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升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燕麦,β-葡聚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边缘升高论文文献综述
向雪松,孙建琴,叶梦瑶,许登峰,王鑫[1](2019)在《燕麦对血胆固醇边缘性升高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燕麦(含≥3克的β-葡聚糖)对血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人群血脂(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为燕麦在降低血脂(血胆固醇)方面的饮食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判断标准,筛选胆固醇边缘性升高21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燕麦组和米片对照组,每人每天分2次分别给予80g的燕麦片(含3克β-葡聚糖)或者米片。试验周期为45d。研究开始前、30d和45d各进行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结果燕麦组94人,对照组93人完成全部试验。干预前,两组间5项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性别及身体活动等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燕麦干预30d时,燕麦组的TC、LDL-C和non-HDL-C水平已经比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 <0.001=,与基线比较下降百分比分别为5.7%、7.6%,其中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食用45 d后,燕麦降低TC、LDL-C水平的作用更加明显,与基线比较下降百分比分别达到了7.8%、9.1%,TC, LDL-C和non-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每日摄入相当3克β-葡聚糖的燕麦,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营养学报,2019,41(3):242-247](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霍永彦,唐斌,邱怡敏,余静珠,郭景虎[2](2019)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韩卉,董宜军[3](2019)在《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50例在我院门诊体检检查中血脂边缘升高的患者选为此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时间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有患者均接受用非药物治疗干预,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甘油叁脂等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甘油叁脂等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ICU患者的护理中,能够降低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可在临床积极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02期)
孔淑珍,张葆欣,李洁妮,韩国庆,温晓妮[4](2017)在《不同方式的健步走对边缘性血脂升高的中年男性血脂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健步走对边缘性血脂升高中年男性脑力劳动者血脂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高校从事脑力劳动的科研工作者,筛选出符合(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边缘性血脂升高标准的受试者48人,随机分成匀速组和变速组各24人,实施为期12周的健步走。2组采用的运动强度:匀速组在第2和第3个10~15 min以60%~70%HRmax为主,变速组以60%~70%HRmax和70%~80%HRmax为主,每周4次,每次40~60 min。监测受试者运动前、运动4周、运动12周的血脂六项(TC、TG、HDL-C、LDL-C、Apoa1/Apob)和肺通气功能指标(VC、FVC、FEV1/FVC%、MVV、VC/Kg)。结果:1)与运动前比较,运动6周,匀速组血脂及肺通气功能各指标无显着性变化(P>0.05);变速组TC显着降低(P<0.05),FEV1/FVC%、MVV、VC/Kg显着升高(P<0.05)。运动12周,匀速组TC、TG显着降低(P<0.05),FEV1/FVC%、MVV、VC/Kg显着增高(P<0.05);变速组血脂(除Apoa1/Apob外)和肺功能(除FVC外)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2)组间比较:运动6周,2组血脂与肺功能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12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的指标为HDL-C、LDL-C、MVV。3)在不同的运动周期,血脂和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有显着性,运动12周明显优于运动6周,变速组变化幅度优于匀速组。结论:1)匀速健步走12周,具有明显的调脂效果和提高肺通气功能;变速健步走6周,对血脂异常和肺通气功能有显着的改善;运动12周,调脂效果非常显着,基本回归正常范围,肺功能显着提高。2)强度较高的变速运动对血脂异常的调脂效果和肺通气功能的提高显着优于匀速运动。(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辛鹏,常改,李静,潘怡,朱传芳[5](2016)在《2010年天津市成人血脂边缘升高和异常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边缘升高和异常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国家营养监测方案,分别在2010、2011和2012年选取天津市河西区、北辰区、静海县作为监测点,对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描述性分析居民血脂状况及分布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血脂边缘升高和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调查人群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平均水平分别是4.86±1.18、1.47±1.18和1.45±0.32 mmol/L。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27.4%,其中高TC、高TG、低HDL-C患病率分别为11.7%、13.4%和7.6%;TC和TG边缘升高率分别为23.4%和13.9%。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超重、肥胖、久坐为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经常锻炼、偶尔锻炼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中心型肥胖、郊区、农村、老年、现在吸烟、饮酒为TC边缘升高的相关因素,而男性为保护因素;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为TG边缘升高的相关因素,郊区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天津市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边缘升高及异常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根据血脂边缘升高及异常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血脂水平,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6年04期)
杨菊香,李志峰,涂春兰[6](2015)在《中医辨体干预应用于痰湿质血脂边缘升高人群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来本院参与健康体检的人群先进行常规体检,选取血脂处于边缘升高且中医辨证为痰湿质的人群(5.18<TC≤6.22 mmol/L,或3.37<LDL-C≤4.14 mmol/L,或1.70<TG≤2.26 mmol/L)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体干预,而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人群血脂变化情况。经1年健康指导干预,观察组TC、TG、LDL-C值较对照组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体干预可降低痰湿体质血脂边缘升高人群的血脂水平,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5年13期)
