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性,罪,救赎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龙,麻蕊[1](2013)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神学家、政治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思想核心可以归纳为基督教现实主义。构成这一思想的两块基石是他的人性论和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历史观也是基于人性论之上而阐释的。在其人性论思想中,尼布尔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对人类的现实处境、本性和命运做出了精辟的阐释。本文旨在对尼布尔的人性论思想做出理论探究,并从中发现其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ERMI 2013) Volume 45》期刊2013-12-27)
任晓龙,邵迪[2](2013)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核心关怀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着名的基督教哲学家及和现实主义政治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思想涉及面十分广袤,其理论基石为基督教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以他对人的本性的分析为基础,其核心关怀又是其思想的关键。文章以人们对于其核心关怀误解的起因为起点,进而探讨这背后的真相,最后得出结论:尼布尔的核心关怀是爱而非罪。(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3 Asian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s(ACSS 2013 V4)》期刊2013-12-24)
黎月明[3](2013)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神学政治的国际伦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神学家和政治学家之一,其神学政治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尼布尔神学、政治学和伦理学叁个方面,以伦理学为中心,着重探讨尼布尔在国际政治伦理学上的建树。文章认为,尼布尔的伦理观是其神学和政治学的连接和最终价值,而其在国际政治上的伦理又是建立在尼布尔对个人和社会两方面伦理基础上的归纳。文章认为尼布尔的神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分别起源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先知运动。神学是尼布尔思想的基础,尼布尔的神学思想被称为是“新正统神学”,而这一神学正是强调回归上帝正统,回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正统,是一种危机时代的“矫正神学”。政治学是尼布尔在实践中最关注的方面,他致力于将神学引入政治学的范畴,形成一种即重视权力,又重视道德的“爱与正义”并存的政治思想,而伦理学则是神学与政治学的中介,因为它提供了运用基督教神学思想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方式。从特点上看,尼布尔的神学政治思想首先是以根植于基督教新教原罪观和恩典观的非理性神学理论为基础的;其次,其运用和发展又紧紧的把握了时代的脉动;最后,又以悖论式的论证哲学方法开辟了一条特有的强调“爱与正义”的伦理之路。尼布尔在构建其国际伦理观的过程中,首先将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区分开来。由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道德标准截然不同,二者所具有的伦理规范也是不同的。个人伦理所强调的“爱”是社会伦理所强调的“正义”的更高级形态,而“正义”则是“爱”的“不可能的可能”。在个人伦理中,“爱”又有超越历史的、牺牲的“圣爱”和历史有限性、有条件的“互爱”的区别。在社会伦理中,“正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却有着平等、自由与秩序叁大原则。正义的实现则是理性、宗教和强制叁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结合下,文章得出,尼布尔的国际政治伦理是以“爱与正义”为主线,以权力与道德为主题,最后以民主为理想的一种综合式的伦理,从而在国际政治的运用中更加得到政治审慎和平衡的目标。最后,尼布尔神学政治在“9-11”之后的美国得以全面复兴,同时其对当代美国的政治精英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也让尼布尔的神学政治思想在当代更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任小鹏[4](2012)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民主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认为,个体道德往往无力回应社会性危机,社会正义、民主制度是基督教社会伦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尽管民主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但是民主是最符合人性的政治制度,而基督教的人性论则可以为民主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唐瀚[5](2009)在《试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宗教认识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是当代美国神学不能绕开的一座思想丰碑,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本文关注的宗教认识论问题便是其中极重要的一个争议焦点,我们围绕蒂利希对尼布尔认识论思想的批判展开论述。尼布尔与蒂利希之间的分歧牵扯到基督教传统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争论:即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期刊2009-12-01)
王刚[6](2009)在《社会公正思想的哲学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基督教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他通过《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着作,提出了他独特的社会公正思想。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主要是在严格区分个体的道德与群体的不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在尼布尔看来,人类的本性被赋予了自私与非自私两种冲动,个人的自私的自然冲动促使他力图永久地保存自己,并努力按照他个人的独特方式去实现自己,这种生命冲动使人产生了性欲、权利意志及其各种派生的欲求,即生存意志、权利意志和自我维护的欲望。但是人的自然冲动不仅促使人超越自己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性,而且,人的本性使人生来就具有一种使人与其同伴相处的天然联系,即使在人与他人相冲突时,人的自然的本能冲动也会促使人去考虑他人的需要,促使人与其他生命共同达到某种和谐。除此之外,人还具有一种同情他人的特殊冲动—社会冲动,这种冲动驱使人去热情帮助他生活的群体中的老弱病残。然而,即使个人或个体还能维持一定的平等,可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权力的日益集中,复杂的社会不可避免地要造成高度的不平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没有能力促使他自己的群体的生活符合个人的爱的理想,作为个人,他们要同情和爱他人,应该关心他人,但是作为他们自认为的群体他们则想尽一切方法去攫取所能占有的一切权力。