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翻译论文-彭红艳

隐形翻译论文-彭红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形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解构主义,后现代,翻译,建构

隐形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彭红艳[1](2019)在《翻译行为中的再现与颠覆:作者的隐形、译者的建构与读者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来看,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没有先验的、确定的、永恒不变的终极意义,其意义由文本的"互文性"生成,作者赋予文本意义的权力被消解;翻译是译者运用以语言为代表的符号系统生产意义的"再现"过程,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权力话语关系、译者主体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阐释原文并建构译本的多元意义;读者不是译本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期待积极地阐释译本,通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译本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客观而论,翻译是一种历史化、语境化的话语实践。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不变的中心、稳定的主体,作者的主体性在译者的建构中被隐没,译者的主体性又在读者的阐释中被颠覆,作者、译者、读者之间不断解构与建构的历史性对话才是原文和译文获取意义的根源,而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永远无法被穷尽。(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韩瑞瑞,王登霞[2](2019)在《从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层面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以《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与归化一直处于学术界人士的激烈讨论之中,然而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却在异化方面树立起一面影响极大的旗帜。韦努蒂通过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后,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即异化翻译理论。这给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整个国际翻译界的思考,并加速翻译研究从边缘化走向中心。《译者的隐形》一书对翻译进行了详细地探讨,正是为了让译者"显形",为了提高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韦努蒂融汇各种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考察翻译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02期)

林嘉新,周子淳[3](2018)在《“隐形”译者及中国近现代翻译场景的重释——《晚清至现代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研究:一段隐形的翻译史》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译学界对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研究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外国着作译入中国的研究为主,二是以汉学家、传教士等外国译者为重,兼论国内翻译大家。研究重心的偏向,使得该时期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以及置身其中的一众本土译者未得到应有观照,乃至于"隐形"。然而,这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拓展空间,如强化翻译过程研究、关注"隐形"译者等。2015年,上海海事大(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全巧英[4](2018)在《《隐形人:白宫黑奴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一、二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的原文选自《隐形人:白宫黑奴不为人知的故事》中的一、二两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和“威廉·李和纽约”。该作品的作者是美联社资深杰西·霍兰德,记录了独立战争至1862年在白宫工作的非裔美国人的经历。直到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他们才真正获得自由。该书也讲述了这些奴隶如何帮助塑造美国的未来。美国早期18位总统中有12位使用过非裔奴隶,他们从事厨师、管家和女佣等工作。该书作者霍兰德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新首都的生活和经历以及早期总统们对于种族的看法。该翻译项目节选自该书的前两个章节,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总统身后的奴隶,作者试图恢复他们的身份,并肯定他们为总统提供的服务以及为整个美国建设所做的贡献。第二章讲述了华盛顿最喜欢的奴隶威廉·李的故事。本翻译项目以目的论为指导,并结合其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本次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分句、被动句的翻译、调整、减译等,力求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本项目旨在让中国读者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白宫黑奴史。本项目选译的两个章节介绍了奴隶制的渊源以及华盛顿时期最着名的奴隶威廉·李的生平事迹,该项目不仅为中国读者了解美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对今后翻译实践和相关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黄惠伊[5](2018)在《《隐形儿》(节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新闻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其翻译在为各国人民提供最新的国际消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特稿,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闻文体,它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因为它兼具客观性和文学性,被称作短篇非虚构故事。研究与分析国外新闻作品的翻译,有利于其他文化的优秀作品“引进来”,并让中国人民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和人文关怀,推动中外跨文化交流。基于此,笔者选取了《纽约时报》的优秀新闻特稿Invisible Child(《隐形儿》)作为翻译和分析材料,尝试认识英语新闻特稿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从英译汉的角度探讨笔者对于新闻特稿翻译技巧的一些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了该论文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1)国内外新闻特稿具有客观性,文学性以及创造性的特点;(2)新闻特稿中涉及大量的具有客观性特点的专有名词,以及富有文学性和创造性的词句,如文化负载词,修辞句,谚语和俚语等,译者应针对新闻特稿文本的用词,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文体风格的特点进而采取相关翻译技巧将新闻特稿的语言翻译成地道的目标语,同时确保译本中保留新闻特稿里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即客观性和文学性。最后,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更好地把握新闻特稿的用词特征和句式风格,积累更多有关于新闻特稿翻译的经验,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为引进更多优秀国外新闻特稿作品以及研究新闻特稿翻译的文献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28)

