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层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页岩气,动边界,滑移扩散,缝网
储层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亓倩,朱维耀[1](2019)在《复杂压裂缝网页岩气储层压力传播动边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储层中存在大量的纳微米孔隙,且孔隙裂缝结构复杂,气体渗流阻力大,存在多尺度渗流的问题;页岩气储层压力扰动随时间向外传播并非瞬时到达无穷远,其渗流规律就是一个压力扰动边缘动边界的问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渗透率分形分布和高斯分布的渗透率表征模型,对不同形态缝网压裂特征就渗流规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稳态依次替换法,考虑页岩储层中扩散、滑移及解吸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多级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压力扰动的传播模型,得到不同压裂条件下压力扰动边界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南方海相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储层参数,应用MATLAB编程.研究表明:压力传播动边界随时间增加逐渐向外扩展,渗透率越小,压力传播越慢;未压裂储层压力传播速度<渗透率分形分布压裂储层传播速度<渗透率高斯分布压裂储层传播速度.对于渗透率极低的页岩气储层,压力传播慢,气井自然产能低,必须对页岩气储层进行大规模的储层压裂改造,并控制压裂程度,以提高页岩气开发效果;基于压力传播动边界的扩展优化页岩储层压裂井段间距90 m,优化渗透率分形分布压裂井井间距318 m,渗透率高斯分布压裂井井间距252 m.因此应合理控制页岩储层压裂改造规模,实现优产高产.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拟合较好,验证了本研究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江万刚[2](2019)在《地应力和储层压力对煤层气地面预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煤层气地面预抽效果影响规律,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在不同工况的地应力和储层压力条件下煤层气地面预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层中地应力增大,煤层基质孔隙率下降、裂隙趋于闭合,致使煤层渗透率降低,减小了气体在孔隙和裂隙中的渗流速率,最终导致瓦斯产出速率和产气量的下降;储层压力与煤层气产出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压力越大,瓦斯产出率越高同时累计产气量也越高;随着瓦斯抽采时间增加,煤层渗透率逐渐增大,且储层压力越大煤层渗透率变化越明显。(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4期)
张万栋,杨玉豪,杨前亮,韩成,张可[3](2019)在《海上气田压力衰竭储层长水平段安全钻井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Y平台采取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模式开发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储层埋深在井深1300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为3783 m,最高水垂比为2.73。该气田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储层存在一定程度压力衰竭。同时,Y平台水平段穿过断层,钻进期间漏失风险高。在前期的一些开发井作业中,储层段钻进时曾多次发生井漏等复杂情况。因此,针对以往开发难题和结合Y平台的地层特点,进一步改良屏蔽暂堵无固相钻井液体系,配套环空ECD实时监测与精细控制工艺,成功解决了该区域储层漏失难题。Y平台实施的5口井提效显着,φ215.9 mm水平井段平均机械钻速为77.27 m/h,创造了东方区域类似浅部气藏大位移水平井的作业纪录。储层保护效果好,测试产量超油藏配产25%。(本文来源于《钻井液与完井液》期刊2019年04期)
冯爱国,陈彦梅,邢军,石文睿[4](2019)在《快速确定页岩气储层地层破裂压力梯度的一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页岩地层破裂压力伊顿(Eation)模型、斯蒂芬(Stephen)模型、安德森(Anderson)模型计算误差偏大问题,通过对建南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页岩气水平井气层地层破裂压力梯度研究,建立了引入气层饱和度参数的页岩储层地层破裂压力梯度计算新模型。中扬子地区建南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及湘鄂西地区的360多口页岩气井应用表明,页岩气储层地层破裂压力梯度平均计算误差小于15%,能满足现场储层评价和压裂改造指导需要。(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彬,赵晶,张志荣,李海涛[5](2019)在《平顶山东北部矿区地应力发育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压力、渗透率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平顶山东北部区域地应力对煤储层压力、渗透率的控制作用,依据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和试井工程试验资料,采取水力致裂手段获取地应力的方法,研究了平顶山东北部矿区地应力发育特征,分析了地应力对煤储层压力、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现今地应力场总体上以水平应力为主,属于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类型,且总体应力场特征为高倾角断层或裂隙发育;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侧压系数和侧压比均随埋深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埋深约在682m时,地应力类型发生转换,地应力类型在垂向的转变原因主要受平顶山矿区多期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应力迭加的结果;煤储层压力随着最小水平主应力、垂向应力、有效应力和主应力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渗透率随着主应力差、最大水平有效主应力和最小水平有效主应力关系以负指数形式呈现降低趋势。研究认为构造应力集中区域、低渗透率分布区域是煤层气压裂等储层改造和井下煤层增透卸压工程重点布置区域。