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酸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酸催化,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反应网络构建,参数估算
无酸催化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宇,周祥,郭锦标,王鑫磊,付翁[1](2016)在《固体酸催化体系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固体酸催化体系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难点在于其反应体系的复杂性。反应体系具有数目庞大的反应组分和基元反应,导致了反应网络规模和动力学参数计算难度的增大。笔者综述了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反应网络构建和参数估算的基本依据和简化方法,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认为建立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具有更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4期)
任小菲[2](2015)在《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的季铵内盐在均相酸催化体系中对酸的回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生产中的酸性废物排放引发土壤、水质等酸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相关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解决工业环境酸化问题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探讨了部分酸性催化剂回收和循环使用途径:利用合适的回收剂,将化学反应中的酸催化剂进行回收循环利用,以达到减少酸性废物排放污染的目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的季铵内盐(zwitterion)作为酸回收载体。以全氟烷基磺酰胺为原料制备了四种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官能团(CmF2m+1SO2NSO2-)的季铵内盐,其结构经FT-IR,1H NMR,13C NMR,19F NMR, MS等手段表征。2、探究了偶极化合物在简单的溶剂体系中作为酸回收载体的酸回收效果。回收原理如下:分别采用硝基甲烷和乙腈作为溶剂进行回收。在硝基甲烷中有最好的回收效果,对于CF3S03H,优化的回收条件为:季铵内盐与酸的摩尔比为2:1,温度40℃,觉拌1h,重复叁次,酸总回收率达到90%,季铵内盐本身回收率>90%。不同结构的季铵内盐,回收酸的能力有差异,其中,咪唑型回收效果优于吡啶型。这初步表明该类物质作为催化剂酸的回收载体是可行的。3、季铵内盐与质子酸形成络正离子,其稳定性(或络正离子酸性)与回收效果相关。本课题制备了不同酸根负离子配对的络正离子,并根据Hammett和Guttman酸性分析原理,分别应用UV-vis和31PNMR,对不同结构的络正离子及相应的小分子酸的酸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了两个基本规律:(1)形成络正离子后,骏强度会不同程度减弱。这是季铵内盐能从小分子酸中攫取H+的主要原因;(2)磺酰亚胺季铵化后亚胺N原子上质子酸强度比相应结构的磺酸离子液体酸性强,这意味着H+更易于从季铵盐磺酰亚胺N原子上脱离,从而为小分子酸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提供了可行性。4、用1,1-二苯乙烯和查耳酮进行Micheal加成,1-乙炔基环己醇重排成1-环己希乙酮的rupe重排两个反应体系中酸催化剂回收实验,作为检测磺酰亚胺季铵内盐回收效果的模型反应。用CF3SO3H催化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结束后使用磺酰亚胺铵内盐回收CF3SO3H,回收率达到90%以上,而回收的CF3SO3H重复使用,催化活性不减。实验结果证实该类酸回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使用不同结构的磺耽亚胺季铵内盐分别回收两个反应体系中CF3SO3H,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咪唑型磺酰亚胺季铵内盐的回收条件更温和。(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东阳[3](2014)在《改性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表征及其在文冠果油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生物柴油中的重要原料文冠果种仁油为研究对象,以纤维素这种可再生资源作为载体,成功制备了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高效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固载的杂多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6%以上。另外,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催化剂可实现杂多酸催化剂的快速分离和重复利用。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绿色环保高效的空化微波提取文冠果种仁油的方法本研究创新性的开发了空化微波提取法,将负压空化和微波提取两种方法的提取特点进行有机组合。