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退化演替论文-赵一嬴,李月芬,王月娇,梁硕

草地退化演替论文-赵一嬴,李月芬,王月娇,梁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地退化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退化,生态化学计量学,碳氮磷,退化演替

草地退化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嬴,李月芬,王月娇,梁硕[1](2016)在《草地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N、P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植物体内特别是叶片C、N、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测定吉林省姜家甸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中C、N、P含量,研究了草地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C含量轻度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N含量极严重退化草地最高,未退化草地最低;P含量极严重退化草地最高,中度退化草地最低;C/N未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C/P中度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N/P重度退化草地最高,未退化草地最低。未退化草地羊草受N和P共同限制,退化草地主要受P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全小龙[2](2016)在《基于土壤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对高寒草地退化演替的判别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被认为是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叁大现代技术,其中,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寒草甸退化方面研究还鲜有报道。研究针对国际上关于高寒草甸退化与否的争议,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植物和土壤中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比较植物与土壤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揭示土壤碳循环的干扰,研究高寒草甸长时间和大空间尺度生态过程与机制,揭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规律。样品采自黄河源区玛沁县和达日县的高寒草甸,共采集植物种样品58个,样方植物样32个,土壤样品180个。分析了区内主要植物、退化草甸(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以及人工改良高寒草地土壤与地上植被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58种主要植物碳元素含量在28.64%~51.55%之间变化;氮元素含量介于0.89%~4.04%;δ13C值变化范围介于-29.50‰~-24.69‰;δ15N值介于-4.57‰~8.32‰之间。58种主要植物均属C3植物,没有发现C4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低的年均温可能是制约该区C4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2)不同样地植物碳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45.54±1.49%)>未退化草甸(43.18±0.89%)>轻度退化草甸(42.18±1.25%)>严重退化草甸(39.68±2.63%),氮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28%、2.30%、2.13%和2.10%,草甸退化能引起植物碳含量的降低,但对植物氮含量影响不显着。3)不同覆被高寒草甸植物δ13C值主要集中在-27.00‰至-26.00‰间,δ15N值主要集中在-1.00‰~1.00‰。植物δ13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但δ15N值不存在该趋势,群落植物组成变化是导致δ13C值降低的主要因素。4)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浓度介于1.28~4.08%之间,全氮浓度介于0.16~0.44%之间,土壤碳氮比在最小值为7.89,最大值为9.97,平均碳氮比为8.7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浓度和土壤总氮(TN)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植物根系以及进入土壤的凋落物分布于上层土壤密切相关。土壤碳氮比变化反映了有机物质的矿化差异。5)未退化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0~30cm土壤碳密度依次为8.17、7.14、6.67和6.46kg·m-2,全氮密度依次为0.94、0.83、0.77、0.75kg·m-2。植被退化和建立人工草地引起土壤碳氮密度的显着降低,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6)高寒草甸土壤δ13C值介于-25.42‰~-24.20‰之间,高出植物δ13C值近2个千分点;δ15N值介于3.37‰~4.69‰之间,显着高于大气δ15N值。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丰度有显着差异(P<0.05)。无论δ13C值,还是δ15N值均存在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的趋势。植物吸收、生长有利于12C和14N的输出,而将较重的15C和15N留在了土壤中。7)人工草地土壤(0~30cm)δ13C值要比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均低,但δ15N值显着地高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P<0.05)。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甸的δ13C值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土层中,而在10~30cm土层中无显着差异(P>0.05)。退化草地翻耕造成土壤有机碳的损失,继而引起稳定13C的相对丰富度减少。人工草地植物生长势强,形成的地上生物量多,吸收了较多的土壤氮素14N,导致土壤δ15N升高。(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6-04-01)

