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变质带论文-代雄,杨柳,贺光兴,李佳奇,易建

递增变质带论文-代雄,杨柳,贺光兴,李佳奇,易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递增变质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递增变质带,中压相系,印支期,青海南山地区

递增变质带论文文献综述

代雄,杨柳,贺光兴,李佳奇,易建[1](2016)在《青海南山地区中压相系递增变质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南山地区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的重要衔接处,首次发现一套递增变质带,变质带由中心往外,变质强度逐渐递减,依次分别为:矽线石带、蓝晶石带、石榴子石带、黑云母带、绿泥石带。本文以石榴子石黑云母变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微弱的生长环带,黑云母以高温铁质黑云母为主,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压力计计算,获得石榴子石带的变质P—T条件为564℃,0.56GPa;蓝晶石带的变质P—T条件为667~670℃,0.68~0.71GPa,属于中压相系。应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导致的地壳碰撞加厚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5期)

于根旺[2](2016)在《新疆阿勒泰宝石矿地区递增变质带矿物演化及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泰造山带中广泛发育递增变质带,根据压力特征可划分为蓝晶石型和红柱石型两种。对变质带中矿物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变质带成因乃至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阿勒泰市西部的宝石矿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相学、相平衡模拟计算及年代学等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岩相学观察表明,宝石矿地区的典型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从低到高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在NCKMnFMASHTO(Na_2OCaO-K_2O-Mn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O)体系中,对宝石矿地区递增变质带中的典型泥质成分进行相平衡模拟。根据变质带中泥质岩石成分模拟的结果,不同变质矿物组合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定,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矿物组合的稳定条件依次为0.35Gpa~0.64Gpa,470℃~520℃;0.6Gpa~1.0Gpa,510℃~660℃;595℃~660℃,0.61 GPa~0.98GPa;0.66 Gpa~0.98 Gpa,648℃~663℃;0.67 GPa~0.74 GPa,653℃~686℃。通过CL图像及光学图像分析,在宝石矿地区变质带的一些样品中可以观察到宽窄不一的变质边,大致显示一定的规律:从低级黑云母带至高级夕线石带,发育变质边部的锆石颗粒比例逐渐增加,且变质边部宽度依次加大。综合观察表明在变质边部生长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的影响,流体的参与、Zr元素的丰度等也可能影响了变质边的生长。对黑云母带中石英岩夹层的锆石核部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观年龄分布范围为(443±5)Ma至(2682±19)Ma,结合其中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年龄(409 Ma),可确定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限在早志留纪—早泥盆纪之间(443~409Ma),同时也限定其变质时代为早古生代之后。阿勒泰市西部宝石矿地区发育的典型递增变质带沉积原岩形成于早志留纪—早泥盆纪之间的活动大陆边缘,在其沉积成岩后经历变质作用形成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并经历红柱石型递增变质带的变质迭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于根旺,王伟,赵越,刘江楠,初航[3](2016)在《阿尔泰递增变质带中夹层石英岩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沉积时限及物源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泰造山带广泛分布各种变质沉积岩并发育典型递增变质带,变质沉积岩变质之前的沉积时代与物源特征对于限定成岩历史以及造山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阿勒泰组变质带中石英岩夹层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并采用LA-ICP-MS方法对其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分析。共获得100个谐和或近于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表面年龄分布范围为(443±5)Ma至(2682±19)Ma。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寒武纪(486~540 Ma)并具有527~535 Ma的年龄峰值,可能源于区域内同时代的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年龄约占1/4,少量锆石具有古中元古代甚至太古宙年龄。结合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以及直接侵入该变质带中的英云闪长岩年龄可确定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限为早志留世—早泥盆世,其后发生变质作用。古老碎屑锆石在该地区缺乏对应的岩石,可能源于区内隐伏的古老基底岩石或邻区古老陆块。(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张宏宝,张洋,王书芬,李金和[4](2012)在《阿尔泰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2年03期)

