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絮凝池论文-陈玉,王军,张培璇

网格絮凝池论文-陈玉,王军,张培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格絮凝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穿孔旋流絮凝池,网格板,涡旋速度梯度,湍动能耗散率

网格絮凝池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王军,张培璇[1](2019)在《穿孔旋流絮凝池加网格板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穿孔旋流絮凝池的絮凝效果,在竖井内加入网格板,增强其扰流作用。将竖井分为前段、中段、末段,以涡旋速度梯度G_0和湍动能耗散率ε作为絮凝评价指标,在穿孔旋流絮凝池前段、中段都加网格板的情况下,固定中段网格板的各参数,对前段网格板的层数和间距进行模拟,得到计算范围内前段的最佳网格板层数为4、最佳间距为40 cm,这与《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标准》给出的网格絮凝池前段网格板层数在16以上、网格板间距为60~70 cm的参考值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1期)

刘存,王庆涛,陈翔宇,姚娟娟,张智[2](2018)在《网格絮凝池结构参数对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格絮凝池首层栅条位置及宽深比规范化的研究空白,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了进口到首层栅条距离(h1)及宽深比对网格絮凝池流场变化的影响。首先对CFD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得二者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误差在3.03%,说明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CFD模拟结果表明,h1在400~800mm范围内变化时,流场的死水区域较小,速度分布较为均匀,能够为絮体颗粒进行聚集和碰撞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单个竖井宽深比在0.29左右时,流场的涡旋速度梯度G'值在26 s-1左右,有利于形成大量密实的絮体,且不易产生破碎现象。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网格絮凝池的结构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玉[3](2018)在《穿孔旋流絮凝池加网格板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水质的恶化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大量扩建和新建,水厂的处理成本和建设费用也随之增加。因此,为提高絮凝效果节约能耗,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构筑物及对构筑物进行优化研究很有必要。絮凝作为给水处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絮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穿孔旋流絮凝池作为小型水厂常用的絮凝处理构筑物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但其主要缺点是在水量变化较大时絮凝效果得不到保证、絮凝效果有时不理想。参照网格絮凝池,考虑在穿孔旋流絮凝池的竖井内加入网格板,以增强扰流,提高絮凝效果。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湍动能耗散率ε和涡旋速度梯度G_0作为絮凝效果评价指标,研究穿孔旋流絮凝池在前段和中段的网格板层数、间距和网孔尺寸不同的情况下絮凝情况,据此得出最优的网格板参数,提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对前段和中段加网格板的穿孔旋流絮凝池进行数值模拟表明:(1)穿孔旋流絮凝池加网格板后能有效提高絮凝效果(2)前段最佳网格板层数为每竖井4层,最佳网格板间距为400mm;(3)中段最佳网格板层数为每竖井3层,最佳网格板间距为400-500mm;(4)最佳网孔尺寸随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前段最佳网孔尺寸为60-70mm,中段为80-100mm。模拟研究的结果对提高穿孔旋流絮凝池的絮凝效果及实际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胡远来,陆先镭,贺卫宁,邱迅,刘怡[4](2017)在《排泥管对网格絮凝池流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格竖井共用一根排泥管的网格絮凝池存在短流和排泥不均匀的问题。通过理论计算相邻竖井的短流流量发现,减小排泥喇叭口规格,可增大局部水头损失,减少短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非排泥时段絮凝池内流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对排泥时段絮凝池内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发现,适当减小排泥喇叭口规格可有效提升各竖井的排泥均匀度,改善排泥管积泥问题。建议在排泥阀前端设置排泥冲洗管,定期进行冲洗,以解决排泥管积泥堵塞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7年23期)

