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率效应论文-吉新阔

加载率效应论文-吉新阔

导读:本文包含了加载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电胶,拉伸剪切行为,加载率,剪切应力分布

加载率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吉新阔[1](2018)在《各向同性导电胶剪切力学性能的加载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子封装的无铅化要求驱动着主流电子互连材料逐渐转变为无铅焊料和导电胶,与传统的焊料合金相比,导电胶具有工艺温度低、可连接性好及操作工艺简单等优点;随着导电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关于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服役过程中相关力学性能的研究已经吸引了行业的普遍关注。在电子器件的生产、运输及服役等过程中,互连剪切失效占据着主导因素,而目前关于导电胶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剪切力学性能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环氧树脂基填充银粉导电颗粒各向同性导电胶(银颗粒质量分数为60wt.%),以铜板为粘接基体制备单面偏轴搭接剪切试件,对其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拉伸剪切测试分析,通过理论推导表征了不同加载速率下导电胶的剪切力学行为及胶层中的应力分布并结合数值模拟验证了其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采用INSTRON 5544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导电胶搭接件进行0.05mm/min、0.5mm/min、5mm/min和10mm/min四种不同速率下的拉伸剪切测试,从力学角度推导了加载载荷和搭接铜板相对位移的关系且其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引入无量纲参数A和B分别用以推导拟合界面断裂能及剪切强度与加载率的理论关系;通过实验进行了相关的理论验证,发现所得理论关系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这套理论即可得到导电胶在0.05~10mm/min加载速率范围内的剪切力学行为,这对电子封装工业中胶连器件的设计制造具有参考意义。(2)为了更为科学的研究胶层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基于导电胶拉伸剪切实验对导电胶胶层中各个位置的剪切应力大小进行相关理论推导,发现胶层中的剪切应力与胶层位置的关系呈现双曲线函数形式;同时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16.0对此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其所得数据与理论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提出了减少导电胶胶层中应力集中的措施,对电子封装工业的相关设计制造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永强,盛谦,罗红星,冷先伦,付晓东[2](2018)在《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反映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圈特性及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率效应,首先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建立了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岩石材料率效应的体现,分别在弹性模量上考虑了刚度的率效应和在Drucker-Prager准则上考虑了强度的率效应,进而提出了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通过自编程序,实现了动态本构模型的植入,并模拟了岩石材料在动态荷载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应力路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玄武岩在循环荷载下体现的曼辛效应和棘轮效应,同时揭示了玄武岩的发展形态;利用动态模型对岩石材料的动态单轴加载和循环加载模拟,发现加载的应变率越大,岩石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变形则越小,正好反映了岩石材料在动态加载过程中所体现的率效应;动态本构模型能同时反映岩石材料在地震荷载下的滞回圈特性和率效应,正好说明了地震荷载不但具有等效循环荷载的形式,还具有动态荷载的形式,也说明了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模拟岩石材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宫凤强,叶豪,罗勇[3](2017)在《低加载率范围内煤岩组合体冲击倾向性的率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不同量级下的低加载率(10-3~100MPa/s)单轴压缩试验,以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冲击能量指数、弹性能量指数、归一化动态破坏时间为参量,考察加载率对煤岩组合体冲击倾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载率的提高,煤岩组合体的承载失效结构由煤体转化为煤岩组合体,并存在明显的临界加载率现象。煤岩组合体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在临界加载率以下保持在较低值,在临界加载率以上保持在较高值;冲击能量指数随着加载率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在临界加载率附近出现最大值;弹性能量指数随着加载率增加而提高;修正动态破坏时间在临界加载率之前降低幅度较快,在临界加载率之后缓慢下降然后趋于平稳;综合判断煤岩组合体的冲击倾向性随加载率的增加划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水平,并且在临界加载率附近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冲击倾向性突变。临界加载率效应可为现场条件下确定合适的工作面推进速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牛雷雷,朱万成,李少华,代风,于淼[4](2017)在《砂岩黏性对抗拉强度加载率效应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摆锤冲击加载SHPB试验装置,进行砂岩和人造岩心长杆冲击试验和动态巴西盘试验,测试砂岩和人造岩心的黏性系数,分析砂岩和人造岩心强度的加载率效应。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绿砂岩、人造岩心A和B的黏性系数分别为100,10和5 k Pa·s。