曹文涛[5](2011)在《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缝合带中段巴罗型递增变质带构造—变质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变质带中段(义敦岛弧带)是研究特提斯金沙江缝合带变形-变质过程,并对特提斯洋消亡进行构造分析的理想区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岩相学观测、矿物化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区域变形-变质过程,并利用传统地质温压计计算其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限定其变形变质条件。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将此区域的变形变质过程划分为叁期:D_1期变形形成了本区域的主期S_1片理及对应的M_1期巴罗型变质作用,代表了金沙江洋板块的俯冲与碰撞过程,指示义敦岛弧带与羌塘地块之间弧陆碰撞所引起的地壳增厚;D_2期变形形成了区域性S_2面理和韧性剪切带,与M_2期变质作用共同代表地壳加厚之后的区域性伸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和本区岩石的出露是加厚地壳伸展减薄的结果;D_3期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脆性断层及相关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断层泥进行的ESR年龄测定表明断层末次活动时间为200-135 ka。岩相学观测证实了M_1和M_2期变质作用,其中M_1期为巴罗型变质作用,形成了本区的巴罗型递增变质带。M_2期为退变质作用,在各个变质带形成了一系列的退变质的绿泥石和绢云母等矿物。利用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GBPQ)温压计、斜长石-角闪石-石英(HPQ)温压计和绿泥石成分温度计分别估算了M_1和M_2期变质条件,GBPQ温压计计算所得矽线石带M_1期变质峰期温压条件应该高于629℃,5.832 kbar,十字石-蓝晶石带应该高于641℃,5.077 kbar;HPQ地质温压计计算所得的M_1期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为~702-~744℃,峰期变质压力为~6.370 kbar,区域构造研究表明本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中叁迭世;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计算的M_2期变质作用,即退变质期,变质温度为~295.78-~319.86℃。M_1期变质作用转换为M_2期变质作用,表现为减温减压的退变质的P-T轨迹,其变质作用时间大致为印支晚期;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叁迭世金沙江洋板块向东俯冲造山,形成了本地区的巴罗型递增变质带;印支晚期,金沙江缝合带及邻区经历了区域性的伸展,形成了研究区的韧性剪切带和代表区域性伸展的S2面理;而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本区一系列的脆性断层,并且持续活动至更新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王虎[6](2009)在《新疆阿勒泰递增变质带KMnFMASH变质相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HERMOCLAC3.3计算软件,计算了与阿勒泰递增变质带中典型的石榴石-十字石带及十字石-红柱石带相对应的温压成分剖面图解(P-T Pseudosection),并对上述二个变质带所经历的变质峰期条件作了相对定量的限定。与在石榴石-十字石带中所所选的两块样品相对应的变质峰期条件为:P=6.3 kbar,T=585℃;P=7.8kbar,T=600℃。十字石-红柱石带所经历的变质峰期条件为:P=6.8kbar-7kbar,T=660℃-670℃。在作者计算出的P-T成分剖面图解(P-T pseudosection)中,红柱石带的变质峰期条件落在蓝晶石稳定域中,由此作者推断阿勒泰递增变质带中的红柱石型递增变质带是由先前的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在隆升减压过程中发生退变质作用而所形成的。进一步证明了本地区红柱石型变质带来源于蓝晶石型变质带结论的正确性。石榴石-十字石带与十字石-红柱石带的变质P-T轨迹都为峰期压力早于峰期温度出现的顺时针轨迹,说明了此变质带为碰撞造山带型的变质带。阿勒泰地区广泛发育的带状递增变质带的峰期变质压力大都在6 kbar -8 kbar,属于中压型变质带,并非典型的低压型变质带或是中低压过渡型变质带,峰期变质温度大都在600℃-670℃,并不是高温,所以本区不是严格意义的低压型变质带,而是中压中温型递增变质带。根据此地峰期变质作用年龄大约在261-168Ma,推断阿尔泰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二迭纪时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3-28)

郑常青,徐学纯,Masaki,ENAMI,Takenori,KATO[7](2005)在《新疆阿勒泰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PT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阿勒泰地区发育了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由绿泥石-黑云母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石榴石-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根据石榴石成分环带、变质与变形关系、矿物共生组合演化等特征,将变质作用分为峰前期、峰期和峰后期3个演化阶段。峰前期、峰期为连续的递增变质过程,形成典型的中-低压过渡型递增变质带,峰后期属于退变质过程。据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组合内部一致地质温压计估算出峰期温度-压力:T=580℃~670℃,P=0.4GPa~0.5GPa。变质作用演化具有顺时针的PTt轨迹,代表陆壳有一定程度的构造增厚,但幅度不大,没有大规模的陆壳俯冲或拆沉作用,这种增厚可能以陆壳的构造迭置机制为主。总体相当于地体间斜向走滑兼有一定垂直分量的拼合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05年04期)

徐学纯,郑常青,赵庆英[8](2005)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冲乎尔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第二期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冲乎尔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火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发育十字石-蓝晶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绿泥石-黑云母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结合变质变形关系和变质作用演化特点,将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峰期和晚期3个阶段。早期和峰期为连续的递增变质过程,形成典型的中压型递增变质带,晚期则属于后期的退化变质过程。变质作用演化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这种递增变质带的发育特征和变质作用演化特点反映了阿尔泰造山带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5年03期)

