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管论文-刘旸,潘兆瑞,石翛然,郎雷鸣

硅纳米管论文-刘旸,潘兆瑞,石翛然,郎雷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纳米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氧化硅纳米管,空心球,柠檬酸叁铵,柠檬酸

硅纳米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旸,潘兆瑞,石翛然,郎雷鸣[1](2019)在《一步可控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管和空心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在相同体系中可控合成了新颖有序的二氧化硅纳米管和空心球,对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多种反应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反应时间、溶液中水和乙醇比例、搅拌和滴加速度对形成管状结构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纳米管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醇水混合溶液中柠檬酸叁铵晶体为细柱状形貌,其作为重要的结构导向剂为二氧化硅胶晶附着提供模板,从而形成管状结构,二氧化硅空心球也显示了相似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余志强,成传波,余宏桥,李时东,张昌华[2](2018)在《基于FDTD的硅纳米管周期阵列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的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硅纳米管周期阵列的光透射谱和光反射谱.实验表明,硅纳米管周期阵列具有良好的红外和可见光吸收特性,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涂全,王芙香,李成阳,陈子玉,任国建[3](2018)在《石英相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纯化的海泡石作为硅源,在不需要模板和煅烧工艺的条件下,制备出了石英相的硅纳米管(SNTs),并对获得样品进行了XRD、FTIR和SEM等表征。制得的SNTs具有40~50 nm外径,管腔直径为10~15 nm,长度为20~100μm。此外,研究了SNTs对于Pb~(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b~(2+)吸附量随初始Pb~(2+)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和溶液p H值(<5)增加而增加。在溶液p H为5时,SNTs对于Pb~(2+)的吸附平衡的吸附焓(ΔH)和熵变(ΔS)分别为6.28 k J/mol和69.8 J/mol·K。(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婷[4](2017)在《手性型硅纳米管的核生长与电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手性型硅纳米管核团簇的几何构型、核团簇衍生过程以及无限长的手性型单、双、叁壁硅纳米管的电子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描述了研究的主要过程。首先描述手性型硅纳米管核团簇的几何构型;其次,研究核团簇的衍生规律,经分析得出由核团簇生长为手性型硅纳米管是通过逐层生长的方式进行的;接着通过手性型硅纳米团簇的结合能,进一步分析稳定性与生长趋势,经分析表明手性型硅纳米团簇的稳定性随着长度和管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能够得到手性型硅纳米管;最后利用周期性边界条件,得到无限长手性型硅纳米管的结构,并通过结合能、能带以及电子态密度研究其稳定性与电子特性。经分析表明:(1)手性型单壁硅纳米管(n,n/2)的稳定性随着直径增加逐渐增强;手性型双壁硅纳米管(n,n/2)@(2n,n)的稳定性随着直径的增加与管间距的增加逐渐增强;手性双壁硅纳米管(2n,n)@(3n,3n/2)的稳定性随着直径的减少与管间距的增加逐渐增强。(2)对单壁手性型硅纳米管来说,若手性指数都是3的整数倍,则具有金属性质;当手性指数不是3的整数倍,则具有半导体性质,并且随着管径的增加带隙逐渐减小。特别地,对管径非常小的手性型硅纳米管来说,由于曲率效应会出现反常。例如手性指数为(4,2)和(6,3)的手性型硅纳米管。双壁、叁壁手性型硅纳米管与单壁手性型硅纳米管的规律相同,即双壁手性型硅纳米管两个壁的手性指数都是3的倍数或叁壁手性型硅纳米管叁个壁的手性指数都是3的倍数,则具有金属性质,否则具有半导体性质。特别地,双壁手性型硅纳米管(4,2)@(8,4),叁壁手性型硅纳米管(4,2)@(8,4)@(12,6)由于曲率效应出现反常。此次研究是首次对手性型硅纳米管进行理论研究,可作为一个前期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积累,为实验研究提供一个思路、方向,为之后的研究进行铺垫和探索。(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7)

