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海经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怪奇,鸟兽,奇书,郭璞,九首,伊藤清司,人面,山海经笺疏,江户时代,读山海经
山海经图论文文献综述
张西艳[1](2019)在《中日两国山海经图同时展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今人解读《山海经》这部千古奇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内容涵盖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天文、气象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有“千古奇书(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10-30)
王友群[2](2018)在《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内蕴与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郭璞以道家的事物认知方式,以史家的态度看待《山海经》所记载的怪异之物,并对其深信不疑。他不仅注释《山海经》,还为《山海经图》作赞。通过对郭璞《山海经图赞》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山海经图赞》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蕴(尚奇心理、神仙向往、玄学思辨、儒家思想、史学意识),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描述凸显特点;语言或简约或华美;抒情情因象传;议论情理兼备)。(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晁福林[3](2016)在《“山海经图”与《山海经》成书问题补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刘歆说《山海经》一书"出于唐虞之际",当"禹别九州,任土作贡"之时,从上古先民的石刻和后来的绘画资料看,这个说法当属可信。这些资料是先民传说的形像记载。在没有文字记录出现的传说时代,关于神灵精怪的历史记忆,或保存于口耳相续的传说中,或存留在其绘画(或雕塑)的作品里。这些震撼心灵的传说和绘画,就是在进入文明时代很久,也有存留。《山海经》一书结晶于这些传说与绘画,只是在汇集过程中加以文字说明及条理化而已。《山海经》的叙事系统是上古时代不断丰富补充的,商周时期是其资料丰富和补充的主要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观念表明,《山海经》的具体撰写与成书当在这个时间。关于"山海经图"的推测,为讨论《山海经》成书问题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王招明[4](2015)在《《〈山海经图赞〉译注》前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海经图赞》二卷,晋代郭璞撰。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两晋之际的着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山海经图赞》原本是"山海经图"与赞体文学的结合,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图画内容加以评述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颂赞"的文体论。他认为,赞"是"颂"(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5年01期)
刘泰然,陈雪[5](2014)在《从两蛇(龙)图像看九鼎纹饰与《山海经图》之可能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学者认为《山海经图》源自九鼎纹饰,但两者在图像母题上的到底有着何种关联却颇费猜疑。本文从两蛇(龙)母题出发,通过《山海经》文字记载及《山海经》同时代的图像资料,以及马王堆帛书等的考察,试图对九鼎纹饰与《山海经图》的可能关联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5期)
张伟[6](2014)在《“大、小传统”之间:论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远古到晋代,天人感应思想经历了大、小传统的数次变迁。在《汉书·艺文志》中,《山海经》被列入数术略形法类。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天人感应思想表现为基本模式与特殊模式,理论基石是气论、神论、天论以及叁者的杂糅。《山海经图赞》掺杂了一些玄学思想,说明郭璞并非不懂玄学。他之所以放弃"大传统"而选择"小传统",与其学术传承和政治理想有关。郭璞继承了汉代方士化儒者的传统。他虽有避世思想,但仍积极投身于政治之中,目的是为了以"天"为限制因素,恳求帝王减轻刑狱、勤政爱民。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通过占卜敦促温峤、庾亮等人兴兵讨逆,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4年02期)
王翀[7](2011)在《郭璞《山海经图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研究对象,对两晋之际着名作家、学者郭璞创作的《山海经图赞》进行详细梳理、分类,在此基础上,从图赞的创作背景、文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后世影响方面着手,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郭璞的生平、着述并《山海经注》以及赞体文学的发展渊源、文体特色,比较郭璞《山海经图赞》对传统赞体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进而考证《山海经图赞》对后世的影响,论述其意义与价值。在章节安排上,本文第一章首先探讨《山海经图赞》的创作背景。第一节参照作者郭璞的生平,梳理其年表,重点联系其人生经历分析相关阶段的学术着作和诗赋创作的情况,第二节考证郭璞的学术着述。第叁节结合郭璞对《山海经》的注释研究及郭璞之前的《山海经》研究,探讨郭璞创作《山海经图赞》的学术背景。第二章考察《山海经图赞》的具体文本。第一节考证几种现存文献中着录的郭璞《山海经图赞》版本辑录条目之差异,以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所收《山海经图赞》为标准,对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叁名家集》本、明代杨慎《山海经图赞》两卷本、今人张宗祥《足本山海经图赞》、元代曹仲良《写本山海经附全赞》所列各经赞篇进行比较,补遗佚文,并梳理《山海经图》的流变情况。