开展不同黏性岩石的动态巴西盘试验,测得砂岩和人造岩心试样的动态抗拉强度随着加载率的增大而增大,表现出一定的加载率相关性;证明了黏性对岩石强度加载率效应的影响,但两者并非正相关;在较小的加载速率下,岩石黏性导致试样中传播的应力波能量衰减,在巴西盘中心点起裂的裂纹沿加载直径方向扩展但是不足以使试样破坏成两半,从而验证了巴西盘裂纹起裂位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周永强,盛谦,冷先伦,朱泽奇,付晓东[5](2017)在《基于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模型在岩体工程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准确反映岩体工程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和次加载面理论,初步构建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除计算弹性模量的率效应之外,还在Drucker-Prager准则上考虑强度的率效应,提出岩石材料的动态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到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中。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应力路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玄武岩在循环荷载下体现的曼辛效应和棘轮效应,由于没有考虑率效应,表现出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没有试验曲线大,且累计应变也比试验曲线大;在岩石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动态模型得出的模量上比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模拟的要大,同时变形量也较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要小,因此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质和变形性质;相比于Drucker-Prager准则下,采用动态模型得出隧洞的左侧监测点和右侧监测点的瞬时相对变形峰值增大了0.67 cm,同样底部和顶部以及左右两侧的永久相对变形也分别增大了0.19和0.77 cm,说明动态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围岩残余大变形;岩石动态模型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和线弹性本构,更具有滤掉高频的功能。说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运用到岩石动力学中,同时也为准确分析岩体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黄彦华,杨圣奇[6](2015)在《饱水灰岩巴西试验准静态加载应变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饱水灰岩进行不同加载应变率巴西试验、实时声发射监测以及破裂面扫描电镜观察,试验研究了应变率对饱水灰岩强度及破裂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饱水对灰岩强度有明显的弱化作用,其拉伸强度值与干燥时相比降低了约15.99%;2声发射特征会受到加载速率的影响,试样中出现最大声发射事件数会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3较低应变率(3.0×10-4s-1和9.0×10-4s-1)时灰岩破裂细观机制为沿晶破裂模式,宏观上拉伸强度较低;当应变率增大至1.5×10-3s-1时细观上为沿晶与穿晶耦合断裂模式,宏观上拉伸强度较高,而应变率为1.0×10-2s-1时细观上为穿晶断裂模式,宏观上拉伸强度最高。基于试验结果,采用叁维颗粒流(PFC3D)分析了饱水灰岩加速速率效应细观机理。模拟显示,较低应变率下荷载–位移曲线表现为脆性,而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曲线延性增大。灰岩拉伸强度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近似线性增大。边界能与拉伸强度呈现为正比关系,灰岩破坏所消耗的能量与微裂纹数均随着应变率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陈俊名[7](2010)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力加载试验及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力墙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一种主要构件,它具有比较大的侧向刚度,从而能够较显着地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同时在强风和强地震作用下能有效地通过反复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从而成为了高层建筑中重要的抗震结构构件。因此,对剪力墙构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两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快速加载试验研究了加载速率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水平承载力和滞回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并考虑应变率效应,建立了剪力墙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对其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了两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以加载速率作为变化参数进行了快速加载试验。通过本次试验得到了各片墙的力-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墙体构件的抗震性能,包括延性系数、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耗能性能进行了分析;(2)运用基于压电陶瓷的智能骨料监测技术,对快速加载试验中剪力墙构件的损伤状况进行了监测。基于对压电陶瓷的测量信号的小波包分析,定义了混凝土的损伤指标,对剪力墙构件在不同的加载水平下的损伤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并与试验观察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基于压电陶瓷的监测技术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ABAQUS中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考虑应变率效应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同时应用该模型对试验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4)通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剪力墙构件进行了参数分析,主要考虑了轴压比,配筋率,高宽比对剪力墙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得到相应的墙体荷载一位移曲线;在进行轴压比分析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有试验结果对比,再次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5-20)