(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杨志杰[6](2019)在《二氧化碳增强咸水开采工程中储层压力管控和布井方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正在日益加剧,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将排放的CO_2收集起来注入到深部咸水层增强咸水开采技术(CO_2-EWR),是一种有效的CO_2减排途径。CO_2-EWR技术通过设计合理的抽水井控制储层压力,不但可以促进CO_2在储层中的扩散,提高CO_2储存潜力,开采出的咸水经过适当处理还可以用于工业和农业。特别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该技术的应用在实现CO_2减排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现状。但是CO_2-EWR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有完整的示范工程,在开展规模化CO_2注入和咸水开采之前,需要根据场地特征进行注入井和开采井的布井方案优化研究,控制储层压力,为示范工程注采井部署和施工提供科学指导。当超临界CO_2注入到深部咸水层中后,会改变原来的水-岩平衡状态,发生一系列的CO_2-水-岩反应,影响矿物溶解/沉淀规律和储层结构特征。CO_2-EWR实施过程中咸水开采则会影响CO_2在储层中的运移演化规律,改变不同CO_2储存机制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控制储层中压力变化,进而对CO_2地质储存封存潜力、咸水开采能力和封存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准噶尔盆地二氧化碳增强咸水开采示范场地,根据研究区储盖层条件的野外调研与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开展了实验室尺度的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了CO_2与储层岩石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对岩石微观物性和结构特征的改造作用,以及地层水不同盐度对CO_2-水-岩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地球化学作用的场地叁维注采模型,探究了咸水开采对长时间尺度CO_2封存机理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预案下场地CO_2注入和咸水开采数值模拟模型,探索了CO_2-EWR技术对储层中压力演化影响和储层压力变化主要控制因素随时间变化规律,评价了注采井间距和开采井数量对储层中CO_2注入效率和咸水采出效率增强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CO_2-水-岩相互作用实验,揭示了储层系统中CO_2注入后不同时间和不同盐度条件下矿物的溶解/沉淀规律,以及其对岩石微观物性和结构特征的改造程度。研究区目标储层东沟组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狭缝、微孔和中孔,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中的介孔影响不大,矿物溶蚀主要影响微孔,直接体现为矿物的比表面积的和孔体积变大,进而增强岩石对CO_2的吸附能力。CO_2地质储存开始阶段的CO_2注入过程对孔隙结构的改造,会使CO_2更加牢固地被封存在深部咸水含水层中。CO_2注入后发生溶解的矿物主要是长石类和方解石,伊利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是主要的沉淀矿物。在本次实验的温压条件下,短时间内没有观察到碳酸盐类矿物的生成,但是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发现,反应后期矿物沉淀趋势大于矿物溶解趋势,如果反应时间足够长,应该会有稳定的固碳矿物生成。随着Ca Cl2浓度增加,长石、方解石的溶解程度增加,促进了蒙脱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的生成。2.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地球化学反应模拟,明确了CO_2-EWR过程中储层孔渗非均质性对压力扩散和CO_2运移演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储层中典型矿物的溶解沉淀机制和不同CO_2储存机制作用的时间。CO_2注入后,注入井所在位置是超临界CO_2单相区,该区域内的溶解CO_2质量分数小于注入井附近两相区,p H在注入井附近的两相区内降低更为明显。储层内部在垂向上有明显的孔渗非均质性,CO_2在垂向上的空间分布差较大,出现叁个不同埋深的CO_2优势储层,CO_2在孔渗较大的顶部优势储层内运移距离更远。CO_2-EWR技术能有效控制储层压力,避免传统CO_2地质储存引起的储层压力显着升高和单独咸水开采引起的储层压力显着降低导致的储层破坏。CO_2-EWR能促进储层中CO_2侧向运移,减小CO_2沿着注入井向相邻含水层或者地表泄露的风险,保证CO_2地质储存项目安全进行。大范围的CO_2迁移使地层中溶解CO_2范围和p H值降低范围更广,在超临界CO_2和溶解CO_2两相区内CO_2-水-岩相互作用更加强烈,矿物溶解沉淀现象也更加明显。在研究区目标储层的矿物组类型条件下,主要的溶解矿物是奥长石、钾长石、绿泥石和铁云母,发生沉淀矿物有方解石、菱铁矿、钠蒙脱石、钙蒙脱石和石英,其中菱铁矿是主要的次生碳酸盐矿物。CO_2-EWR技术实施不但对CO_2注入能力增强效果明显,而且能显着增加矿物封存量,提升矿物封存机制的作用效果,有利于CO_2永久储存。3.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了CO_2-EWR对CO_2注入速率和咸水开采速率的影响规律。CO_2-EWR实施过程中注采井间距对CO_2注入速率有显着影响,对咸水开采速率影响并不明显;开采井数量对CO_2注入速率和咸水开采速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减小注采井间距且增加咸水开采井数量,能明显增加CO_2注入能力和咸水开采能力,但是开采井数量的增加对CO_2注入和咸水开采的增强效果比减小井间距更加显着。4.明确了影响储层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发现了储层不同位置压力积累和消散的主控因素具有时变性和相互转化性特征,该发现为储层压力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分别有1口开采井和1口注入井,井间距2 km时,注采井中间位置储层中监测点的压力在模拟初期受控于咸水开采过程,在后期受控于CO_2注入过程。储层压力演化主控因素转变的临界时间受注采井间距和开采井数量影响显着,随注采井间距增大而滞后,随开采井数量增加而提前。5.提出了兼顾工程有效性、储层安全性和社会经济性的CO_2-EWR布井方案优化策略,可为我国陆相沉积盆地CO_2-EWR场地注采井的部署提供思路和借鉴。基于实际场地特征,同时考虑工程性(开采井数量、注采井间距和工程运行周期)、安全性(储层未发生超压破坏)和经济性(CO_2注入能力和咸水开采能力)等评价指标,得到了1口注入井、2口开采井和2 km注采井间距的方案可作为准噶尔盆地二氧化碳增强咸水开采示范场地的优化布井方案。在该布井方案实施过程中,CO_2的年注入量为120万吨,咸水的年开采量可达350万吨,能满足一座300 WM的火电厂一年的需水量。本次研究证实了CO_2-EWR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有着积极作用,既能有效实现CO_2封存减排的目的,同时还能产出一定量的水资源满足当地供水需求。