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张月月

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张月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质,体质的叁级预防,中医,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脱发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月[1](2019)在《脂溢性脱发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脱发性疾病,易诊难治,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进行性加重。有研究提示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脂溢性脱发在(15-20)岁的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常见。脂溢性脱发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从中医的“辨体论治”的思想探讨本病的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临床上对患者的预防调护指导较少,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养生之道在脂溢性脱发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统计分析脂溢性脱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中医体质的分型,并结合“治未病”思想,进行“体质的叁级预防”,以期为临床预防及诊疗脂溢性脱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脂溢性脱发患者中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组188例,对照组则选择同期来东方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人群55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中医体质,并进行统计分析。脂溢性脱发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医体质分类:参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结合临床诊断体会,将脂溢性脱发患者的体质分为9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它评价指标:家族遗传史、情志偏向、生活习惯、皮肤性质等。结果:188例脂溢性脱发患者的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湿热质以及阴虚质最多。不同体质类型的脂溢性脱发患者家族史分布,身体质量指数分布,食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甜食、坚果的情况,平均入睡时间的分布以及皮肤类型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有脂溢性脱发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相对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生脂溢性脱发的风险增加。阴虚体质以及痰湿体质人群患脂溢性脱发的风险相对于平和体质人群增加。结论:脂溢性脱发家族史、痰湿体质以及阴虚体质可能是脂溢性脱发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以结合“体质的叁级预防”预防和治疗脂溢性脱发。在此次研究中,考虑到时间、经费的问题,调查统计的样本量较少,患者来源比较单一,对脂溢性脱发发病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或许还是存在偏倚及不足的。尤其此次研究中个别样本量相对较少,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研究对象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急于结束调查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也会导致体质判定的偏差。今后仍需要大样本研究来验证不同体质类型以及“体质的叁级预防”对脂溢性脱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谢春宗[2](2018)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及发病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体质学理论着手,从中医视角调查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及发病因素,讨论本病与体质学的相关性,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200例,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中医体质类型:阳虚质86例(17.09%),气虚质81例(16.10%),阴虚质70例(13.91%),血瘀质63例(12.52%),平和质51例(10.13%),痰湿质50例(9.94%),气郁质46例(9.14%),湿热质36例(7.15%),特禀质20例(3.97%)。(2)发病因素:无明显原因患者比例最高,占34.81%,其后分别是紫外线(24.07%)、遗传(18.51%)、炎症刺激(10.00%)、睡眠不佳(7.40%)、妊娠(5.18%)。结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45±13.41岁,女性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率小于男性。紫外线、遗传、炎症、睡眠不佳、妊娠依次为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为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王丽飞[3](2016)在《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发病因素及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脂溢性脱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对脂溢性脱发患者的发病因素及中医辨证进行分析研究,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为今后干预本病提供临床调查数据。材料与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脂溢性脱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所调査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处理,并对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2.06:1,平均年龄31.04±7.83岁,病程最短的为1个月,最长的为12年。2.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及服务性工作者共占62.63%。3.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中,81.31%的患者认为本病与季节有关。4.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中,男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占75.00%,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有31.43%。5.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中,有83.18%的患者23:00以后入睡,82.24%的患者有饮食偏好,有烟酒不良嗜好者占53.27%。有90.6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压力,87.85%的患者情绪不稳,70.09%的患者感到自卑,39.25%的患者做事无动力,36.45%的患者感到对事物失去兴趣。6.中医辨证分型:血热风燥证占28.97%。湿热熏蒸证占43.93%。肝肾不足证占27.10%。7.理化指标: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雌二醇(E2)、睾酮(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脂溢性脱发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家族史、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本病以男性居多,多见于青壮年;主要以脑力工作者为多;好发于春秋季节;男性受家族遗传影响较大,大部分女性不易受家族影响;睡眠、饮食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可引起脱发。2.本次研究表明中医辩证分型规律为:湿热蕴结证(94人)>血虚风燥证(62人)>肝肾不足证(58人);发病年龄与中医证型有显着差异;病程与中医证型有显着差异。3.本次调查研究提示我们在药物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同时,还要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学习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脂溢性脱发的治疗效果,以及延缓脱发的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1)

黄平,徐杨青,曾志颖[4](2015)在《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脂溢性脱发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型脱发、雄激素源性脱发,是头部额颞区及顶部的渐进性脱发,好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青壮年,是皮肤科的多发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属皮肤科难治性疾病之一[1]。脂溢性脱发不仅影响患者形象,而且给患者造成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处理人际关系。近年脂溢(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5年11期)

