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痉挛型脑性瘫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叁腓骨肌,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内翻,背伸障碍
痉挛型脑性瘫痪论文文献综述
李召辉,冯琴,郝万平,邵高凯,程勃[1](2019)在《第叁腓骨肌紧缩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足内翻及背伸障碍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第叁腓骨肌紧缩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足内翻及背伸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内翻及背伸障碍患儿应用第叁腓骨肌紧缩术并跟腱延长术治疗,分析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21例患儿中,15例(71.4%)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儿满意程度评价结果为优,6例(28.6%)结果为良。术后21例患儿(100.0%)的踝关节背曲度扩大15°~60°,平均扩大30°;21例患儿中,足内翻明显改善15例(71.4%),改善6例(28.6%);患儿术后足底位置正常(足底完全着地)15例(28.6%),基本正常(足底基本稳定,与地面夹角<10°)6例(28.6%);21例患儿术后Dimeglio评分均下降5~10分,平均下降8分;所有患儿随访6~12个月,术后下肢未出现感觉障碍。结论第叁腓骨肌紧缩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足内翻及背伸障碍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1期)
张亚男,陈伟,刘鹏,巩尊科,张明[2](2019)在《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88)、叁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0期)
尚培民,李燕萍[3](2019)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此训练对患儿精细、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包括Rood疗法、Bobath疗法等神经发育学疗法及主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治疗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精细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功能独立性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发育量表评价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 m步行测试结果10 m所需时间及步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精细、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行能力,使功能独立性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艳,黄礼华,石云,刘芳,张文柳[4](2019)在《中药解痉方洗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解痉方洗浴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用中药解痉方洗浴。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30/30),显着高于对照组8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洗浴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有利于粗大运动功能的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雪梅,张美聪,夏莉阳,杨悦[5](2019)在《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痉挛型脑性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智能运动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价患儿D区、E区运动敏感程度;采用表面肌电图测试仪采集患儿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儿平衡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D区、E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区GMFM-88为(32.65±15.09)分,E区GMFM-88为(44.32±18.0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治疗后的(27.34±14.76)分和(33.64±16.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表面肌电RMS为(8.43±1.65)μV,内收肌表面肌电RMS为(8.27±1.34)μ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2.76)μV和(11.89±2.2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TIS、BBS平衡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S、BBS评分分别为(21.75±8.04)分、(45.23±18.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4.27)分、(25.40±1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显着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患儿腓肠肌、内收肌等部位肌肉的张力,增加患儿足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康复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东升[6](2019)在《基于引导式教育的悬吊训练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张力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引导式教育的悬吊训练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下肢肌张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SCP患儿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给予常规悬吊训练,B组给予基于引导式教育的悬吊训练,比较2组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平衡功能。结果 B组下肢肌张力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治疗1、3个月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儿童平衡量表(PBS)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B组治疗1、3个月后下肢FMA、PBS得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引导式教育的悬吊训练可有效改善SCP患儿下肢肌张力,有利于改善患儿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谢晓明,朱登纳,袁俊英,常艳玲,孙二亮[7](2019)在《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36例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腕手矫形器治疗腕手关节异常姿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进行评定,并测量患侧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PROM、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可显着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手屈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江文婷,杨舒萍,沈浩霖,朱家安,江浩清[8](2019)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评估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IQ)评估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价值。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对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组患儿行BTA治疗;BTA+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组加行ESWT。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12、16周进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并测量小腿叁头肌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后MAS评分和SWV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相比,BTA组患儿于治疗后4周MAS评分和SWV下降至最低(P均<0.05);BTA+ESWT组患儿于治疗后1周即刻出现MAS评分和SWV明显下降(P均<0.05)。随着治疗后时间延长,2组患儿MAS评分和SWV均逐渐升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VTIQ能够客观、定量反映痉挛肌的硬度变化,可作为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张鑫,车月苹,李海峰,尹宏伟,陈彤[9](2019)在《针刺治疗婴幼儿期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婴幼儿期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言语认知训练、推拿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针刺治疗,以百会、四神聪、运动区、夹脊穴、委中、悬钟、足叁里、合谷为主穴,每次针刺留针15~20 min,每日1次,1周治疗5 d,4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内收肌及腓肠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增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内收肌肌张力均显着下降(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肌张力均显着下降(P<0.05),两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显着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认知水平,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9期)
刘肖妮,林卓婷,李玉秀,张梦桃[10](2019)在《中药熏蒸联合蜡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立位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蜡疗治疗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立位平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联合蜡疗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D区[GMFM(D)]、GaitView足底压力测试仪评价患儿肌张力和立位平衡能力变化。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Ashworth肌张力、GMFM(D)及GaitView足底压力测试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蜡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瘫抗痉挛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痉挛型脑性瘫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88)、叁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痉挛型脑性瘫痪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召辉,冯琴,郝万平,邵高凯,程勃.第叁腓骨肌紧缩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足内翻及背伸障碍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张亚男,陈伟,刘鹏,巩尊科,张明.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
[3].尚培民,李燕萍.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
[4].张艳,黄礼华,石云,刘芳,张文柳.中药解痉方洗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
[5].张雪梅,张美聪,夏莉阳,杨悦.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9
[6].王东升.基于引导式教育的悬吊训练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张力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谢晓明,朱登纳,袁俊英,常艳玲,孙二亮.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8].江文婷,杨舒萍,沈浩霖,朱家安,江浩清.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评估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疗效[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9].张鑫,车月苹,李海峰,尹宏伟,陈彤.针刺治疗婴幼儿期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2019
[10].刘肖妮,林卓婷,李玉秀,张梦桃.中药熏蒸联合蜡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立位平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