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408300)
【摘要】目的:对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方法:抽选本院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患者60例进行研究,时间均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根据罗哌卡因浓度将其分为三组,甲组为0.375%罗哌卡因,乙组为0.5%罗哌卡因,丙组为0.75%罗哌卡因,对上述三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段血药浓度以及麻醉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甲、乙、丙组患者所获得的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甲组患者,各项麻醉效果指标和不同时间段血药浓度均与乙组和丙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0.375%~0.5%罗哌卡因(100mg)更为合理。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低剂量;罗哌卡因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136-02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中常用于上肢手术当中的麻醉措施,其阻滞效果显著且麻醉的起效时间短,药物使用剂量低,且不良反应少[1]。罗哌卡因是具有较长时间镇痛作用的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具有确切的效果,且药物的毒副反应较少,可以分离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2]。本文主要分析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详细内容见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性与女性的例数分别为43例与17例;平均年龄为(38.93±4.72)岁;平均体重为(60.59±0.87)kg。
根据其罗哌卡因浓度分为三组,甲、乙、丙组均为20例。
三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资料对比,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的麻醉药物均为7.50%盐酸罗哌卡因(100毫克)。
甲组:取7.50%罗哌卡因(100毫克)融入至生理盐水中稀释为0.75%罗哌卡因(30毫升)为患者使用。
乙组:将7.50%罗哌卡因(100毫克)稀释为0.5%罗哌卡因(30毫升)。
丙组:将7.50%罗哌卡因(100毫克)稀释为0.75%罗哌卡因(15毫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不同时间段(10分钟、3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血药浓度和麻醉效果(阻滞神经节段数、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镇痛维持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以P值小于0.05表示三组间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甲组患者的阻滞神经节段数较乙组与丙组多,其运动阻滞起效、运动恢复、镇痛维持时间均明显较乙、丙两组长,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中,罗哌卡因属于具有较为理想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的药物,该药物的麻醉效果同等剂量布比卡因的效果相仿。但是该药物的心脏毒性以及中枢神经毒性较轻,因此临床常将其用于神经阻滞当中。
对药物的使用浓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可以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同时提升用药的安全性。相关研究指出[3],使用0.75%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出现较快,且相对而言阻滞平面狭窄,而0.37%罗哌卡因的痛觉阻滞平面较宽,且起效的时间较慢,一旦药物剂量提升即可诱发系列不良反应。罗哌卡因的浓度与容量可决定臂丛神经阻滞完善的效果,在临床工作当中一旦局麻药物使用浓度或剂量过大,则极易诱发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数据以及不同时间段血药浓度数据同乙组与丙组对比,P<0.05。说明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即可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伴随着浓度的提升,药物起效时间可增快,延长持续时间,亦可将不良反应增加,因此0.375%~0.5%罗哌卡因(100mg)较适合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当中,但临床医务人员使用药物时应当综合考量患者的身体状况,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同时,提升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康志宇,王庚,朱丰,等.不同剂量地塞米松用于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05):81-85.
[2]陈慧清,高东艳,任伟侠.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心脏毒性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01):65-68.
[3]梁展涛,谭井娣,韩国平.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6):98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