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细胞单克隆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癌,肿瘤干细胞,功能性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
肝细胞单克隆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孙力超,杨婧,遇珑,张媛,张峰[1](2019)在《一株靶向CD90~+ MHCC97-L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人肝癌干细胞单抗28C10体内外功能,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候选治疗剂。方法:采用无血清成球实验、侵袭实验和CCK-8方法等检测分析28C10单抗对MHCC97-L sphere的细胞自我更新、侵袭和耐药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研究单抗28C10联合顺铂对MHCC97-L移植瘤生长的作用。Western-Blot方法鉴定该单抗识别抗原的分子量。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单抗28C10能够识别MHCC97-L中CD90阳性细胞的比例为2. 75%。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单抗28C10能显着抑制MHCC97-L sphere细胞的无血清成球能力和侵袭能力,抑制率分别达33. 33%和53. 8%。28C10能显着抑制MHCC97-L sphere的顺铂耐药能力,其IC50为0. 74μg/ml,而对照组的IC50为1. 42μg/ml。抗体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低、高剂量抗体28C10均能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了24. 0%和67. 7%,单独顺铂组肝癌移植瘤的抑制率为35. 9%,而顺铂联合高剂量抗体28 C10组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率达到70. 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单抗28C10识别的抗原蛋白分子量约100 k D。结论:筛选获得了1株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靶向肝癌干细胞治疗肝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张晖,薛洪宝,陈飞剑,王杰,王充[2](2019)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快速测定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测定两种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人TCRγδ和抗人CD3-PE)分别与蛋白A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在双通道SPR仪(SR 7500DC)上,将抗人TCRγδ或抗人CD3-PE溶液流过偶联蛋白A的传感芯片,实时监测这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并对其反应模式和反应常数进行分析。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速率常数ka、结合平衡常数Ka和活化能Ea比较接近,但焓变ΔH有些差异。SPR适宜用作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的测定。该方法不需对分析物进行标记、专属性强,是检测和分析抗体和蛋白质A相互作用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遇珑,舒雄,刘军,孙力超,杨治华[3](2018)在《抗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鉴定靶向胃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胃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抗体候选药物。方法:以胃癌细胞系BGC-823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4+细胞后检测其自我更新和致瘤能力。双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单抗11H5和CD44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选11H5+细胞后检测其自我更新能力、细胞增殖和耐药能力。结果:流式细胞术分选CD44+细胞成球率明显高于CD44-细胞[(27.2±1.6)%vs(12.9±1.2)%](P<0.01),CD44+细胞的致瘤性比CD44-细胞至少高100倍。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11H5识别的抗原能与CD44在BGC-823细胞上共定位。流式细胞术分选11H5+细胞体外成球率明显高于11H5-细胞[(21.4±2.0)%vs(6.2±1.0)%](P<0.01),耐药性也明显高于11H5-细胞(IC50值:0.986μmol/L vs 0.315μmol/L)。抗体体外功能研究发现,单抗11H5能显着抑制BGC-823细胞成球,抑制率达到47.9%。单抗11H5能抑制其sphere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4.9%(P<0.05)。经单抗11H5作用的耐药能力显着降低(IC50值:0.52μg/ml vs 0.64μg/ml)。结论:单克隆抗体11H5是一株抗胃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胃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8年15期)
郝文斌,相芬芬,乐红红,范嫣,许健[4](2017)在《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磁珠对人肝癌、胃癌细胞株特异性富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4-E9)免疫磁珠与上皮黏附分子(Epcam)磁珠的联合应用能否提高免疫磁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富集效率。方法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将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磁珠连接,制备成免疫磁珠。通过制备的两种免疫磁珠及两种免疫磁珠的联合应用分别对MCF-7,BEL-7402和BGC-823细胞进行富集率检测。结果4-E9免疫磁珠的包被率为57.8%,Epcam免疫磁珠的包被率为65.8%。4-E9免疫磁珠对MCF-7,BGC-823和BEL-7402细胞富集率分别为(44±5.33)%,(71±11.33)%和(78.3±8.46)%,Epcam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和MCF-7细胞富集率分别为(55.5±8.67)%,(78.88±13.11)%和(84.31±6.83)%,两种免疫磁珠联合对BGC-823,BEL-7402和MCF-7细胞富集率分别为(80.4±8.33)%,(85.125±6.77)%和(93.23±4.33)%,联合磁珠组较4-E9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MCF-7细胞富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3,0.04)。