在研究中分别对提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BBD的实验优化并结合一阶动力学方程进行了研究,从而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提取溶剂:100%乙醇、微波功率:700 W、提取温度:63℃、液固比:35:1 mL/g、负压强度:-0.07 Mpa、提取时间:25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率可达52.07%。空化微波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绿色环保的优点,适合应用于文冠果种仁油的高效提取中。在提取后通过GC-MS分析了文冠果种仁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分别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其含量分别为7.23%、42.85%、39.92%、3.14%、3.23%、3.63%。对文冠果种仁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表明文冠果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2.制备了改性纤维素小球并将其作为固载基质固载杂多酸以离子液体作为纤维素溶解剂,将微晶纤维素通过溶解、乳化、固化等步骤,最终将微晶纤维素制备成为纤维素小球。通过不同的胺基试剂对纤维素小球进行修饰,形成带有不同胺基结构的改性纤维素小球,最后采用化学固载的方法,将杂多酸固载到改性纤维素小球上。制备成功的4种纤维素基杂多酸催化剂,先后通过红外,X光衍射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和X光衍射的结果都显示固载后的纤维素小球上出现了杂多酸的特征峰,而通过扫描电镜的观测可以发现纤维素小球表面多了许多颗粒结构。最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测定,发现固载后的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上都有磷元素和钨元素被检测到,而且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上杂多酸负载量与其所含胺基数量成正相关,4种改性纤维素小球固载化杂多酸含量分别为:CB-EDA-HPW 5.50%、CB-EDTA-HPW 12.19%、CB-TETA-HPW 16.17%、CB-(AST-HPW)n 40.93%。3.建立了在微波条件下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生物柴油的生产新工艺及动力学模型。本研究首先对4种纤维素小球固载杂多酸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分别将4种催化剂应用到文冠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中,其中催化剂CB-(AST-HPW)n催化效果较好,远远高于其他3种催化剂。在优选完催化剂后,进一步将微波辅助生物柴油催化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其优化条件如下:反应温度:60 ℃醇油摩尔比:10:1催化剂用量:4%原料油质量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7次在最优的催化条件下,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6%以上。本研究同时对CB-(AST-HPW)n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推导并结合试验数据计算,发现生物柴油转化率Y与反应时间t存在Ln(l-Y)=kt的函数关系,且该反应属于一级反应。通过使用阿累尼乌斯方程对反应活化能进行计算,得到在微波辅助的条件下反应活化能为14.68 KJ/mol。从动力学的研究中还可以发现在催化过程中,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的时候,催化效率达到最高,延长催化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选择40 min为最佳反应时间。4.生物柴油样品的成分分析及理化性质测定在对文冠果种仁油进行催化后,采用GC-MS的检测方法对生物柴油样品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总共得到六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酯酸甲酯、二十碳烯酸甲酯、二十二碳烯酸甲酯,其含量分别为5.59%、44.34%、28.76%、2.18%、9.95%4.28%,符合生物柴油标准。另外,在研究中还对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主要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主要理化性质指标为:密度运动粘度(4.4 mm2/s)、闪点(165℃)、酸值(0.07mgKOH/g)、硫含量(0.04%)、残炭量(0.02%)和十六烷值(56.1)。结果表明,由本研究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其性质达到了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品质。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纤维素基固载杂多酸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具有绿色环保、价格低廉、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可实现催化剂的快速回收和重复利用,对文冠果种仁油转化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纤维素固载化杂多酸催化剂可以代替传统的酸碱催化剂应用到生物柴油催化中,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生物柴油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杂多酸的新型固载生物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3-01)