王庆涛[5](2017)在《基于FLUENT对网格絮凝池叁维流场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给水工艺的不断提高,水质标准越来越严格,加上空间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导致不同地方的给水工艺不尽相同。在给水处理过程中,絮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药剂的使用量、后续沉淀工艺的负荷、进而影响出水水质。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已经对给水处理工艺中的絮凝机理和工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该工艺的快速发展,并在传统的絮凝工艺上发展出了多种新型的絮凝池。从实际角度来说,絮凝过程不仅受温度、PH、碱度等影响,而絮凝过程也会受悬浊液中的颗粒碰撞、聚集、破碎过程的影响。絮凝过程不仅受到添加絮凝剂的影响,而且也受构筑物提供的水力条件的影响。絮凝水力条件的作用由水流紊动特性和构筑物结构条件共同决定。网格(栅条)絮凝池,在西南地区的给水工艺中应用较为普遍,而对于该种絮凝池的设计存在许多盲区,因此选择网格(栅条)絮凝池为研究对象。和其他形式的相比,栅条絮凝池絮凝碰撞效果好,形成的絮体密实度好,絮凝时间短,无须消耗过多的功率等优点,可以提供良好的水动力学条件。首先,以常见的设计经验为依据,同时满足规范的尺寸、流速等要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筑物的尺寸对单个竖井中流场分布的影响。根据已经优化的尺寸要求,设计实验中试装置,用实验中观察到的涡旋、速度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结果特征。研究构筑物的尺寸对单个竖井中流场分布的影响表明,出口到底层栅条的距离(h2)宜为400-600mm,同时该距离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要小于入口到首层栅条距离(h1)对流场分布的影响。h1的取值范围应在600~800mm之间。同时,栅条层数对整个竖井空间的物理量(如速度、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速度梯度等)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层数越多,湍动能、耗湍动能耗散率在栅条附近分布也就越集中,使得竖井中的平均k值和湍动能耗散率也就越大,在栅条前后和局部回流区附近形成的小水流涡旋比例就越高,使得絮凝碰撞的效果越好。通过宽度分别为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mm的对比研究,发现最优的宽深比为0.29附近。通过扰流部件截面为矩形、菱形、圆形、漏斗形四种情况的对比,可以发现当截面为漏斗形时,竖井中的速度梯度最大,湍动能也最大,栅条附近的涡旋影响区域最大,可以提供更好的水力条件。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前段扰流部件的形状可以设置为漏斗形,中段设置为矩形或菱形的,末段不设置扰流部件,这样可以减少池体容积。另外,本文以网格絮凝池对研究对象,分别以前段、中段、末段中的典型竖井为研究对象,相应的尺寸分布参考了本文的结构优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染色线流动显示技术显示了网格(栅条)絮凝池内的水流迹线和涡旋的形成过程,同时验证了中试装置中絮凝池内流场中涡旋的分布位置、大小。同时用电导率仪验证了模拟的水力停留时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冬敏[6](2017)在《网格絮凝池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FLUENT软件对网格絮凝池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的网孔尺寸、边壁格挡设置情况、进水流量、竖井间过水孔洞高度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并以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涡旋速度梯度作为评价指标;截取不同方向、不同位置、不同高度的特征线,分析各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同时将数值模拟与混凝实验相联系,分析在不同水力条件下的网格絮凝池中的流场特性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可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絮凝池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网孔设置为6×6mm时效果相对较好,网孔设置为15×15mm时效果相对较差;当进、出水竖井采用不同网孔尺寸时,得出进水竖井采用密网孔且出水竖井采用疏网孔效果较好,与在实际生产中反应前段需要密网格,中段需要疏网格,后段不要网格相适应;絮凝池内边壁处不设置格挡时与边壁设置格挡作比较,前者紊动范围及能量利用率相对较大,更有利于混凝效果的提高,故在实际工程中可在边壁处不安放格挡;相较网孔尺寸改变而言,进水流量的变化对于絮凝池池内流态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网孔尺寸的设计仍是优化网格絮凝池的研究重点;对于不同的反应阶段,其过水孔洞的高度设置也应不同,宜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水孔洞高度应逐渐增加。(2)对局部网格板后流场各向特征线速度变化分析,沿x方向的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在相同位置与z方向上基本一致;边壁格挡位置因受到壁面的影响,其特征线上速度小于非边壁格挡位置,且速度波动较为剧烈;随进水流量的增大,特征线速度值的波动幅度相应增加,但各特征线上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不变;对比不同网孔尺寸在相同条件下特征线整体速度大小,得出6×6mm﹥4×4mm﹥15×15mm;不同网孔尺寸的非边壁格挡位置处由于格挡下方涡旋区域的存在,特征线上速度会距网格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上升的趋势,而边壁格挡位置及网孔位置特征线会呈现先上升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特征;分析特征线上的x、y、z方向上速度,得出y方向上速度相对较大,且与合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从混凝实验数据上分析,当网孔尺寸为6×6mm时,浊度去除率最高,混凝效果最好,网孔尺寸为15×15mm时出水效果最差,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一致;PAC投加量的增加会使出水效果相应提高;当进水流量处于相对较小范围时,药剂与原水混合较为充分,混凝效果较好,当处于较大进水流量范围时,对絮体造成的剪切作用大,且反应时间过短,混凝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王艳丽[7](2017)在《网格絮凝池PIV测量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网格絮凝池模型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粒子成像速度场仪(PIV)对网格絮凝池流场进行测量,获得不同网孔尺寸网格板在不同进水流量条件下的流场信息。基于PIV测试结果,按变化规律信息将速度场划分区域,结合大涡PIV方法探求网格絮凝池内湍动能k及湍动耗散率ε的分布情况,找寻其与速度场划分区域间的联系。同时在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絮凝实验,深入的研究网格絮凝池流场的水力特性与絮凝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网格絮凝池模型进行流场PIV测量及絮凝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不同网格板后各向速度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水流过网格板后速度变化以纵向速度为主,距网格板越近,纵向速度与横向速度的比值越大;距网孔中心越近,纵向速度与横向速度的比值越大;距格挡中心越近,纵向速度与横向速度的比值越小。2.分析特定网格板(6×6mm)后各特征截面的各向速度,得出水流通过网格板后速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为叁类:加速区、掺混区、稳定区,若改变水力条件,区域划分范围会有弱小的波动。本次试实验中1号网格板(4×4mm)和2号网格板(6×6mm)获取的流场中速度变化规律经历叁个过程,加速区、掺混区、稳定区,3号网格板(10×10mm)获取的流场中速度变化规律只经历了加速区和掺混区。3.进水流量越大,水流过网格板后的流速越大,颗粒碰撞的几率随之增大,从而引起湍动能增大,湍动能耗散率增大。利用大涡PIV方法分析流场,距网格板距离一定,在相同进水流量条件下,不同网格板对应的湍动能及湍动能耗散率的波动幅度不同,分析得出,湍动能的波动幅度在加速区、掺混区较大,稳定区较小;湍动能耗散率的波动幅度在加速区较大,掺混区、稳定区较小。4.根据絮凝实验可以得出,改变水力条件对絮凝效果具有明显影响。网孔尺寸过小时,进水流量小,水流过网格板后的流速可以达到设计流速范围,絮凝效果较好;进水流量过大,水流过网格板后流速过大,对流场引起的紊动较大,会破坏已形成的絮体结构,使细小絮体的数量逐渐增加,絮凝效果反而变差。网孔尺寸过大时,随进水流量的改变,水流通过网格板后流速达不到设计流速范围,生成的絮体颗粒相互碰撞几率低,絮凝剂只会局部发生微团内高浓度反应,不能充分与更多悬浮物接触生成絮体并进行沉降,致使絮凝效果差。综合对比得出,2号网格板(6×6mm)的絮凝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王艳丽,王冬敏[8](2016)在《网格絮凝池的发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絮凝池的研究动态。通过对速度梯度理论不能解释网格絮凝池动力学问题,且絮凝效果评价指标比较单一进行了论述,将网格絮凝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出紊流理论还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当前还比较缺乏相对合理的絮凝评价指标。并且针对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网格絮凝池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6年21期)