社会群体,比如阶级、团体、民族、国家,表现出极其利己的趋势,个体的利己主义和群体的利己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群体自私倾向。经济基础的不平等、阶级的分化、权力的分配不均,促使群体以牺牲个体的无私道德去换取群体的不道德,造成各个时代的社会不公正,并使这种不公正永恒化。这种强烈的社会不公正造成人民深重的痛苦和灾难,面对社会上严重的不公,尼布尔通过理论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力图寻找消除社会不公正的途径。尼布尔认为,在实现公正时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是非常巨大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很复杂,所以只有在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各种条件不断成熟,才能由社会自身的发展选择采取何种策略和途径来实现社会公正,这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不失其超时代的特征,因此,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可借签的理论点,然而,但是,由于其产生的特定时空的限制,其社会公正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9-04-01)
程又中,付强[7](2009)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着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本文考察了尼布尔的原罪论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以及尼布尔现实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王刚,刘素民[8](2008)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看来,人类的灾难和社会的不公正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就实现社会公正可资利用的资源来讲,强力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但超出一定限度却能导致社会的不公正;理性的增长有利于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但它却是暧昧的和不可靠的;宗教的大爱思想使它在宗教团体范围内对社会公正的贡献具有纯粹性和慈悲性,但对于更为复杂的社会公正问题却无能为力;暴力革命或借助政治力量都只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而社会公正本身才是目的。(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朱丽晓[9](2005)在《十字架上的爱》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二十世纪美国最着名的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影响了当代美国社会及整个西方世界。 在本论文中,第一部分提到的是学界对尼布尔的研究状况,从汉语学界和西方学界两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第二部分着眼于尼布尔思想的叁大基本特征:他以基督教信仰为理论前提,坚守护教论的立场;关注所处的社会现实;强调生存处境中的人的“关系性”。尼布尔思想中的叁大特征,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它们彼此交融,共同体现于本文研究的主题——“爱”(Agape)之中。第叁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对原罪的关注和阐释一直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尼布尔思想的核心,然而本文所要指出的是,“罪论”只是尼布尔思想大厦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并不是唯一的。在尼布尔的思想中,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爱”,这种“爱”被视之为“不可能之可能性”,是人作为意义追求者的终极理想。 本文从人的处境出发,着重分析了人的自由与罪、罪与爱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爱律是人的本性法则。爱律表现为圣爱与互爱,圣爱是上帝之爱,牺牲之爱,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牺牲的;互爱是人世之爱,互惠之爱,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惠的。圣爱和互爱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爱律在社会现实中表现为正义,正义是爱的理想在社会现实中的体现,同时,正义又通过它的两个原则——自由和平等来实现。在尼布尔有关爱的理论中,人是站在自然与精神、有限与无限、历史中与历史外的交汇点上,作为主体与上帝对话的,人自身的处境决定了爱的可能性,爱首先要保证它的绝对性和超越性,同时又要实现它的现实性。因此,爱的超越性和现实性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张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4-01)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美国着名的基督教哲学家及和现实主义政治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思想涉及面十分广袤,其理论基石为基督教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以他对人的本性的分析为基础,其核心关怀又是其思想的关键。文章以人们对于其核心关怀误解的起因为起点,进而探讨这背后的真相,最后得出结论:尼布尔的核心关怀是爱而非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论文参考文献
[1].任晓龙,麻蕊.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论思想研究[C].Proceedingsof2013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formandManagementInnovation(ERMI2013)Volume45.2013
[2].任晓龙,邵迪.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核心关怀之探究[C].Proceedingsof2013AsianConferenceontheSocialSciences(ACSS2013V4).2013
[3].黎月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神学政治的国际伦理观[D].南京大学.2013
[4].任小鹏.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民主观初探[J].晋中学院学报.2012
[5].唐瀚.试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宗教认识论特征[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2009
[6].王刚.社会公正思想的哲学追问[D].华侨大学.2009
[7].程又中,付强.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J].伦理学研究.2009
[8].王刚,刘素民.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朱丽晓.十字架上的爱[D].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