林响[5](2017)在《锯齿型硅纳米管和新型硅烯、硅纳米管的结构及电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研究了单、双壁硅管状团簇及对应的锯齿型硅纳米管(silicon nanotubes,SiNTs)的结构衍生、电子性质和新型硅烯(Silicene)、单壁SiNTs的稳定性及电子性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及结果:1.研究了单、双壁锯齿型SiNTs从团簇到其对应的纳米管的结构衍生和电子性质。其中,着重探讨单、双壁SiNTs核的形貌和逐层生长过程。主要结论有:单壁的SiNTs核由多个五边形构成,双壁的SiNTs核由单壁的核与管状团簇经口口相接形成;在SiNTs的生长过程中,五边形和七边形起到了重要的生长作用。此外,还研究了有限长单、双壁SiNTs的结构特征。最后,基于有限长稳定的SiNTs,利用周期性边界条件(PBC)研究无限长单、双壁SiNTs的电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单、双壁锯齿型SiNTs都具有窄带隙能带结构。2.研究了新型的Silicene和相应单壁SiNTs的稳定性及其电子性质。主要结论有:新型的Silicene和相应单壁SiNTs是由四元环和八元环交替构成;新型Silicene具有sp2杂化新型,基于不同的手性结构,单壁SiNTs具有sp3杂化或sp2-sp3杂化形式。电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的Silicene具有金属特征,新型SiNTs都是直接带隙半导体。(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孙靖[6](2017)在《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催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管是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热稳定性、可调节的表面亲/疏水性质以及纳米管的限域效应,在多相催化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分别通过有机氧化硅纳米管负载钯金属纳米粒子和掺杂磺酸基官能团作为催化剂,考察在不同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此外通过对有机氧化硅纳米管的高温碳化,首次得到碳量子点掺杂的氧化硅纳米管。本文首先探究了纳米管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对苯甲醇选择氧化制苯甲醛反应的影响。通过有机硅烷分子自组装过程制备以乙烯基和亚苯基桥连的纳米管,并经过碳化得到相应的碳-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管,然后利用浸渍-还原法,对钯金属纳米粒子进行负载得到六种不同的催化剂。苯甲醇选择氧化结果表明,有机氧化硅纳米管可以得到更高的转化率(99%)和选择性(87%),这是由于纳米管结构可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反应物更容易与活性位接触。有机官能团的引入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疏水性,更有利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扩散。此外,将碳元素掺杂于二氧化硅纳米管则提高了材料的电子转移速率,含碳量较高的杂化纳米管作为载体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2 h,可以得到99%的苯甲醇转化率和93%的苯甲醛收率。不同有机硅烷前驱体在水热反应中共缩聚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官能团和特殊功能的有机氧化硅纳米管。本文第二部分通过调节巯丙基硅烷在前驱体中所占比例,得到表面单位面积上具有不同酸含量(酸密度)的有机氧化硅纳米管并用于纤维二糖水解制葡萄糖反应。结果表明,具有纳米管形貌的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且随着表面酸密度的增大,催化活性逐渐提高,当表面酸密度达到3.35μmol·m~(-2)时,反应2 h纤维二糖转化率可以达到92%,葡萄糖选择性达到96%。同时,与磺酸化二氧化硅纳米管进行对比,有机氧化硅纳米管骨架中的有机官能团由于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性对该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第叁部分对由亚苯基桥连的有机二氧化股纳米管经碳化得到的碳量子点进行了初步探究。亚苯基桥连的有机二氧化硅纳米管碳化后得到碳-二氧化硅纳米管,经过氟化氢刻蚀后得到碳量子点,在高倍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晶格条纹,拉曼散射光谱则说明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此外,得到的碳量子点还具有明显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昌华,余志强,郎建勋,廖红华[7](2016)在《铝掺杂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铝掺杂对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态硅纳米管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42eV,而铝掺杂硅纳米管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02eV。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的价带顶主要由Si-3p态电子构成,而其导带底则主要由Si-3p态电子决定。同时通过铝掺杂,使硅纳米管的禁带宽度变窄,吸收光谱产生红移,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22期)