李立新,陈英智[3](2015)在《退化演替对高山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3种不同草地退化阶段(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类似区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有效途径。[方法]野外植被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草地退化不同阶段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均有差异,退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有明显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显着高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轻度和中度退化样地0—10cm土壤空隙度显着高于重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钾、全磷和有效钾均明显小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但土壤pH值和有效氮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高山草地退化演替对该区土壤物理特性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洪来,鲁为华,陈超[4](2011)在《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诊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现代工农业文明的冲击,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对草地退化的系统理解是进行草地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综述了草地退化的内涵、驱动力、退化过程与特点,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等一系列问题,绘制了描述草地退化程度的概念模型;建议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相应的气候顶级系统或受干扰程度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草地经营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适度放牧草地作为参照系统。归纳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诊断的生物途径、生境途径和功能服务途径;分析了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的方法与可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对草地退化程度诊断及草地恢复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赵菂蒂,钱勇[5](2011)在《放牧对草地退化演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草地土壤的影响,文章认为放牧改变了草地植被生态特征,进而影响了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群配置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理化性质的改变,过度放牧会加速草地生态演替的速度。(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1年02期)

韩维峥,汤洁,李昭阳,李娜,刘森[6](2011)在《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退化是吉林西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以吉林西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经过野外样地调查,选取40个样地,采集160份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群落植被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群落逆行演替的进行,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变差、土壤逐步贫瘠化、盖度变小,植被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期间,从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e)到碱蓬群落(Suaeda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47.72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48.46t/hm2,再减少至盐碱地的27.44t/hm2,与羊草群落相比减少约42%;草地退化所形成的逆行演替对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降低了8.45,5.72,3.68和1.74t/hm2。草地适度退化能增加草地碳储量,而过度退化则会加速草地碳库的损失。(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1年13期)

韩维峥,汤洁,李昭阳,李娜,徐小明[7](2010)在《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0-40cm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退化是吉林西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草地退化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以吉林西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经过野外样地调查,选取40个样地,采集160份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群落植被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群落逆行演替的进行,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变差、土壤逐步贫瘠化、盖度变小,植被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期间,从羊草群落(Leymuschinense)到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47.72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48.46t/hm2,至盐碱地减少到27.44t/hm2,减少约42%;草地退化所形成的逆行演替对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降低了8.45、5.72、3.68及1.74t/hm2。草地适度退化能增加草地碳储量,而过度退化的情况下则会加速草地碳库的损失。(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16)

公延明,胡玉昆,阿德力·麦地,李凯辉,高国刚[8](2010)在《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天山南坡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分量分析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标,分析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重要值为参数通过主分量分析(PCA)对样方进行排序,得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种类型群落;随着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优良牧草盖度、高度、频度等呈递减趋势,杂类草表现为增加趋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未退化阶段群落羊茅(Festuca ov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优势种,随着退化加重,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委陵菜(Ptentilla spp.)等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地下芽根茎型草本植物逐渐代替地面芽密丛型禾草植物成为群落优势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06期)

