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管网织细胞瘤,小脑,诊断,治疗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钊,向思诗,林庆堂,曾高,樊晓彤[1](2015)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008~2013年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24例,其中囊性型14例,实性型7例,囊在瘤内型3例。结果 24例肿瘤均全切,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囊在瘤内型因其自身特点有独立分类意义,MRI及DSA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术前准确诊断对确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汤华,李刚,陈少军,周建,管玉华[2](2014)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应用手术切除治疗的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显微镜下手术组和传统开颅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细胞瘤瘤体大小及复发率。结果术后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1);术后1年随访中传统开颅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5±0.04)cm,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2±0.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术后1年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复发率显着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应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6期)
陈广宁,于广久,赵军,王艳华,关宇欣[3](2009)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0例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对20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1例次全切,1例单纯囊肿切开排液减压。随访2.5年,肿瘤全切除者均痊愈,2例复发。结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术中尽可能全切除囊结节.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伤残医学》期刊2009年03期)
孙骏,姚建社,陈翔,邵君飞,吴志峰[4](2009)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种颅内血管性肿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1]。本院自1999年5月~2006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1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李鹏[5](2008)在《HIF-1a与VEGF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网织细胞瘤,也叫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HB),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叶残余组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9%~2.1%,为良性肿瘤,一般不具有侵袭性。小脑、脊髓、脑干是其好发部位,病变位于小脑者约占95%,它常散在或伴随VHL疾病发生。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小脑HB主要由血管组成,血供非常丰富,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死亡率,而且位置靠近脑干和第四脑室,尤其是肿瘤的部位位于手术禁区时,就不能采取手术的方法,亟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为小脑HB相比于其它脑肿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高度血管化,所以针对小脑HB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肿瘤血管的新生的治疗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是近年来发现的在体内缺氧条件下发挥主要调控作用的一种转录因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目前,已知体内促进血管新生最重要的因子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它能够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是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参与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增加血管通透性。近年来对HIF-1α和VEGF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研究证明HIF-1α能够促进VEGF等基因的表达,使肿瘤血管出现增生改变,在肿瘤血管新生的过程中起核心调控作用。目的: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对小脑HB组织中HIF-1α与VEGF基因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的检测,探索HIF-1α与VEGF在小脑HB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为小脑HB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病例资料采集:收集2001年至2006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且病历资料保存完好的小脑HB组织石蜡包埋标本30例,且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过放、化疗。另取我院神经外科10例后颅窝减压术患者的正常小脑组织作为对照。新鲜冷冻标本5例,均来自2005年至2006年我院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所取的小脑HB组织,并及时经液氮冷冻后保存于-80℃冰柜,并取1例行后颅窝减压术患者正常小脑组织冷冻保存作为对照。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脑HB组织中HIF-1α与VEGF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免疫组化步骤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判定标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0个高倍镜(10×40倍)视野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计算阳性细胞率。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1%为阴性(-),阳性细胞数1%~10%为阳性(+),11%~50%为中度阳性(++),>50%为强阳性(+++)。3 RT-PCR法检测小脑HB组织中HIF-1α与VEGF mRNA水平的表达:从冻存的正常小脑组织和小脑HB标本中,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经RT-PCR反应,并分别对HIF-1α与VEGF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后,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后用LabWork系统对各条带进行扫描测定光密度值,对所得半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统计学分析:分类数据变量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0.4≤r<0.7表示中度相关,r≥0.7表示高度相关。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 HIF-1α蛋白在小脑H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正常人小脑组织标本仅见1例HIF-1α阳性表达,小脑HB中28例HIF-1α阳性表达,HIF-1α在小脑HB和正常小脑中表达的阳性的率为93.3%和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 VEGF蛋白在小脑H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正常人小脑组织仅见1例VEGF阳性表达,小脑HB中29例VEGF阳性表达,VEGF在小脑HB和正常小脑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6.6%和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 HIF-1αmRNA在小脑H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正常人小脑组织未见HIF-1αmRNA表达,所有的小脑HB组织中都检测到HIF-1αmRNA表达。在小脑HB和正常小脑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和0%。4 VEGF mRNA在小脑H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正常人小脑组织未见VEGF mRNA表达,所有的小脑HB组织中都检测到VEGF mRNA表达。在小脑HB和正常小脑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和0%。5小脑HB中HIF-1α与VEGF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是正相关(r=0.903)。结论:1小脑HB中HIF-1α蛋白和HIF-1αmRNA表达都明显增高。2小脑HB中VEGF蛋白和VEGF mRNA表达都明显增高。3小脑HB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HIF-1α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在小脑HB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 HIF-1α与VEGF有望成为小脑HB治疗中很有意义的治疗目标或预后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卢国奇,袁军辉,马国峡,卢榜良,石东付[6](2006)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8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对象与方法自1999年12月 ̄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2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2 ̄61岁,平均35.6岁。病程30 d ̄3年,平均1年。均无明显家族史。以颅内压增高和小脑损害表现为主,头痛、头晕13例,恶心、呕吐21例,视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袁进国,于明克,王子文,岳红霞[7](2006)在《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将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2 a、加重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有眼球水平震颤。四肢肌力Ⅴ级,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灵活。R om berg(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6年21期)
王廷昱,史克珊[8](2006)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和增强扫描。结果3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小脑半球14例,右小脑半球11例,双小脑半球2例,上蚓部3例,下蚓部2例。MRI表现为囊壁结节型25例(78.1%),囊旁结节型3例(9.4%),实质型4例(12.5%)。肿瘤的活性部分于FLAIR和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T1WI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低信号、肿瘤壁结节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及特征性MRI表现。MR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王廷昱,史克珊[9](2006)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病理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 MRI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 T1加权、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和增强后的MRI表现。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8~ 60岁,平均34岁。(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06-10-01)
徐俊玲,李永丽,张继良[10](2006)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特点,总结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结果30例中发生于右侧小脑半球15例,左侧13例,双侧1例,小脑蚓部1例。其中囊性肿瘤26例,实质性4例。肿瘤最大径25~60mm。26例囊性肿瘤中25例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脑脊液样长T1、长T2信号,1例肿瘤合并出血在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23例可见壁结节,直径3~18mm;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囊壁和囊液均不强化,24例显示强化壁结节;4例实质性肿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23例肿瘤边缘或内部可见1~2条流空血管影。结论囊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颇具诊断特征性,但有时需与小脑星形细胞瘤鉴别,实质性肿瘤需注意与转移瘤、髓母细胞瘤及脑膜瘤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应用手术切除治疗的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显微镜下手术组和传统开颅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细胞瘤瘤体大小及复发率。结果术后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1);术后1年随访中传统开颅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5±0.04)cm,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2±0.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术后1年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复发率显着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应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钊,向思诗,林庆堂,曾高,樊晓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
[2].汤华,李刚,陈少军,周建,管玉华.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
[3].陈广宁,于广久,赵军,王艳华,关宇欣.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0例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09
[4].孙骏,姚建社,陈翔,邵君飞,吴志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李鹏.HIF-1a与VEGF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08
[6].卢国奇,袁军辉,马国峡,卢榜良,石东付.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
[7].袁进国,于明克,王子文,岳红霞.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
[8].王廷昱,史克珊.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特征[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
[9].王廷昱,史克珊.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病理学特征[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06
[10].徐俊玲,李永丽,张继良.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