王薇[4](2013)在《可分离的固体酸催化体系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催化反应是催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酸催化剂多以H2SO4, HC1, HF等液体酸为主,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沉重的影响。随着“绿色科技”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兴起的固体酸催化剂所表现出的优异特性及对环境的友好行为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固体酸因具有很高的酸强度,催化效率高,无环境污染,易分离,不腐蚀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和再生等优点,日益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土要研究杂多酸催化剂及磺酸型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在酸催化体系的应用,并针对这两种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修饰改性,旨在构建高效且可分离的固体酸催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水解、酯化等反应。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及应用概况,重点介绍了杂多酸催化剂和磺酸型碳基固体酸的制备方法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表达了本文的工作设想。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实验及结果讨论部分,将本文工作中制备的固体酸催化剂用于水解、酯化反应,并对他们的结构及酸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和讨论。1.构建了一种低能耗高效的磷钨酸均相催化体系,并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对其在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用量、反应物投料、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反应因素对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工艺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催化剂催化纤维素水解得到的葡萄糖收率可达到75%左右。反应结束后,磷钨酸可通过乙醚萃取的方法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解决了磷钨酸的回收利用问题。该催化剂多次重复使用研究结果表明,磷钨酸的催化活性保持不变,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的基本要求。2.合成了一种十二胺修饰的杂多酸催化剂,对其在水解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及温度等反应因素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工艺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实验证明,与其他非均相酸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并且极易分离,可多次循环使用。3.合成了一种钛掺杂的磺酸型固体酸催化剂,并对其在催化酯化和水解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用于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催化剂可催化得到的乙酸乙酯收率达81%。反应结束后,该催化剂呈一团棉花状而与反应体系分离。利用该催化剂结构上的特点,可以将其应用在固定床反应,为拓宽固体酸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张学杨[5](2012)在《具有吸附—分解NOx功能的多酸催化体系制备、调变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的逐年增大及限制NOx排放的法律法规日益严格,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加大了对NOx去除的研究。在NOx去除的众多方法中,直接催化分解法由于无还原剂消耗、不产生二次污染、工艺简单等优点而成为NOx去除的研究热点之一。杂多化合物(HPCs)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催化领域,将HPCs用于NOx去除的已有研究多局限于杂多酸(HPAs)对NOx的吸附及催化还原,而关于催化分解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最多的HPAs仅为Keggin结构磷钨酸(HPW),然而对于庞大的HPCs家簇来说,HPW的相关研究只是其冰山一角。由此本文制备了一系列Keggin、 Dawson结构杂多酸、杂多酸的稀土盐与铯盐以及负载型杂多酸,用于开拓杂多化合物催化分解NOx的新领域。