郑常青,徐学纯,Takenori,Kato,Enami,Masaki[9](2005)在《阿尔泰造山带递增变质带的独居石(CHIME法)年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泰造山带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及古生代的地层均已变质,广泛发育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中-低压型递增变质带,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蓝晶石-矽线石型和红柱石-矽线石型两种变质带。关于阿尔泰造山带递增变质带的形成时间与机制仍有不同认识。大部分人认为形成于晚泥盆世-晚石炭世的365-305 Ma期间;有人认为递增变质作用发生在中-晚二迭世之间;也有人认为红柱石-矽线石型变质带早于蓝晶石-矽线石型变质带。主要是缺乏阿尔泰造山带递增变质作用时代足够的定年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4-01)

刘晓春,刘先文,胡克[10](1992)在《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大别地块中榴辉岩形成时的变质压力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由2.8~3.5GPa降至约1.0GPa,而温度变化则不明显,由647~755℃略增至684~829℃.榴辉岩的围岩中某些残留高压矿物或其假象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不同地区榴辉岩的退变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同步变化,从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从而表明现今围岩所展示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造成的,其形成时代可能不早于晚元古代.(本文来源于《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递增变质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泰造山带中广泛发育递增变质带,根据压力特征可划分为蓝晶石型和红柱石型两种。对变质带中矿物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变质带成因乃至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阿勒泰市西部的宝石矿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相学、相平衡模拟计算及年代学等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岩相学观察表明,宝石矿地区的典型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从低到高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在NCKMnFMASHTO(Na_2OCaO-K_2O-Mn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O)体系中,对宝石矿地区递增变质带中的典型泥质成分进行相平衡模拟。根据变质带中泥质岩石成分模拟的结果,不同变质矿物组合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定,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矿物组合的稳定条件依次为0.35Gpa~0.64Gpa,470℃~520℃;0.6Gpa~1.0Gpa,510℃~660℃;595℃~660℃,0.61 GPa~0.98GPa;0.66 Gpa~0.98 Gpa,648℃~663℃;0.67 GPa~0.74 GPa,653℃~686℃。通过CL图像及光学图像分析,在宝石矿地区变质带的一些样品中可以观察到宽窄不一的变质边,大致显示一定的规律:从低级黑云母带至高级夕线石带,发育变质边部的锆石颗粒比例逐渐增加,且变质边部宽度依次加大。综合观察表明在变质边部生长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的影响,流体的参与、Zr元素的丰度等也可能影响了变质边的生长。对黑云母带中石英岩夹层的锆石核部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观年龄分布范围为(443±5)Ma至(2682±19)Ma,结合其中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年龄(409 Ma),可确定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限在早志留纪—早泥盆纪之间(443~409Ma),同时也限定其变质时代为早古生代之后。阿勒泰市西部宝石矿地区发育的典型递增变质带沉积原岩形成于早志留纪—早泥盆纪之间的活动大陆边缘,在其沉积成岩后经历变质作用形成蓝晶石型递增变质带,并经历红柱石型递增变质带的变质迭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递增变质带论文参考文献

[1].代雄,杨柳,贺光兴,李佳奇,易建.青海南山地区中压相系递增变质带初步研究[J].地质论评.2016

[2].于根旺.新疆阿勒泰宝石矿地区递增变质带矿物演化及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3].于根旺,王伟,赵越,刘江楠,初航.阿尔泰递增变质带中夹层石英岩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沉积时限及物源的限定[J].中国地质.2016

[4].张宏宝,张洋,王书芬,李金和.阿尔泰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特征及演化[J].新疆地质.2012

[5].曹文涛.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缝合带中段巴罗型递增变质带构造—变质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6].王虎.新疆阿勒泰递增变质带KMnFMASH变质相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郑常青,徐学纯,Masaki,ENAMI,Takenori,KATO.新疆阿勒泰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PT条件研究[J].矿物岩石.2005

[8].徐学纯,郑常青,赵庆英.新疆阿尔泰地区冲乎尔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演化[J].现代地质.2005

[9].郑常青,徐学纯,Takenori,Kato,Enami,Masaki.阿尔泰造山带递增变质带的独居石(CHIME法)年龄及其地质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0].刘晓春,刘先文,胡克.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

标签:;  ;  ;  ;  

递增变质带论文-代雄,杨柳,贺光兴,李佳奇,易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