联合磁珠组较Epcam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MCF-7细胞富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0.03,0.04)。结论两种免疫磁珠联合使用能显着提高Epcam免疫磁珠对BEL-7402,BGC-823及MCF-7细胞富集率,4-E9抗体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遇珑,舒雄,何永燕,孙力超,杨治华[5](2017)在《抗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可靶向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抗体候选药物。方法:以肝癌细胞系Bel7402-V3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ESA~+细胞后检测其耐药能力及致瘤能力。双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单抗3G7和ESA识别的抗原蛋白在Bel7402-V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此法检测sphere中PKH26与3G7的共染情况。流式细胞术分选3G7~+细胞后检测其自我更新能力,并采用CCK-8法检测其耐药能力;甲基纤维素成球实验,检测单抗3G7对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CCK-8法检测单抗3G7对细胞增殖和耐药能力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分选ESA~+细胞的耐药性明显高于ESA-细胞,其IC_(50)值分别为2.30μmol/L、0.49μmol/L(P<0.01),ESA~+细胞的致瘤性较ESA-细胞高至少40倍。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3G7识别的抗原分子能与ESA在Bel7402-V3细胞上共定位,并能与标识干细胞的PKH26染料共染。流式细胞术分选3G7~+细胞体外成球率明显高于3G7~-细胞[(30.4±3.4)%vs(8.8±1.8)%](P<0.01),耐药性也明显较高(IC_(50)值:1.014μmol/L vs 0.365μmol/L)。抗体体外功能研究发现,单抗3G7能显着抑制Bel7402-V3的甲基纤维素成球,抑制率达到37.2%;同时,单抗3G7能抑制sphere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1.7%(P<0.01);经单抗3G7处理过细胞的耐药能力显着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IC_(50)分别为0.56μg/ml和0.68μg/ml。结论:单克隆抗体3G7是一株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7年17期)
遇珑,舒雄,何永燕,孙力超,杨治华[6](2017)在《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联合顺铂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靶向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联合顺铂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和PKH26染色法确定胃癌SNU-5细胞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单克隆抗体21A3识别的抗原蛋白与PKH26~+细胞及特异性抗原(CD90)在SNU-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检测流式细胞术分选出的21A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21A3对SNU-5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CCK8法检测21A3对细胞顺铂耐药能力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分析21A3联合顺铂对SNU-5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SNU-5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11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单克隆抗体21A3识别的抗原分子能与PKH26和CD90在SNU-5细胞上共定位。21A3~+细胞体外成球率高于21A3-细胞。21A3~+细胞具有更高的耐药性,21A3~+细胞和21A3-细胞的IC_(50)分别为0.104μmol/L和0.025μmol/L。单克隆抗体21A3能够显着抑制SNU-5细胞的无血清成球,抑制率为37.5%。经21A3处理后的SNU-5细胞,耐药能力下降,其IC_(50)为0.001μg/ml,而对照组的IC_(50)为0.003μg/ml。抗体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10、5、2.5mg/kg的2 1 A3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0.6%、69.6%和59.2%,10mg/kg 21A3~+顺铂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90.6%,顺铂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5.8%。结论:单克隆抗体21A3是抗胃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汪胜豪[7](2017)在《GPC3单链抗体的筛选、多克隆抗体制备以及在肝细胞癌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性肿瘤,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28.7/10万,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根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肝癌的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并且已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第四。目前针对肝癌治疗的手段主要采取外科切除病灶和化疗两种手段,复发率很高,靶向药索拉菲尼也只能延长患者寿命,并不能完全治愈肝癌。因为早期肝癌的治愈率非常高,五年的生存率接近80%。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在肝癌的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抗体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也给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抗体治疗法具有特异性好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部分抗体靶向药物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的试验。