研究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制备了以锗为中心原子的杂多酸催化剂H4GeW12O40(HGeW)、 H5GeW11VO40(HGeWV)、H5GeMo11VO40(HGeMoV)及H5GeW9Mo2VO40(HGeWMoV),通过IR表征确认了其Keggin杂多酸结构,并首次研究了其对NOx的吸附、脱附及催化分解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均具有吸附NOx的能力,在最佳吸附温度230℃时,各催化剂对NOx吸附效率及吸附容量的大小顺序为:HGeW> HGeWV> HGeWMoV> HGeMoV,其中HGeW对NOx的吸附效率及容量分别为80%与16.2mg NOx/g;通过IR表征发现NOx主要以[H+(NO2-,NO+)]形式吸附于杂多酸的二级结构中,此外有少量NOx以亚硝酰基(N0·)形式吸附。吸附于HGeW的NOx可通过升温热脱附与降温通水蒸汽反取代脱附两种方式进行脱附,后者由于有水蒸汽及时补充了杂多酸二级结构中NOx脱除而产生的空位,因而可以实现HGeW的重复使用。通过程序升温分解一质谱检测(TPD-MS)研究了NOx的催化分解,首次发现了NOx存杂多酸催化分解中O2的产生:考察了杂多酸中杂原子与中心原子对NOx催化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以Ge为杂原子的杂多酸的催化活性高于P为杂原子的杂多酸,多原子为w的杂多酸对NOx的转化率高于多原子为Mo的杂多酸,但含W杂多酸的N2选择性却低于含Mo杂多酸,此外,V取代后杂多酸的催化活性低于取代前:分别考察了升温速率及气速对NOx催化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的升温速率与低的气速均有利于NOx转化率的增大,然而升温速率过高时或气速过低时N2选择性均有所下降。二、制备并通过IR、XRD、TGA表征了Dawson型磷钨酸H6P2W18O62(HP2W),并首次将其用于NOx的吸附、脱附及分解研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HP2W对NOx的吸附效率高于HPW,且最佳吸附温度为200℃;考察了吸附过程中气速对NOx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气速越高HP2W对NOx的吸附效率越低;考察了杂多酸中结晶水对NOx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杂多酸中存在两种形式结晶水,即松散结合的沸石水与通过化学键结合的质子水,其中沸石水对NOx的吸附有不利影响,而杂多酸中质子水的量决定了其对NOx的吸附容量;通过在氧化、还原及惰性氛围下对HP2W进行200、300及400℃煅烧以考察预处理对其吸附NOx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氛围的预处理对HP2W吸附NOx的性能无明显的影响,且高温条件预处理由于造成HP2W质子型结晶水的损失,从而导致其对NOx的吸附能力的下降。通过升温热脱附方式及降温通水蒸汽反取代方式研究了NOx在HP2W的脱附情况,发现了与Keggin结构HGeW相同的脱附结果,即通水蒸气反取代的脱附方式可实现杂多酸的重复使用。通过TPD-MS研究了HP2W对NOx的分解性能,结果发现Dawson结构磷钨酸对NOx的分解能力较Keggin结构低,通过红外分析发现,其原因是由于Dawson结构HP2W所吸附的NOx多以NO及N203形式存在,仅少量NOx以质子化的亚硝酸鎓离子(HNO)+的形式存在,而亚硝酸鎓离子是降低N-O键能促进NOx分解的关键。叁、通过结晶反应及机械掺杂法制备出LnL (Ln=La, Ce, Pr, Nd, Sm, Eu, Gd, Yb, Y, Lu, Ho, Er, Tb, Dy, Tm; L=PW11O40)型稀土磷钨酸盐、LnL2型K8H3[Eu(PW11O39)2]以及磷钨酸铯盐Cs3-xHxPW12O40(x=0,0.5,1,1.5,2,2.5,3)催化剂,研究了上述催化剂对NOx的吸附及催化分解性能。LnL型稀土磷钨酸盐对NOx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LnL对NOx的吸附效率及容量均较低,且其对NOx吸附效率的顺序为:GdPW> PrPW> YPW> SmPW=CePW> LaPW> YbPW> NdPW> EuPW,对NOx吸附容量的顺序为:LaPW> GdPW> YPW> PrPW> CePW> NdPW> YbPW> SmPW> EuPW。通过机械研磨法制备出LnPW与HPW等质量掺杂的复合催化剂LnPW/HPW,并对其进行NOx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NOx的吸附能力比掺杂HPW前有较大提高。通过快速升温的方式对所吸附的NOx进行催化分解,结果表明,含稀土元素的复合催化剂对NOx的分解性能均高于单纯的HPW,其催化分解NOx为氮气的活性顺序为:YPW/HPW> TmPW/HPW> YbPW/HPW> PrPW/HPW> TbPW/HPW> SmPW/HPW> LuPW/HPW> EuPW/HPW> LaPW/HPW> CePW/HPW> ErPW/HPW> GdPW/HPW> DyPW/HPW> HoPW/HPW> NdPW/HPW。研究了EuPW与HPW不同掺杂比所制备的EuPW/HPW催化剂对NOx的吸附与分解性能,结果表明,在复合催化剂中HPW主要起吸附NOx作用,EuPW主要起催化分解NOx作用,因此高HPW含量的催化剂具有高的NOx吸附能力,高EuPW含量的催化剂具有高的NOx分解能力。通过向EuPW/HPW催化剂中掺杂碳纳米管(CNTs),研究了微波辅助下NOx的催化分解。结果表明,提高CNTs掺杂量可促进NOx的分解。通过对比等质量掺杂HPW的LnL型与LnL2型稀土磷钨酸对NOx的吸附性能,发现由于LnL2型催化剂中K离子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更好的分散HPW提高其比表面积,进而使其较LnL型掺杂具有更高的NOx吸附效率。采用TPD-MS技术对比研究了HPW、EuPW/HPW及K8H3[Eu(PW11O39)2]/HPW对NOx的分解性能,结果发现,由于稀土杂多酸盐的掺杂,EuPW/HPW对NOx催化分解性能高于HPW,而LnL2型催化剂K8H3[Eu(PW11039)2]中由于杂多化合物中缺位结构与碱土金属K的存在,使分解产生的氧原子被缺位结构及K原子所捕获而无法脱离催化剂表面,从而造成氧阻抑,因此导致LnL2型杂多酸盐具有低的NOx分解性能。