宫少青,孙倩,袁青[7](2015)在《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于本院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非药物治疗护理。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患者非药物治疗护理干预前后的血脂控制率、不良习惯存在率以及护理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显着,护理后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非药物治疗护理可有效提高血脂边缘升高患者的血脂控制情况,并可有效提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14期)
赵婷婷,许亮文,连福治,谭晓华,马海燕[8](2015)在《PCSK9基因rs2483205多态性与生活行为因素对血脂边缘升高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类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可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影响富含TG的脂蛋白合成和降解的速率,参与体内脂代谢平衡。本研究比较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与健康人群PCSK9基因SNP位点rs2483205多态性的差异,探讨该位点多态性与饮食行为习惯等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血脂边缘升高的影响。方法 2013年4到5月间从宁波市某区体检中心体检选取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基因分型检测。血脂边缘升高纳入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通过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运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检测标准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静息状态下SBP与DBP。在空腹状态下取静脉血用于血脂四项的检测和SNP检测。采用χ2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学特征、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应用拟合优度χ2检验分析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rs2483205多态性和生活行为因素与血之边缘升高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收集血脂边缘升高病例558例,对照974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经Hardy-Weinberg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符合遗传平衡定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总人群和女性人群中rs2483205位点与血脂边缘升高无关。在男性人群中,携带rs2483205位点TT基因型会降低血脂边缘升高的风险(OR=0.39,95%CI:0.18-0.82;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血脂边缘升高的生活行为因素,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后显示肥胖、SBP、DBP升高均会增加血脂边缘升高的风险,而中等或重度体力活动是血脂边缘升高的保护因素。将rs2483205位点、年龄及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生活行为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血脂边缘升高作为应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血脂边缘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携带rs2483205位点TT基因型会降低血脂边缘升高的风险(OR=0.32,95%CI:0.15-0.70;P<0.05),而全身性+中心性肥胖(OR=3.04,95%CI:2.03-4.56;P<0.05)和SBP升高(OR=1.45,95%CI:1.03-2.04;P<0.05)均增加血脂边缘升高的风险。结论 CSK9基因rs2483205位点多态性与血脂边缘升高的关系仅在男性人群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携带TT基因型会降低血脂边缘升高的风险,这为PCSK9抑制剂对有保护基因型的人群是否有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16)
张俊峰,毛旭娟[9](2014)在《十六周回春操锻炼对老年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16周回春操练习对老年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为特殊人群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按实验条件选择14名60~69岁血脂异常老年人依照要求完成16周回春操练习,通过实验前、后抽血进行血脂水平的比较分析。结果:与运动处方实施前相比,受试者血清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长期规律性运动是改善体内血脂代谢的重要的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之一,坚持练习回春操16周可有效改善老年血脂边缘升高人群的血脂水平。(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4年04期)
张新娟,刘霞,姜娟[10](2013)在《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护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和护理血脂边缘升高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非药物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护理,观察两组在治疗护理前后血脂变化、行为变化和血脂控制率的不同。结果治疗护理后血脂比治疗护理前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降低比对照组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护理后行为改善比治疗护理前存在显着差异,观察组行为改善比对照组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控制率为93.3%,对照组血脂控制率为80.0%,观察组血脂控制率明显比对照组要高,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并对血脂边缘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积极作用,在临床上可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3年02期)
边缘升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升高论文参考文献
[1].向雪松,孙建琴,叶梦瑶,许登峰,王鑫.燕麦对血胆固醇边缘性升高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J].营养学报.2019
[2].霍永彦,唐斌,邱怡敏,余静珠,郭景虎.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3].韩卉,董宜军.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孔淑珍,张葆欣,李洁妮,韩国庆,温晓妮.不同方式的健步走对边缘性血脂升高的中年男性血脂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
[5].辛鹏,常改,李静,潘怡,朱传芳.2010年天津市成人血脂边缘升高和异常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16
[6].杨菊香,李志峰,涂春兰.中医辨体干预应用于痰湿质血脂边缘升高人群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
[7].宫少青,孙倩,袁青.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8].赵婷婷,许亮文,连福治,谭晓华,马海燕.PCSK9基因rs2483205多态性与生活行为因素对血脂边缘升高影响的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15
[9].张俊峰,毛旭娟.十六周回春操锻炼对老年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
[10].张新娟,刘霞,姜娟.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护理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