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音乐论文-赵玲

调性音乐论文-赵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调性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异化,无调性音乐

调性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赵玲[1](2019)在《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理解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一文中研究指出"否定辩证法"是着名音乐社会学家阿多诺独创的哲学理论,其要义是反传统、反同一性、反体系,以及不断否定几个方面。笔者试图从中去理解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产生及其创作,并肯定了勋伯格的音乐大大拓宽了后来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音乐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0期)

陈林[2](2019)在《桑桐与中国无调性音乐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调性音乐是相对于传统调性音乐而言的,其一般不具有调性中心或音高中心性。西方被公认的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为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1908年创作的 《钢琴曲叁首》,而中国第一首无调性音乐1947年由桑桐创作完成。无调性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无(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29)

焦海丽[3](2019)在《欧洲调性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层级结构的认知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语言相似,音乐结构具有层级性。音乐层级指的是各个音乐事件(音符或和弦)的知觉稳定性存在差异,由此形成不同的水平:知觉越稳定则被认为越重要。从理论上说,欧洲调性音乐音级的稳定性可分为4个水平:主音被知觉为最稳定的音级,第3与第5音级次之,接着是调式内其他音级,最不稳定的是调外音级。调性音乐的层级性也体现在和弦上:主和弦被知觉为最稳定,下属与属和弦次之,接着是调内其他自然音级构成的和弦,最不稳定的是调外音级构成的和弦。由于主和弦最为稳定,因此音乐总是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由此可形成乐句的结束感。不同民族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音阶体系,其结构的层级性也存在差异。随着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否他民族的听者可以与本民族听者一样,能够知觉出音乐的层级结构?本研究从音阶和乐句结构两个维度探究中国和欧洲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调性音乐层级结构的认知。其内在逻辑在于,乐句层级结构的建构被认为必须以音阶音级的知觉稳定性层级为基础。本研究共包含两个实验,均选取中国大学生和欧洲留学生为被试。实验一采用经典的探测音范式,探究两组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调性音乐的调式感。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欧洲大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调性音乐的知觉都体现出音阶音级稳定性的层级。该结果表明,两组大学生都能对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的音阶层级结构进行认知加工。为了进一步验证两组大学生对音乐乐句层级结构的认知,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ERPs)技术考察两组被试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调性音乐乐句的层级结构的认知。实验采用欧洲调性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为实验刺激,包含句法规则与句法违规两个实验条件。行为结果表明,欧洲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判断逊于对欧洲调性音乐的判断,而中国大学生对欧洲调性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句法规则判断没有差异。ERP结果表明,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欧洲大学生,他们对欧洲调性音乐句法违规旋律的加工均诱发了一个早期右侧前部负波(ERAN),表明两组被试都可以对欧洲调性音乐旋律的句法规则进行认知加工。然而,欧洲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句法违规旋律的加工没有诱发ERAN,仅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句法违规旋律的加工诱发了ERAN效应,这表明欧洲大学生不具备中国民族音乐乐句结构认知的内隐知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可以对两种音乐的音阶层级结构和乐句层级结构进行认知加工,这验证了中国大学生具有双音乐文化的耳朵,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长期无意识的音乐聆听中习得了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调性音乐的句法规则知识;尽管欧洲大学生可以基于音乐音级出现的频率,对中国民族音乐音级的稳定性进行知觉,但他们无法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句法规则产生神经反应,表明他们实质上并不具备中国音乐的“调式耳朵”。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跨文化的音乐理解和音乐学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李丽娜[4](2019)在《无调性音乐中和弦音响色彩的听觉感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无调性音乐中的和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组织构、音响色彩的分析,着重论述无调性音乐中和弦音响色彩的听觉感知心理过程,使视唱练耳成为一门应用性强的音乐基础课,并为视唱练耳学科实现对不同专业进行不间侧重的分类教学提供可行的参照依据。(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04期)

徐姣娇[5](2018)在《探究勋伯格无调性音乐创作的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音乐革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最杰出的的成就就是打破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十二音技法这种新型音乐创作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同时代两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阿多诺的观点,从社会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探讨其音乐创作在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35期)