研究了磷钨酸铯盐催化剂对NOx的吸附及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磷钨酸铯盐的高比表面积,有利于HPW在其上的分散及对NOx的吸附,CS3-xHxPW12O40对NOx吸附效率的递变顺序为:Cs,H2PW> Cs1.5H1.5PW> Cs2H1PW> Cs2.5H0.5PW> Cs0.5H2.5PW;通过TPD-MS技术研究了磷钨酸铯盐催化剂中HPW与Cs3PW不同掺杂比对催化分解NO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碱金属Cs对O的吸附能力,导致催化剂分解所产生的氧无法由催化剂上脱除,进而造成催化剂活性下降,且Cs3PW掺杂量越多,催化剂对NOx的分解性能越差。四、将碳纳米管载体分别经混酸与硝酸蒸汽预处理并在不同温度下煅烧,随后分别采用浸渍法及机械研磨法负载磷钨酸,制备出HPW/CNTs催化剂,首次对比考察了上述催化剂对NOx的吸附与分解效果。在空速为10000h-1、吸附温度为200℃的条件下,以0.5g催化剂对1000ppm的NOx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蒸汽预处理且经300℃煅烧后的CNTs为载体,采用机械研磨负载法制备的催化剂HPW/CNTs对NO、的吸附率与吸附能力最高,分别为54%与16.6mg NOx/g·h。对吸附NOx后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催化分解NO、的TPD-MS研究,结果表明,所吸附的NO、在快速升温过程中发生分解,首次发现了过程中氧的产生,分解产物包括N2、O2及N2O。采用电阻炉快速加热与微波辐射两种方式分别对吸附的NOx进行催化分解,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700W时,NOx分解为N2的收率为33.3%,高于电阻炉以150℃/min快速升温的N2收率。使用过的催化剂通水蒸汽后可实现再生,对再生后的催化剂进行循环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后的催化剂吸附与催化分解NO、的性能未有明显下降。五、分别以微波辅助法及水热合成法将NH4PW原位合成并固载于USY沸石笼,制备出“瓶中船”型催化剂NH4PW-USY,进而以NOx为氧化剂氧化去除NH4PW-USY中的NH4+得到H+,由此首次制备出沸石笼中只含有HPW的“瓶中船”型催化剂HPW-USY,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NOx的吸附、脱附及分解性能。通过IR、XRD及孔径孔容表征发现微波辅助法在NH4PW-USY的制备中,具有不破坏沸石笼结构及高效率等特点而优于水热合成法。由于还原剂NH4PW高度分散于USY,“瓶中船”型催化剂NH4PW-USY具有高的还原NOx能力,其对NOx的去除效率高达65%,高于单纯的USY及NH4PW对NOx的去除率,分别为5%与50%。NH4PW-USY与NOx完全反应后,通过IR及Py-IR证实了HPW-USY被成功制备。考察了HPW-USY对NOx的吸附与脱附,发现其吸附容量可达2.7mg NOx/g,吸附饱合NOx后,可采用降温通水蒸汽的方式实现脱附。吸附NOx后刘HPW-USY进行TPD-MS测试,分解过程中发现了O2的产生,催化剂HPW-USY对NOx的转化率与N2选择性分别为64.9%与74.3%,均高于单纯HPW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与N2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11-29)
[6](2010)在《钯-路易斯酸催化体系可高效催化苯酚加氢生成环己酮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己酮是合成尼龙等材料的重要中间体,其制备主要通过苯酚加氢反应,但该反应效率的提高受到进一步加氢而过度还原生成副产物环己醇的制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分子科学(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0年07期)
花卉,马宝春,佟德杰,赵伟,丁勇[7](2009)在《[π-C_5H_5N(CH_2)_(15)CH_3]_3[PMoW_3O_(24)] / H_2O_2:高效的环境友好且可再生的烯烃环氧化磷钼钨杂多酸催化体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可循环并且环境友好的催化体系:[π-C_5H_5N(CH_2)_(15)CH_3]_3[PMoW_3O_(24)] /过氧化氢/乙酸乙酯/烯烃.此体系不仅可以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而且避免了对含氯溶剂的使用.反应在过氧化氢/乙酸乙酯的两相体系中进行,可以将多种烯烃转化为相应的环氧化物,且产率较高.此催化剂具有反应控制相转移的特征,反应结束后可以回收再利用.采用Raman, IR,31P MAS NMR和31P NMR等手段对新鲜及重复使用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π-C5H5N(CH2)15CH3]3[PMoW3O24]是一种混合物,含有多种过氧磷钼钨酸盐,如{PO4[MoO(O2)2]4}3 -, [(PO4){Mo3WO20}]3 -, [(PO4){Mo2W2O20}]3 -,[ (PO4){MoW3O20}]3 -和{PO4[WO(O2)2]4}3 -.当过氧化氢被完全消耗后,这些小的活性物种就会聚合成具有混合多原子的Keggin型杂多阴离子,形成M-Ob-M (M =W或Mo)和M-Oc-M键.(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9年02期)