付蓉,李元文,张丰川[5](2015)在《头皮脂溢性皮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皮脂溢性皮炎发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及职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数据对比的方法制作出图表进行分析。结果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中男性、已婚、年龄40岁左右、脑力劳动者、饮食口味偏重者占大多数。结论上述因素与本病发病可能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5年03期)

高兴华,安倩,孙萌,陈洪铎[6](2015)在《细菌定植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细菌定植"。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才能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导致感染),本文就脂溢性皮炎与细菌定值的关系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4-16)

丛南南[7](2010)在《吴景东教授应用养血通络生发汤治疗肝肾亏损型脂溢性脱发病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医学中的脂溢性脱发,属于中医学的虫蛀脱发范畴,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并有导致其他疾病的可能。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导师吴景东教授,在钻研中医经典与古代医家相关论着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脂溢性脱发病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吴教授认为,本病诱因有多种,最主要的是外感风燥,嗜食肥甘厚味,劳伤过度等的体质虚弱,同时还包括遗传,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本病,病位在脾,胃,肝,肾,与多个脏腑相关,病机包括血热风燥,脾胃湿热,肝肾亏虚,但后期主要以肝肾亏虚为主要表现。采用补益肝肾,舒筋活络,养血生发之法,自拟养血通络生发汤临床治疗肝肾亏损型脂溢性脱发病,随证加减,临证运用,收效颇丰。(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01)

赵晖,蔡念宁,陈家旭[8](2008)在《脂溢性脱发病中医各证型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脂溢性脱发病中医各证型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手段,对各中医证候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与证候加权积分进行分析,2组间相关性采用相关系数r表示。结果脾胃湿热证、血热风燥证、肝肾不足证与SAS量表标准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SDS量表标准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热风燥证、肝肾不足证与SDS量表标准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溢性脱发病脾胃湿热证、血热风燥证患者具有一定的抑郁情绪。(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08年12期)

赵晖,蔡念宁[9](2008)在《脂溢性脱发病各证型患者与T E_2 P E_2/T值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脂溢性脱发病中医各证型患者的性激素指标进行评估。方法:运用相关分析的手段,对各中医证候的T(睾酮)、E2(雌二醇)、P(孕酮)、E2/T值与证候加权积分进行相关分析,两组间相关性采用相关系数r表示。结果:脾胃湿热证、血热风燥证、肝肾不足证分别与T、E2、P、E2/T值的相关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若从毛囊局部测的上述指标值就能更直接地反映和体现T、E2、P、E2/T值与中医证候加权积分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赵晖,蔡念宁,陈家旭[10](2007)在《110例脂溢性脱发病患者证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溢性脱发(SA),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又称“蛀发癣”,西医又名男性型秃发(MPA),雄激素源性秃发(AGA)。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本(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体质学理论着手,从中医视角调查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及发病因素,讨论本病与体质学的相关性,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200例,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中医体质类型:阳虚质86例(17.09%),气虚质81例(16.10%),阴虚质70例(13.91%),血瘀质63例(12.52%),平和质51例(10.13%),痰湿质50例(9.94%),气郁质46例(9.14%),湿热质36例(7.15%),特禀质20例(3.97%)。(2)发病因素:无明显原因患者比例最高,占34.81%,其后分别是紫外线(24.07%)、遗传(18.51%)、炎症刺激(10.00%)、睡眠不佳(7.40%)、妊娠(5.18%)。结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45±13.41岁,女性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率小于男性。紫外线、遗传、炎症、睡眠不佳、妊娠依次为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为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月月.脂溢性脱发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谢春宗.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及发病因素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王丽飞.214例脂溢性脱发患者发病因素及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4].黄平,徐杨青,曾志颖.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脂溢性脱发病1例[J].江西中医药.2015

[5].付蓉,李元文,张丰川.头皮脂溢性皮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医药.2015

[6].高兴华,安倩,孙萌,陈洪铎.细菌定植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C].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7].丛南南.吴景东教授应用养血通络生发汤治疗肝肾亏损型脂溢性脱发病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8].赵晖,蔡念宁,陈家旭.脂溢性脱发病中医各证型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9].赵晖,蔡念宁.脂溢性脱发病各证型患者与TE_2PE_2/T值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10].赵晖,蔡念宁,陈家旭.110例脂溢性脱发病患者证候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

标签:;  ;  ;  ;  

脂溢性脱发病论文-张月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