得到的基于实际场地特征的CO_2-EWR优化布井方案,可以示范工程注采井部署提供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方发,姜伟,吴财芳[7](2019)在《煤储层条件下临界解吸压力和含气量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含气量和临界解吸压力是煤层气开发中的重要参数。含气量大小是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的基础,临界解吸压力高低则决定着排水降压幅度。目前,确定储层条件下的含气量和临界解吸压力是十分困难、耗时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李准,吴晓东,任允鹏,李超,韩国庆[8](2019)在《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直井瞬态压力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差,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采用体积压裂的方式进行改造后,改造区和未改造区的储层物性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为分析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直井的瞬态压力响应特征,通过将直井体积压裂改造后的储层简化为双区径向复合模型,利用摄动变换、拉氏变换、牛顿—辛普森迭代、数值反演等方法,建立了体积压裂直井的瞬态压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与商业数值模拟软件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体积压裂直井主要有6个典型的流动阶段,外区的应力敏感主要影响外区径向流阶段,而内区应力敏感则对内外区各个流动阶段都有较大的影响。新模型可为体积压裂直井的压裂效果评价和试井解释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杜小强,张建勇[9](2019)在《利用常规测井技术探究预测储层毛管压力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心实验获取的毛管压力曲线是表征储层孔隙结构、估算渗透率和划分储层类型的重要依据,其可通过压汞法获得。受岩心取心数量及实验环境的限制,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获取存在困难,使得储层的连续评价无法进行。以我国某盆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1块岩心,探索压汞实验的过程,分析相应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特征,建立一种利用孔隙度参数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模型。进一步,基于与渗透率密切相关的Swanson参数和R35参数,建立相应的渗透率评价模型。将岩心实验结果与基于渗透率评价模型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将渗透率评价模型应用于该盆地某井韩江组实际储层,连续构造出储层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出相应的渗透率,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最终划分出优质储层。储层划分结果得到了DST测试资料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2期)
贾新驰,陆现彩[10](2019)在《储层温度压力条件下微-纳米级孔隙内甲烷流动特征的LBM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是一种储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页岩气储层埋藏深度大,试井昂贵且工程数据有限,页岩气的开采主要依赖工程经验。深层页岩气的渗流过程中,复杂的孔隙结构、微尺度效应、高温高压条件等问题都给页岩气的开采开发带来巨大的挑战。要准确地对深层页岩气产量进行预测和合理规划页岩气的开发,需要对地下深层页岩气的输运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甲烷在页岩储层孔隙内运移,孔隙尺度涵盖了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甲烷在微纳米级孔(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储层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煤层气地面预抽效果影响规律,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在不同工况的地应力和储层压力条件下煤层气地面预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层中地应力增大,煤层基质孔隙率下降、裂隙趋于闭合,致使煤层渗透率降低,减小了气体在孔隙和裂隙中的渗流速率,最终导致瓦斯产出速率和产气量的下降;储层压力与煤层气产出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压力越大,瓦斯产出率越高同时累计产气量也越高;随着瓦斯抽采时间增加,煤层渗透率逐渐增大,且储层压力越大煤层渗透率变化越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层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亓倩,朱维耀.复杂压裂缝网页岩气储层压力传播动边界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江万刚.地应力和储层压力对煤层气地面预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3].张万栋,杨玉豪,杨前亮,韩成,张可.海上气田压力衰竭储层长水平段安全钻井控制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9
[4].冯爱国,陈彦梅,邢军,石文睿.快速确定页岩气储层地层破裂压力梯度的一种方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9
[5].王晓彬,赵晶,张志荣,李海涛.平顶山东北部矿区地应力发育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压力、渗透率的控制作用[J].煤炭工程.2019
[6].杨志杰.二氧化碳增强咸水开采工程中储层压力管控和布井方案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王方发,姜伟,吴财芳.煤储层条件下临界解吸压力和含气量的确定[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8].李准,吴晓东,任允鹏,李超,韩国庆.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直井瞬态压力计算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9].杜小强,张建勇.利用常规测井技术探究预测储层毛管压力曲线[J].工业技术创新.2019
[10].贾新驰,陆现彩.储层温度压力条件下微-纳米级孔隙内甲烷流动特征的LBM模拟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