郑晓曦,李九远,罗叁中,程津培[8](2008)在《磁性纳米颗粒负载的杂多酸催化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之前的工作中,本组成功的利用杂多酸通过非共价键负载烯胺类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得到了很高的产率和Ee值。但整个体系的回收利用效果不佳。为了解决回收利用问题,我们利用磁(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史增谦[9](2004)在《铁(Ⅱ)/二苯乙醇酸催化体系应用于活性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催化引发剂体系应用于活性自由基及阳离子聚合反应。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简称ATRP),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聚合方法。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问题。以前用PPh_3、dNbpy、P(nBu)_3等为配体组成铁络合物为催化体系进行ATRP的研究多有报道,但这些均为碱性配体,且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不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于有机酸来讲,一般认为它们能使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实现聚合的有效控制。但国内的上海交通大学于2000年成功完成了FeCl_2/异酞酸体系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从而实现了配体选择上的一大突破,引起了ATRP反应研究的新热点。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高效的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将催化剂的选择和电化学联系起来,优选FeCl_2/二苯乙醇酸和FeCl_2/丙二酸作为催化体系,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这两种催化体系均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小于1.5的聚苯乙烯。而且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ln[M]_0/[M]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能有效催化苯乙烯单体的活性自由基聚合。随后我们把FeCl_2/二苯乙醇酸催化体系用于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控聚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此体系对极性或者非极性的单体都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在进行ATRP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没有卤代烃存在的条件下,FeCl_2/二苯乙醇酸体系也可以引发苯乙烯的可控聚合,此体系不仅可以控制苯乙烯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1.2~1.5),而且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提高而线性增加。通过文献查阅,我们认为这是不同与ATRP反应机理的另一种反应过程-阳离子活性聚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4-06-01)
刘占军[10](2003)在《铁(Ⅱ)/衣糠酸催化体系应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催化引发剂体系应用于自由聚合反应。 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引发体系始终是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简称ATRP),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聚合方法。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外文献认为酸能使金属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够实现聚合的有效控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高效的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将催化剂的选择和电化学联系起来,优选氯化亚铁/衣糠酸作为催化体系,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这种催化体系均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小于1.5的聚苯乙烯,这是传统自由基聚合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In[M]_0/[M]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体系获得了聚苯乙烯与其他单体的嵌段共聚产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能有效催化单体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这不但证明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过渡金属配体参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而且突破了以前对催化剂的感性选择,从理性上为选择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关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的选择和电化学之间的关系仍在研究之中。 对于聚酰胺等大分子上还原能力较弱的特征基团,很难找到氧化能力合适的氧化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接枝共聚。经过我们研究发现,以超常价态过渡金属Ni(Ⅳ)、Cu(Ⅲ)为氧化剂,以大分子(nylon、纤维素)上的弱还原能力的特征基团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直接在大分子上产生接枝点,可以高效引发自由基接枝共聚合。接枝共聚合反应能够在较温和条件35℃下和有利于纤维素溶解、溶胀的碱性介质中进行,这优于其他引发体系,所以,此引发体系具有使用价值,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3-06-01)