邱兴娜[8](2016)在《硅纳米管包覆CNTs对硅橡胶热氧稳定性影响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橡胶(SR)作为特种合成橡胶中的重要一员,热稳定性优异,广泛用作高温环境下的橡胶材料。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硅橡胶的热稳定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耐热添加剂的引入有望进一步提升硅橡胶的热稳定性。碳纳米管(CNTs)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研究表明CNTs作为纳米耐热添加剂可以有效提升硅橡胶的耐热性能。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将硅纳米管(SNTs)包覆于CNTs上,并将其与硅橡胶复合,制备了SNTs@CNTs/SR复合材料。通过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含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表征CNTs的包覆效果及包覆量;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Raman)表征SNTs@CNTs在硅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及其与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对比不同包覆量SNTs@CNTs/SR老化后力学性能及热失重性能,确定了最佳热氧稳定效果SNTs@CNTs/SR复合材料;利用导热、溶胀和TG-FTIR测试,进一步研究了SNTs@CNTs以及CNTs在硅橡胶热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溶胶凝胶法可以将SNTs包覆到CNTs表面,并有效抑制CNTs在SR基体中团聚,提升CNTs与SR的界面相互作用,进而改善SR的热氧稳定性能;导热测试和TG-FTIR等结果表明,SNTs@CNTs有效提升了硅橡胶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将硅橡胶的导热率提升了48%;SNTs@CNTs导致硅橡胶整体热降解过程向高温移动,尤其是其初始降解温度升高了41°C;硅橡胶的成环反应变得困难,主链解扣降解受到限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1-01)

周爽,刘贵立,姜艳,宋媛媛[9](2016)在《P掺杂单壁硅纳米管Mg原子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和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P掺杂单壁硅纳米管对Mg原子的吸附性能.计算本征、掺杂P、施加形变作用(压缩和拉伸)的(6,6)硅纳米管外壁对Mg原子的吸附能,分析掺杂P前后的成键情况及电荷布局数.结果表明,掺杂P使体系形成Mg-P和Si-P间的离子性键,增强了Si-Si间的离子性键,P掺杂硅纳米管超晶格中离子键与共价键共存;掺杂P后显着提高了硅纳米管外壁对Mg原子的吸附能力;硅纳米管外壁对Mg原子的吸附能在0.25%,0.50%,1.00%,1.25%的压缩量和1.00%,1.25%的拉伸量时增大,可显着增强硅纳米管材料作为增强相时与基体界面间结合的粘附性.(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6年05期)

李治文,赖国霞,魏凡翔,徐祥福,朱伟玲[10](2016)在《理论研究应变调控硅纳米管的稳定性和带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CC-DFTB方法,研究了不同手性参数的单臂硅纳米管在不同拉伸应变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带隙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应力的增加,不同孔径的硅纳米管的形成能都增大,稳定性降低。当拉伸应变大于6%时,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寸效应,大孔径的硅纳米管相对不容易被拉伸。当拉伸应变小于4%时,不同孔径的硅纳米管的带隙总体都会增大,然后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带隙逐渐变小,当拉伸应变大于9%之后,则变成了金属。拟合得到了不同孔径和应变下硅纳米管的带隙变化分布图,为实验上制备不同的应变和不同的孔径纳米管,进行带隙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硅纳米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的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硅纳米管周期阵列的光透射谱和光反射谱.实验表明,硅纳米管周期阵列具有良好的红外和可见光吸收特性,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纳米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旸,潘兆瑞,石翛然,郎雷鸣.一步可控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管和空心球(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余志强,成传波,余宏桥,李时东,张昌华.基于FDTD的硅纳米管周期阵列光谱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涂全,王芙香,李成阳,陈子玉,任国建.石英相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行为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8

[4].王婷.手性型硅纳米管的核生长与电子特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5].林响.锯齿型硅纳米管和新型硅烯、硅纳米管的结构及电子特性[D].新疆师范大学.2017

[6].孙靖.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催化应用[D].天津大学.2017

[7].张昌华,余志强,郎建勋,廖红华.铝掺杂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6

[8].邱兴娜.硅纳米管包覆CNTs对硅橡胶热氧稳定性影响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周爽,刘贵立,姜艳,宋媛媛.P掺杂单壁硅纳米管Mg原子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计算物理.2016

[10].李治文,赖国霞,魏凡翔,徐祥福,朱伟玲.理论研究应变调控硅纳米管的稳定性和带隙[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硅纳米管论文-刘旸,潘兆瑞,石翛然,郎雷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