梁小燕,王勇华,王正道[8](2008)在《RPC材料冲击加载下的横向惯性和应变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钢纤维含量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冲击压缩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为消除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冲击实验中的高频弥散和实现近似恒应变率加载,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波形整形技术.考虑到RPC材料具有静水压力效应,其冲击加载下动态强度的提高实际是应变率效应和横向惯性造成的静水压力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将二者加以区分,采用数值模拟结合静态围压实验确定材料的横向惯性效应,在此基础上,RPC材料的真实应变率效应被实验确定.(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宗贤,俞洁,赵清[9](1996)在《岩石的加载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充分的实验结果为依据,讨论了加载率对岩石材料的强度、断裂韧度和破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或准静态加载条件下,一般岩石的强度的断裂韧度随加载率的增加稍有增加,但当加载率超过一定值(如一般的冲击加载)后,它们随加载率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同时,单个岩块和岩石料层在冲击破碎时的能量利用率只是静压破碎时的一部分,即静载更有利于岩石破碎。(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期刊1996年01期)

张宗贤,俞洁[10](1995)在《岩石断裂韧度的加载率效应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不同加载率(K=l0 ̄0~10 ̄6MPam ̄(1/2)s ̄(-1))条件下断裂的辉长岩短棒试件的断裂面进行了分维测量。结果表明,在静态或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断裂面分维数近似为一个常数,但在动态(冲击)加载时,分维数随着加载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这与辉长岩断裂韧度随加载率的变化规律一致。由比发现辉长宕断裂韧度与断裂面分继数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这说明通过辉长岩断裂面的分维数测量与分析,有可能直接获得断裂韧度值以及断裂时经受的加载率等数据。(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期刊1995年02期)

加载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反映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圈特性及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率效应,首先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建立了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岩石材料率效应的体现,分别在弹性模量上考虑了刚度的率效应和在Drucker-Prager准则上考虑了强度的率效应,进而提出了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通过自编程序,实现了动态本构模型的植入,并模拟了岩石材料在动态荷载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应力路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玄武岩在循环荷载下体现的曼辛效应和棘轮效应,同时揭示了玄武岩的发展形态;利用动态模型对岩石材料的动态单轴加载和循环加载模拟,发现加载的应变率越大,岩石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变形则越小,正好反映了岩石材料在动态加载过程中所体现的率效应;动态本构模型能同时反映岩石材料在地震荷载下的滞回圈特性和率效应,正好说明了地震荷载不但具有等效循环荷载的形式,还具有动态荷载的形式,也说明了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模拟岩石材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载率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吉新阔.各向同性导电胶剪切力学性能的加载率效应[D].太原理工大学.2018

[2].周永强,盛谦,罗红星,冷先伦,付晓东.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8

[3].宫凤强,叶豪,罗勇.低加载率范围内煤岩组合体冲击倾向性的率效应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7

[4].牛雷雷,朱万成,李少华,代风,于淼.砂岩黏性对抗拉强度加载率效应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5].周永强,盛谦,冷先伦,朱泽奇,付晓东.基于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模型在岩体工程中的初步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6].黄彦华,杨圣奇.饱水灰岩巴西试验准静态加载应变率效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

[7].陈俊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力加载试验及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有限元模拟[D].湖南大学.2010

[8].梁小燕,王勇华,王正道.RPC材料冲击加载下的横向惯性和应变率效应[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

[9].张宗贤,俞洁,赵清.岩石的加载率效应[J].有色金属.1996

[10].张宗贤,俞洁.岩石断裂韧度的加载率效应的分形研究[J].有色金属.1995

标签:;  ;  ;  ;  

加载率效应论文-吉新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