研究目的:本实验室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克隆和表达重组GPC3N-端结构域(GPC3-ND);将表达纯化得到的重组GPC3-ND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抗GPC3N-端结构域的多克隆抗体,并检测多克隆抗体和GPC3蛋白的结合;利用抗GPC3N-端结构域多抗去检测人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切片上GPC3蛋白的表达;以本实验室构建好的全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为基础,初步筛选出与GPC3N-端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的单链抗体序列。研究方法:利用PCR的技术方法克隆GPC3N-端结构域的基因,将pET-30a(+)作为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中诱导表达,超声破碎后经过Ni-NTA柱纯化,最终得到了纯度较高的的重组GPC3-ND蛋白。之后,将获得的重组GPC3-ND蛋白分多次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抗GPC3 N-端结构域的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GPC3N-端结构域多抗和重组GPC3N-端结构域蛋白的结合、和原发性肝癌细胞表面GPC3的结合。利用抗GPC3N端蛋白的多抗检测人的原发性肝癌组织的GPC3的表达,为廉价的GPC3高表达的原发性肝癌诊断试剂盒打下基础。将重组GPC3-ND与Ni-NTA珠子混合,使其相互结合,之后加入全人源噬菌体抗体库,经过多轮的洗涤,筛选和扩增,得到富集度高的结合GPC3N-端结构域蛋白的噬菌体。然后将第3轮筛选后富集度达到146倍的单克隆噬菌体进行测序,得到能够通读的且重链和轻链结构完整的单链抗体序列。研究结果:通过删去GPC3N-端结构域蛋白基因的第26-31位6个脯氨酸之后,在大肠杆菌Rosetta菌株中实现了重组GPC3-ND蛋白的表达,并通过镍柱纯化得到较高纯度的重组GPC3N-端结构域蛋白。利用得到的蛋白免疫新西兰雄兔得到具有能与重组GPC3-ND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GPC3的抗体。经过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此多抗可以特异性地与GPC3阳性的原发性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结合,而不与正常肝细胞L02结合。用该抗GPC3抗体去检测原发性肝癌病人组织,IHC结果显示阳性,而乳腺癌病人组织IHC组织结果显示阴性。经过噬菌体抗体库叁轮筛选后,测序,共获得了 1株轻链和重链结构完整并可在TG1中通读的(具有琥珀密码子突变)的噬菌体抗体,完成了初步筛选。结论:成功优化了 GPC3N-端结构域蛋白的表达并纯化;成功制备了具有GPC3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多抗,并利用多抗对病人的原发性肝癌组织的GPC3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完成了 GPC3N-端结构域蛋白的单链抗体的初步筛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韩力[8](2016)在《抗VEGF单克隆抗体BD0801抑制人肝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BD0801单药及联合细胞毒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n, OXA)或5-氟尿嘧啶(5-Fu)对裸鼠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单药实验:以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设立如下药物处理组:BD0801低剂量处理组(2.5mg/kg)、BD0801中剂量处理组(5mg/kg)、BD0801高剂量处理组(10mg/kg)、贝伐珠单抗(Bev)低剂量处理组(2.5mg/kg)、Bev中剂量处理组(5mg/kg)、Bev高剂量处理组(10mg/kg)、生理盐水(NS)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所有荷瘤裸鼠每周腹腔注射用药2次,共用药3周,治疗期间,观察裸鼠一般情况,监测体重及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治疗结束后次日,拉颈椎处死裸鼠,测量各组瘤体积及瘤重,计算瘤重抑制率及肿瘤体积抑制率,取组织行HE染色,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并行透射电镜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确定和比较BD0801与Bev抗HCC移植瘤生长作用和最佳剂量。联合实验:选取最佳剂量以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设立如下药物处理组:即A组(BD0801+OXA). B组(BD0801+5-FU)、C组(BD0801单药组)、D组(Bev+OXA)、E组(Bev+5-FU)、F组(Bev单药组)、G组(OXA单药组)、H组(5-FU单药组)、I组(等量NS阴性对照组),所有荷瘤裸鼠每周腹腔注射用药2次,共用药3周,治疗期间,观察裸鼠一般情况,监测体重及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治疗结束后次日,拉颈椎处死裸鼠,测量各组瘤体积及瘤重,计算瘤重抑制率及肿瘤体积抑制率,取组织行HE染色,MVD检测,并行透射电镜检测肿瘤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VEGF/V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状态。结果: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BD0801中、高剂量组和Bev中、高剂量组移植瘤抑制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BD0801中、高剂量组较Bev中、高剂量有更好的抑瘤效果(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BD0801中、高剂量组和Bev中、高剂量组移植瘤MVD计数显着减少(P<0.05);且BD0801中、高剂量组移植瘤MVD计数分别较Bev中、高剂量显着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D0801较Bev能更有效地抑制移植瘤细胞VEGF/VEGFR通路活性(P<0.05)2、与各单药组相比,联合组均能显着增强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P<0.05)。与Bev+5-FU/OXA比较,BD0801+5-FU/OXA能更有效地抑制移植瘤生长。联合组MVD显着低于各单药组,BD0801联合OXA/5-FU组MVD值均显着低于Bev联合OXA/5-FU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Bev+5-FU/OXA相比,BD0801+5-FU/OXA能更有效地抑制移植瘤细胞VEGF/VEGFR通路活性(P<0.05)。结论:BD0801能有效抑制人肝癌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并抑制移植瘤血管生成,且作用强于Bev,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癌细胞VEGF/VEGFR通路活性有关。BD0801-联合5-FU或OXA在体内可显着抑制SMMC-7721移植瘤生长并抑制移植瘤血管生成,药物呈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抑制瘤细胞VEGF/VEGFR通路活性有关。BD0801有可能成为治疗HCC的有效药物,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1)