第二节从图赞的内容着手,对郭璞图赞的具体条目进行分类整理,并叙述各类特色及归类依据,同时还联系《山海经》原文进行内容上的研究。第叁节通过郭璞《山海经图赞》分析郭璞的诠释体系,分别通过比较图赞与叙文和注释的关系来分析郭璞对《山海经》以及《尔雅》的诠释体系的特色。第叁章重点探讨《山海经图赞》艺术上的成就,分别从行文结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郭璞《山海经图赞》不同于一般赞体文学和图赞、画赞、像赞文学的特殊艺术价值。其中,第一节分析《山海经图赞》独特的文体结构,这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灵活自由,大事铺陈叙述以及语言艺术上的规范性与表现力的结合。第二节则通过对图赞行文艺术的探讨,分析其言辞简洁、描绘生动的特点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第四章旨在通过对赞及赞体文学的产生、演变、发展及赞体文学的文体特色和画赞、像赞、图赞的梳理研究,探讨考证郭氏《山海经图赞》在赞体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赞体文学的接受与影响,同时论证《山海经图赞》与郭璞其他作品尤其是《尔雅图赞》和游仙诗的创作互动,并考订东晋张骏《山海经图画赞》和明代王崇庆《山海经图赞》两种《山海经图赞》的流变。最后的结语部分提出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并对本文作一总结。《山海经图赞》作为郭璞对《山海经》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不仅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亦有着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作为“图赞”这一文学样式的代表之作,给后世研究《山海经》及研究赞体文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6)
马昌仪[8](2005)在《明清山海经图版本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老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书,尽管原始古图、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原始《山海经》所开创的图文叙事的传统仍然保存在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图中。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创作与流传的16种《山海经》图本介绍给读者,给《山海经》的图文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引起海内外读者与研究者对图文《山海经》的兴趣,搜集更多的版本,并把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杨利慧[9](2005)在《“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谈马昌仪的两部山海经图研究近着》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图画语言的思想和文化载体功能的轻视和漠视,造成了对山海经图的长期忽视。马昌仪的《古本山海经图说》和《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则是两千多年来《山海经》研究史上第一次对山海经图的真正研究,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单纯注重《山海经》书写文本的分析和阐释的视角和方法是一大突破,拓宽了《山海经》的研究领域。如果能结合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论证山海经图原本是巫图,作者的主要论点将更加坚实有力。(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刘锡诚[10](2004)在《山海经图的多学科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T散落在浩瀚古籍中的山海经图,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信息,它与文字的《山海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E 在市声喧嚣、物欲横流的环境里,独处一片静土是相当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04-04-08)
山海经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郭璞以道家的事物认知方式,以史家的态度看待《山海经》所记载的怪异之物,并对其深信不疑。他不仅注释《山海经》,还为《山海经图》作赞。通过对郭璞《山海经图赞》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山海经图赞》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蕴(尚奇心理、神仙向往、玄学思辨、儒家思想、史学意识),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描述凸显特点;语言或简约或华美;抒情情因象传;议论情理兼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海经图论文参考文献
[1].张西艳.中日两国山海经图同时展现[N].中华读书报.2019
[2].王友群.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内蕴与风格[J].宿州学院学报.2018
[3].晁福林.“山海经图”与《山海经》成书问题补释[J].晋阳学刊.2016
[4].王招明.《〈山海经图赞〉译注》前言[J].书屋.2015
[5].刘泰然,陈雪.从两蛇(龙)图像看九鼎纹饰与《山海经图》之可能关联[J].中华文化论坛.2014
[6].张伟.“大、小传统”之间:论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天人感应思想[J].东方论坛.2014
[7].王翀.郭璞《山海经图赞》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马昌仪.明清山海经图版本述略[J].西北民族研究.2005
[9].杨利慧.“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谈马昌仪的两部山海经图研究近着[J].民族文学研究.2005
[10].刘锡诚.山海经图的多学科探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