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自然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唯物主义,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似自然性”
马克思自然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珏[1](2019)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生成——以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中心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施密特看来,理清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凸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前提,施密特必将清理历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贡献,这其中法国启蒙主义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都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各种唯物主义的地方在于其对象的非本体论性质,即对象的历史实践中介性。在阐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关系时,施密特援引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具体性"以及"劳动的必然性"、"社会劳动的各种形式"等概念范畴,在向我们展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对象是如何生成的同时,进一步将理论视野导向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似自然性"问题的分析,从而揭示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与革命旨趣。(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贺善侃[2](2019)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诸种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蕴含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不会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消灭而消除,它将长期存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可视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扬弃,这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题中之意。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以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公有制为标志的社会,而且是以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即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是扬弃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走向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唯一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鸽,李庆霞[3](2019)在《施密特自然与社会双向中介的解蔽与遮蔽——读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密特在马克思非本体论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社会中介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非同一性,施密特以此反对卢卡奇的同一性,并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通过物质变换概念,施密特又提出社会的自然中介,由此导致其理论逻辑出现矛盾,且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倒退回一般唯物主义。在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中介中,施密特由于对前后两个自然概念的理解不清,从而造成前后两个命题在理论层面上的错位。(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宋一帆[4](2018)在《《巴黎手稿》中“第二自然”与“似自然性”的张力——兼评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第二自然的角度出发考察青年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对于现代伦理世界的重塑。通过对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工具主义、自然本体论、社会维度缺失叁个方向上误读的批判,重新自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内构建马克思关于第二自然与"社会化的人"的论述,由此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史"。进而,本文考察第二自然的异化形式"似自然性",论述一种激进的逻辑是如何引入第二自然理论之中的。(本文来源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孙欣[5](2018)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在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之前自然概念的演变历程入手,阐述了自然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并分析了自然概念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属人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由此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奠定基础。其次,从实践视角考察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实践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一根红线,同时围绕实践的观点分析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分化,进而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异化,提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途径是共产主义。最后,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阐述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当代价值。在理论层面,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丰富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内涵,而且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认识论和价值观的指导;现实层面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同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郑伟,李中源[6](2017)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概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展开的基础性要件,并以其自身所蕴含的自我意识特性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初步阐释了"自然"作为人与物之本性、原子运动空间以及一般自然界的含义,并开始强调"能动性"在自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郑睿智[7](2017)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弗雷德·施密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充分体现了该学派的唯物主义批判特色,尤其是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着作中,施密特以独特的视角,大量的论证审视了马克思眼中的“自然”,并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但国内外学者对施密特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力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对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的哲学思想进行探究和评析,进而指出其思想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本文首先论述了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指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化自然观为施密特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阐释了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主要哲学思想,施密特批判了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把自然概念形而上学化;指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非本体论性质;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是被社会实践所中介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施密特进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批判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他反对卢卡奇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完全解释为一个社会范畴,因此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双向中介;施密特认为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具有很大的“乌托邦”色彩。再次,对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哲学思想进行评析,施密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特别是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的认识。但其思想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施密特试图通过中介来论证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非本体论性质,这一路径是值得怀疑的;施密特过分的强调自然对社会的中介作用,结果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重新建立到本体论性质上;施密特没能真正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实质,造成对恩格斯的误判;施密特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有一定前提的,造成对马克思的误读。最后,本文阐述了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不仅为我们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而且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及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龚小聪[8](2017)在《自然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变革——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揭示的自然概念,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变革性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集现实性、实践性、社会历史性、人文关怀、生态美学建构于一体的人化自然理念。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这亟需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孟飞[9](2017)在《对形而上学的伪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旨趣是反抗、批判传统思想。该学派第二代中坚人物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貌似在探讨一个传统的哲学问题,但究其根本还是承袭了前人的批判逻辑,借助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来推翻旧自然观,重建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唯物主义框架。从马克思晚期的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1-26)
房小捷[10](2016)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概念对环境史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史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史学分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是环境的社会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阐释的"对象性关系"概念,为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石。人类的"对象化"活动使得自然完成了"人化"的过程,从而演变成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自然,为环境史的诞生和"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提供了根本前提。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其矛盾从来就有。在人类史中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史,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萌生与确立、普遍化与危机两个阶段,并正在孕育更生与和解的第叁阶段。要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开展环境史学研究,就应当在"对象性"关系视域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坚持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环境史中的人类主体性,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考察。(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马克思自然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诸种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蕴含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不会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消灭而消除,它将长期存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可视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扬弃,这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题中之意。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以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公有制为标志的社会,而且是以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即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是扬弃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走向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唯一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自然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生成——以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中心的再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王鸽,李庆霞.施密特自然与社会双向中介的解蔽与遮蔽——读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北方论丛.2019
[4].宋一帆.《巴黎手稿》中“第二自然”与“似自然性”的张力——兼评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8
[5].孙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郑伟,李中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
[7].郑睿智.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7
[8].龚小聪.自然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变革——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孟飞.对形而上学的伪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10].房小捷.马克思“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概念对环境史研究的意义[J].史学理论研究.2016
标签:新唯物主义; 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似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