肖建新,陈雷[9](2015)在《TACE联合~(131)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58例,其中29例接受TACE联合美妥昔单抗治疗,29例只接受TACE治疗。通过导管将~(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5 ml(0.75 m Ci/kg)注射入靶血管,再进行常规TACE治疗。随访12 m,比较两者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美妥昔单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复查,与治疗前比,美妥昔单抗组白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妥昔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P>0.05);美妥昔单抗组1 a生存率为55.17%,对照组为48.27%(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5.782,P=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4.83±4.10)m和(2.54±2.0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何永燕,杨治华[10](2015)在《一株抗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一株靶向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体外功能,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抗体候选药物。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法确定肝癌细胞系Bel7402-V3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3G7识别的抗原蛋白与ESA在Bel7402-V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检测单抗3G7对Bel7402-V3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以及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顺铂耐药能力的影响。结果:Bel7402-V3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11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阳性细胞。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3G7识别的抗原分子能与ESA在Bel7402-V3细胞上共定位。抗体体外功能研究发现,单抗3G7能显着抑制Bel7402-V3细胞的无血清成球,抑制率达到37.5%(P<0.05)。与此同时,经单抗3G7处理过的细胞的耐药能力显着降低。结论:单克隆抗体3G7是一株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本文来源于《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19)
肝细胞单克隆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测定两种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人TCRγδ和抗人CD3-PE)分别与蛋白A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在双通道SPR仪(SR 7500DC)上,将抗人TCRγδ或抗人CD3-PE溶液流过偶联蛋白A的传感芯片,实时监测这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并对其反应模式和反应常数进行分析。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速率常数ka、结合平衡常数Ka和活化能Ea比较接近,但焓变ΔH有些差异。SPR适宜用作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的测定。该方法不需对分析物进行标记、专属性强,是检测和分析抗体和蛋白质A相互作用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细胞单克隆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孙力超,杨婧,遇珑,张媛,张峰.一株靶向CD90~+MHCC97-L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张晖,薛洪宝,陈飞剑,王杰,王充.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快速测定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J].分析科学学报.2019
[3].遇珑,舒雄,刘军,孙力超,杨治华.抗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8
[4].郝文斌,相芬芬,乐红红,范嫣,许健.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磁珠对人肝癌、胃癌细胞株特异性富集的实验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
[5].遇珑,舒雄,何永燕,孙力超,杨治华.抗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及功能[J].现代肿瘤医学.2017
[6].遇珑,舒雄,何永燕,孙力超,杨治华.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联合顺铂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7
[7].汪胜豪.GPC3单链抗体的筛选、多克隆抗体制备以及在肝细胞癌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7
[8].韩力.抗VEGF单克隆抗体BD0801抑制人肝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肖建新,陈雷.TACE联合~(131)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
[10].何永燕,杨治华.一株抗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及功能研究[C].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