无酸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生产中的酸性废物排放引发土壤、水质等酸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相关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解决工业环境酸化问题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探讨了部分酸性催化剂回收和循环使用途径:利用合适的回收剂,将化学反应中的酸催化剂进行回收循环利用,以达到减少酸性废物排放污染的目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的季铵内盐(zwitterion)作为酸回收载体。以全氟烷基磺酰胺为原料制备了四种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官能团(CmF2m+1SO2NSO2-)的季铵内盐,其结构经FT-IR,1H NMR,13C NMR,19F NMR, MS等手段表征。2、探究了偶极化合物在简单的溶剂体系中作为酸回收载体的酸回收效果。回收原理如下:分别采用硝基甲烷和乙腈作为溶剂进行回收。在硝基甲烷中有最好的回收效果,对于CF3S03H,优化的回收条件为:季铵内盐与酸的摩尔比为2:1,温度40℃,觉拌1h,重复叁次,酸总回收率达到90%,季铵内盐本身回收率>90%。不同结构的季铵内盐,回收酸的能力有差异,其中,咪唑型回收效果优于吡啶型。这初步表明该类物质作为催化剂酸的回收载体是可行的。3、季铵内盐与质子酸形成络正离子,其稳定性(或络正离子酸性)与回收效果相关。本课题制备了不同酸根负离子配对的络正离子,并根据Hammett和Guttman酸性分析原理,分别应用UV-vis和31PNMR,对不同结构的络正离子及相应的小分子酸的酸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了两个基本规律:(1)形成络正离子后,骏强度会不同程度减弱。这是季铵内盐能从小分子酸中攫取H+的主要原因;(2)磺酰亚胺季铵化后亚胺N原子上质子酸强度比相应结构的磺酸离子液体酸性强,这意味着H+更易于从季铵盐磺酰亚胺N原子上脱离,从而为小分子酸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提供了可行性。4、用1,1-二苯乙烯和查耳酮进行Micheal加成,1-乙炔基环己醇重排成1-环己希乙酮的rupe重排两个反应体系中酸催化剂回收实验,作为检测磺酰亚胺季铵内盐回收效果的模型反应。用CF3SO3H催化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结束后使用磺酰亚胺铵内盐回收CF3SO3H,回收率达到90%以上,而回收的CF3SO3H重复使用,催化活性不减。实验结果证实该类酸回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使用不同结构的磺耽亚胺季铵内盐分别回收两个反应体系中CF3SO3H,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咪唑型磺酰亚胺季铵内盐的回收条件更温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酸催化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宇,周祥,郭锦标,王鑫磊,付翁.固体酸催化体系机理层面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
[2].任小菲.含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的季铵内盐在均相酸催化体系中对酸的回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3].张东阳.改性纤维素基固载化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表征及其在文冠果油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4
[4].王薇.可分离的固体酸催化体系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
[5].张学杨.具有吸附—分解NOx功能的多酸催化体系制备、调变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钯-路易斯酸催化体系可高效催化苯酚加氢生成环己酮反应[J].科学通报.2010
[7].花卉,马宝春,佟德杰,赵伟,丁勇.[π-C_5H_5N(CH_2)_(15)CH_3]_3[PMoW_3O_(24)]/H_2O_2:高效的环境友好且可再生的烯烃环氧化磷钼钨杂多酸催化体系(英文)[J].分子催化.2009
[8].郑晓曦,李九远,罗叁中,程津培.磁性纳米颗粒负载的杂多酸催化体系[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2008
[9].史增谦.铁(Ⅱ)/二苯乙醇酸催化体系应用于活性聚合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4
[10].刘占军.铁(Ⅱ)/衣糠酸催化体系应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