汤洁,韩维峥,李娜,徐小明,李云飞[9](2010)在《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盐碱化是吉林西部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吉林西部具有"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e)→羊草-虎尾草群落(Carex duiuscula)→羊草-碱茅群落(Puccinellia distans)→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本文选取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进行野外样地调查,收集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样品30份,土壤剖面样品100份,表土样品40份,监测群落生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羊草-虎尾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最高,土壤含水率及全N指数逐渐降低,土壤的pH值及土壤容重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0cm各土层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内变化显着,50~100cm内相差不大,1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75.37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76.11t·hm-2,至盐碱地减少到52.21t·hm-2,约减少30%。研究结果对吉林省合理放牧、草地固碳量的增加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李刚勇,吐尔逊娜依·热依木,郑伟,李海,李军保[10](2009)在《新疆昭苏马场春秋场草地退化演替与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春秋场草地退化演替规律。【方法】群落特征和植被数量分析。【结果】春秋场草地退化严重,不同退化梯度间的多样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论】群落多样性呈现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的规律,均匀度呈现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群落退化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同时,中度、重度退化阶段属于不稳定阶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草地退化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稳定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被认为是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叁大现代技术,其中,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寒草甸退化方面研究还鲜有报道。研究针对国际上关于高寒草甸退化与否的争议,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植物和土壤中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比较植物与土壤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揭示土壤碳循环的干扰,研究高寒草甸长时间和大空间尺度生态过程与机制,揭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规律。样品采自黄河源区玛沁县和达日县的高寒草甸,共采集植物种样品58个,样方植物样32个,土壤样品180个。分析了区内主要植物、退化草甸(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以及人工改良高寒草地土壤与地上植被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58种主要植物碳元素含量在28.64%~51.55%之间变化;氮元素含量介于0.89%~4.04%;δ13C值变化范围介于-29.50‰~-24.69‰;δ15N值介于-4.57‰~8.32‰之间。58种主要植物均属C3植物,没有发现C4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低的年均温可能是制约该区C4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2)不同样地植物碳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45.54±1.49%)>未退化草甸(43.18±0.89%)>轻度退化草甸(42.18±1.25%)>严重退化草甸(39.68±2.63%),氮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28%、2.30%、2.13%和2.10%,草甸退化能引起植物碳含量的降低,但对植物氮含量影响不显着。3)不同覆被高寒草甸植物δ13C值主要集中在-27.00‰至-26.00‰间,δ15N值主要集中在-1.00‰~1.00‰。植物δ13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但δ15N值不存在该趋势,群落植物组成变化是导致δ13C值降低的主要因素。4)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浓度介于1.28~4.08%之间,全氮浓度介于0.16~0.44%之间,土壤碳氮比在最小值为7.89,最大值为9.97,平均碳氮比为8.7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浓度和土壤总氮(TN)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植物根系以及进入土壤的凋落物分布于上层土壤密切相关。土壤碳氮比变化反映了有机物质的矿化差异。5)未退化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0~30cm土壤碳密度依次为8.17、7.14、6.67和6.46kg·m-2,全氮密度依次为0.94、0.83、0.77、0.75kg·m-2。植被退化和建立人工草地引起土壤碳氮密度的显着降低,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6)高寒草甸土壤δ13C值介于-25.42‰~-24.20‰之间,高出植物δ13C值近2个千分点;δ15N值介于3.37‰~4.69‰之间,显着高于大气δ15N值。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丰度有显着差异(P<0.05)。无论δ13C值,还是δ15N值均存在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的趋势。植物吸收、生长有利于12C和14N的输出,而将较重的15C和15N留在了土壤中。7)人工草地土壤(0~30cm)δ13C值要比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均低,但δ15N值显着地高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P<0.05)。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甸的δ13C值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土层中,而在10~30cm土层中无显着差异(P>0.05)。退化草地翻耕造成土壤有机碳的损失,继而引起稳定13C的相对丰富度减少。人工草地植物生长势强,形成的地上生物量多,吸收了较多的土壤氮素14N,导致土壤δ15N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地退化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一嬴,李月芬,王月娇,梁硕.草地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2].全小龙.基于土壤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对高寒草地退化演替的判别分析研究[D].青海大学.2016

[3].李立新,陈英智.退化演替对高山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

[4].刘洪来,鲁为华,陈超.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诊断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1

[5].赵菂蒂,钱勇.放牧对草地退化演替的影响[J].青海草业.2011

[6].韩维峥,汤洁,李昭阳,李娜,刘森.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J].科技导报.2011

[7].韩维峥,汤洁,李昭阳,李娜,徐小明.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0-40cm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C].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8].公延明,胡玉昆,阿德力·麦地,李凯辉,高国刚.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

[9].汤洁,韩维峥,李娜,徐小明,李云飞.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

[10].李刚勇,吐尔逊娜依·热依木,郑伟,李海,李军保.新疆昭苏马场春秋场草地退化演替与植物多样性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9

标签:;  ;  ;  ;  

草地退化演替论文-赵一嬴,李月芬,王月娇,梁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