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分配比论文-蒋超

磷分配比论文-蒋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分配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炉渣系,脱磷,磷分配比,活度

磷分配比论文文献综述

蒋超[1](2018)在《CaO-SiO_2-FeO-MnO-MgO-P_2O_5转炉渣系磷分配比和组元活度的热力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批量、稳定和高效率地生产超纯净钢成为目前钢铁冶炼流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为满足连铸对钢水纯净度的要求,必须把钢液中的有害元素脱除到钢种要求的范围之内,其中钢中磷的去除一直是冶金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前人通过大量实验检测及分析证明了磷在转炉钢渣中是以2CaO·SiO_2-3CaO·P_2O_5固溶体形式存在,且磷在2CaO·SiO_2-3CaO·P_2O_5中较为稳定。为了通过改变渣系成分以提高磷在固溶体中的富集程度,本论文第一部分以转炉炼钢脱磷渣系CaO-SiO_2-FeO-MgO-MnO-P_2O_5为研究对象,通过FactSage软件研究了炉渣成分变化对磷在2CaO·SiO_2-3CaO·P_2O_5固溶体相及液渣相间分配的影响规律。炉渣组元活度是影响炉渣热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论文第二部分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了炉渣组元活度并研究了炉渣成分变化对渣系各组元活度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结果定义了磷酸盐固溶体富集可能性N_(C2S-C3P)及富集程度R_(C2S-C3P)并分析炉渣成分对其影响规律。渣金间的磷分配比(L_P)是现阶段表征炉渣脱磷能力的重要参数,近年来理论模型广泛应用于渣金间磷分配比的计算,本论文第叁部分验证了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渣金间磷分配比的可行性并通过模型计算了炉渣成分对渣金间磷分配比的变化趋势。该结果可为改善转炉渣系成分以提高转炉脱磷效率提供热力学理论依据。本论文进行的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采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对转炉脱磷渣系CaO-SiO_2-FeO-P_2O_5-MnO-MgO成分进行计算,讨论了炉渣成分对磷在固溶体相和液渣相之间的分配比L_(P(l-ss))、磷在固溶体相中活度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碱度从1.3增加到1.9时,L_(P(l-ss))随着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碱度增加,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相(nC_2S-C_3P)百分含量呈升高趋势,固溶体相中磷的活度系数呈下降趋势。当FeO含量从20%增加到32%的过程中,L_(P(l-ss))从9.07降低到2.86;硅酸二钙(C_2S)及磷酸叁钙(C_3P)含量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加而减少,C_2S含量减少幅度较大;随着FeO含量增加,固溶体相中P_2O_5的活度系数逐渐增大。当P_2O_5含量从2%增加到10%时,L_(P(l-ss))逐渐降低;随着渣中磷含量的增加,C_2S含量逐渐减少,C_3P含量逐渐增大;固溶体相中P_2O_5的活度系数随着炉渣中磷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对转炉脱磷渣系CaO-SiO_2-FeO-P_2O_5-MnO-MgO成分组元活度进行计算,讨论了炉渣碱度,FeO含量及P_2O_5含量对平衡时炉渣组元活度的影响;基于计算结果,定义了磷酸盐固溶体富集可能性(N_(C2S-C3P))及富集程度(R_(C2S-C3P))并分析炉渣成分对其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炉渣二元碱度的增大,FeO、SiO_2、P_2O_5活度逐渐减小,CaO活度逐渐增大;复杂组元中2CaO·SiO_2及3CaO·P_2O_5组元活度先升高后降低,在碱度为1.9左右时达到最大值;N_(C2S-C3P)先增大后减小,在炉渣碱度为1.6左右时达到最大值,而R_(C2S-C3P)逐渐增大,且在炉渣碱度为2.2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基本不变。当FeO含量从20%增加到32%的过程中,CaO及P_2O_5活度值逐渐减小,2CaO·SiO_2与3CaO·P_2O_5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N_(C2S-C3P)与R_(C2S-C3P)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渣中P_2O_5含量增加,简单组元中FeO、P_2O_5活度逐渐增大,CaO活度逐渐减小;复杂组元中2CaO·SiO_2活度逐渐减小,3CaO·P_2O_5与之相反,随着P_2O_5含量增加其活度值逐渐增大;N_(C2S-C3P)随着P_2O_5含量增加逐渐增大而R_(C2S-C3P)逐渐减小。磷在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中富集程度R_(C2S-C3P)与第二章中FactSage计算磷在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相和液渣相间分配比L_P随着炉渣成分的变化存在相似的变化规律。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Healy模型、Suito 1模型、Suito 2模型、Suito 3模型、Zhang模型以及正规离子溶液模型等七种模型计算渣金间磷分配比(L_P),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厂数据中的渣金间磷分配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出的渣金间磷分配比数值远高于实测值。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能计算出各脱磷产物对应的磷分配比,计算结果能反应各脱磷产物对磷分配比的贡献。通过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CaO-SiO_2-FeO-MgO-MnO-P_2O_5渣系渣金间磷分配比,并分析碱度、FeO含量及P_2O_5含量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_3P对渣金间磷分配比的贡献远大于其它含磷化合物对磷分配比的贡献。在本文的计算条件下,随着炉渣二元碱度的升高,L_P逐渐增大;炉渣中FeO含量在20%~44%范围内,随着FeO含量的增大,L_P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FeO含量在38%左右时取得最大值;随着炉渣中P_2O_5含量的增大,L_P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苏晓伟,崔衡,张丙龙,刘延强,罗磊[2](2018)在《CaO-SiO_2-MgO-FeO-MnO-P_2O_5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全叁脱"工艺脱磷专用转炉的脱磷效率,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将模型计算的磷分配比和现场生产测得的磷分配比进行对比,并利用该模型探究了出钢温度、Fe O含量、二元碱度叁个重要因素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出钢温度控制在1 580 K~1 610 K,二元碱度控制在1.6~2.0,Fe O含量控制在25%~30%之间既能达到较高的磷分配比,又能节省钢铁料和辅料的消耗。(本文来源于《河南冶金》期刊2018年01期)