符方泽[6](2018)在《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为主要论题,首先从理论上对"调性因素"、"主音流动"等概念作了一定解读,并梳理出调性因素的若干具体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以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中的第二首为对象,剖析了作品中的多种调性因素及其状态,并借助线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进行结构的透视分析。文章尝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混合使用,也从分析结果上进行一定比较,验证了这种分析策略的效能,为泛调性音乐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11期)

周国歧[7](2018)在《20世纪无调性音乐中“音响结构力”理论研究——以勋伯格1924年创作的叁首钢琴小品(op.11 NO.1)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创作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音乐分析学是音乐艺术学科中研究音乐作品的一门分支学科,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寻求作曲技术理论规律,分析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音乐创作服务。音乐作品结构力是音乐创作中的核心部分,无论什么流派的作曲技术技法都无法回避音乐作品结构力的问题,传统调性作品的结构力是借助调性引力与功能和声应力,20世纪无调性音乐作品因排斥调性而如何构建作品结构力已经成为一个探究性的学术焦点,而用音响结构力来解释20世纪无调性作品结构力更是一种必然。(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符方泽[8](2018)在《界定·分析·理解——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围绕"泛调性音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讨论泛调性音乐的概念内涵与表现形式。第一、二部分对已有文献中的相关定义和描述进行比较和归纳,并通过与扩展调性、多调性及无调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对泛调性音乐进行了一定理论界定;第叁、四部分则先后列举德彪西和勋伯格的作品,重点分析其中调性的"暗示"、"混合"及"流动"等现象。基于这样的分析,文章还提出"自由调性"与"自由无调性"的概念以区分泛调性音乐中的不同音高组织手段与风格状态,并在结语中指出泛调性音乐分析在西方音乐无调性进程的研究中可能起到的方法论与参考性意义。(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周楼胜[9](2018)在《六孔竹笛演奏多调性音乐作品的实践与思考——以竹笛协奏曲《春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用传统六孔竹笛演奏多调性音乐作品已经得到了竹笛界广泛的认可。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也充分证明六孔竹笛完全可以胜任多调性音乐作品的演奏。本文结合竹笛协奏曲《春光》这首多调性音乐作品来谈谈六孔竹笛演奏多调性作品的实践方法与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8年02期)

李金玲[10](2018)在《浅析宫角轴与我国对称的多调性音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我国五声性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是保持五声性精髓的基础上中和西方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法,我国传统单声部的五声性音乐走向多声部创作的道路。在运用西方创作技法名称诸如调式的渗透、综合、调性游移、多调性等等与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名称相结合,将适用于单声部音乐的理论知识走向多声化的基础上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应运而生,如宫角轴。本文即从宫角轴理论的角度谈谈我国多声音乐作品中对称的多调性运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4期)

调性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调性音乐是相对于传统调性音乐而言的,其一般不具有调性中心或音高中心性。西方被公认的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为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1908年创作的 《钢琴曲叁首》,而中国第一首无调性音乐1947年由桑桐创作完成。无调性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性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赵玲.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理解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J].北方音乐.2019

[2].陈林.桑桐与中国无调性音乐的发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焦海丽.欧洲调性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层级结构的认知差异[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李丽娜.无调性音乐中和弦音响色彩的听觉感知初探[J].艺术评鉴.2019

[5].徐姣娇.探究勋伯格无调性音乐创作的美学意义[J].艺术品鉴.2018

[6].符方泽.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J].音乐创作.2018

[7].周国歧.20世纪无调性音乐中“音响结构力”理论研究——以勋伯格1924年创作的叁首钢琴小品(op.11NO.1)为例[J].艺术科技.2018

[8].符方泽.界定·分析·理解——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

[9].周楼胜.六孔竹笛演奏多调性音乐作品的实践与思考——以竹笛协奏曲《春光》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

[10].李金玲.浅析宫角轴与我国对称的多调性音乐[J].大众文艺.2018

标签:;  ;  ;  ;  

调性音乐论文-赵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