称故障电压下双馈发电机的改进虚拟同步机控制 |
2.2.1 对称故障电压下双馈发电机数学模型 |
2.2.2 对称电压故障下改进虚拟同步机控制 |
2.2.3 控制特性分析 |
2.2.4 仿真验证 |
2.2.5 实验验证 |
2.3 不对称故障电压下双馈发电机的虚拟同步机控制研究 |
2.3.1 不对称故障电压下双馈发电机数学模型 |
2.3.2 基于谐振器的改进虚拟同步机控制方案 |
2.3.3 基于谐振器的网侧变流器协同控制方案 |
2.3.4 控制性能分析 |
2.3.5 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串补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的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串补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稳定性分析 |
3.2.1 DFIG系统阻抗建模 |
3.2.2 DFIG阻抗模型验证 |
3.2.3 DFIG阻抗模型参数分析 |
3.2.4 仿真验证 |
3.3 基于虚拟转子漏感的次同步谐振抑制技术 |
3.3.1 高串补度电网下DFIG稳定性提升需求 |
3.3.2 虚拟转子漏感技术 |
3.3.3 虚拟转子漏感系数设计 |
3.3.4 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下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场主动支撑研究 |
4.1 引言 |
4.2 特高压直流系统与直流送端电网数学模型 |
4.2.1 特高压直流系统模型及控制 |
4.2.2 常规同步发电机阻抗模型 |
4.2.3 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特性分析 |
4.3 直流送端电网稳定性分析与虚拟同步机控制稳定性提升机理 |
4.3.1 基于矢量控制的双馈风电场稳定性分析 |
4.3.2 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场稳定性分析 |
4.3.3 仿真验证 |
4.4 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场电能质量灵活支撑技术 |
4.4.1 双馈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灵活支撑技术 |
4.4.2 控制性能分析 |
4.4.3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风电现状及趋势 |
1.1.2 风力发电系统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 |
1.1.3 风电并网运行振荡事故案例 |
1.2 双馈风电机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问题 |
1.3 双馈风电机组振荡抑制技术研究综述 |
1.3.1 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稳定性分析 |
1.3.2 双馈风电机组稳定运行方法 |
1.3.3 双馈风电机组柔直并网运行 |
1.4 研究内容及架构 |
第2章 具有电网状态适应性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
2.1 互联系统阻抗稳定性分析理论 |
2.1.1 双馈风电系统及并联补偿电网阻抗建模 |
2.1.2 DFIG机组接入并联补偿电网高频振荡机理分析 |
2.2 基于虚拟变频电阻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
2.2.1 不同电网状态下的高频振荡特征 |
2.2.2 基于VFR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
2.2.3 控制参数及运行性能分析 |
2.2.4 仿真分析 |
2.2.5 实验测试 |
2.3 基于目标分配原则的DFIG系统机网协同控制策略 |
2.3.1 DFIG振荡-电能质量协同控制 |
2.3.2 机网协同控制的目标分配原则 |
2.3.3 协同控制运行性能分析 |
2.3.4 仿真分析 |
2.3.5 实验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机组参数适应性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
3.1 现有振荡抑制的参数依赖性 |
3.2 基于H_∞控制器的高频振荡抑制方法 |
3.2.1 H_∞鲁棒控制理论 |
3.2.2 H_∞广义被控对象建模方法 |
3.2.3 H_∞鲁棒控制器性能分析 |
3.2.4 实验测试 |
3.3 基于阻抗自适应重塑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
3.3.1 基于电压前馈的阻抗自适应重塑方法 |
3.3.2 电压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 |
3.3.3 阻抗自适应重塑性能及分析 |
3.3.4 仿真分析 |
3.3.5 实验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馈风电经柔直并网系统的高频振荡抑制技术 |
4.1 双馈风场柔直并网互联系统 |
4.1.1 双馈风场经柔直并网结构及控制描述 |
4.1.2 VSC-HVDC阻抗建模 |
4.2 双馈风电柔直互联系统高频振荡抑制 |
4.2.1 双馈-柔直互联系统振荡机理 |
4.2.2 基于控制延时效应消除的互联系统振荡抑制 |
4.2.3 风电柔直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
4.2.4 仿真分析 |
4.2.5 实验测试 |
4.3 计及传输线的互联系统高频振荡抑制 |
4.3.1 计及长传输线双馈柔直系统振荡机理 |
4.3.2 基于混合虚拟阻抗的互联系统振荡抑制方法 |
4.3.3 混合阻抗重塑设计及运行性能评估 |
4.3.4 仿真分析 |
4.3.5 实验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研究贡献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定频直接功率控制的电能质量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能质量问题的影响 |
1.2.1 谐波电流问题 |
1.2.2 无功功率问题 |
1.2.3 电流三相不平衡问题 |
1.3 国内外电能质量补偿研究现状 |
1.3.1 单一电能质量补偿技术 |
1.3.2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CL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基本原理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2.2 LCL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拓扑结构 |
2.3 无谐波检测功率等效 |
2.4 LCL滤波器设计 |
2.4.1 LCL滤波器等效分析 |
2.4.2 LCL滤波器参数设计 |
2.5 LCL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定频直接功率控制方法 |
3.1 畸变电流理论分析 |
3.1.1 瞬时功率理论 |
3.1.2 畸变电流提取分析 |
3.2 基于PI定频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
3.3 功率控制环设计 |
3.3.1 功率控制内环计算 |
3.3.2 直流侧稳压控制 |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
4.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
4.2 改进模型预测控制 |
4.2.1 改进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推导 |
4.2.2 功率预测校正 |
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5.1 电能质量补偿的硬件设计 |
5.2 并网逆变器软件设计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微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谐波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谐波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微电网谐波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微电网谐波问题分析 |