周旻[6](2017)在《“隐形”的底本:英和双语读本在周作人早期翻译生产中的角色——以《玉虫缘》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1906年前周作人的译作一直被认为是从英文直接译出。尤其《玉虫缘》(1905)的译文,由于周作人的反复回忆论说,一直被视作爱伦·坡The Gold-Bug一书英文原本的直接翻译,并被认为是其早期译作中较为贴近"直译"的一部。事实上,《玉虫缘》的底本并非纯粹的英文版本,而是"再译"自日人山县五十雄的英和双语读物"英文学研究"第四册《寳ほり》(掘宝,1903)。《寳ほり》的文本顺序———英文本、英和对译的注释、文学性的介绍、译者识、和文译本,可看作把翻译动作拆解细化,对于处于翻译实践初期的周作人有极大的启发。通过分析山县的翻译策略,对比1918年陈蝶仙译The Gold-Bug的《骷髅虫》,可以发现英和底本所呈现的翻译面貌实则暗中承担了周作人早期翻译的理想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刘亚洲[7](2017)在《《人类的隐形历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隐形历史》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遗传学的定义。本书旨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基因学基本知识。并且,本文试图论述如何解决英译汉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使得译语文本达到以下效果:译语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接近目的语读者文化;译语文本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与源语文本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接近。在诺德模式的指导下,本文对源语文本做出译前分析。诺德模式包括叁个步骤:目的语文本功能分析、源语文本分析和翻译。本文分析了源语文本的文本外及文本内因素。文本外因素重点分析动机因素、读者因素以及文本功能因素。本文同时分析了与文本本身密切相关的文本内因素。本文翻译的重点是从词汇、句法、文本层面调整源语言文本。根据文本所处的语言环境,译者应适当调整词汇的意思。由于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汉语与英语的句法结构也有所差异,因此译者对句法结构做出相应调整。文本结构的调整侧重于指称的调整,目的在于让目的语文本更加衔接与连贯。本文发现,诺德模式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科技类文本的过程中,减少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语言、意识、文化差异。(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田耘[8](2017)在《从译者的“隐形”和“显形”看翻译中的主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译者选取了法国《研究》杂志上的两篇关于2016年6月英国脱欧事件的文章进行翻译。这些文章带有鲜明的政治分析色彩,属于阐释型文章,难点在于如何把作者的观点忠实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带给目的语读者同样的感受。通过分析和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译者将探讨如何在“隐形”与“显形”之间,发挥译者的主观性。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对翻译任务的描述,其中包括时代背景、文本分析、任务目标和本翻译报告的论题;第二章从理论角度对译者主观性进行深入探讨,由译者的能力引出主观性的不可避免性,再分析译者能在怎样的限度内行使其自由和“主权”;第叁章分析本次翻译任务中的例子;最后是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包括经验和不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马思洁[9](2016)在《由“隐形”、“显形”到“无形可见”——由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出发,引发了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身份角色的思考,详细地阐述了翻译界关于译者身份主导观点的变化,由"译者隐形论"到"译者显形论",尽管这两种论断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目的,但却都有其片面性,因此本文提出了译者角色"无形可见"的新视角、新思考。(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34期)

夏颖[10](2016)在《基于描述翻译学视角的中文流行歌曲英译研究——以歌曲“隐形的翅膀”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翻译学的问世为翻译研究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流行歌曲作为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风向标更是如此。做好中国流行歌曲的英译工作能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翻译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之一。本文以描述翻译学为视角,在总结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华语歌坛成功的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的两个英译版本,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隐形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化与归化一直处于学术界人士的激烈讨论之中,然而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却在异化方面树立起一面影响极大的旗帜。韦努蒂通过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后,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即异化翻译理论。这给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整个国际翻译界的思考,并加速翻译研究从边缘化走向中心。《译者的隐形》一书对翻译进行了详细地探讨,正是为了让译者"显形",为了提高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韦努蒂融汇各种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考察翻译带来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形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彭红艳.翻译行为中的再现与颠覆:作者的隐形、译者的建构与读者的阐释[J].翻译论坛.2019

[2].韩瑞瑞,王登霞.从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层面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以《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为例[J].英语广场.2019

[3].林嘉新,周子淳.“隐形”译者及中国近现代翻译场景的重释——《晚清至现代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研究:一段隐形的翻译史》述评[J].翻译论坛.2018

[4].全巧英.《隐形人:白宫黑奴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一、二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报告[D].云南大学.2018

[5].黄惠伊.《隐形儿》(节选)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6].周旻.“隐形”的底本:英和双语读本在周作人早期翻译生产中的角色——以《玉虫缘》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2017

[7].刘亚洲.《人类的隐形历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7

[8].田耘.从译者的“隐形”和“显形”看翻译中的主观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9].马思洁.由“隐形”、“显形”到“无形可见”——由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引发的思考[J].校园英语.2016

[10].夏颖.基于描述翻译学视角的中文流行歌曲英译研究——以歌曲“隐形的翅膀”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J].外语学刊.2016

标签:;  ;  ;  ;  

隐形翻译论文-彭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