王冬敏,王艳丽[9](2016)在《网格絮凝池的发展及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国内网格絮凝池的应用发展历程,阐述了网格絮凝池工作原理,对当前网格絮凝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网格絮凝池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近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结合为研究絮凝动力学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使絮凝动力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17期)

何华良[10](2016)在《网格絮凝池在净水厂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变现有净水厂运行负荷不足、工艺落后、运营成本高等现状,文中介绍网格絮凝反应池在自来水厂工程改造中应用实例。经过改造后,水厂运行2年以来,处理能力提高、水质稳定、运营成本降低;年设计产水量提高144万m3~3、投资回收周期1.295年,节省成本8.0万元,为水厂改造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6年S1期)

网格絮凝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网格絮凝池首层栅条位置及宽深比规范化的研究空白,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了进口到首层栅条距离(h1)及宽深比对网格絮凝池流场变化的影响。首先对CFD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得二者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误差在3.03%,说明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CFD模拟结果表明,h1在400~800mm范围内变化时,流场的死水区域较小,速度分布较为均匀,能够为絮体颗粒进行聚集和碰撞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单个竖井宽深比在0.29左右时,流场的涡旋速度梯度G'值在26 s-1左右,有利于形成大量密实的絮体,且不易产生破碎现象。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网格絮凝池的结构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格絮凝池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王军,张培璇.穿孔旋流絮凝池加网格板的数值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刘存,王庆涛,陈翔宇,姚娟娟,张智.网格絮凝池结构参数对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3].陈玉.穿孔旋流絮凝池加网格板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胡远来,陆先镭,贺卫宁,邱迅,刘怡.排泥管对网格絮凝池流态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7

[5].王庆涛.基于FLUENT对网格絮凝池叁维流场的模拟[D].重庆大学.2017

[6].王冬敏.网格絮凝池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7].王艳丽.网格絮凝池PIV测量及实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8].王艳丽,王冬敏.网格絮凝池的发展与展望[J].山东化工.2016

[9].王冬敏,王艳丽.网格絮凝池的发展及研究展望[J].广东化工.2016

[10].何华良.网格絮凝池在净水厂改造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16

标签:;  ;  ;  ;  

网格絮凝池论文-陈玉,王军,张培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