2.1 引言 |
2.2 微电网的基本结构 |
2.2.1 微电网的定义 |
2.2.2 微电网的结构 |
2.3 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的原理与结构 |
2.3.1 光伏电池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
2.3.2 风力发电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
2.3.3 微型柴油发电机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
2.3.4 储能系统的分类及其特性对比 |
2.4 微电网中谐波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
2.4.1 微电网谐波的定义 |
2.4.2 微电网谐波的评价指标 |
2.5 微电网系统的谐波来源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
2.5.1 光伏发电系统产生谐波的原因 |
2.5.2 风力发电系统产生谐波的原因 |
2.5.3 微电网负载产生谐波的原因 |
2.6 本章小结 |
3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谐波检测方法 |
3.2.1 连续的傅里叶变换 |
3.2.2 离散的傅里叶变换 |
3.2.3 快速的傅里叶变换 |
3.3 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检测方法 |
3.3.1 连续的小波变换 |
3.3.2 离散的小波变换 |
3.3.3 多分辨分析方法 |
3.4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方法 |
3.4.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概念 |
3.4.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p-q检测法 |
3.4.3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i_p-i_q检测法 |
3.5 一种基于传统型i_p-i_q检测法的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 |
3.5.1 改进型谐波检测法理论分析 |
3.5.2 改进型谐波检测法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抑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主动型谐波抑制方法 |
4.3 被动型抑制方法 |
4.3.1 无源电力滤波器 |
4.3.2 有源电力滤波器 |
4.3.3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
4.4 HAPF中 APF的工作原理分析研究 |
4.5 改进型微电网HAPF |
4.6 改进型微电网HAPF参数设计 |
4.6.1 改进型HAPF原理分析 |
4.6.2 改进型HAPF电路参数设计 |
4.7 HAPF中 APF的控制策略 |
4.8 HAPF中 APF复合控制器设计 |
4.8.1 重复控制的基本原理 |
4.8.2 复合控制器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5 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HAPF仿真分析 |
5.2.1 仿真模型 |
5.2.2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分析 |
5.2.3 HAPF中基于PI+重复控制策略的动态性能分析 |
5.2.4 改进型检测法下的HAPF动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多台并联电力电子变换器弱电网下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力电子变换器系统振荡研究现状 |
1.3 电力电子变换器系统振荡分析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弱电网下基于稳定裕度的整流器直流电压控制器关键参数设计 |
2.1 引言 |
2.2 VSR的模型和控制 |
2.3 弱电网中VSR的d轴阻抗模型应用与验证 |
2.4 稳定裕度主导的弱电网中VSR直流电压控制器参数设计 |
2.5 弱电网中接入多台VSR时直流电压控制器的设计和稳定性 |
2.6 采用所设计参数时VSR抗扰性能分析 |
2.7 仿真和实验结果 |
2.8 本章小节 |
3 弱电网下考虑PLL影响时基于稳定裕度的逆变器参数设计 |
3.1 引言 |
3.2 GCI模型与控制 |
3.3 基于稳定裕度的GCI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
3.4 仿真与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节 |
4 变换器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考虑PLL影响的VVSI-CVSI级联系统稳定性 |
4.3 考虑DC电压闭环影响的VVSI-CVSR级联系统稳定性 |
4.4 提升稳定性的VVSI电压控制方法 |
4.5 仿真与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节 |
5 虚拟感抗对下垂控制型并网逆变器高频稳定性影响 |
5.1 引言 |
5.2 LCL滤波DGCI的建模与控制 |
5.3 包含虚拟感抗的DGCI输出电压控制闭环模型简化 |
5.4 以逆变器侧电流为虚拟感抗反馈时DGCI的稳定性 |
5.5 以网侧电流为虚拟感抗反馈的DGCI的稳定性 |
5.6 讨论 |
5.7 仿真与实验结果 |
5.8 本章小节 |
6 一种新型微电网结构及其功率分配稳定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传统微电网结构与下垂控制方法 |
6.3 一种新型的微电网结构 |
6.4 新型微电网功率控制方法 |
6.5 新型微电网的稳定性分析 |
6.6 仿真与实验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46行副井提升机电气系统谐波治理及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应用研究[D]. 刘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MMC-RPC牵引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D]. 雷文琪.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D]. 袁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面向冲击性负荷的馈线潮流控制方法研究[D]. 梁茹.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多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建模及协调补偿策略研究[D]. 王晓庆.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双馈风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D]. 教煐宗. 浙江大学, 2021(09)
- [7]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高频振荡抑制策略研究[D]. 庞博. 浙江大学, 2021(09)
- [8]基于定频直接功率控制的电能质量补偿方法研究[D]. 赵艳洁.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9]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D]. 庄新新.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10]多台并联电力电子变换器弱电网下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 王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