黄孝山,储焰平,肖赛君,章俊[3](2016)在《渣金间硫磷分配比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硫磷分配比广泛用于钢铁冶金脱硫脱磷反应热力学分析。依据分配定律对硫磷分配比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现有教材中关于渣量对硫磷分配比没有影响的证明是不准确的。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渣量对硫磷元素在渣金两相中的活度比没有影响,而对其分配比存在影响;恒温恒压条件下,只有w((S))/a(S)与w((P))/a(P)才能衡量炉渣的脱硫与脱磷能力。当钢液中硫及磷活度系数恒定时,w((S))/w([S])与w((P))/w([P])才可以衡量炉渣的脱硫与脱磷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期刊2016年08期)

李鹏程,杨学民,张鉴[4](2014)在《CaO-MgO-FeO-Fe_2O_3-SiO_2炼钢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炉渣离子-分子共存理论(IMCT)建立了CaO-MgO-FeO-Fe2O3-SiO2渣系的磷分配比预报模型,即IMCT-LP模型.比较了该渣系在1823~1873 K时实测的磷分配比、IMCT-LP模型预报的磷分配比及其他6种磷分配比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和其他磷分配比模型预报结果相比,由IMCT-LP模型预报的CaO-MgO-FeO-Fe2O3-SiO2渣系的磷分配比更精确.本文建立的IMCT-LP模型不仅可计算该渣系的磷分配比,而且可计算该渣系中碱性离子对(Ca2++O2-)、(Mg2++O2-)和(Fe2++O2-)各自的磷分配比.(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韩敏,张俊杰,赵耀,肖正宇,彭飞[5](2010)在《基于模糊加权的转炉炼钢磷分配比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炼钢脱磷过程比较复杂,采用单模型建模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效果。针对该问题给出渣与钢水间磷分配比的基本关系式,并提出对多个模型采用模糊加权的方法来计算渣与钢水间的磷分配比。该方法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进行分类,将炉况相近的数据进行聚类,分别对各分类结果建立多元回归磷分配比模型,并计算出数据点对应各模型的隶属度,作为模糊权值,进而将各磷分配比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模糊加权,以此对渣与钢水间的磷分配比进行估计。采用某钢厂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证明本文提出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冶金自动化》期刊2010年03期)

吴伟,邹宗树,吴志宏[6](2003)在《1600℃高碱性渣与钢液间磷分配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脱磷平衡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过。但从前人做的热力学平衡试验研究结果可知,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碱度不太高的渣系下进行的研究。对于治炼中高磷铁水,为了获得较好脱磷效果的炉渣,本研究采用的炉渣是高碱度炉渣。(本文来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03-09-01)

张羡夫[7](1989)在《复杂碱性炉渣脱磷时的磷分配比函数的建立及最佳FeO含量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关于复杂碱性氧化渣中的FeO含量X_(FeO)(或%FeO)对磷分配比Lp的影响,已有很多人作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和相当一致的结论。图1是巴拉耶瓦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应当指出,图1中的曲线是连接有限个实验点得到的,而这些实验点是间断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恒定温度和(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1989年02期)

磷分配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全叁脱"工艺脱磷专用转炉的脱磷效率,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将模型计算的磷分配比和现场生产测得的磷分配比进行对比,并利用该模型探究了出钢温度、Fe O含量、二元碱度叁个重要因素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出钢温度控制在1 580 K~1 610 K,二元碱度控制在1.6~2.0,Fe O含量控制在25%~30%之间既能达到较高的磷分配比,又能节省钢铁料和辅料的消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分配比论文参考文献

[1].蒋超.CaO-SiO_2-FeO-MnO-MgO-P_2O_5转炉渣系磷分配比和组元活度的热力学计算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苏晓伟,崔衡,张丙龙,刘延强,罗磊.CaO-SiO_2-MgO-FeO-MnO-P_2O_5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J].河南冶金.2018

[3].黄孝山,储焰平,肖赛君,章俊.渣金间硫磷分配比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J].中国冶金.2016

[4].李鹏程,杨学民,张鉴.CaO-MgO-FeO-Fe_2O_3-SiO_2炼钢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

[5].韩敏,张俊杰,赵耀,肖正宇,彭飞.基于模糊加权的转炉炼钢磷分配比计算模型[J].冶金自动化.2010

[6].吴伟,邹宗树,吴志宏.1600℃高碱性渣与钢液间磷分配比的实验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7].张羡夫.复杂碱性炉渣脱磷时的磷分配比函数的建立及最佳FeO含量的计算[J].河北冶金.1989

标签:;  ;  ;  ;  

磷分配比论文-蒋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